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带针康复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为了探讨眼针带针康复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和作用优势,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脑病康复科疗区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中风患者,共72例,按照入院顺序编号,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编入眼针带针康复组(治疗组)、常规康复组(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基于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康复的基础上加入眼针疗法,每周连symbiotic cognition续治疗6天,休息1天,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WPLX-4720使用方法oFer-1作用lf上肢运动功能评分(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并应用表面肌电图进行肱二、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RMS)检测,采用统计学软件将所得临床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前一般资料经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过程中,共5例患者由于自身原因脱落,实际完成研究者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UE、WMFT、MBI评分和肱二、肱三头肌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RMS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评定量表分数、RMS数值变化差异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和常规康复疗法对于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均有疗效。2.眼针带针康复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康复疗法,说明眼针与常规康复疗法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3.治疗过程中,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一定程度上说明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