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气阴两虚夹瘀型DKD用药规律及机制分析

目的: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自建库至2022年收载的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临床研究文献,利用数据挖掘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其用药规律,并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核心药物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DKD的作用靶点、相关通路,探讨其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DKD的作用机制,为该病的进一步临床治疗及实验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1.本次研究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自建库至2022年收载的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脏病(DKD)临床研究文献,制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建立“中药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数据库”。基于中医传承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同时通过进行药物统计、药物聚类、关联规则等数据分析方法,分析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处方配伍等,最终进行可视化解析及展示。2.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核心药物的化学成分,预测蛋白质靶点信息,建立核心药物活性成分—靶点数据库。在Gene Cards、OMIM数据库中检索糖尿病肾脏病相关的潜在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靶点,利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通过Cyto Scape3.7.2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应用DAVID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KEGG富集分析。结果:1.通过中医药传承平台分析得出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DKD用药规律结果发现,前5位高频词中药分别为黄芪、丹参、山药、山茱萸、生地黄。性味以温、寒、平、甘、苦为主,归经以肝、肾、脾为多。多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等。通过关联规则,支持度和置信度较高的是黄芪、丹参、山药、山茱萸、生地黄和茯苓。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C59作用为4类,1类:黄芪、山药、生地黄、丹参、麦门冬、山茱萸;2类:黄芪、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芡实;3类:黄芪、丹参、黄精、山药、生地黄、党参;4类:黄芪、丹参、山茱萸、山药、太子参、茯苓;2.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运用TCMSP数据库筛选,得到三黄益肾胶囊核心方中药物有效成分共75个(黄芪20个、黄精12个、生地8个、山药15个及山茱萸20个),作用靶点431个,药物与DKD疾病的交集基因有227个,通过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推测出三黄益肾胶囊核心方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核心作用靶点为AKT1、TNF、IL-6。KEGG富集分析可以看出三黄益肾胶囊核心方治疗DKD可能与雌激素信号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VEGF signaling pathway)、AGE-RAGE信号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催乳素信号通路(Prolactin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密切相关。结论:1.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脏病的用药规律,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甘、苦为主,归经同五脏皆有关。置信度和支持度较高的处方Medical dictionary construction为黄芪、丹参、山药、山茱萸、生地黄和茯苓,通过Regorafenib本次分析得出的药物类别以及属性特点符合中医传统理论与临床实践对气阴两虚夹瘀证DKD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且同课题组前期研究,临床基础常用自拟方三黄益肾胶囊核心药物组成不谋而合,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2.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对三黄益肾胶囊核心方—DKD的关键靶点进行验证,发现三黄益肾胶囊核心方治疗DKD的作用主要涉及AKT1、TNF、IL-6等靶点,VEGF、AGE-RAGE等信号通路,提示三黄益肾胶囊核心方治疗DKD的机制可能是与抗炎、缓解氧化应激及改善血管内皮损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