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双胞胎共患Ⅰ型唾液酸沉积症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通过分析两例以“四肢不自主抖动”为首发症状的双胞胎共患Ⅰ型唾液酸沉积症(Sialidosis Type 1,ST-1)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并整合国内外现有病例,分析不同地域之间该疾病各主要症状发病率的差异性及NEU1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从而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方法收集并整理经临床确诊为ST-1的两例同卵双胞胎患者的现有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起病年龄、起病时间、症状特点、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获取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采集两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全血标本,通过第二代DNA测序(The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并对变异位点行Sanger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评判标准,确定突变位点致病性。以“Ⅰ型唾液酸沉积症”、“樱桃红斑肌阵挛综合征”、“NLaduviglusib价格EU1”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进行文献检索,查找国内外报道该基因突变位点的文献,整理并记录各报道病例的一般特征、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学检查、眼科检查以及NEU1突变位点。结果两患者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uromycin-2HCl.html为同卵双胞胎兄弟,哥哥(先证者)先于弟弟发病,二人均以肢体不自主抖动为首发症状,抖动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并逐渐出现行走不稳、构音障碍、视力减退,伴发作性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临床表现。对先证者及其家系内成员(父亲、母亲、先证者弟弟)进行基因检测,证实两患者神经氨酸酶1(NeuraminidaseBiomathematical model 1,NEU1)外显子区域存在两处杂合突变,一处为c.239C>T(胞嘧啶>胸腺嘧啶)的杂合变异,导致氨基酸改变p.P80L(脯氨酸>亮氨酸),为致病变异。另一处为c.803A>G(腺嘌呤>鸟嘌呤)的杂合变异,导致氨基酸改变p.Y268C(酪氨酸>半胱氨酸),为致病变异。母亲携带c.239C>T的杂合突变,先证者父亲携带c.803A>G的杂合突变。本研究整理并分析了119例ST-1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各地域患者临床特征进行组间比较,讨论其出现频率的差异性。同时总结并讨论本研究中不同地域患者高频突变位点与其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结论1.本研究为世界首例以基因确诊的同卵双胞胎共患Ⅰ型唾液酸沉积症,其致病基因为NEU1c.239(exon 2)C>T和c.803(exon 5)A>G复合杂合突变。2.基因型相同的情况下,其症状及病程进展大致相同,但受心理、环境、用药种类等多因素影响,最终可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表型。3.Ⅰ型唾液酸沉积症患者在各地域之间存在不同高频突变类型,其临床表型也存在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