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肾病综合征动物模型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实验动物和实验方式对肾病综合征模型的影响,以期为肾病综合征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PubMed等数据库近10年来发表的关于肾病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在建立肾病综合征模型方面不同实验动物和实验方式的优缺点。结果 肾病综合征模型实验动物多选用SD大鼠(93次,67.39%)和Wistar大鼠(32次,23.点击此处19%),其次为BALB/c小鼠等,以雄性为主(89.60%);实验造模方式以尾静脉注射阿霉素为主(129次),生化检测指标以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胆固醇、尿素氮、甘油三酯为常用指标;阳性药以泼尼松为主(49次)。结论 雄性SD大鼠和Wistar大鼠是建立肾病综合征模型较理想的实验动物,在该模型中,通过尾静脉注射阿霉素这一简便有效的实验方式,可以复制出与人类微小病变型肾病相似的临床和病理特征genetic elements。生化检测指标和阳性药应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选择适Proton Pump抑制剂当的种类和剂量。为了完善肾病综合征动物模型,还需建立稳定可靠的表观评价标准,可以通过检测和观察双结合的方法,为模型改进提供依据。

加味四妙散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肥胖相关性肾病大鼠炎症因子及尿蛋白的影响分析

目的 观察加味四妙散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肥胖相关性肾病(ORG)大鼠炎症因子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进行ORG造模。饲养12周后,模型组喂食正常饲料,中药组给予加味四妙散治疗;西药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中西药组采用加味四妙R428价格散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治疗,共干预12周。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血清脂联素、瘦素、白细胞介素6(IL-6)、肿Chronic medical conditions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酐、尿素氮、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FIB)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白蛋白含量以及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 干预12周时,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大鼠体质量均低于模型组[(569±47)、(543±46)、(523±42)g比(598±39)g],且中西药组大鼠体质量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均P<0.05)。干预12周时,中西药组大鼠脂联素、瘦素、IL-6、TNF-α、三酰甘油、FIB水平均低于西药组(P<0.01或P<0.05)。各组大鼠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组大鼠血肌酐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大鼠24 h尿蛋白及24 h尿白蛋白水平均低于模型组[(15.5±3.1)、(9.5±2.4)、(6.3±1.2)mg比(45.1±3.5)mg;(8.4±2.3)、(5.6±1.7)、(2.5±0.6)μg比(12.6±1.4)μg],中西药组大鼠24 h尿蛋白及2KPT-330作用4 h尿白蛋白水平均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1或P<0.05)。模型组大鼠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与模型组大鼠比较,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大鼠肾小球体积明显缩小。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增生不明显,但系膜区增生,细胞核增大,系膜基质明显增厚;与模型组大鼠比较,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系膜区及系膜基质的增生明显减低。结论 加味四妙散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ORG大鼠的炎症因子、肾功能及肾小球系膜增生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对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接受血液透析(HD)治疗的80例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HD组和HFHD组,每组40例。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6个月后,使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清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水平。记录2组患者HD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透析前,2组患者的血清MDA、MPO及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6个月后,HFHD组患者的血清MDA、MPO水平显著低于HD组,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HD组(P<0.05);2组患者透析6个月后的血清MDA、MPO水平显著高于透析前,血清SOD水平显著低于透析前(P<0.05)。透析前,2组患者的血清CRP、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6个月后,HFHD组患者的血清寻找更多CRP、IL-6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HD组(P<0.05);2组患者透析6个月后的血清CRP、phosphatidic acid biosynthesisIL-6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透析前(P<0.05)。透析前,2组患者的Scr、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6个月后,HFHD组患者的Scr、BUN水平显著低于HD组(P<0.05);2组患者透析6个月后的Scr、BUN水平显著点击此处低于透析前(P<0.05)。透析治疗期间,HD组和HFHD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5.00%(10/40)、15.00%(6/40),2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0,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的HD,HFHD诱发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机体产生的氧化应激反应和微炎症状态更轻,可更有效地保护患者残余肾功能,且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首次疗效评估中肿瘤最长径之和变化对晚期肝内胆管癌化疗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接受一线化疗后首次疗效评估结果对生存GSK2118436抑制剂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2022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化疗方案治疗的107例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基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对比化疗前后最长径之和(sum of the largest tumor diameters, SLD)变化将疗效分为3组,将肿瘤SLD缩小至少超过30%为SLD(1)组;SLD增加至少超过20%纳入SLD(3)组;介于两者之间的AZD6738体外为SLD(2)组。Kaplan-Meier曲线分析3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明确疗效与生存时间的预后价值。结果 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表明SLD(1)组、SLD(2)组和SLD(3)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16.3、13.2、7.4个月(P<0.001),以及6、12和24个月OS率依次递减。SLD(1)组中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100%、72.2%和16.7%;SLD(2)组中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0.7%、53.7%和7.4%;SLD(3)组中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57.1%、20%和0%。为进一步分析SLD增大或缩小的程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我们在SLD(2)组中将SLD增大的患者纳入SLD(2+)组,将SLD减小的患者纳入到SLD(2-)组。SLD(2+)和SLD(3)组的中位OS分别为11.3个月和7.4个月,P=0.012。然而,SLD(2-)和SLD(1)组的中位OS分别为13.9个月和16.4个月,P=0.053。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Medical alert ID表明SLD缩小>30%(HR=0.564,95%CI:0.321■0.991,P=0.046)、SLD增加>20%(HR=3.012,95%CI:1.873■4.842,P<0.001)是晚期肝内胆管癌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晚期肝内胆管癌一线化疗患者,首次疗效结果对患者生存预后有重要的意义:肿瘤SLD增长越大,生存预后越差,但在肿瘤SLD缩小部分中,SLD(1)与SDL(2-)对患者的生存预后没有明显差异性。

体重管理对中青年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代谢改善及药物减量情况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究18-65岁的中青年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在为期3个月的体重管理之后,体重、血压、代谢指microbiome data标的改善情况及降压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种类的减少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22年5月至2022年8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符合肥胖相关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18-65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吸烟饮酒情况、膳食运动情况以及降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意参加本研究且拥有完整的临床代谢指标,如AST、ALT、FPG、UA、BUN等资料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体重管理,管理流程包括:健康教育、强化管理、个性化指导、心理咨询和定期随访。以体重下降是否≥5%,将研究对象分为减重有效组和减重无效组,分析干预前后和两组间在膳食运动、体格和代谢指标、降压药物使用情况的变化。最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体重管理对有效减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招募147位符合要求的中青年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问卷回收139份,回收率为94.5%。同意参加本项目且拥有完整临床检查基线指标的人数为120人,由于疫情封锁的原因,研究过程中有48人失访,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为72人。失访与未失访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WC、SBP、DBP、降压药物种类和总类别数之CL 318952分子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6±12.1)岁,男性占比为63.3%,基线BMI为[28.2(4.8)]kg/m~2,基线腰围为[96.9(12.8)]cm;吸烟、饮酒人数分别占比25.8%和46.7%,79.2%的患者营养有风险,53.3%的患者被评估为体力活动缺乏服用单类降压药的患者最多(45.8%)、服两类和三类降压药的患者分别占比37.5%、10.0%,CCB(钙通道阻滞剂)的使用频率最高(36.4%)。最终完成研究的72名患者,经过3个月干预后,代谢指标、膳食和运动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药物使用方面,联合用药数量和总类别数大体存在下降趋势(P>0.05)。以减重是否≥基线的5%分组,减重有效组(34.7%)的体重平均下降(9.0±2.6)%,减重无效组(65.3%)的体重平均下降(0.7±3.1)%;两组WC、SBP、DBP、SCr、TC值较基线下降,HDL-C均较基线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减重是否有效与打卡依从性(r=0.281)、基线体力活动(r=0.383)、文化程度(r=0.342)、收入情况(r=0.326)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3),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矫正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之后,打卡依从性好(OR=4.771,95%CI:1.168~19.491,P=0.030)的患者更容易减重成功PF-07321332。结论:本次调查中,中青年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以男性为主要群体,大部分的人存在膳食营养风险和体力不足的问题。降压药物使用方面,服用单类降压药的人最多,同时,CCB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降压药。在进行为期3个月的体重管理后,研究对象的体重、血压、代谢指标和降压药物的种类都有下降趋势,有效减重率为34.7%,同时,在膳食营养和体力评估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改善效果,打卡依从性好的患者更容易减重成功。在未来,应根据后续的大规模、长期研究数据,对更大范围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提出体重管理计划,以期更加科学的减重降压,提高生活质量。

青少年抑郁障碍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对自杀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本研究通过研究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等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进行检验,为该人群自杀风险的预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抑郁发作或复发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调查工具包括自编调查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自杀态度问卷(QSA)、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网络成瘾测验(IAT)。根据既往6个月自杀行为和QSA量表C59采购对自杀行为态度(QSA-F1)得分将受试者分为自杀组、非自杀组。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QSA-F1得分与各量表得分相关关系。使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网络成瘾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其效能。结果:总共纳入受试者100例,其中男性27人(27%),女性73人(73%),平均年龄(15.47±1.62)岁。根据分组标准分为自杀组39人(39%),非自杀组61人(61%)。两组在父亲学历,HAMD-17得分,QSA中对自杀者态度(QSAMedical genomics-F2)、对安乐死态度(QSA-F4)评分,EMBU中父过分干涉(F-III)、父拒绝与否认(F-V)、父过度保护(F-VI)、母惩罚与严厉(M-IV)、母偏爱被试(M-V)得分,IAT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QSA-F1得分与HAMD-17得分、QSA-F2得分、QSA-F4得分、F-III得分、F-V得分、BYL719作用F-VI得分、M-IV得分及IAT得分与QSA-F1得分存在相关性(P均<0.01)。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户籍(=-1.713,P=0.044)与父亲学历(=-2.773,P=0.007)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有负向影响关系,而独生子女(=2.449,P=0.008)、HAMD-17得分(=0.257,P=0.012)、IAT得分(=0.124,P=0.005)则有正向影响关系。绘制的ROC曲线显示,IAT得分与HAMD-17得分在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预测中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01)。IAT得分的AUC、最佳截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91,49.5,71.8%,73.8%;HAMD-17得分的AUC、最佳截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59,18.5,69.2%,77.0%。结论:(1)父亲学历,抑郁严重程度,对自杀者与安乐死的态度,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母亲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及网络成瘾程度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有关。(2)非城镇户籍、较低的父亲学历水平、独生子女、更重的抑郁程度与更重的网络成瘾程度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3)IAT量表得分与HAMD-17量表得分可以作为预测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出现自杀行为风险的指标。

肾安汤对糖尿病肾病脾肾阳虚证患者血清VEGF、尿KIM-1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欲通过现代临床检测手段,观察肾安汤对于糖尿病肾病脾肾阳虚证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的影响,探讨肾安汤的作用机理和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60例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需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的30例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肾安汤,设定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比较患者症状变化以及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清肌酐、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定量(留取时应排除感染及女性月经期)、VEGF、KIM-1等生化指标的改变。所有疗效性JAK/STAT抑制剂指标治疗前后各测定一次。结果:1.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Novel PHA biosynthesis.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脂、血清肌酐、尿素氮等生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好转(P<0.05),且组间比较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疗效更佳(P<0.05),提示加用肾安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且优于西医常规基础治疗;而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变化并不明显(P>0.05);3.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均有减少(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西医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肾安汤能够有效减少尿蛋白;4.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EGF和KIM-1指标均有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加用肾安汤能够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上加用肾安汤治疗糖尿病肾病脾肾阳虚证患者,相较于单纯运用西医常规基础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神疲畏寒、肢体浮肿、腰膝酸冷、尿浊的症状,有一定降糖、降脂的效果,还可以减少尿蛋白,降低VEGF和KIM-1的表达,延缓肾脏损伤进展和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相关。2.加用肾安汤治疗脾肾阳虚证糖尿病肾病在临床观察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值得进SAG配制一步推广。

去泛素化酶OTUB2在肝内胆管癌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起源于肝内、门周或远端(肝外)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是目前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仅次于肝细胞癌。按照解剖位置的不同,胆管癌可分为门周段胆管癌(perihilor cholangiocarcinoma,p CCA)、远端胆管癌(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d CCA)和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 CCA)。underlying medical conditions其中,肝内胆管癌是发生于二级及以上胆管分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胆管癌中的比例为20%左右。近年来,我国肝内胆管癌的发病率在Bafilomycin A1逐年升高,并且因其发病较为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进展期或者晚期,预后极差。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肝内胆管癌的方式是根治性手术切除,然而,由于肝内胆管癌在晚期时易发生局部浸润,并且可能存在腹膜转移甚至远处转移,或者受制于胆道重建选择等原因,可进行肿瘤手术的患者只有不到三成,且5年生存率仅约30%,术后复发率高达60%~70%。因此,探索肝内胆管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在某些特定的生理或者病理情况下,失去自身原有的上皮细胞特性转而获得间质细胞特性的生物学现象。EMT过程在个体发育、组织再生、伤口修复及器官纤维化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EMT参与了多种肿瘤的恶性进展过程,与肿瘤的发生、肿瘤干性、肿瘤耐药等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降低肿瘤细胞发生EMT对减少肿瘤转移,延缓肿瘤恶性进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显示,细胞的EMT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去泛素化酶起到了复杂且重要的调控作用。泛素化修饰(Ubiquitination)是指在泛素激活酶E1,泛素转移酶E2以及泛素连接酶E3等一系列催化酶共同作用下,底物蛋白的残基被泛素修饰的过程,是经典的蛋白翻译后修饰方式之一。而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去泛素化酶(deubiquitinating enzyme,DUB)可以特异性地将泛素分子从底物蛋白上移除,使底物蛋白发生去泛素化。蛋白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平衡是真核生物中蛋白质保持稳定和发挥功能的重要基础。去泛素化酶作为细胞中一种重要的调节因素,其结构的改变、表达的异常以及活性的失控与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有着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去泛素化酶卵巢肿瘤相关蛋白酶家族(the OTU-related proteases,OTUs)中的多种去泛素化酶在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本课题中,我们利用临床标本结合数据库分析,发现去泛素化酶OTUB2在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肝内胆管癌患者的预后相关。进而通过一系列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了OTUB2可以影响肝内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并通过深入探究揭示了去泛素化酶OTUB2通过与E3泛素连接酶TRAF6协同调节肝内胆管癌细胞中CTNNB1的蛋白水平,从而调控细胞中EMT驱动因子ZEB1的表达,最终影响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二、研究目的1、探究去泛素化酶OTUB2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水平。2、分析OTUB2表达水平与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证实OTUB2表达水平对肝内胆管癌细胞的影响。4、阐释OTUB2影响肝内胆管癌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三、研究方法1、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数据库对OTUB2在肝内胆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基于临床手术标本和组织芯片开展免疫组化实验和Western Blot等实验,并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验证OTUB2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2、利用慢病毒载体技术建立OTUB2敲低的人肝内胆管癌细胞系,使用Western blot实验、CCK-8实验、单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流式凋亡检测等实验方法,验证OTUB2在体外对胆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克隆形成以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3、通过构建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和肺转移模型探究OTUB2在实验动物体内对胆管癌细胞的影响。4、利用对照及OTUB2敲低的肝内胆管癌细胞株开展Western Blot、Transwell和划痕等实验并联合数据库分析探究OTUB2表达水平与细胞中EMT相关蛋白之间的关系。5、利用对照及OTUB2敲低的胆管癌细胞株开展染色质免疫沉淀、Western Blot、Transwell和划痕等实验以及数据库分析探究OTUB2表达水平与CTNNB1蛋白之间的关系。6、利用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q PCR等实验方法,阐明肝内胆管癌细胞中OTUB2促进CTNNB1蛋白表达的具体分子机制。四、研究结果1、分析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数据库中的数据显示OTUB2在肝内胆管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并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率相关。2、在临床手术取得的肝内胆管癌组织标本以及肝内胆管癌组织芯片中发现癌组织中的OTUB2表达水平与癌旁组织相比显著升高,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肝内胆管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M分期密切相关。3、OTUB2在体外可增强肝内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减少肝内胆管癌细胞凋亡,并促进肝内胆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4、OTUB2在体内可以促进肝内胆管癌细胞的皮下移植肿瘤生长以及肺转移。5、OTUB2与肝内胆管癌细胞中EMT标志蛋白及EMT驱动因子ZEB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并且可通过调节ZEB1表达影响肝内胆管癌EMT进程从而促进肝内胆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6、OTUB2使肝内胆管癌细胞中的CTNNB1蛋白水平升高,并通过CTNNB1影响ZEB1表达,进而促进肝内胆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7、OTUB2通过抑制CTNNB1发生溶酶体自噬提高细胞中CTNNB1的蛋白水平。8、OTUB2与E3泛素连接酶TRAF6协同调节肝内胆管癌细胞中LC3泛素化水平,从而调控CTNNB1自噬。五、结论1、去泛素化酶OTUB2在肝内胆管癌中表达升高并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2、OTUB2在体外和体内促进肝内胆管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3、OTUB2通过调节细胞中EMT驱动因子ZEB1的表达加速EMT进程从而促进肝内胆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4、OTUB2通过调控CTNNB1蛋白水平促进ZEB1表达。5、OTUB2与E3泛素连接酶www.selleck.cn/products/nvp-tnks656TRAF6通过调控LC3泛素化水平协同调节肝内胆管癌细胞中CTNNB1蛋白水平。

估计肾小球滤过率与新疆维吾尔族居民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新疆维吾尔族居民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及其剂量反应关系,为更准确地评估维吾尔族居民CVD的发生风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的设计方案,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51团作Enfermedades cardiovasculares为研究现场,以2016年为基线,以2021年为结局,并于2019年和2020年进行随访。通过问卷调查随访结局事件的发生,并且通过当地医院医疗记录、社保信息及死亡登记对结局事件进行确认。排除基线患CVD、肌酐数据缺失、肾病患者和基线资料不全者,最终共纳入5705名研究对象。分别由c-MDRD、CKD-EPI 2021和EKFC公式计算得到eGFR1、eGFR2和eGFR3。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比较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采用Cox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eGFR与CVD发生风险的关联;采用Cox回归中纳入乘积项分析eGFR和传统危险因素对CVD的联合作用;采用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归因比和交互作用指数分析eGFR和传统危险因素间的相加交互作用。结果:1.本研究共计随访26578.69人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90年。随访期间新发CVD 570例,累计发病率为9.99%(570/5705),发病密度为21.45/1Etoposide小鼠000人年(570/26578.69人年),平均年龄为39.28±13.09岁。其中,男性累计发病率(8.60%)低于女性(11.38%)(P<0.05)。eGFR1、eGFR2和eGFR3的平均水平分别为97.70±17.16 m L/PEG300体外(min?1.73m~2)、96.15±13.41 m L/(min?1.73m~2)和105.82±15.10m L/(min?1.73m~2)。2.在总人群中,当三种eGFR作为连续性变量纳入模型经多因素调整后,三种eGFR均与CVD发病风险有相关性,其HR(95%CI)值分别为0.991(0.985,0.997),0.989(0.982,0.995)和0.991(0.984,0.999)。当三种eGFR作为分类变量纳入模型经多因素调整后,较低的eGFR是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其HR(95%CI)值分别为1.426(1.181,1.721)、1.236(1.003,1.522)、1.311(1.066,1.613)。3.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三种eGFR与CVD发病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显示,调整多因素后,三种eGFR均与CVD发病风险呈非线性相关(均P_(非线性)<0.001)。4.eGFR与SBP、超重肥胖间存在正向相乘交互作用(P<0.05),与吸烟、超重肥胖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结论:1.eGFR(60~90m L/(min?1.73m~2))与CVD发生风险增加有关,二者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2.eGFR与吸烟、SBP、超重肥胖间存在交互作用,可增加CVD发生风险。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不同基原小檗皮品种鉴别的指标性成分

目的 研究不同基原小檗皮药材(甘肃小檗Berberidis kansuensis Schneid.、鲜黄小檗B. diaphana Maxim.、匙叶小檗B.vernae Schneid.和刺红珠B.dictyophylla Franch.)的整体化学成分差异,筛选品种鉴别的指标性成分。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ExactiveOrbitrapMS)代谢组学技术GSK1120212供应商,分析不同基原小檗皮药材的整体化学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购买LEE011lysis,PLS-DA)和方差分析筛选不RNA Isolation同基原鉴别的化学标志物。结果 共鉴定了47个化学成分,包括24个生物碱类、12个有机酸类及其衍生物、5个糖类及其衍生物,以及6个其他类成分。筛选出药根碱、四氢巴马汀、蟾毒色胺内盐等12个化学标志物。结论 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有效阐明小檗皮不同基原药材的化学成分差异,为其品种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