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密度进行性丧失、骨骼微结构持续恶化和骨折风险增加有关的代谢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中,特别是绝经后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不断下降,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并打破了骨吸收和骨形成之间的动态平衡,引起骨质疏松症发生,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目前,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些研究表明各类药物如雌激素替代疗法、双膦酸盐类药物、甲状旁腺激素和钙补充剂已被证明能缓解骨质疏松症的进展,但这些药物大多价格昂贵,治疗周期较长,并且长期服用可能会有严重的副作用。天然来源的中草药及其衍生物因其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而发挥的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作用已被广泛用作预防和治骨质疏松症的替代疗法。白藜芦醇(resveratrol)是一种天然的酚类化合物,对骨骼有益的研究已被广泛报道,有望成为一种安全和有效的骨质疏松症治疗剂。因此,该综述旨在阐述白藜芦醇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并对白藜芦醇缓解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和具体的信号通路进行了讨论,以期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提供临床意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应用计算机在万方、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五个数据库种搜索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骨质疏松症、白藜芦醇、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机制”,英文检索词为:”osteoporosis,resveratrol,osteoblast,osteoclast,mechanism”,通过组合检索词查找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白藜芦醇对骨质疏松症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rsl3.html干预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之间的动态紊乱,白藜芦醇可以通过增加成骨细胞活性和加速破骨细胞的凋亡缓解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其中,白藜芦醇促进骨形成的具体信号通Taurine路涉及:Wnt/β-catenin、Smad、ERK;白藜芦醇抑制骨吸收的具体信号通路涉及:RANKL、MAPK、NF-κB。此外,研究人员根据骨质疏松症可能的病理机制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用来研究白藜芦醇的治疗价值,包括卵巢切除(ovariectomy)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 osteoporosis,)动物模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和机械卸载导致骨丢失的后肢悬吊(hind limb suspension)动物模型等。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抗凋亡和促进自噬等生物活性作用来预防和改善各种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中骨密度的降低和骨微结构的恶化,并显著提升了动物骨骼的机械应力,以此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替代疗法。需要注意的是白藜芦醇的剂量、给药方式以及不同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可能会对疗效产生不同的作用。此外,来源于天然植物中的白藜芦醇是最常见的生物活性补充剂,已被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然而,目前关于白藜芦醇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研究仍比较有限,但均显示出不错的保护作用。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面临的一个严重健康问题,由于绝经后雌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骨密度降低和骨质流失是导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发病因素。研究表明补充白藜芦醇可能显著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下降和骨质丢失,并且将白藜芦醇与阿仑膦酸钠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白藜芦醇在治疗中的局限性如稳定性差、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差、代谢快等限制了其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纳米技术的骨靶向给药策略。研究表明,纳米白藜芦醇药物递送系统对骨重建的调节具有保护作用,具体通过纳米粒、脂质体、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acid-hydroxyacetic acid copolymer)等药物递送系统发挥骨保护作用。研究结论:综上所述,白藜芦醇作为一种天然化合物可能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临床前试验和临床试验表明,白藜芦醇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从而对骨重塑发挥有益作用。此外,白藜芦醇减轻了骨质疏松症的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炎症激活,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替代疗法。然而,目前大多数关于白藜芦醇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实在体外或动物模型中进行的,有关白藜芦醇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仍很有限,未来仍需要大量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白藜芦醇的安全性和对患者的疗效。此外,白藜芦醇低低生物利用度限制了其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研究人员提DNA-based biosensor出修饰白藜芦醇的化学结构或与其他化合物结合合成的类似物已被证实可以通过提高生物利用度来改善其疗效。总之,未来仍需更多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来证实白藜芦醇的疗效,并阐明白藜芦醇可能改善骨质疏松症的具体机制,这可能有助于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