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临床特征分析及复方甘草酸苷联合A型肉毒毒素疗效观察

目的:1.调查分析120例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本病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线索,并指导临床更好地预防玫瑰痤疮的发生及发展。2.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玫瑰痤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证据。方法:1.对2021年09selleck BIBW2992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20例玫瑰痤疮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疾病的诱发或加重因素、既往诊治经过、合并疾病、焦虑及抑郁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2.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对照组予A型肉毒毒素治疗。两组均治疗两次,每次间隔15天。在第12周随访治疗效果,与治疗前进行疗效对比分析,指标为患者主观DLCell BiologyQI、主观症状评分,医师客观玫瑰痤疮临床主要症状评分以及VISIA红值。结果:1.一般情况:(1)120例玫瑰痤疮患者好发于20-50岁(76.66%),以女性(85.00%)为主。(2)面部清洁以使用洗面奶(71.67%)为主,65.83%的患者每日洁面次数大于或等于两次。(3)24.17%的患者无使用保湿护肤品护肤习惯。(4)17.50%的患者日常生活中无防晒措施。2.临床表现:(1)皮损分型以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60.00%)、丘疹脓疱型(20.83%)为主;皮损形态以阵发性潮红(68.33%)、红斑(73.33%)最常见;分布部位以两颊(79.17%)及鼻部(75.00%)为主;自觉症状以干燥、紧绷(5C59纯度8.33%)、灼热(56.67%)为主。(2)病程多小于3年(65.00%)。(3)Fitzpatrick皮肤分型主要为III型(45.00%)、IV型(40.00%)。(4)毛囊蠕形螨检查阳性患者占41.67%。3.其它因素:(1)疾病的诱发或加重因素依次为日晒(70.00%)、熬夜(60.83%)、辛辣刺激饮食(56.67%)。(2)既往诊治中外用抗生素(39.17%)、糖皮质激素(28.33%)最为常见。(3)合并消化系统疾病(5.83%)最多。(4)伴发焦虑(41.67%)、抑郁(43.33%)状态多见。4.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1)经2次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潮红、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主观症状及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VISIA红值均较前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组间对比,实验组潮红、红斑、主观症状及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VISIA红值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疼痛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满意度评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均未出现肿胀、皮下瘀斑、感染、瘢痕形成等不良反应。结论:1.本研究的120例玫瑰痤疮病例皮肤护理方式不正确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因,日晒、辛辣刺激饮食、熬夜是重要影响因素,严格控制上述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玫瑰痤疮可与其他系统性疾病合并发生,焦虑抑郁伴发率也极高,诊治时应关注。外用抗生素及激素药膏在既往诊治中较为常见,应加强医护对于本病的认识。2.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可明显改善玫瑰痤疮患者潮红、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缓解主观症状。且对于潮红、红斑及主观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用肉毒毒素治疗,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