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相关的注意控制损伤认知神经机制

研究背景注意控制损伤是抑郁发生、发展及维持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有大量研究在抑郁障碍患者和双相障碍患者中揭示了注意控制损伤与抑郁的关系,但现有的行为研究以及脑成像研究均难以区分注意控制的具体过程,且缺少对一般性注意控制及情绪性注意控制的系统测量,以至于抑郁相关的注意控制损伤的认知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此外,注意控制理论在抑郁人群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研究目的以注Emricasan意控制理论为理论框架,了解抑郁障碍患selleck VP-16者(Majordepressiondisorder,MDD)、双相障碍患者(Biploardisorder,BD)及正常对照组(Healthycontrols,HC)在高低认知负荷下一般性与高认知负荷下情绪性注意控制损伤的特点与差异,揭示抑郁相关的注意控制内在认知过程。研究对象及方法为提高检验效能,病例组:对照组按照1:2的比例进行招募。以24名MDD患者、25名BD患者及57名HC个体为研究对象,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低认知负荷的线条视觉搜索任务及高认知负荷的面孔视觉搜索任务,在一般性和情绪性刺激干扰下考察被试的注意控制特点。采用基于置换检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评价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多重比较的p值采用FDR校正。研究结果1)MDD组与BD组的注意控制量表得分显著低于HC组(p=0.042)。2)在线条视觉搜索任务中,MDD组及BD组与正常对照组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0.111),而相比正常对照组,MDD组及BD组总体反应时更长(p=0.053),MDD组与BD组无显著差异(pFDR=0.211)。脑电结果表明,与HC组相比,MDD组与BD组在无分心物试次下目标诱发的N2pc成分平均振幅均减弱HC组(HC:-1.63μV,BD:-1.03μV,MDD:-1.15μV,p=0.079)。而在MDD组及BD组中未观察到分心物诱发的Pd成分。各组均未观察到分心物诱发的N2pc成分。3)在面孔视觉搜索任务的无分心物试次及颜色分心物试次中,相对HC组,MDD组与BD组在这两种任务条件下的准确率更低且反应时更长(p1=0.010,p2=0.062)。脑电结果表明,虽然统计学数据显示无显著差异,但从数值上看,MDD组及BD组的目标诱发的N2pc成分平均振幅均小于HC组(HC:-1.76μV,BD:-1.38μV,MDD:-1.20μV,p=0.047)。4)在颜色分心物试次及各情绪分心物试次中,MDD组与BD组总体准确率与反应时无显著差异(pFDR=0.309);与HC组相比,表现出更低的准确率、更长的反应时(p=0.003,p2=0.047)。脑电结果表明,组别与试次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p=0.063):BD组在颜色分心物及愤怒分心物试次下目标诱发的N2pc振幅大于MDD组,而在高兴分心物及悲伤分心物试次下目标诱发的N2pc振幅小于MDD组;HC组在各试次下目标诱发的N2pc振幅均大于MDD组、BD组。尽管统计学检验显示无显著差异,但从数值上看,MDD组及BD组的分心物诱发的Pd成分总体平均振幅均小于HC组(HC:0.32μV,BD:0.25μV,MDD:0.13μV,p=0.340)。5)注意控制量表得分与行为反应时显著负相关(rs:-0.21~-0.24,p<0.05),与目标诱发的N2pc平均振幅显著负相关(rs:-0.20~-0.23,p<0.05),行为反应时与目标诱发的N2pc平均振幅显著正相关(rs:0.20~0.23,p<0.05)。研General psychopathology factor究结论1)MDD患者与BD患者存在一般性注意控制损伤,行为表现上主要表现为加工效能下降,操作表现无影响,其具体的内在认知加工过程为抑郁个体减弱了对分心物的自上而下的注意抑制及对目标的自上而下的注意选择资源的投入。随着认知负荷水平升高,加工效能及操作表现均下降,自上而下的对目标的注意选择资源有限。抑郁个体在自下而上的注意选择过程未受损。2)MDD患者与BD患者存在情绪性注意控制损伤,加工效能及操作表现均下降,总体自上而下的注意资源不足。MDD患者主要表现为更少关注高兴和悲伤面孔,BD患者主要表现为更多关注高兴面孔。本研究系统揭示了不同认知负荷下抑郁个体的注意控制损伤认知神经机制,为抑郁个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