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药源性肾损伤是一种机制复杂、病因学尚未明确的常见疾病,其在诊断上缺乏特异性,因此早期识别和预防对于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基于“药物-风险标志物-肾病”角度,筛选并验证潜在的与药物及疾病相关的靶标,从而挖掘出与药物相关性肾病密切关联的风险标志物,旨在为早期识别与早期监测药源性肾损伤风险人群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利用SIDER和CTD数据库寻找药物和靶标信息,继而应用蛋白互作网络和富集分析方法筛选与药物联系密切的核心靶标,以富集次数高的核心靶标作为潜在的风险标志物。通过系统评价筛选与疾病相关的标志物,检索收集2022年5月前国内外数据库公开发MCC950半抑制浓度表的有关标志物与肾脏疾病的病例对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所有研究均以肾病患者为病例组、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标志物检测标本为血清或尿液;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而后合并定量效应值并行亚组分析。通过MK-2206小鼠临床观察性研究进行验证,回顾性收集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就诊并留有肾活检标本的患者病历资料和标本,病理提示是肾功能不全的为病例组,而行肾脏癌旁切除术后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风险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并分析标志物的表达与性别、年龄、高血压、血清白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蛋白互作筛选出22个连接度最高的靶标,富集分析提示靶标主要涉及炎症反应、趋化细胞因子活动、补体和凝血级联系统等,最后经排序筛选出VEGFA、TGFβ1、EGF、CXCL12和IGF1五个与药物相关性最强的潜在风险标志物。系统评价方面,纳入研究血清VEGFA、尿液TGFβ1、尿液EGF和血清IGF1与肾病关系文献分别有34篇,28篇,24篇和24篇,定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四者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研究方面,分别纳入了 50例病例组和16例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肾病组患者肾组织中VEGFA、TGF β 1、EGF和IGF1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P均<0.05),且四者的表达与患者年龄、高血压、血清白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间并未显示出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经过生信分析和系统评价多重筛选后,提示与药物及肾病联系度高的靶标有VEGFA、TGF β 1、EGF和IGF1。肾病时四者在肾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疾病独立相关,并可通过体液监测出,提示四者可能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综合可知VEGFA、TGF β 1、EGF和IGF1与药物Metal bioavailability性肾病密切相关,当临床使用靶标相关性药物进行治疗时,药物性肾病的发生风险可能成倍增加,故临床应注意监测使用相关药物后患者的情况,未来可监测四者各自的临床效能及组合检测的效能。由于本研究所纳入的文献质量与病例信息质量欠佳,目前所得结果或仅能从理论层面上提供参考。
Author: admin
透明质酸/单宁酸复合动态多功能水凝胶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
研究背景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 PNI)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它的特点是发病率高,治疗方法有限,临床预后差。严重的周围神经损伤是导致永久性功能障碍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当PNI发生时,首先会触发一系列的细胞和分子事件,称为Waller变性;随后,增殖的巨噬细胞被激活,并被招募到损伤处以去除髓鞘碎片和坏死组织,最终启动神经再生程序。然而,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局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的升高。巨噬细胞是产生ROS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在吞噬炎性坏死组织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ROS,而ROS的过度积累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产生神经毒性作用,使周围神经细胞损伤,抑制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由此可见,如何有效调节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集中于开发和设计医用高分子材料用于促进神经组织的再生和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其中,水凝胶由于独特的理化性质,常被用作神经源性细胞培养和增殖的支架材料。然而,常规的水凝胶材料缺少调控炎症微环境的能力,限制了其在PNI治疗中的应用,为此,我们开发了一种以单宁酸为交联剂的透明质酸基动态多功能水凝胶,并探讨其通过消除损伤部位ROS和调控炎症微环境促进周围神经修复(Peripheral nerve repair PNR)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系列实验主要围绕以单宁酸(tannic acid,TA)为交联剂的透明质酸基动态多功能水凝胶用于PNI的修复展开探索。首先以TA作为交联剂构建了的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能力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基多功能水凝胶(HPTA)。充分表征了构成水凝胶确认细节的前体与水凝胶的理化性质,以及探究其在细胞实验中对细胞行为的影响,然后将水凝胶注射到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处进行治疗用于评估HPTA水凝胶对神经损伤修复的效果。随后我们在成功构建HPTA水凝胶的基础上,在水凝胶中负载甲钴胺(MethylcobalamPanobinostatin,MeCbl),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可注射HPTA@MeCbl水凝胶用于替代MeCbl传统的注射疗法,可以在神经损伤局部进行持续治疗。对HPTA@MeCbl水凝胶的理化性质进行充分的表征用于验证MeCbl的加入是否会改变HPTA凝胶本身的性质。通过体外细胞实验与体内对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的治疗所得到的结果用于评价HPTA@MeCbl水凝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构建了具有抗氧化、抗炎功能的HPTA水凝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充分表征,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究水凝胶对细胞行为的影响,最后将水凝胶应用于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以验证其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与功能恢复的作用。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首先利用3-氨基苯硼酸(3-Aminophenylboronic Acid,3-APBA)上的氨基(-NH2),与HA上的羧基(-COOH)进行酰胺化反应,将3-APBA接枝到HA上形成HA-PBA偶联物。对HA-PBA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表征后,以TA为交联剂与HA-PBA偶联物进行共混合成含有动态硼酸酯键的HA基水凝胶(HPTA)。对HPTA水凝胶进行形貌、流变学、粘附性、降解速率及药物释放性能等方面进行表征并筛选出最佳的水凝胶浓度。然后通过DPPH·、PTIO·自由基清除效率验证水凝胶的抗氧化能力。(2)体外细胞实验表征了HPTA水凝胶对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C12)细胞与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的细胞行为的影响。并探究了HPTA水凝胶在高ROS条件下对细胞的保护作用。(3)体内动物实验利用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对该水凝胶的神经修复效果进行评价。将所有大鼠随机分组后进行造模,然后在术后2周与4周时通过大鼠的足印分析、神经电生理学测试、肌肉组织学分析、神经组织学评价、免疫蛋白荧光、免疫蛋白印迹及神经组织的炎症因子表达来评估大鼠下肢功能恢复效果并进一步探讨HPTA水凝胶对神经修复的影响。随后,我们在成功构建HPTA水凝胶的基础上加入甲钴胺(MeCbl),开发出新型的HPTA@MeCbl水凝胶。(1)先对HPTA@MeCbl水凝胶进行形态学、流变学、粘附性、体内、外降解性、MeCbl的释放等方面的表征,并将获得的结果与空白对照(HPTA)组进行对比。(2)在体外使用PC12细胞进行细胞活力、增殖、细胞活死染色等实验验证其细胞相容性。(3)最后,我们将HPTA@MeCbl水凝胶应用于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的治疗。术后2个月时进行大鼠的足印分析、神经电生理Cadmium phytoremediation学测试、肌肉组织学分析、神经组织学评价、免疫蛋白染色等一系列实验来评价下肢功能恢复与坐骨神经再生情况。研究结果与结论:(1)本研究首先通过500 MHz氢谱质子核磁(1H NMR spectra)对HAPBA偶联物进行信息采集,图上的多重峰表明了苯硼酸基团成功地修饰到了透明质酸的分子链,并计算得到接枝率为:23.4%。合成HPTA水凝胶后,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TIR)可知位于1326 cm~(-1)处的特征峰主要归因于硼酸酯键(BOH)的拉伸震动,证明TA与HA-PBA偶联物成功交联形成水凝胶网络。随后对HPTA水凝胶的形貌、储能模量、粘附性、降解速率及释放性能进行表征,筛选出HPTA-3为最优的成胶浓度,并继续后续实验。当HPTA-3水凝胶在浓度为20mg/m L时,对DPPH·与PTIO·的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76.23±0.75%)与(66.95±0.13%),证实了HPTA-3优异的抗氧化能力。(2)随后在细胞实验中,HPTA-3水凝胶的抗氧化能力同样得到了体现。我们使用20mg/m L的HPTA-3水凝胶提取液与0.5m M的H_2O_2溶液混合后共孵育PC12细胞,细胞活力均大于80%,也说明了HPTA-3水凝胶可以有效消除细胞内ROS,以此来达到保护细胞免受ROS伤害的作用。体内降解实验的结果显示,在术后4周水凝胶附近的皮肤组织均未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说明HPTA-3水凝胶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安全性。体内动物实验通过步态分析、坐骨神经指数(SFI)、神经电生理测试、肌肉组织学、神经组织学、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下观察的轴突直径与髓鞘厚度,以及4种特异性蛋白染色、ELISA法炎症因子表达和免疫蛋白印迹等实验结果证明了虽然HPTA-3治疗组与Sham组相比结果仍有差距,但相比于未进行水凝胶治疗的Crush组则取得了更好的结果。并且ELISA法测定神经组织的趋化因子,证明应用HPTA-3水凝胶可以上调抗炎因子水平并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可以帮助神经组织损伤后巨噬细胞从M1表型向M2表型转型,也证实了HPTA-3的抗炎特性。通过对MBP与NF200的免疫蛋白印迹表达结果与免疫蛋白荧光染色相对应,再次证明了HPTA-3水凝胶可以有效地促进损伤后神经轴突的再髓鞘化及轴突再生。随后我们进一步在HPTA水凝胶基础上负载MeCbl合成可注射的HPTA@MeCbl水凝胶。(1)首先通过SEM对HPTA@MeCbl水凝胶进行微观形貌的观察可以发现MeCbl结晶沉积在水凝胶的网络结构中。然后我们对HPTA@MeCbl水凝胶进行了流变学、粘附性、降解性等一系列表征,并与未负载MeCbl的空白HPTA组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水凝胶在材料表征结果上并无显著差别,因此也说明MeCbl的加入对凝胶的交联度与硼酸酯键的形成没有干扰,不会对水凝胶的理化性质造成实质性改变。随后我们通过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181.94x-0.1471对MeCbl的释放率进行计算,释放率在前6天增长快速,6-10天则明显放缓,HPTA@MeCbl水凝胶的这种释放规律有望在早期达到治疗所需浓度,可以更早地帮助受损神经进行修复。(2)我们通过细胞实验也证明HPTA@MeCbl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且在与细胞共孵育48小时后可以观察到有明显的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3)最后将HPTA@MeCbl水凝胶进行坐骨神经横断伤的治疗。结果表明,与空白的HPTA组和Transection组相比HPTA@MeCbl组的结果更接近Sham组,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注意的是术后2个月时NF200、Tuj-1的特异性蛋白染色的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HPTA@MeCbl组与Sham组的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也证明了HPTA@MeCbl水凝胶可以使神经轴突的再生效果明显提高,能够恢复到类似于正常神经组织的结果。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以TA作为交联剂的HA基动态多功能水凝胶,在未与其他治疗剂联合使用的情况下,HPTA水凝胶凭借自身抗氧化、抗炎作用可有效促进PNI后的神经修复。并且作为药物的递送载体,实现了MeCbl在神经组织损伤局部的持续性治疗,验证了这种“经典药物新用法”的可行性,对未来高性能神经损伤修复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不同状态的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组织学常表现为Aβ斑块沉淀、神经纤维缠结、神经炎症的形成。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免疫细胞,生理情况下能够产生生长因子对神经元其营养支持作用,并清除神经元重塑过程中死亡的细胞碎片,参与神经环路的建立。病理条件下,小胶质细胞会吞噬具有毒性的细胞碎片保护神经元,并生成细胞因子修复周围细胞;同时有可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从而加重炎症反应。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小胶质细胞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1)小胶质细胞对Aβ的吞噬作用。小胶质细胞能够释放多种酶降解Aβ,阻止Aβ沉淀和老年斑形成;其细胞表面存在的Aβ结合受体可以介导Aβ内吞和清Bucladesine试剂除;此外小胶质细胞表面高表达TREM2对小胶质细胞吞噬Aβ起关键性作用。而年龄增长导致神经细胞氧化水平上升,炎症因子释放增多,小胶质细胞被过度激活,其吞噬作用反而被抑制,从而导致Aβ沉积,最终引发AD。(2)小胶质细胞对Tau蛋白的影响。神经原纤维缠结是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神经原纤维缠结是由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所导致的。有研究表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以加速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3)小胶质细胞与神Belnacasan经炎症。神经炎症是AD的病理特征之一。错误折叠的Aβ与小胶质细胞上相关受体结合,激活小胶质细胞,引发炎症介质Immune mechanism大量释放,包括TNF-α,IL-1β,IL-6,CCL2,CCR3和CCR5等,这些炎症因子破坏神经元功能,上调AD患者小胶质细胞中iNOS的表达,产生高浓度NO,对神经元造成损伤。
碱胁迫通过激活MAPK通路和抑制mTOR的表达诱导中华绒螯蟹肝胰腺自噬
世界上盐碱水域资源广泛,但由于盐碱水域中水体成分复杂,许多淡水经济养殖品种无法生存,极大地限制了盐碱水域的开发利用。水生动物暴露在高碳酸盐碱度下会引起氧化应激,极大的影响了水生动物的正常生存与繁殖。本研究探讨了碳酸盐对中华绒螯蟹的胁迫机制,为盐碱水域养殖的持续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试验中,将中华绒螯蟹分为5个碳酸盐碱度处理组,分别是0 mmol/L、4.375 mmol/L、8.75 mmol/L、17.5 mmol/L、35 mmol/L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蟹,分别在24 h、48 h、96 h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进行采样,研究碳酸盐碱胁迫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氧化损伤、肝胰腺细胞超显微结构、MAPK通路相关基因表达、mTOR基因PR-171纯度表达和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结果如下:1.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细胞的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中细胞膜完整,胞质中线粒体和内质网丰富,线粒体结构清晰,细胞间紧密连接清晰可见。而碱胁迫组中细胞膜严重变形,线粒体减少且线粒体出现脊断裂,核内异染色质增多,自噬溶酶体和自噬小泡增多,出现髓样结构。2.肝胰腺氧化应激指标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24 h和48 h时,各碱胁迫组抗氧化酶SOD、GSH、GSH-Px和T-AOC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MDA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AT活性随浓度增Docetaxel配制加而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96 h时SOD、GSH-Px、T-AOC、CAT的活性随碱浓度升高而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GSH和MDA的活性随浓度增加而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肝胰腺MAPK通路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碱胁迫组的MAPK和P38的基因表达量在24、48、96 h时都显著升高(P<0.05),随浓度增加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JNK的表达在48和96 h时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96 h时呈现随浓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P<0.05)。4.肝胰腺mTOR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24、48、96 h时各碱胁迫组的mTOR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 h时各碱胁迫组除35 mmol/LWestern Blotting组表达较低外,其他各碱胁迫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48 h和96 h时表达结果相似,除8.75 mmol/L组外,其他各碱胁迫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5.肝胰腺自噬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各碱胁迫组自噬相关基因(ATG5、ATG7、ATG12和GABARAP)的表达在24、48和96 h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碳酸盐浓度的增加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综上所述,以上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受到碳酸盐碱胁迫时,通过氧化应激诱导MAPK通路的激活,同时抑制mTOR的表达,从而致使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发生自噬。本试验所做的研究,将会改善盐碱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有效的把荒芜水域资源利用起来,为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康柏西普联合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康柏西普联合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clinical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采用眼底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柏西普治疗。对比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厚度,治疗效果,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和眼内压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氧化应激[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氢(LHP)]水平,视网膜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结果 治疗1、2、3个月,观察组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黄斑中心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个月,观察组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眼内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的20.0MK-4827价格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β、IL-6、IL-8分别为(16.33±2.45)、(92.86±3.14)、(0.32±0.03)ng/L,均低于GDC-0973 MW对照组的(30.28±2.74)、(136.85±5.44)、(0.78±0.25)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DA、LHP分别为(4.52±1.85)nmol/ml、(163.85±2.78)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7.05±1.02)nmol/ml、(342.63±5.14)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网膜中心动脉PSV(9.85±1.71)cm/s、EDV(2.25±0.22)cm/s均大于对照组的(7.25±1.02)、(1.72±0.03)cm/s, RI(0.62±0.21)低于对照组的(0.79±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柏西普联合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能够使患者的视力水平恢复正常,减少黄斑水肿程度,值得研究和推广。
化瘀利水方联合镇痛药对尿道下裂术后疼痛患儿的效果
目的 观察化瘀利水方联合镇痛药对尿道下裂术后疼痛患儿的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行尿道下裂术患儿,按照术后用药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镇痛,中药组给予化瘀利水方联合药物镇痛。统计2组并发症的发生,记录2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尿动力学指标、IL-6和TNF-α水平。结果 术后1 h 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24、48、72 h时,中药组VAS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72 h时,2组IL-6、TNF-α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中药组术后24、72 h时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组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ary flow PLX4032 IC50rate,Q_(max))较术前下降,平均尿流率(average urinary flow rate,Q_(avc))、排尿量(urinainfection of a synthetic vascular grafttion volume,V)、膀胱残余尿量(residual urine volume of bladder, PV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VX-445临床试验意义。术后6个月,中药组V较术前升高,Q_(max)、Q_(avc)和PV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尿动力学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和对照组术后3、6个月时尿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瘀利水方联合镇痛药物可减轻尿道下裂术后患儿的疼痛症状,抑制IL-6、TNF-α水平的表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舍曲林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在使用盐酸舍曲林治疗的基础上,比较高频左侧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与低频右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耐受性,以及它们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为临床上对重复经颅磁刺激的频率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拟选取来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2名。将其分为高频、低频治疗组并进行配对。对两组患者均给予盐酸舍曲林治疗,具体剂量由主管医师视病情予以调整。排除脱落患者,最终高频组有患者47例,低频组46例。2.高频组患者刺激点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刺激频率为10Hz;低频组刺激点在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刺激频率1Hz。两组患者均按照各自相应的刺激模式每天治疗1次,1周治疗6次,治疗时间为4周,共计24次治疗。3.每位患者填写自编一般人口学情况调查表,于基线期,治疗2周末、4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HIV infection-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S),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的评估。同时,于基线期、治疗4周末检验每位患者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同时,观察患者的副反应。4.使用Excel表格录入所得数据,其统计分析用SPSS25.0软件。对于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成对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干预前比较:将高频组、低频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受教育年限、基线期各量表评分、基线期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X-4720)。2.干预前、后比较:随着时间推移,两组各自的HAMD、HAMA、BSS、PSQI总分及各项因子分总体呈下降趋势,各量表的组内评分在干预后较基线期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各自的FT3、FT4水平在4周末较基线值均有所升高(P<0.05),TSH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3.干预后比较:两组各量表的组间评分在治疗2周末及4周末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末两组甲状腺激素水平相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4.差值比较:对两组进行组间比较,除HAMA的“基线期-2周末”差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各项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高频左侧r TMS与低频右侧r TMS分别联合舍曲林的治疗方案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杀意念、睡眠质量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两种刺激模式疗效相近。2.高频左侧r TMS与低频右侧r TMS分别联合舍曲林的治疗方案安全性肯定、不良反应轻微,且二者之间安全性及耐受性相比并无显著差异。3.青少年抑郁患者FT3、FT4水平经干预后有所改变,它们对症状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selleck HPLC预测作用。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T2DM的效果
目的 探究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ACS合并T2DM患者1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瑞舒伐他汀治疗(剂量为10 mg/晚),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剂量为20 mg/晚);于服药前、服药后4周时检测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肌酐水平,统计患者血脂达标率,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于服药前,服药后1周、2周、Selective media4周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水平;治疗后定期随访12周,记录两组患者心肾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服药前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时,观察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脂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服药后4周时,eMirdametinib体内实验剂量GFR水平较服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前更多与服药后4周时,两组患者eGF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1周、2周、4周时,观察组VCAM-1、ICAM-1、PAI-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肾不良事件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 mg剂量瑞舒伐他汀相较于10 mg用药治疗ACS合并T2DM可提高血脂达标率,减少心肾不良事件发生。
miR-199a-3p通过靶向VEGFA缓解H_2O_2诱导泪腺上皮细胞损伤
目的 观察miR-199a-3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泪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凋亡的作用并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H_2O_2诱导泪腺上皮细胞损伤模型。将泪腺上皮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H_2O_2组(200μmol/L)H_2O_2+anti-miR-con组(转染anti-miR-con)、H_2O_2+anti-miR-199a-3p组(转染anti-miR-199a-3p)、H_2O_2+pcDNA组(转染pcDNA)、H_2O_2+pcDNA-VEGFA组(转染pcDNA-VEGFA)、H_2O_2+anti-miR-199a-3p+si-con组(共转染anti-miR-199a-3p和si-con)、H_2O_2+anti-miR-199a-3p+si-VEGFA组(共转染anti-miR-199a-3p和si-VEGFA),除对照LXH254生产商组及H_2O_2组外,剩余组转染泪腺上皮细胞,再用H_2O_2处理2 h。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细胞miR-199a-3p、VEGF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VEGFA、B细胞淋巴瘤(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活性氧(ROS)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检测细胞的荧光活性。结果 在H_2O_2的诱导下,泪腺上皮细胞中miR-199a-3p表达显著升高,而VEGFA表达显著下降(均P<0.05)。敲除miR-199a-3p表达可以降低H_2O_2诱导的泪腺上皮细胞中ROS、MDA、Bax表达,促进GSH、Bcl-2表达,降低细胞的biographical disruption凋亡水平,差异显著(均P<0.05)。Starbase预测miR-199a-3p与VEGFA的3′非翻译区(UTR)端存在6个连续的结合位点,且miR-199a-3p明显抑制野生型VEGFA更多的荧光活性,并负向调控VEGFA蛋白表达(均P<0.05)。过表达VEGFA蛋白可降低H_2O_2诱导的泪腺上皮细胞中ROS、MDA、Bax表达,促进GSH、Bcl-2表达,降低细胞的凋亡水平,差异显著(均P<0.05)。同时敲低miR-199a-3p和VEGFA,H_2O_2诱导的泪腺上皮细胞中ROS、MDA、Bax表达显著增加,GSH、Bcl-2表达显著降低,且凋亡水平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 miR-199a-3p促进H_2O_2诱导的泪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其机制与靶向调控VEGFA有关。
盐诱导激酶2激活HSF1/HSPA6信号通路改善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管损伤
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目前临床上DKD的治疗手段包括改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血糖和血压等。这些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DKD患者的尿蛋白肌酐比,改善肾功能,但不能有效阻止其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DK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肾脏病理机制,发掘有望成为治疗靶点的关键基因,以期寻找到新的有效的治疗策略。盐诱导激酶2(Salt-inducible kinase 2,SIK2),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IK2调控机体胰岛素分泌、脂肪合成等多条代谢途径,介导自噬、有丝分裂和内质网应激等生物过程,与肥胖、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卵巢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SIK2在DKD中的作用的研究,SIK2是否参与肾功能的调节,是否影响DKD的发病进程等问题亟待阐明。本课题是首次针对SIK2在DKD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开展的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SIK2在DKD发展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探索SIK2抑制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并改善肾小管损伤的分子机制;为DKD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1、构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小鼠模型:(1)通过给C57BL/6雄鼠腹腔注射STZ构建T1DM小鼠模型,对照小鼠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STZ 2周后小鼠空腹血糖>13.8m M,视为T1DM建模成功。(2)选择db/db鼠(BKS-Lepr~(-/-))作为T2DM小鼠模型,BKS-Lepr~(+/+)小鼠为对照小鼠,常规喂养。在STZ建模14周和db/db鼠20周龄时,两种小鼠已发生DKD,收集小鼠尿液、血清及肾脏样本。通过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方法明确SIK2在小鼠肾脏表达位置及表达水平。2、以SIK2基因敲除(Knock out,KO)和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腹腔注射STZ诱导DKD。分别评估两种基因型小鼠在非糖尿病肾病(N-DKD)和DKD条件下肾功能及小管损伤程度。具体方法如下:(1)检测血尿肾功能指标:经Jaffe比色法测定尿肌酐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尿中微量白蛋白浓度,计算小鼠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rine microalbumin creatine ratio,UACR);利用比色法检测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排泄情况及血清尿素氮水平;(2)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结构形态;(3)采用q RT-PCR检测TGF-1、COL1A1、COL4A1、IL-6、IL-1、TNF-等纤维化和炎症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4)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小管功能标志物AQP1和肾小管损伤标志物NGAL表达水平;(5)TUNEL染色和Mito Sox染色检测肾脏细胞凋亡比例和活性氧水平;(6)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个数及形态,量化线粒体纵横轴比。3、利用小分子抑制剂ARN-3236抑制DKD小鼠体内SIK2激酶活性后,检测小鼠肾脏损伤情况。C57BL/6雄鼠经腹腔注射STZ诱导DKD。STZ建模10周时,匹配体重血糖后将小鼠分为对照组(STZ-Ctl)和SIK2酶活性抑制组(STZ-ARN)。STZ-ARN组小鼠口服小分子抑制剂ARN-3236,浓度为60mg/kg/day。ARN-3236处理21天后,评估小鼠肾功能及小管损伤情况,包括肾功能指标、形态学变化、小管功能标志物和损伤标志物表达水平、凋亡比例及肾间质纤维化水平等。具体检测手段同方法中第二点。4、选择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进行SIK2调控小管细胞凋亡的体外机制探索。利用转录组测序检测过表达SIK2后HK2细胞内基因表达变化,探索SIK2调节的下游通路及靶基因。转染过表达质粒或si-RNA片段从而过表达或敲低SIK2,通过q RT-PCR和WB对测序分析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利用流式检测HK2细胞凋亡比例。seahorse实验检测HK2细胞基础有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峰值。结合测序结果和已有文献证据,分析SIK2调控细胞凋亡的分子通路。通过WB及免疫共沉淀检测SIK2与p300结合以及SIK2对热休克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HSF1)磷酸化、乙酰化水平的调控,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SIK2通过HSF1对HSPA6转录活性的调控。5、SIK2-WT和SIK2-KO小鼠经腹腔注射STZ诱导DKD,STZ 12周时,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腺相关重组病毒AAV9-pCDH16-HSF1或对照病毒AAV9-pCDH16,4周后评估小鼠(WT-C、KO-C、WT-HSF1和KO-HSF1)肾脏HSF1过表达效果及肾损伤情况。具体检测手段同方法中第二点。6、构建STZ和db/db两种DKD小鼠模型,每种小鼠再分为对照(STZ-C,db/db-C)和过表达SIK2组(STZ-SIK2,db/db-SIK2),在STZ建模10周和db/db鼠16周龄时,通过尾静脉注射AAV-pCDH-SIK2达到肾小管特异性过表达SIK2的目的。4周后评估小鼠肾脏SIK2过表达效果及肾功能水平。具体检测手段同方法中第二点。研究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SIK2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肾小球内基本不表达。q RT-PCR和WB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SIK2在STZ和db/db小鼠肾脏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2、N-DKD条件下,WT和KO两组小鼠体重和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两组小鼠肾功能正常,无蛋白尿,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肾脏形态良好,肾小球结构完整,肾小管排列规则,无明显纤维化。但在DKD条件下,相比于WT-STZ组,KO-STZ组小鼠体重降低(P<0.05);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尿微量白蛋白和-NAG排泄增加,BUN增加(P<0.05),提示KO-STZ小鼠肾小球滤过屏障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损伤加重。HE和Masson染色显示,相比于WT-STZ组,KO-STZ组小鼠肾小管损伤指数和间质纤维化百分比更高(P<0.05)。免疫荧光染色和q RT-PCR检测发现,KO-STZ组肾小管功能标志物AQP1表达降低,而损伤标志物NGAL表达增加(P<0.05),TGF-1、COL1A1、COL4A1、IL-6、IL-1、TNF-等参与纤维化和炎症反应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上调(P<0.05)。此外,TUNEL和Mito Sox染色表明,KO-STZ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比例和活性氧水平均高于WT-STZ组(P<0.05)。WT-STZ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形态主要以肿胀为主,KO-STZ组线粒体变形严重,线粒体间存在融合,线粒体内发生嵴溶解,线粒体肿胀变圆。半定量统计发现KO-STZ组线粒体纵横轴比低于WT-STZ组(P<0.05)。3、相比于STZ-Ctl组,STZ-ARN组SIK2关键激酶活性位点(175位点)苏氨酸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说明STZ--ARN组小鼠SIK2激酶活性得到抑制。STZ-Ctl和STZ-ARN两组小鼠体重和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然而STZ-ARN组小鼠尿微量白蛋白和-NAG排泄增加,BUN增加(P<0.05)。HE和Masson染色显示STZ-ARN组肾小管扩张、变形、小管内上皮细胞掉落等损伤现象更严重,间质纤维化比例更高(P<0.05)。与之相应,免疫荧光染色和q RT-PCR结果显示Sselleck化学TZ-ARN组AQP1表达降低,NGAL表达增加(P<0.05),TGF-1、COL1A1、COL4A1、IL-6、IL-1、TNF-等参与纤维化和炎症反应信号Barasertib作用通路的基因表达上调(P<0.05)。此外,SIK2激酶活性抑制后,STZ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目增加,线粒体变形加重,纵横轴比降低,活性氧产生增加(P<0.05),与前文SIK2敲除加重STZ小鼠肾功能障碍和小管细胞凋亡基本一致。4、GO和KEGG分析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过表达SIK2后,HK2细胞内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应激反应、细胞刺激反应、蛋白错误折叠等生物过程和内质网应激、蛋白酶体、贫血、军团菌病等代谢途径。利用Tg激活HK2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WB检测发现,过表达SIK2可降低e IF2磷酸化水平和CHOP表达;反之,敲低SIK2后,e IF2磷酸化水平和CHOP表达上调(P<0.05)。流式检测发现,相比于对照组,过表达SIK2后HK2细胞早期凋亡比例下调58.6%,敲低SIK2后HK2细胞早期凋亡比例增加61.4%(P<0.05)。此外,Seahorse结果提示,过表达SIK2后,HK2细胞线粒体有氧呼吸增强,反之敲低SIK2后细胞有氧呼吸减弱(P<0.05)。在牛磺熊脱氧胆酸抑制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的条件下,敲低SIK2对细胞早期凋亡比例没有明显改变。5、进一步分析转录组测序得到的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的差异基因,我们发现过表达SIK2后可显著上调HSPA6的m RNA表达(P<0.05)。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结果提示SICadmium phytoremediationK2是利用其磷酸激酶活性,激活HSPA6的必需转录因子HSF1的转录活性,从而促进HSPA6的转录。相比于对照组,过表达SIK2后HSPA6表达上调,内质网应激标志物ATF4和CHOP表达降低,同时早期凋亡比例降低(P<0.05);然而,敲低HSF1条件下,过表达SIK2对内质网应激和细胞早期凋亡无明显影响,说明HSF1和HSPA6的缺失会部分削弱SIK2对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SIK2对HSF1的磷酸化水平没有明显调节作用,然而过表达SIK2可以上调p300 Ser89位点磷酸化水平。通过免疫共沉淀证明了SIK2和p300分子存在相互结合,同时,SIK2可上调HSF1的乙酰化水平(P<0.05)。6、相比于对照组,转染AAV9-pCDH16-HSF1病毒后WT和KO鼠肾脏HSF1和HSPA6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特异性过表达HSF1对小鼠空腹血糖和体重无明显作用。相比于WT-C组,KO-C组小鼠UACR和尿-NAG排泄增加、肾小管硬化指数和间质纤维化比例增加、凋亡水平增加、肾小管损伤标志物表达升高(P<0.05);然而,WT-HSF1和KO-HSF1小鼠以上指标都无明显差异,说明过表达HSF1可部分弥补SIK2缺失引起的DKD小鼠肾损伤加重。7、相比于对照组,转染AAV9-pCDH16-SIK2病毒后DKD小鼠肾脏SIK2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相比于对照组,回复SIK2对DKD小鼠空腹血糖没有明显改变,但UACR和尿-NAG排泄减少,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炎症和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降低(P<0.05)。更进一步,WB检测发现回复SIK2后,DKD小鼠肾脏HSPA6表达上调,同时内质网应激标志物ATF4、CHOP表达降低;TUNEL染色表明DKD小鼠回复SIK2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比例减少(P<0.05)。此外,透射电镜观察以及Mito Sox检测结果显示,回复SIK2改善了DKD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具体表现为线粒体纵横轴比更长,活性氧产生较少(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SIK2主要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在DKD小鼠肾脏表达水平显著降低。SIK2表达缺失或活性抑制会加重DKD小鼠的肾损伤进程,反之,肾小管特异性过表达SIK2可以削弱DKD小鼠肾小管损伤并改善肾功能。经过机制探索,发现SIK2通过抑制p300乙酰转移酶活性,从而上调转录因子HSF1的转录调控活性,继而上调HSPA6转录表达,并通过其对内质网应激的抑制作用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本研究为DKD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特异性靶向过表达肾脏SIK2,可能成为DKD的治疗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