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在糖尿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调控CD31~+红系前体细胞(EPCs)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治疗的DR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胰岛素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选取同时期来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但不合selleckchem GSI-IX并DR的患者为糖尿病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EPCs和CD31~+EPCs的比例,ELISA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EPCs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成因子β(TGF-β)的浓度。取对数生长期的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与3组患者外周血EPCs共培养,采用MTT法检测3组细胞增殖率,细胞迁移实验检测3组细胞迁移率及划痕愈合率。结果 胰岛素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患者外周血EPCs的比例分别为0.73%±0.02%和0.72%±0.02%(P>0.05);胰岛素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1~+EPCs的比例分别为Media attention0.34%±0.01%和0.21%±0.01%(P<0.001)。胰岛素治疗组患者外周血EPCs培养上清中VEGF和SDF-1的浓度分别为(2.83±0.10)μg·L~(-1)和(1.48±0.14)μg·L~(-1),二甲双胍治疗组的浓度分别为(1.07±0.09)μg·L~(-1)和(0.35±0.08)μg·L~(-1),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胰岛素治疗EPCs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率、迁移率和划痕愈合率分别为27.36%±1.19寻找更多%、5.57%±0.31%和55.50%±2.64%,二甲双胍治疗EPCs组细胞分别为12.17%±1.08%、1.72%±0.20%和27.36%±1.94%,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 二甲双胍通过降低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31~+EPCs比例,可能在DR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