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传染性疾病频发,2019年末开始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给国民卫生安全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危害,至今尚未完全恢复。疫情获悉更多中大量使用的个人防护纺织品通过物理过滤方式截留病原体入侵呼吸道,发挥了重要防疫作用,但残留在织物表面的病原体却长时间保持传染活性,交叉感染风险无法消除。此次突发疫情也暴露出防护纺织品在特定时间内资源短缺和应急生产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因此,研制可高效灭活传染性病原体纺织品,开发相应可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技术,均具有重要意义。兼具抗菌抗病毒效能的织物整理助剂较少见于报道。茶多酚等多酚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已有公论,但迄今未见用于纺织品功能整理。双酚酸(DPA)由生物基物质合成,兼具酚酸结构,本工作初期假定双酚酸可发挥酚基抗菌抗病毒作用,同时提供羧基与棉纤维表面羟基发生human medicine酯化反应,形成共价键连接。因此,本工作以制备高效抗菌抗病毒棉织物为研究目标,以双酚酸和通用“浸-轧-烘”工艺相结合为起点,研究在棉纤维表面构建高效抗菌抗病毒涂层的方案,明确纤维表面微纳结构对抗菌抗病毒活性的影响作用,查明改性处理对透湿、透湿等织物属性的影响,评价所制备织物的对人体毒性,确认规模生产转化的可能。具体MRTX849价格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采用通用“浸-轧-烘”工艺,制备兼具抗菌抗病毒功效棉织物。双酚酸经酯化反应连接在棉纤维表面。抗菌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改性棉织物抗菌效果优良,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抑制率达99.99%以上;该织物具有较好抗病毒效果,可在30分钟内有效灭活噬菌体phi-x174。改性过程未显著影响棉织物纺织品属性,改性织物的吸湿、透湿、拉伸强度以及柔软度等物理性能与原始织物无明显差异。细胞毒性评测结果表明所得改性织物安全无毒。(2)为进一步提高双酚酸改性纺织品生物活性,本文使用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在棉纤维表面构建微纳多级涂层,增加纤维表面比表面积,提高活性羟基密度,使得棉纤维表面双酚酸密度增加10倍左右。CNF纳米网络结构增强纤维捕获病原体能力,增加酚基表面接触病原体蛋白质的作用面积,促进病原体外壳损毁进程。与上一研究工作相比,本改性织物可在更短时间内高效杀灭E.coli、S.aureus和噬菌体phi-x174,尤其是,本改性织物可使99.5%以上的H1N1甲型流感病毒失去活性,显现较强病原体灭活能力。所得纤维表面微纳多级结构具有优异耐洗涤特性,改性织物经过60次耐洗实验,对各病原体抑制率仍可维持在95%以上。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改性过程未对棉纤维内在结构形成明显破坏;细胞毒性测试及动物皮肤实验确认改性织物生物相容性好,对人体皮肤或伤口无毒害作用。改性工艺采用通用“浸-轧-烘”工艺进行小规模测试,其规模生产转化潜力得以验证。本工作研究成果可为制备抗菌抗病毒棉织物拓展全新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