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根据中药治疗、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抑郁障碍患者的有效方案。探索抑郁障碍的西医临床症状群与中医证型的对应关系。方法:310例社区抑郁障碍患者被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分别接受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或度洛西汀、单用舒肝解郁胶囊及联合使用舒肝解郁胶囊和艾司西酞普兰或度洛西汀,治疗8个月。在基线、4周末、8周末、12周末、16周末、24周末及32周末使用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评定量表(MAD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病情;通过Morisky服药依从性问卷microbiota stratification(MMAS-8)、计算脱落率,评估依从性;使用副反应量表(TESS)、不良事件记录表评估安全性。结果:1.西药组、中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第一阶段(8周末)的治疗结局有显著差异(χ2=19.27,P<0.001)。其中,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中药组的疗效差异显著(χ2=12.03,P=0.002;χ2=14.86,P=0.001),中西医结合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更高。第一阶段中西医结合组的HAMD减分率及HAMA减分率为三组中最高(P=0.001,P=0.012)。2.中西医结合组MAlpelisib纯度ASCH772984浓度DRS、HAMD及HAMA量表总分在三阶段整体变化上,与西药组及中药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量表评分下降更快,更快趋近于0。3.西药组中年龄大的患者较年龄小的患者HAMD减分率低(P<0.05),中西医结合组中年龄大的患者的HAMD减分率较西药组高(P<0.05)。4.中西医结合组与脱落率成负相关,首次发病、无诱因起病、病程、未婚、学历越低及接受治疗时间越长与患者脱落率成正相关。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TESS分值差异均不显著。5.肝郁脾虚证与阻滞和睡眠障碍因子分成正相关;焦虑/躯体化因子分与心肾不交证成正相关;心脾两虚证与体重因子分成正相关,与阻滞因子分成负相关;肝胆湿热证与睡眠障碍因子分成负相关;心胆气虚证与阻滞因子分成负相关。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抑郁障碍患者较单用西药后合并中药或者单用中药后合并西药的疗效好,可以较快控制疾病症状,更早的使病情平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具有更高的依从性,有利于患者长期预后,并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2.在社区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抑郁障碍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而社区抑郁障碍患者主要是老年人,在考虑基础疾病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中医治疗,可提高社区抑郁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3.西医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阻滞和睡眠障碍因子分越大中医诊为肝郁脾虚证的可能性越大。焦虑/躯体化因子分越大中医诊为心肾不交证的可能性越大。体重因子分越大、阻滞因子分越低中医诊为心脾两虚证的可能性越大。睡眠障碍因子低的患者诊为肝胆湿热证的可能性大。阻滞因子分越低的患者诊为心胆气虚证的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