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两种化学发光法(进口/国产试剂盒)测定血浆醛固酮浓度/肾素浓度比值(ARR)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行原醛筛查的高血压患者228例,其中1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4例原醛患者。同时采用进口BAY 73-4506体内(意大利索灵公司)和国产(深圳迈瑞公司)化学发光法试剂盒测定立位血浆醛固酮浓度(PAC)、肾素浓度(PRC),并计算ARR。通过构建ROC曲线比较两者筛查效能,根据Youden’s指数选择ARR筛查原醛的最佳切点。结果 进口试剂盒检测立位AR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是0.937(95%CI 0.897~0.965,P0.000 1),国产试剂盒检测立位ARR的AUCROC是0Liproxstatin-1核磁.942(95%CI 0.903~0.968,P0.000 1);两者ROC曲线下面积差异为0.00457(95%CI -0.0210~0.0302,P=0.726 3)。进口试剂盒检测ARR的最大Yomedian episiotomyuden’s指数为0.749,对应切点为12.8(pg/ml)(μIU/ml),灵敏度为96.87%,特异度为78.05%;国产试剂盒检测ARR的最大Youden’s指数为0.756,对应切点为12.5(pg/ml)/(μIU/ml),灵敏度为89.06%,特异度为86.59%。结论 国产和进口化学发光法试剂盒测定立位ARR对原醛的筛查效能无差异。
Author: admin
α-苯巯基-α-氨基乙酸乙酯类LSD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
目的 设计构建α-苯巯基-α-氨基乙酸乙酯类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specificdemethylase1,LSD1)抑制剂,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与计算机模拟研究。方法 以乙醛酸乙酯、氨和芳基硫酚为原料,采用三组份一锅法构建α-苯巯基-α-氨基乙酸乙酯类小分子化合物。采用课题组构建Clinical forensic medicine的筛选平台,测试目标化合物在5和1μmol·L~(-1)浓度下对LSD1的抑制率,将活性最好的化合物测试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并通过分子模拟研究其结合机制。利用稀释法评价抑制剂的可逆性Ferrostatin-1临床试验,通过transwell和westernblot试验评价抑制剂对肿瘤细胞的抗转移和EMT过程。结果 共合成11个目标分子,多数化合物具有很好的LSD1抑制活性。活性最好的化合物4j的IC_(50)值为0.28 μmol·L~(-1),能够可逆性作用于LSD1,在细胞水平能通过抑制LSD1来提高H3K4me2的表达水平。此外,化合物4j能够抑制肺癌细胞H1299的转移能力和EMT过程。结论 α-苯巯基-α-氨基乙酸乙酯类结构是一类结构新颖的LSD1抑制剂骨架,为进行后续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研究打下良好基R428体外础。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与血压升高相关的差异性代谢物
目的 探讨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HR)血压升高相关的潜在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方法 采用非靶向occupational & industrial medicine代谢组学技术,研究5、7、9周龄的SHR与正常组血清代谢物的变化并筛选出不同周龄中共同存在的代谢物,结合SIMCA-P软件进行代谢组学数据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其对血压升高的影响,利用MetaboAnalyst平台对相关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发现与血压变化相关的通路。结果 经数据库查询鉴定出10个同时存在于不同周龄的差异性KPT-330纯度代谢物,分别是:胆碱、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CX-5461配制六烯酸、血栓烷B_2、尿酸、16-羟基十六烷酸、十二烷二酸、胆酸、12(13)-DiHOME、牛磺鹅去氧胆酸。7周时血栓烷B_2与血压正相关,二十二碳六烯酸、尿酸、十二烷二酸、胆酸、花生四烯酸与血压呈负相关;9周时十二烷二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胆酸与血压呈正相关,血栓烷B_2、尿酸、花生四烯酸与血压呈负相关。花生四烯酸通路是高血压中血压升高的主要影响通路。结论 以花生四烯酸为主的脂质代谢通路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通路,从整体来看二十二碳六烯酸、胆汁酸发挥一定的降压作用,尿酸促进了血压的升高,而血栓烷B_2、花生四烯酸在血压升高过程中与血压的相关性尚不统一,但对血压的升高有重要影响。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阿帕替尼对颌下腺鳞癌细胞A253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及阿帕替尼(Apatinib)单独使用或两药联合对颌下腺鳞癌细胞A253生物学的影diABZI STING agonist试剂响。方法 利用MTT法检测ATRA及Apatinib单药或联用对颌下腺鳞癌细胞系A253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两药单独使用或联用对A253细胞分化的影响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角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利用肿瘤干细胞成球实验检测两药单独或联合使用对肿瘤细胞成球能力的影响并检测肿瘤干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小管实验检测ATRA及Apatinib对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的Primary immune deficiency影响。结果和对照组相比,5μmol/L ATRA、5μmol/L Apatinib均能抑制A253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成球能力,抑制体外管腔形成。ATRA抑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24、CD44、SOX2及ALDH1A1表达,Apatinib促进CD24表达,抑制CD133、SOX2表ICI 46474细胞培养达(P<0.05)。和ATRA或Apatinib单药组相比,两药联用协同抑制细胞增殖,明显上调KRT1及KRT78表达,促进细胞成熟分化,消除肿瘤细胞干性及抑制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均明显增强(P<0.05)。结论 ATRA及Apatinib均能抑制颌下腺鳞癌细胞A253细胞增殖、促进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干性、抑制体外血管生成,且两药联合使用效果优于ATRA或Apatinib单独使用。
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发病状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ARAS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1年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21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肾动脉彩超和造影结果Imidazole ketone erastin分子式分为ARAS组(48例)和非ARAS组(168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并分析患者发生ARAS的危险因素。结果 216例患者肾动脉超声提示ARAS共62例(28.70%),经肾动脉造影结果确诊ARAS共48例(22.22%)。ARAS组合并糖尿病、Plant-microorganism combined remediation高脂血症、外周血管疾病、冠心NSC 127716研究购买病、肾功能不全比例分别为47.92%(23/48)、68.75%(33/48)、39.58%(19/48)、54.17%(26/48)、52.08%(25/48),明显高于非ARAS组[30.36%(51/168)、51.19%(86/168)、18.45%(31/168)、34.52%(58/168)、26.79%(45/16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外周血管疾病(OR=2.651,95%CI:1.039~6.764)、肾功能不全(OR=2.713,95%CI:1.106~6.656)是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发生AR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ARAS的发生率较高,合并外周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是患者发生ARAS的独立危险因素。
专科护士门诊序贯管理在中青年高血压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门诊序贯管理在中青年高血压Ferrostatin-1小鼠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4feline toxicosis月在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门诊2号诊室周一和周四就诊的原发性中青年高血压初诊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周一就诊于心血管内科门诊2号诊室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将周四就诊于心血管内科门诊2号诊室的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由出诊医生采用统一、规范的诊疗流程进行诊断,门诊护士收集病人资料、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和高血压日记,嘱病人按医嘱复诊;此网站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专科护士门诊序贯管理。于病人初诊时及干预6个月后对其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因工作调动等脱落4例,最终共108例全程参与研究,对照组112例全程参与研究。观察组病人干预6个月后治疗依从性量表总分为(92.41±9.17)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总分为(92.13±3.87)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量表总分为(81.91±10.87)分,SF-36总分为(82.38±2.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科护士在门诊对中青年高血压病人开展序贯管理,有利于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基质金属蛋白酶-9信号通路在芬太尼抑制人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信号通路在芬太尼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方法将人胃癌MGC-803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芬太尼组(F组),LY294002组(LY组),SB-3CT组(SB组),LY294002+芬太尼组(FLY组)和SB-3CT+芬太尼组(FSB组)。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MP-9和Akt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使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F组胃癌细胞侵袭数低于C组(35.91±3.36比48.46±4.86,t=3.679,P0.05)、迁移数低于C组(74.75±3.76比96.00±5.20,t=5.739,PCCRG 81045小鼠0.05)细胞迁移率(%)低于C组(14.29±4.29比22.43±3.37,t=3.591,P0.05),Akt mRNA表达低于C组(0.77±0.02比1.00,t=8.110,P0.05)、MMP-9 mRNA表达低于C组(0.87±0.08比1.00,t=2.967,Pselleckchem0.05)、Akt-1蛋白表达低于C组(0.76±0.hepatic transcriptome04比0.90±0.05,t=3.940,P0.05)和MMP-9蛋白表达低于C组(0.76±0.05比0.94±0.04,t=4.77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LY组胃癌细胞侵袭数低于LY组(18.45±4.86比33.62±4.13,t=4.999,P0.05)、细胞迁移数低于LY组(42.79±3.56比71.79±7.60,t=5.986,P0.05)和细胞迁移率(%)低于LY组(7.52±1.30比11.02±1.73,t=2.811,P0.05),FLY组Akt mRNA表达低于LY组(0.60±0.05比0.76±0.17,t=3.468,P0.05)、MMP-9 mRNA表达低于LY组(0.75±0.06比0.88±0.03,t=3.288,P0.05)、Akt-1蛋白表达低于LY组(0.60±0.02比0.75±0.05,t=4.783,P0.05)和MMP-9蛋白表达低于LY组(0.48±0.03比0.74±0.06,t=7.26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SB组胃癌细胞侵袭数低于SB组(18.67±2.15比32.33±6.20,t=3.607,P0.05)、细胞迁移数低于SB组(45.67±4.63比75.04±4.47,t=7.898,P0.05)和细胞迁移率(%)低于SB组(7.09±1.69比14.39±2.06,t=4.745,P0.05),FSB组Akt mRNA表达低于SB组(0.53±0.11比0.76±0.07,t=2.950,P0.05)、MMP-9 mRNA低于SB组表达(0.63±0.07比0.84±0.01,t=3.687,P0.05)、Akt-1蛋白表达低于SB组(0.61±0.03比0.75±0.04,t=4.573,P0.05)和MMP-9蛋白表达低于SB组(0.53±0.07比0.72±0.05,t=3.73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芬太尼可降低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MMP-9和p-Akt表达减少,且芬太尼联合LY294002或SB-3CT较单独用药时进一步加强了抑制效果。结论芬太尼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侵袭和迁移的机制与抑制PI3K/Akt/MMP-9信号通路有关。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位点特异性DNA去甲基化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位点特异性DNA去甲基化促进人表皮角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方法用10 ng/ml的TNF-α或2.5μmol/L的5-氮杂-2′-脱氧胞苷(1DAC)联合300 nmol/L的曲古菌素A(TSA)处理人表皮角质细胞株HaCaT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RT-PCR)检测各组细胞MMP9 mRNA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亚硫酸氢钠修饰后测序法(BSP)及甲基化敏感性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Ms-HRM)检测TNF-α干预细胞后MMP9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改变差异最大的CpG位点。构建不同位点甲基化的MMP9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检测特异性位点的:DNA甲基化状态改变对MMP9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各培养时间点,TNF-α干预组均较相应PBS对照组HaCaT细胞的MMP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9表达量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实时RT-PCR、蛋白质印迹和ELISA三种方法分别检测到的MMP9 mRNA和蛋白表达量随干预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先升高后下降。TNF-仅干预后MMP9启动子区的10个CpG位点均发生不同程度的DNA去甲基化改变,其中-36 bp位点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 bpFG-4592供应商位点去甲基化后,MMP9转录活性明显提高。TNF-α干预后MMP9启动子区的10个CpG位点均发生不同程度的DNA去甲基Liraglutide溶解度化改变,其中-36 bp位点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 bp位点去甲基化后,MMP9转录活性明显提高。结论TNF-α通过诱导HaCaT细胞MMP9基因启动子-36 bp位点DNA去甲基化上调MMP9表达。
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在中药干预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 RILI)是发生于胸部的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包括早期出现的放射性肺炎(radiation-induced pneumonitis, RIP)和晚期的放射性肺纤维化(radiation-induced pulmonary fibrosis, RIPF),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预后不佳。研究发现RILI的发生与多种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有关,本文通过检索近5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从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的角度将中药干预RILI的作用研究加以综述,细胞因子包括转换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1),TGF-β_(1))、白介素家族Bioactive borosilicate glass(interleukins, IL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selleckchem group box1, HMGB1)等,信号通路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分泌型糖蛋白/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Notch信号受体1(Notch1)/Notch信号配体1(Jagged1)信号通路、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factor-E2-related factor2, 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 ARE)信号通路等。细胞因子可能通过启动多种下游信号通路参与RILI各阶段的发病,如TGF-β_(1)/Smads信号通路、TGF-β_(1)/VEGF信号通路、TNF-α/核因子-κB(nucleDocetaxel核磁ar factor-κB, NF-κB)信号通路、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信号通路等。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尝试通过下调细胞因子表达、拮抗细胞因子作用或调控信号通路等途径延缓RILI进程。许多中药、中药单体及复方,被证明能抑制某些细胞因子释放和/或调控某些信号通路,降低RILI发生率及减轻其严重程度,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引起研究者重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细胞绝对计数改变与其ATD 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25日至6月5日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44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并按疾病分型(轻型、普通型、重型)、疫苗接种情况及合并基础疾病进行分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不同亚群[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CD16~+CD56~+自然杀伤(natural kill,NK)细胞以及CD19~+B淋巴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改变与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结果:与新冠肺炎轻型组比较,重型组患者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均显著下降(P<0.05),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58.0%比66.0%,P<0.05);与普通型组相比,重型组患者的CD3~+T、CD3~+CD4~+T、CD3~+CD8~+T、CD19~+B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P<0.05),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58.0%比68.6%,P<0.05)。与未接种新冠疫苗的患者相比,接种疫苗者的CD3~+T(1 061个/μL比858.2个/μL)、CD3~+CD4~+T(514.4个/μL比645.1个/μL)、CD19~+B(151.7个/μL比249.6个/μL)淋巴细胞绝对值上升(P<0.Etoposide分子量05),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上升(11.7%比15.4%,P<0.05)。与无基础疾病组相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CD3~+T(1 063个/μL比891.4个/μL)、CD3~+CD4~+T (637.7个/μL比540.3个/μL)、CD3~+CD8~+T (353.3个/μL比299.5个/μL)、CD1MLN4924试剂9~+B (253.7个/μL比154个/μL)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P<0.05),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14.1%比11.8%,P<0.05)。结论:新冠肺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与患者的症状轻重、疫苗接种史以及基础疾病史密切相关,重症、合并基础疾病和未接种疫苗者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及百分比下降,其下降可能提示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故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对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治、评估病情进展及预后可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