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障碍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对自杀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本研究通过研究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等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进行检验,为该人群自杀风险的预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抑郁发作或复发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调查工具包括自编调查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自杀态度问卷(QSA)、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网络成瘾测验(IAT)。根据既往6个月自杀行为和QSA量表C59采购对自杀行为态度(QSA-F1)得分将受试者分为自杀组、非自杀组。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QSA-F1得分与各量表得分相关关系。使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网络成瘾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其效能。结果:总共纳入受试者100例,其中男性27人(27%),女性73人(73%),平均年龄(15.47±1.62)岁。根据分组标准分为自杀组39人(39%),非自杀组61人(61%)。两组在父亲学历,HAMD-17得分,QSA中对自杀者态度(QSAMedical genomics-F2)、对安乐死态度(QSA-F4)评分,EMBU中父过分干涉(F-III)、父拒绝与否认(F-V)、父过度保护(F-VI)、母惩罚与严厉(M-IV)、母偏爱被试(M-V)得分,IAT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QSA-F1得分与HAMD-17得分、QSA-F2得分、QSA-F4得分、F-III得分、F-V得分、BYL719作用F-VI得分、M-IV得分及IAT得分与QSA-F1得分存在相关性(P均<0.01)。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户籍(=-1.713,P=0.044)与父亲学历(=-2.773,P=0.007)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有负向影响关系,而独生子女(=2.449,P=0.008)、HAMD-17得分(=0.257,P=0.012)、IAT得分(=0.124,P=0.005)则有正向影响关系。绘制的ROC曲线显示,IAT得分与HAMD-17得分在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预测中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01)。IAT得分的AUC、最佳截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91,49.5,71.8%,73.8%;HAMD-17得分的AUC、最佳截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59,18.5,69.2%,77.0%。结论:(1)父亲学历,抑郁严重程度,对自杀者与安乐死的态度,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母亲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及网络成瘾程度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有关。(2)非城镇户籍、较低的父亲学历水平、独生子女、更重的抑郁程度与更重的网络成瘾程度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3)IAT量表得分与HAMD-17量表得分可以作为预测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出现自杀行为风险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