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目前,血管内机械取栓(EVT)被认为是治疗大血管闭塞性(LVO)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在血管内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血压值应控制在什么范围目前仍存在分歧,血压变异性(BPV)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本PD-0332991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降压药物的使用是否影响了收缩压变异性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在EVT后成功再通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因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并接受EVT治疗且成功再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术中或术后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使用降压药=136名,未使用降压药=78名)进行亚组分析。3个月时的预后良好被定义为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分为0-2分。我们收集了人口学特征、既往相关病史、本次卒中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相关信息等临床数据。每小时的收缩压(SBP)是在EVT后的前24小时记录的,同时记录了其他血压参数,包括SBP最大值和SBP最小值。我们用8种方法计算了所有患者和不同组别在EVT后24小时的收缩压的BVX-661P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BPV对预后的影响,构建了两种预测模型(模型1:调整了糖尿病、入院NIHSS、m TICI、发病到再灌注时间、降压药的使用、脑出血;模型2:调整了糖尿病、入院NIHSS、m TICI、发病到再灌注时间、脑出血),并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降压药物的使用是否影响收缩压变异性对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本研究选取320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严格的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14例。在我们分析的214名患者中,依据预后缺血性卒中3个月m RS评分分成了两组,92名(43.0%)预后良好,其中43名(46.7%)使用了降压药;122名(57.0%)预后不良,其中93名(76.2%)使用了降压药,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预后良好的较预后不良的患者的拥有较低的BPV。在整体人群两种模型Logistic分析中,Δ1、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连续变异性(SV)、平均实际变异性(ARV)、平均连续绝对变化百分比(ACACP)、中位数连续绝对百分比变化(MCAPC)均与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后的预后不良显著相关,经过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ROC)曲线得出,模型1的曲线下面积较模型2中的曲线下面积稍大(ΔAUC,0.031-0.040,P<0.05),模型1预测能力更好(AUC,0.774-0.783,P<0.05)。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当以应用降压药作为分组依据研究收缩压变异性与预后关系时,我们发现未使用降压药的组收缩压变异性除中位连续绝对百分比变化外,均与不良预后相关(优势比,1.078-1.427,P<0.05),在对入院NIHSS、脑出血进行调整的多变量模型中,7种方法计算的收缩压变异性仍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优势比为1.0MRI-directed biopsy83-1.421)。在调整基线ASPECTS、m TICI、入院NIHSS、发病到再灌注时间的模型中,收缩压变异性的不良预后的优势比从1.096到1.450不等(均P<0.05),然而这种相关性在使用降压药组中并不显著(P>0.05)。结论:急性大血管闭塞并在EVT后实现成功再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降压药物的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收缩压变异性对预后不良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