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结合蛋白、糖萼在脓毒症凝血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研究目的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HBP)、糖萼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在脓毒症诱导的脓毒症凝血(Sepsis-induced coagulopathy,SIC)的发病原因中机制不明。本研究中,我们探寻了脓毒症中发生SIC和未发生SIC的患者血清中肝素结合蛋白、糖萼代谢产物水平和常规凝血参数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HBP、糖萼代谢产物水平的变化趋势,来探讨由中性粒细胞所释放的HBP以及糖萼代谢产物在SIC中的作用和预测价值。并通过比较使用肝素前后各指标间的变化差异来研究肝素在由HBP、糖萼引起的脓毒症凝血病中的治疗机制。以期为脓毒症凝血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设计前瞻性研究,筛选2021年11月至20chemogenetic silencing22年11月收治于上海市东方医院重症医学科确诊为脓毒症的患者,符合入排标准纳入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入ICU,后进行基本临床数据采集,按标准方案治疗,并在使用肝素前后两次留取血样,送检HBP、糖萼代谢产物HA、HS、SDC-1和凝血/纤维蛋白溶解标志物(血Gefitinib小板计数、PT、APTT、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及生化常规等。所有入组患者均计算ISTH显性DIC评分、SOAF评分以及GCS评分。根据ISTH显性DIC评分标准分为SIC、非SIC组。比较各组上述血指标的差异,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价各指标预测SIC的价值;比较使用肝素前后HBP、糖萼代谢产物水平的差异,观察肝素、HBP、糖萼在SIC中的意义。研究结果1.本次共筛选研究对象148例,符合纳排标准80例患者。其中SIC组24例,非SIC组56例。2.SIC组、非SIC组血浆HBP、糖萼代谢产物HA、HS、SDCPuromycin抑制剂-1以及相关凝血参数指标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IC组、非SIC组中HBP、糖萼代谢产物和凝血参数D-Dimer、APTT、PT呈正相关,和PLT呈负相关。3.建立ROC曲线评价HBP、HA、HS、SDC-1、APTT、D-Dimer这些指标对预测SIC发生的价值。结果显示:HBP(AUC=0.831,灵敏性为93.8%,特异性为62.5%)、HS(AUC=0.712,灵敏性为87.5%,特异性为45%)、HA(AUC=0.88,灵敏性为93.8%,特异性为62.5%)、SDC-1(AUC=0.795,灵敏性为93.8%,特异性为45%);APTT(AUC=0.763,灵敏性为68.8%,特异性为85%)、D-Dimer(AUC=0.883,灵敏性为100%,特异性为62.5%)均是较好的预测指标;通过HBP、HS、HA、SDC-1、APTT、D-Dimer这些指标联合建立ROC曲线预测SIC的结果显示为AUC=0.933,灵敏性为87.5%,特异性为75%;选取联合预测价值最高的指标HBP、HA、D-Dimer(AUC>0.8)联合建立ROC曲线的结果显示为:AUC=0.930,灵敏性为93%,特异性为89.4%。4.使用肝素后SIC组和非SIC组中,两组HBP水平均较前升高,糖萼代谢产物的水平均较前下降。两组间比较,相对非SIC组,SCI组中患者有更明显的HBP水平升高及糖萼代谢产物的下降。研究结论1.SIC组患者HBP、糖萼代谢产物水平较非SIC患者升高,且SIC、非SIC组之间HBP、糖萼代谢产物与凝血指标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两组中HBP与糖萼代谢产物之间也有良好的相关性。提示HBP、糖萼可能参与了脓毒症诱导脓毒症凝血病发病机制的早期过程。2.HBP及糖萼代谢产物血浆水平是预测SIC发生的较好生物标记物,联合HBP、糖萼代谢产物和凝血指标能更加准确的预测早期SIC的发生。其中联合使用HBP、HA、D-Dimer三项即有很高的预测价值。3.肝素处理后HBP水平升高,糖萼的代谢产物水平下降,且SIC组前后的差异性明显大于非SIC组。这提示肝素的使用或许可以通过竞争性结合糖萼表面的HBP起到保护糖萼从而保护内皮,减轻SIC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