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泓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研究

研究背景: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多发病,属中医“消渴”“尿浊”“肾non-medical products消”“脾瘅”“水肿”“关格”“溺毒”等范畴。而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发展而来,糖尿病即中医“消渴”,一般认为消渴主要病位在肺、胃、肾,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而在临床中发现:一者,糖尿病或糖尿病肾病患者阴虚燥热少见,从阴虚燥热论治疗效果不佳;二者,糖尿病从现代医学论,其病变脏腑为胰腺,即中医所说的“脾”,而《中医内科学》消渴的病位竟然不涉及“脾”。导师继承首届全国名中医张小萍教授的脾胃气化学说学术思想,从脾胃气化论治糖尿病肾病疗效独特。《黄帝内经》也将糖尿病称为“脾瘅”,因此,有必要挖掘经典,从脾胃气化角度重新认识糖尿病肾病。目的:1.探讨从脾胃气化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来源。2.探讨脾胃气化与糖尿病肾病虚、湿、瘀、毒病机的关系。3.总结导师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方法:1.通过对《黄帝内经》、李东垣《脾胃论》、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元御《四圣心源》等经典著作中有关“气化”、脾胃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胰腺与中医“脾”的关系,以及太阴与少阴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进行整理分析,探讨从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来源;其次分析糖尿病肾病虚、湿、瘀、毒病机与脾胃气化的关系,从而得出从脾胃气化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可行性及优势所在。2.通过阅读导师所继承的首届全国名中医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与临证经验》,阅读导师及同门师兄师姐有关论文著作,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及病案,总结导师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治则、治法,以及基于脾胃气化学说运用六经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的证治分型、常用方剂以及临证经验。3.收集导师从脾胃气化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病例,根据西医诊断依据,将糖尿病肾病分为I~V期,因临床I~GSK2118436化学结构II期缺乏典型症状及辅助检查,故将病例按III期、IV期、V期分类,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导师论治的证型及方药规律。研究结果:1.糖尿病乃胰腺病变,故治疗应调脾为先;糖尿病肾病由糖尿病发展而来,是由脾及肾;通过燥湿、纳化、升降、出入四大方面与糖尿病肾病“虚”“湿”“瘀”“毒”四大病机关系分析,糖尿病肾病“虚、湿、瘀、毒”病机皆与脾胃气化相关,因此调理脾胃是糖尿病肾病防与治的关键。2.导师从脾胃气化论治糖尿病肾病,强调“病在脾胰,调脾为先、重视脾胃,从脾治肾、糖尿病肾病之防变重在调脾胃、脾胃气化,调节血糖。”提出了“调节气机,斡旋升降、纳化并举,通补兼施、燥湿相宜,阴阳并调、重视出入,善用六经”的治疗原则,同时基于脾胃气化学说及其发挥,运用六经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提出相应的证治分型、选方、辨证要点及临证经验。3.通过对已收集的导师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导师临证论治糖尿病肾病,早期阶段(III期)主要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轻度异常,证型分布主以少阳与厥阴为主,共占63.5%,选方以小柴胡汤、四逆散以及乌梅丸为主,此阶段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党参、黄芪、桂枝、柴胡;中期阶段(IV期)以水肿、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异常为主要表现,主要以湿浊、水饮内盛,与少阳、太阴、少阴密切相关,其中少阴热化兼有水饮占26.9%,阳虚水泛占21.2%,水湿壅盛与脾虚湿滞均占17.3%;少阳湿浊占11.5%,选方以猪苓汤最常用,真武汤次之,此阶段药物使用频率较高为黑顺片、茯苓、泽泻、丹参。晚期阶段(V期)以体内有毒代谢产物升高,出现全身症状,证治分型上湿瘀交阻证占40%、寒凝血虚证占22.9%,浊邪犯胃证占17.1%,而升降反作占11.4LGK-974研究购买%,说明此阶段患者多处于湿瘀交阻,毒邪内蕴阶段,应标本同治,祛邪扶正为主,选方上常合方治疗,其中温胆汤、桂枝茯苓丸各占53.3%、50.5%,当归四逆汤占41%,均是导师高频使用方剂;此阶段使用土茯苓及法半夏的频率非常高,各占97.1%、99%,细辛和枳实次之。4.导师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常用药对为黄芪-知母、柴胡-枳壳、桂枝-茯苓、乌贼骨-茜草、葛根-鸡屎藤、补骨脂-玉米须、鳖甲-龟板等。结论:1.糖尿病乃胰腺病变,故治疗应调脾为先;糖尿病肾病由糖尿病发展而来,是由脾及肾。其病位均涉及到“脾”,是对《中医内科学》“消渴”病位及病机的补充。2.糖尿病肾病“虚、湿、瘀、毒”病机皆与脾胃气化相关,基于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有独特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3.导师基于脾胃气化学说运用六经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是对脾胃气化学说的进一步拓展应用,拓宽了糖尿病肾病的临证思路。4.导师临床论治糖尿病肾病,早期以和解与扶正为主;中期以祛邪为主;晚期以祛邪扶正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