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评估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的效果,以及分析血小板输注前后血栓弹力图(TEG)最大振幅的差值(ΔMA值RSL3试剂)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评估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3年12月于安康市中心医院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582例血液病患者资料,分析性别、年龄、血型、疾病类型、输血史、妊娠史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选取其中63例资料完整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分为配合性输注组(29例)与随机性输注组(34例)Tohoku Medical Megabank Project,以血小板输注24 h后血小板校正计数增量(CCI)判断输注效果,通过统计学方法探讨24 h CCI与TEGΔMA值之间的相关性,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结果:582例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6.08%。性别、年龄、血型、疾病类型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史、妊娠史对血小板抗体产生影响显著(P<0.05),且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加而升高(P<0.05)。63例患者总体有效输注率为55.56%,配合性输注组有效率(72.41%)显著高于随机性输注组(41.18%)(P<0.05);输注有效组ΔMA值大于输注无效组(P<0.05);经分析,63例患者的24 h CCI与TEGΔMA值呈正SCH727965核磁相关(r=0.527,P<0.05)。结论:输血、反复输血及妊娠是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可显著提升抗体阳性患者的输注效果;24 h CCI与TEGΔMA值呈正线性相关,TEGΔMA值可作为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有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