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一种有着巨大经济价值的水产养殖产品,它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在我国的长江流域、黄河以及辽河流域广泛养殖。为了研究中华绒螯蟹成蟹主要器官的组织结构,本论文运用了HE、Masson、AB-Pas三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分别对中华绒螯蟹的消化系统(食道、胃、中肠、肠球、后肠和肝胰腺)、生殖系统(精巢、输精管、副性腺和卵巢)、鳃、触角腺、心脏、肌肉等组织进行染色观察,以了解其主要器官的组织学构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消化系统中的胃包括贲门胃和幽门胃,其中可在贲门胃内观察到角质层在不同部位钙化成角质小骨、几丁质齿、隆嵴、刚毛等结构,这些结构共同构成了“胃磨”,具有磨碎食物的功能;幽门胃内有特殊的梳状结构和成排的栉状刚毛,它们是腺滤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过滤、筛选食物的功能。中华绒螯蟹消化道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四层构成,其中食道和后肠黏膜层表面具有发达的角质层,并具有成排的刚毛,黏膜下层中具有特殊的黏液腺,食道腺和后肠腺;中肠黏膜层表面没有角质层,有密集的微绒毛。肠球具有中肠过渡到后肠的形态特征。肝胰腺由许多肝小管组成,肝小管中常见到4种细胞,包括吸收细胞(R细胞)、泡状细胞(B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在中华绒螯蟹的生殖系统中可观察到:精巢主要由大量的生精小管组成,且不同生精小管中的生殖细胞发育不一样,可观察到具有不同时期的精细胞。精巢后连接着输精管,中华绒螯蟹的输精管主要由前输精管、后输精管、储精囊三部分组成。在输精管管中可以观察到大小不同的精荚和大量的分泌物。副性腺的管腔中可以观察到破裂的精荚。在卵巢中,我们主要观察到两种细胞,一种是已经积累了大量卵黄颗粒的初级卵母细胞,另一种是拉长呈层状的滤泡细胞。中华绒螯蟹的鳃由鳃轴和鳃丝组成,在鳃的基部可以观察到鳃窦,鳃丝由角质层、上皮细胞、鳃腔、膨大细胞等组成,鳃腔中可以观察到大量的血细胞。中华绒螯蟹的触角腺为灰棕色器官,主要由体腔囊、迷路小管、原肾管构成,体腔囊上皮有大量的足细胞。在心脏中可以观察到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外膜,以及心肌层中排列散乱的心肌纤维和大量的细胞核。中华绒螯蟹的肌肉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肌肉纤维上的横纹。在对中华绒螯蟹blood biochemical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后,对其消化系统的食道、幽门胃、中肠、肠球、后肠、肝胰腺6个组织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共获得51920个转录本。转录组数据结果表明,食道、幽门胃、中肠、肠球、后肠和肝胰腺分别表达13252,13285,13634,11147,13127,12551个转录本,并分别特异性表达了1529,549,1199,624,990,1688个转录本。在消化系统6个不同组织中,肝胰腺表达的转录本数量最多,胃表达的转录本最少。根据转录组结果,共分离得到25个消化酶基因,除麦芽糖酶-葡糖Lorlatinib体内淀粉酶和磷酸酶A2在消化系统各个Decitabine配制组织表达量差异较小外,其他消化酶均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主要包括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B、ɑ-淀粉酶等。最后,根据中华绒螯蟹在消化系统不同组织内消化酶基因表达量水平和差异,我们推测胰凝乳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羧肽酶B在其食物消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肝胰腺是大多数消化酶的主要合成部位。研究内容为中华绒螯蟹后续研究提供了组织学资料,也为后期研究中华绒螯蟹消化酶提供了转录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