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杨楠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经验总结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杨楠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门诊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深入挖掘其遣方用药的潜在规律,总结其运用六经辨证治疗本病的经验,进而探索其临床诊疗思维,以期推动中医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的普及,为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以2018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的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肾病科杨楠教授诊断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病历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杨楠教授的中药处方,深入探讨其诊疗思路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研究共有200份病例,涉及200首处方,经过系统分析,得出结果如下:1.男性占比70%,女性占比30%,男女比例为7:3,男性高于女性。患病的主要年龄集中在40-70岁之间,占本次研究总数的91%。2.200份病案中有临床症状(不含舌脉)的共有67个,临床症状排名靠前的(不含舌脉)分别是乏力、口干、眠差、腰痛、夜尿频、心烦、气短、口苦、咽干、纳差、口渴、便溏、畏寒等。从临床症状可得,杨教授治疗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常见的六经辨证分型有:少阴证、太阴证、少阳证、太阳证等。3.杨楠教授诊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舌象以舌质红、苔黄为主Z-VAD-FMK体内,临床亦可见齿痕舌、黄腻苔的患者,属少阳证、太阴证以及少阴热化证舌象;脉象以虚脉为主,弦细脉,细数脉分别占总体脉象的13.8%和11.9%,亦可见脉沉弱、脉滑数、脉细弱的脉象,属少阳证、少阴证及太阴证。4.杨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共使用142种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0位来自黄芪、茯苓、柴胡类经方分别是黄芪(173)、桑螵蛸(124)、茯苓(114)、牡蛎(101)、龙骨(96)、柴胡(94)、菟丝子(88)、白术(84)、黄芩(83)、生地黄(82)。5.四气统计结果中,寒性药物的使用比例GDC-0068最高,达到40.3%,其次是温性药物,占比为32.3%,平性药物占比为21%。五味统计结果示:甘味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达到36.9%,其次是苦味药物,占比为22.7%,辛味药物占比为20.1%;归经以入脾、肾、肝、肺、胃、心等经络的药物为主,占总药物量的83.6%。6.杨教授共计90组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常用中药组合,其中53组常用2味药物组合,31组3味药组合,5组4味药组合,共涉及中药20味。7.共得到杨楠教授26条核心药物组合,13首潜在新方,结合杨教授临床经验保留5首,分别为:(1)车前子-炙甘草-滑石-泽泻,(2)小茴香-附子-炮姜-干姜,(3)生地黄-黄连-surface disinfection龙骨-百合-葛根,(4)酒大黄-茯苓-白术-益母草,(5)五倍子-小蓟-藕节-黄柏。结论:1.杨楠教授指出,慢性肾小球肾炎本证主要是由正虚引起的,标证则因为邪犯六经所致。应使用“扶正祛邪”作为治疗的基础,“固虚”、“祛风”、“清热”、“利湿”等治疗方法可以灵活加用,以达到最佳疗效。其病位在肾,与肝脾肺三脏密切相关。2.杨楠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六经辨证分型是:少阴证、太阴证、少阳证太阳证及其合病、并病。3.杨楠教授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时,以六经辨证为思路,基于桂枝、黄芪、茯苓、干姜类经方加减化裁,善补脏腑,灵活用药,重视预防调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