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ARMCX1(Armadillo repeat containing X-linked 1)在子宫内膜癌中(Endometrial Cancer,E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ARMCX1表达与EC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本实验分为两个部分:1.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使用R软件(3.6.3版本)GEOquery包从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4个子宫内膜癌数据集GSE115810、GSE17025、GSE63678和GSE23518,共包含14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20例对应的正常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利用limma包(3.42.2版本)包对各数据集进行两组的差异分析并绘制火山图。利用R软件(4.2.1)版本Venn Diagram包分析各数据集之间的特有和共表达基因,确定目标基因ARMCX1;使用cluster Profiler(4.4.4)包对共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探索ARMCX1在肿瘤中的更多作用和功能。利用GEPIA 2数据库探索ARMCX1在泛癌中的表达水平,UALCAN数据库探求ARMCX1在子宫内膜癌中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GIPA2数据库“Survival Analysis”在线分析模块,分析ARMCX1表达水平与EC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c Bio Portal数据库进一步探索ARMCX1在不同肿瘤间的遗传改变特征及ARMCX1是否突变与各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应用R软件(4.2.1)版本从TCGA数据库下载并整理TCGA-UCEC(子宫内膜癌)项目STAR流程的RNAseq数据并提取FPKM格式的数据以及临床数据,对数据中主变量和免疫浸润矩阵数据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免疫浸润算法:基于R包-GSVA(1.46.0)中提供的ss GSEA算法,利用免疫相关文章中提供的24种免疫细胞的markers来计算对应云端数据的免疫浸润情况。数据处理方法:log2(value+1);统计方法:spearman。使用R软件(4.2.1)版本从TCGA数据库下载并整理TCGA-UCEC(子宫内膜癌)项目STAR流程的RNAseq数据并提取FPKM格式的数据以及临床数据,使用p ROC包(1.18.0版本)对数据进行ROC分析,数据处理方法:log2(value+1);以上结果均用ggplot2包(3.3.6版本)进行可视化。2、免疫组织化学实验(Immunohistochemistry,IHC)收集2020年08月至2022年12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并接受手术的子宫内膜癌、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和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石蜡组织切片各17例,获取患者的临床信息,使用IHC方法测定样本中ARMCX1的表达水平,验证EC患者中ARMCX1的表达情况。3、统计方法使用R软件(4.2.1)版本stats(4.2.1)包对实验样本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因年龄、身高、体重、BMI均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法;绝经组间比较的方法是卡方检验(Chisq test);高血压组间比较采用连续矫正卡方检验(Yates’correction);糖尿病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ARMCX1在各临床样本组中的表达水平采用整体检验(Welch one-way ANOVA test);p ROC(1.18.0)包对数据进行ROC分析,结果用ggplot2(3.3.6)进行可视化。EC组不同临床特征中ARMCX1的表达水平使用SPSS 25.0版本进行分析,有无转移及浸润程度组分析采用T-检验,病理类型组分析采用Welch one-way ANOVA。【结果】1、利用limma(3.42.2版本)包,以|log2FC|>1,矫正后P值<0.05为标准在4个数据集中共筛选出3305个差异基因,包括1202个高表达,2103个低表达。其中GSE115810数据集高表达数目25个,低表达数目280个;GSE17025数据集高表达数目904个,低表达数目1630个;GSE23518数据集高表达数目15个,低表达数目16个;GSE63678数据集高表达数目258个,低表达数目177个;ARMCX1属于低表selleck Colforsin达组。2、UALCAN数据库在线功能分析显示ARMCX1在正常组织中最大的m RNA表达水平为75.924 TPM,最小的为13.12 TPM,中位数为41.626 TPM;在EC中最大的m RNA表达水平为22.214 TPM,最小的表达水平为0.131 TPM,中位数为4.057 TPM。ARMCX1在正常组织中最大的蛋白表达水平Z值为2.179,最小的为0.498,中位数为1.319;在EC中最大的蛋白表达水平ZProsthetic knee infection值为2.924,最小的为-1.817,中位数为0。3、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ARMCX1在EC中主要改变为“突变”(3.97%)和“扩增”(0.38%),且ARMCX1有无突变与EC患者预后无关(P值>0.05)。4、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RMCX1表达水平的高低与EC预后无关(P值>0.05)。5、免疫浸润结果表明ARMCX1的表达与Tcm、巨噬细胞、NK细胞呈正相关,与Th17 cells、CD56bright cells、NK CD56dim cells、TReg、DC细胞呈负相关,P值<0.05。6、免疫组化显示ARMCX1在正常组表达水平的均值为6.1176±2.713,在非典型增生组中表达水平均值为6.2353±3.7338,子宫内膜癌组平均表达水平为3.MRTX849研究购买6471±1.6179,正常组和非典型增生组中的表达平均水平高于肿瘤样本组。7、诊断性ROC表明TCGA数据库数据来源的数据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95%可信区间(CI):0.946%~98.4%],cut-off值为3.447,灵敏度为0.82671,特异度为1。临床样本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95%可信区间(CI):54%-87.8%],cut-off值为7,灵敏度为1,特异度为0.38889;二者的曲线下面积都在0.7以上,说明ARMCX1在EC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1、ARMCX1在EC中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2、ARMCX1在EC中主要改变为“突变”和“扩增”,且ARMCX1有无突变与EC患者预后无关;3、ARMCX1的表达与Tcm、巨噬细胞、NK细胞呈正相关,与Th17 cells、CD56bright cells、NK CD56dim cells、TReg、DC细胞呈负相关;4、ARMCX1在EC中m 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在正常组和非典型增生组中的表达水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在正常组和非典型增生组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5、ARMCX1可作为EC诊断的一种新型标记物和潜在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