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miR-424靶向张力蛋白同源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TEN)调控白细胞介素(IL)-6/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STAT)3信号通路影响骨髓瘤(MM)细确认细节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方法 靶基因预测、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424对PTEN的靶向调控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骨髓瘤患者骨髓标本及骨髓瘤细胞株中miR-424、PTEN的表达,并分析miR-424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脂质体瞬时转染法将mimic NC、miR-424 mimic、anti-miR-424 mimic、si-control、si-PTEN转染H929、U266细胞并分为对照组、miR-NC组、miR-424组、anti-miR-424组、anti-miR-424+si-NC组和anti-miR-424+si-PTEN组;噻唑蓝(MTT)法及单克隆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PTEN、IL-6、STAT3、B细胞淋巴瘤(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原癌基因(c-Myc)水平。结果 双荧光素酶实验及Western印迹验证了miR-424对PTEN的靶向调控作用。MM患者骨髓标本及MM细胞株中miR-42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骨髓标本及浆细胞,PTEN水平明显低于正常骨髓标本及浆细胞,且miR-424水平与PTEN水平呈负相关,与ISS分期、危险分层、轻链类型呈正相关关系。与miR-NC组相比,miRMK-2206价格-424组细胞增殖能力、IL-6、STAT3、Bcl-2、c-Myc水平明显升高,凋亡率、PTEN、Bax水平明显降低;anti-miR-424组细胞增殖能力、IL-6、STAT3、Bcl-2、c-Myc水平明显降低,凋亡率、PTEN、Bax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anti-miR-424+si-NC组相比,anti-miR+424-si-PTEN组细胞增殖能力、IL-6、STAT3、Bcl-2、c-Myc水平明显升高,凋亡能力、PTEN、Bax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MM细胞的增殖、凋亡受miR-424及PTEN的双重调控,miR-424可靶向PTEN调控IViruses infectionL-6/STAT3信号通路影响MM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Author: admin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心力衰竭: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已受广泛关注,但观察性研究中二者的因果关联是不清楚的,因此本研究旨在使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研究来探Panobinostat使用方法究SLE和心力衰竭之间的因果关联。方法 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汇总数据中提取与SLE相关的单核苷酸多Liproxstatin-1 IC50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并选择符合标准的工具变量。然后,主要用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weighted, IVW)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并用MR-PRESSO、加权中值法、MR-Egger法和最大似然比来评估结果的稳健性。另外采用MR-Egger截距项评估工具变量的水平多效性,Cochran Q检验及留一法用来评估异质性。此外,多变量MR研究被用于进一步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IVW结果显示SLE的遗传易感性与心力衰竭相对风险增加呈正相关(OR=1.024, 95%CI:1.001~1.048),最大似然比(OR=1.024, 95%CI:1.003~1.046)显示了一致的结果,且多变量MR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此结果。另外,MR-Egger截距项、Cochran Q检验及留一法未观察到水平多效性及异质性。结dilation pathologic论 SLE可增加心力衰竭风险,建议积极控制SLE以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枸杞多糖调节Nrf2/HO-1/GPX4铁死亡途径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
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调节Nrf2/HO-1/GPX4铁死亡途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SD成年大鼠雌雄合笼得到孕鼠,建立GDM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枸杞多糖低、中、高剂量组,ferrostatin-1组selleck产品,每组8只,另设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柠檬酸缓冲液。末次给药24 h后,检测大鼠FBG、FINS、IRI水平。再次复制GDM模型3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枸杞多糖组、ML385组、枸杞多糖+ML385组,另设对照组。药物分组干预后,in vitro bioactivity检测大鼠FBG、FINS、IRI、TG、TC水平,妊娠第19天检测母体及胎鼠体质量以及血清IL-18、IL-6、SOD、MDA水平,子宫内膜组织ACSL4、PTGS2、Nrf2/HO-1/GPX4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FINS、IRI,母体及胎鼠体质量,血清TG、TC、IL-18、IL-6、MDA水平,子宫内膜组织ACSL4、PTGS2蛋白表达升高(P<0.05),血清SOD水平、子宫内膜组织Nrf2、HO-此网站1、GPX4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枸杞多糖+ML385组比较,枸杞多糖组大鼠FBG、FINS、IRI,母体及胎鼠体质量,血清TG、TC、IL-18、IL-6、MDA水平,子宫内膜组织ACSL4、PTGS2蛋白表达降低(P<0.05),血清SOD、子宫内膜组织Nrf2、HO-1、GPX4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枸杞多糖可通过促进Nrf2/HO-1/GPX4信号传导,抑制铁死亡途径,降低GDM大鼠血糖血脂水平,减弱其胰岛素抵抗。
艾司氯胺酮麻醉诱导对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应激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麻醉诱导对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应激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1购买LY2835219月—2022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6例,男性46例,女性40例;年龄28~66岁,平均54.6岁;骨折部位:股骨颈30例,股骨粗隆47例,胫腓骨9例。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给予对照组芬太尼常规麻醉诱导,研究组则予以艾司氯胺酮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手术开始15min以及术后24h的心率(heart rate, 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及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及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及骨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5min研究组患者的HR与MAP分别为(75.06±7.73)次/min、(81.36±6.28)mmHg,低于对照组的(79.42±7.94)次/min、(86.48±6.54)mmHg(P<0.05);术后24h两组HR与MAP水平Muscle biomarkers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5min研究组患者的SOD及CAT水平分别为(45.39±3.28)U/L、(87.25±8.01)U/mL,低于对照组的(48.42±4.15)U/L、(92.28±8.31)U/mL(P<0.05),同时GSH水平为(91.46±7.84)m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15±7.31)mg/mL(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h的VAS分别为(3.54±0.47)分、(3.24±0.28)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1±0.51)分、(3.38±0.34)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6%(P<0.05)。结论 采用艾司氯胺酮ZD1839临床试验麻醉诱导能有效减轻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与术后疼痛程度,同时能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荐。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现况及耳穴治疗改善其症状的研究
目的:1.通过对T2D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来观察T2DM患者中合并DPN的患病情况。2.探讨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DPN的相关危险因素。3.探讨早期肾损伤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的相关性。4.探讨耳穴压豆治疗联合常规治疗对提高DPN患者血糖达标率和改善DPN症状的情况。方法:1.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1月在南昌市第三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71例,通过收集病例资料基本信息,根据临床病史、体征及神经传导功能测定,将受试对象分为DPN组和非DPN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苦味酸法测定尿白蛋白和尿肌酐、对硝基苯酚比色法和苦味酸方法测定尿液NAG以及免疫比色法测定尿β2-MG水平。通过尿白蛋白/肌酐和尿NAG/肌酐的比值分别计算UACR和NAG/Cr。将肾小球损伤标志物[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肌酐比率(NAG/Cr)和尿eggshell microbiotaβ2微球蛋白(β2-MG)]创新性结合起来评估与DPN的相关性。慢性肾脏病(CKD)根据eGFR进行分期,分为G1、G2、G3a、G3b、G4:≥90、60-89、45-59、30-44、15-29m L/min/1.73m~2。应用Spearman关联性分析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来探讨影响DPN发生的危险因素。2.收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昌市第三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DPN患者216例,将其随机分为耳穴组108例,非耳穴组108例。非耳穴组进行常规糖尿病规范降糖、营养神经;耳穴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耳穴压豆治疗。观察比较两组间的TIR、TBR、TAR、MBG、预估糖化血红蛋白以及MNSI联合MDNS评分变化。结果:1.471例受试者中合并DPN者335例,无DPN者136例,DPN的患病率为71.1%。两组患者性别、BMI、高血压、SBP、吸烟、饮酒、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2h胰岛素、BUN、SCr、SUA、TC、TG、HDL-C、LDL-C在统计上没有显著的差别(P>0.05)。与非DPN组相比,DPN组的病人年龄更大,糖尿病持续时间更长,HbA1c、DBP、空腹血糖控制更差;餐后C肽水平更低。(P<0.05)。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空腹血糖、UACR、NAG/Cr、β2-MG等因素呈正相关,与年龄相关性相对较高(r=0.199,P<0.001),与餐后2h C肽、eGFR呈负相关(r=-0.115,P=0.013、r=--0.170,P=0.001);再经Logistic回归分析将年龄(OR 1.036,95%CI 1.018-1.054)、糖尿病病程(OR 1.058,95%CI 1.024-1.094)、糖化血红蛋白(OR 1.095,95%CI 1.008-1.189)、空腹血糖(OR 1.706,95%CI 1.016-1.139)确认为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3.与非DPN组相比,DPN组的UACR、NAG/Cr和β2-MG水平明显升高,eGFR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且DPN的患病率随着CKD的加重而逐渐加重,在CKD的G1、G2和G3-4的分期中,DPN的患病率分别为66.3%、7购买S638453.2%和82.7%(P=0.014)。4.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高血压、空腹血糖、HbA1c、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糖尿病持续时间等混杂因素后,NAG/Cr>1.41 U/mmol(最高三分位数)是DPN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OR 1.86,95%CI 1.04-3.33,P=0.036);未发现UACR、eGFR和β2-MG对D点击此处PN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5.与非耳穴组相比,耳穴组的TIR明显提升,TAR、预估糖化血红蛋白以及MBG明显下降(P<0.05)。6.经耳穴联合治疗后,MNSI评分明显下降,DPN症状较前改善(P<0.001)。结论:1.DPN在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的患病率为71.1%。2.在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DPN的发生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 C肽、UACR、eGFR、NAG/Cr和β2-MG具有相关性;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空腹血糖均为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当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CKD时,更有可能出现DPN;NAG/Cr的增加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UACR、eGFR、NAG/Cr和β2-MG可用于DPN的早期预测。4.耳穴治疗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提高DPN患者血糖达标率和改善DPN的症状。
健脾解毒丸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病例观察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近2获悉更多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运用健脾解毒丸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轻、中度寻常型银屑病脾虚湿盛证患者的PASI评分、BSA评分,以及皮损面积、红斑、浸润以及鳞屑症状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方法:观察169例寻常型银屑病脾虚湿盛证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PASI评分、BSA评分变化情况,以及红斑、鳞屑、浸润、皮损面积的变化情况。参考查阅的文献制定本研究观察的疗效指数。采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健脾解毒丸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PASI评分呈显著下降趋势。2.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指数≥90%的患者逐渐增多。3.BSA评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4.PASI评Genetic Imprinting分中皮损面积、红斑、鳞屑、浸润各项观察指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项评分均逐渐下降,且红斑的下降趋势最显著。结论:1.寻常型银屑病(脾虚湿盛证)患者,经健脾解毒丸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PASI评分降低。2.疗效指数≥90%的病例逐渐增多。3.随着治疗时间的GW-572016供应商延长,BSA评分呈显著下降。4.皮损面积、红斑、鳞屑、浸润的各项评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改善,且红斑的改善程度优于鳞屑、浸润、皮损面积。
罗哌卡因调节SIRT1/AMPK通路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调节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雌性大鼠经高脂高糖喂养8周后与雄性大鼠合笼获得孕鼠,妊娠第6 d腹腔注射STZ制备GDM大鼠模型Belnacasan生产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罗哌卡因低剂量组(1 mg/kg)、高剂量组(2.0 mg/kg),罗哌卡因高剂量(2.0 mg/kg)+EX-527(1 mg/kg)组,另设对照组,每组15只。全自动生化分析sandwich bioassay仪检测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大鼠血清TC、TG、LDL-C、HDL-C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和IL-1β水平;商品化试剂盒检测肝脏组织MDA、SOD、GSH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Bcl-2、Bax、SIRT1、AMPK蛋白水平。结果 对照组肝组织细胞形态结构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有明显脂肪空泡和炎症细胞浸润,血清TG、TC、LDL-C水平、GPT、GOT、ALP水平、TNF-α、IL-6和IL-1β水平、肝组织MDA水平、Bax水平显著升高,血清HDL-C水平、肝组织SOD、GSH水平、Bcl-2、SIRT1、p-AMPK/AMPK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罗哌卡因低、高剂量组脂肪空泡显著减少,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血清TG、TC、LDL-C水平、GPT、GOT、ALP水平、TNFWnt-C59研究购买-α、IL-6和IL-1β水平、肝组织MDA水平、Bax水平显著降低,血清HDL-C水平、肝组织SOD、GSH水平、Bcl-2、SIRT1、p-AMPK/AMPK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罗哌卡因高剂量组相比,EX-527干预可减弱罗哌卡因对GDM大鼠的保护作用。结论 罗哌卡因通过激活SIRT1/AMPK信号通路可以降低GDM大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而改善GDM症状。
甘油激酶诱导内质网应激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
近年来,乳腺癌组织局部脂质代谢状况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团队前期研究Ponto-medullary junction infraction发现在膳食活性物质染料木素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过程中,伴随着甘油激酶(Glycerol kinase,GK)表达水平的升高;转录组分析提示GK的表达与细胞增殖调控密切相关。GK是介导细胞利用游离甘油的限速酶,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水平比较低。我们推测GK的异常表达可能促进乳腺癌细胞对周围甘油等能源物质的摄取与利用,进而促进肿瘤细胞迅速增殖。目标:本课题研究旨在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多种乳腺癌细胞实验,观察GK表达水平以及活性水平的变化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状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脂滴贮存与内质网应激在GK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具体机制当中的作用,为筛选治疗乳腺癌的代谢靶点提供前期基础。研究方法:1.利用公共数据库GEPIA以及TIMER,观察GK在乳腺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的表达状况;利用UALCAN数据库分析分子分型、肿瘤TNM分期以及肿瘤组织学类型等因素对瘤体组织样本中GK表达水平的影响;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乳腺癌组织内GK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之间的关联,综合评价乳腺癌细胞GK表达状况相关研究的临床应用价值。2.以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为基础,借助慢病毒感染方法,建立GK过表达细胞模型,结合GK特异性抑制剂(1-thiolglycerol)观察GK活性变化对乳腺癌增殖能力的影响。检测各处理组细胞甘油利用状况确定实验干预效果后,依托MTT方法绘制各处理组细胞的增殖曲线结合EDU染色实验以及Western-Blot检测增殖经典靶点PCNA蛋白水平,综合评价并比较各处理组细胞增殖状态。此外,通过检测甘油利用能力、尼罗红染色实验观察细胞脂滴贮存状态以及Western-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经典靶点(p-PERK、GRP78、XBP1s、ATF4)的蛋白水平,以观察在GK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同时,是否伴随脂滴贮存等甘油脂类代谢变化以及内质网稳态维持状态的差异。3.为探究内质网稳态维持状态对GK促进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我们利用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缓解GK过表达所引发的细胞内质网应激。Western-Blot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经典靶点的蛋白水平确定干预效果后,比较各处理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同时通过尼罗红染色观察细胞脂滴贮存状态,以探索内质网稳态维持与SB431542抑制剂肿瘤细胞内脂滴贮存之间的内在联系。4.为探究脂滴贮存状态对GK引发内质网应激促进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我们利用脂滴贮存抑制剂(PF-06424439),人为阻断GK过表达促进细胞内脂滴贮存加强的效应。尼罗红染色验证细胞内脂滴贮存状态的干预效果后,比较各处理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同时,利用Western-Blot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经典靶点的蛋白水平,以探索肿瘤细胞内脂滴贮存与内质网稳态维持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还通过检测细胞内总钙离子浓度以及内质网特异性钙离子荧光染色定量,探究脂滴贮存状态对内质网内钙稳态的潜在影响,初步探索脂类代谢引发内质网应激的可能机制。主要结果:1.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发现GK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高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甲状腺癌、子宫内膜癌、子宫癌肉瘤等其他恶性肿瘤组织;TIMER数据库显示:GK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异常,显著高于正常组织。UALCAN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GK在Luminal、HER 2 positive和Triple negative三种类型乳腺癌组织中均呈现出显著过表达,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且在较低肿瘤TNM分期的乳腺癌组织当中,GK的表达水平相对更高,尤其是在TNM 1期。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资源,我们分析进一步发现:GK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HR=1.34,95%CI:1.06~1.71,P=0.016)更低,与GK低表达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表明GK过表达的患者预后效果较差。2.在乳腺癌MDA-MB-231以及MCF-7细胞中,我们均发现GK过表达组细胞利用游离甘油的能力显著加强,而GK抑制剂的作用使得细胞对甘油的利用能力减弱;增殖曲线、EDU染色实验以及细胞增殖经典靶点PCNA的Western-Blot蛋白水平检测selleck NMR结果一致表明:GK的活性高低与细胞的增殖能力成正相关,GK过表达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强于空载病毒感染对照细胞组,且GK抑制剂可完全阻遏GK过表达引发的促细胞增殖效应。甘油利用能力检测结果发现GK过表达加强甘油利用能力,而加入GK特异性抑制剂后,甘油利用能力受到抑制。尼罗红染色结果发现胞内脂滴贮存状态与GK活性状态以及细胞增殖水平均呈现也正相关关系。内质网应激经典靶点蛋白水平Western-Blot检测提示:伴随细胞增殖能力加强,肿瘤细胞出现了内质网稳态的破坏。3.应用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可显著缓解内质网应激状态,内质网应激经典靶点蛋白水平显著下降。在此过程中,GK促进细胞增殖的效应也被阻遏。尼罗红染色结果显示:内质网应激状态的改变对细胞内脂滴的贮存没有显著影响。4.脂滴贮存抑制剂PF-06424439的处理可阻断GK过表达引发的肿瘤细胞内脂滴贮存加强。同时,GK促进细胞增殖的效应被逆转,伴随着内质网应激经典靶点蛋白水平的下调,提示甘油脂类代谢与内质网稳态维持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为进一步探索甘油脂类代谢影响内质网稳态的可能机制,我们通过检测细胞内总钙离子浓度以及内质网内钙离子分布评价在不同处理过程中乳腺癌细胞内质网钙稳态的状况。实验结果表明:GK活性变化以及脂滴贮存的人为干预均可显著影响内质网钙贮存状态,而内质网应激的抑制剂对内质网钙离子浓度没有显著影响。提示:GK异常表达可能是介由加强胞内脂滴贮存,引发内质网钙稳态失衡,进而诱导内质网应激。结论:GK在各分型乳腺癌中广泛高表达,显著高于相应正常组织表达水平且与乳腺癌患者五年短期生存率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本课题通过一系列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多种乳腺癌细胞内证实GK活性上调可显著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且在此过程中伴随着胞内脂滴贮存加强以及内质网应激的发生。在进一步的机制探索中,我们发现GK有可能是通过加强肿瘤细胞对游离甘油的利用,促进胞内脂滴的贮存,引发内质网应激,最终诱导细胞增殖。此外,我们还发现甘油脂类代谢对内质网稳态维持的影响,可能与其促发内质网钙稳态失衡有关。
系统性硬化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受累的临床和影像学研究
目的心脏受累在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并不少见,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AY-22989Sc),其中心脏受累是SSc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心脏受累早期发现困难,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死亡率高。我们期待通过对两种重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脏受累进行研究,为临床医师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建议。方法本研究使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第一部分)和前瞻性影像学研究(第二部分)对SSc和SLE合并心脏受累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基于中国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和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病历资料。1.纳入2012年1月到2021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SSc合并心肌受累的患者,并在同期诊断SSc无心肌受累及心脏彩超、CTnI正常的年龄、性别均匹配的患者中,按照1:3的比例随机选取作为对照,进internet of medical things行回顾性病例分析2.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SLE合并Libman-Sacks心内膜炎(Libman-Sacks Endocarditis,LES)的患者,并在同期住院的SLE无LSE(均经TTE证实)的年龄、性别均匹配的患者中,按照1:3的比例随机选取选取作为对照,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包括临床特征、脏器受累、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随诊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建立了前瞻性研究队列,对2021年12月至2023年3SAG价格月在门诊就诊的SSc患者进行了心脏核磁检查,并以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心肌核磁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1.测定SSc患者心功能、心肌固有T1值及肺功能。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确定肺功能与心肌T1值之间的相关性。2.收集SSc患者血清进行5-HT检测。使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回顾性病例分析1.共纳入21例SSc伴心肌受累(MI)的SSc患者(17名女性)。SSc发病的平均年龄为42.3±15.1岁。与对照组相比,肌炎(42.9%vs.14.3%,P=0.014)和CK升高(33.3%vs.4.8%,P=0.002)在MI患者中更常见。在7例无心血管症状的患者中,3/5显示心肌肌钙蛋白-I(cTnI)升高,6例患者显示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升高。11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5.5个月,4例患者出现新发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LVEF<50%)。2.SLE伴LSE患者共20例,其中女性18例,平均年龄(31.7±9.4)岁。发现LSE时SLE病程为16.04(0~185.1)月,19(95%)例赘生物位于二尖瓣。SLE伴LSE的患者合并脑梗塞(45%vs.10%,χ2=9.87,P=0.001)和抗磷脂综合征(APS)(50%vs.5%,χ2=22.32,P<0.001)更常见。SLE伴LSE患者合并APS的风险是无LSE患者的 19 倍(OR 值=19.00,95%CI 4.43-81.38,P<0.01)。第二部分:前瞻性影像学1.共纳入SSc患者40名(35名女性),平均年龄47.7±13.8岁。13名健康志愿者(10名女性),健康受试者平均年龄43.2±3.3岁。与健康受试者相比,SSc患者的心肌中固有T1值显著升高(1305±48.3 ms vs.1273.7±35.5 ms,P=0.036)。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与心肌固有T1值显著相关(β,-0.958;95%CI,-1.822 至-0.094;P=0.031)。将性别、年龄、BMI、关节痛/关节炎和肺间质纤维化作为混杂因素纳入模型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SSc患者DLCO与固有 T1 值(β,-1.223;95%CI,-2.155 至-0.291;P=0.012)显著相关。其中 DLCO中度至重度降低(DLCO<60%)与心肌固有T1值(β,33.189;95%CI,16.332至50.046;P=0.001)依然显著相关。2.本研究共纳入30例SSc患者,女性27例(90%),SSc发病年龄46.0±2.4岁,其中16(53.3%)例患者分型为dcSSc。相关分析示男性(r=0.520,P=0.003)与5-HT呈正相关。SSc患者心脏核磁的心肌固有T1值为1302.4±46.5ms,与血清5-HT呈负相关(r=-0.405,P=0.026)。将性别、年龄纳入模型1,性别、年龄、反流性食管炎纳入模型2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SSc患者性别与5-HT模型1(β,71.399;95%CI,534.430 至 808.368,P<0.001),模型 2(β,670.398;95%CI,534.598至806.199,P<0.001)均显著相关。心肌固有T1值与5-HT模型1(β,-1.510;95%CI,-2.238 至-0.782,P<0.001),模型 2(β,-1.474;95%CI,-2.198 至-0.750,P<0.001)均显著相关。结论免疫系统疾病合并心脏受累并不少见。起病隐匿,预后较差。本研究总结为以下几点:1.SLE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合并LSE。SLE伴LSE患者合并APS、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对于LA阳性的SLE的患者,应警惕出现LSE的可能。积极地抗炎和抗血栓治疗可能对SLE合并LSE有效。2.SSc合并心肌受累有1/3为亚临床型,易合并肌炎,预后较差,定期进行CTnI、NT-proBNP以及UCG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肌受累。3.在探索肺功能与心肌核磁的相关性中发现,肺功能中DLCO(%)与SSc患者的心肌固有T1值独立相关,尤其是在DLCO中度至重度降低时,肺功能DLCO可能是SSc患者亚临床心肌损害的潜在指标。4.5-HT与SSc早期心肌病变可能有关,但两者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证实。
基于TXNIP/GSDMD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抑制高血压大鼠内皮焦亡作用机制
目的: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对高血压大鼠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消皮素D(TXNIP/GSDM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从焦亡角度探讨补阳还五汤对高血压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氢氯噻嗪组,每组10只,所有大鼠于SPF级动物实验中心普通饲料适应性饲养7天。空白对照组每日给予低盐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采用高盐饲料喂养,同时,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0.275 g/mL、0.55 g/mL、1.1 g/mL浓度中药干预,氢氯噻嗪组以10 mg/kg/day浓度药物干预。3周后,观察到大鼠血压比造模前升高大于或等于30 mmHg,且收缩压(SBP)≥160 mm Hg(1 mm Hg=0.133 kPa)即高血压大鼠造模成功。取大鼠主动脉进行检测,HE染色观察大鼠主动脉selleckchem GDC-0068病理形态改变;采用ELISA检测大鼠主动脉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β(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以及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表达量;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主动脉中TXNIP、GSDMD、还原性辅酶Ⅱ氧化酶4(NOX4)、STING抑制剂IL-1β的glandular microbiomemRNA表达,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主动脉中GSDMD的蛋白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大鼠主动脉中TXNIP、NLRP3、GSDMD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主动脉内外膜都有一定脱落,界线模糊,血管中膜弹性纤维结构比较疏松,排列有一定紊乱;TXNIP、GSDMD、IL-1β、NOX4的mRNA含量上升(P<0.05);TXNIP、NLRP3、GSDMD、IL-1β、IL-18、AngII、MDA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SOD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组和氢氯噻嗪组大鼠血压明显降低,血管内外膜更加完整、光滑,结构更加致密,界线较为清晰明显,低、高剂量组内外膜仍有一定脱落,弹性纤维排列比较杂乱,变化不明显;药物干预后TXNIP、GSDMD、IL-1β、NOX4的mRNA含量均下降(P<0.05);中剂量组和氢氯噻嗪组TXNIP、NLRP3、GSDMD、IL-1β、IL-18、AngII、MDA蛋白表达降低(P<0.05),SOD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低、高剂量组也有不同程度改变,中剂量组效果最明显。结论:补阳还五汤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调节TXNIP /GSDMD信号通路的分子表达,调控血管内皮焦亡,从而发挥保护血管、治疗高血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