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骨转移的婴儿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总结伴骨转移的婴儿神经母细胞瘤(NB)的临床特征, 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新发NB患儿32例的临床资料, 入组患儿要求年龄≤12个月, 且影像学检查LGX818配制提示有远处骨转移征象者。对照组入组标准为同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NB患儿, 年龄≤12个月, 且不伴有远处骨破坏征象者。总结伴骨转移的婴儿NB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并对规律治疗和随访的婴儿NB进行疗效评估和生存分析, 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 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结果共收集32例伴骨转移的婴儿NB, 占同期诊断婴儿NB的16.0%(32/200例)。其中男12例(37.5%), 女20例gluteus medius(62.5%);中位发病年龄9个月(4.5~12.0个月)。原发部位主要为腹膜后及肾上腺区域[24例(75.0%)]、纵隔[3例(9.4%)]。32例患儿中单纯骨转移14例(43.8%), 其他转移部位主要为远处淋巴结19例(59.4Ipatasertib%)、骨髓18例(56.3%)、颅内及脑膜3例(9.4%)。骨转移部位主要在颅骨, 其中11例转移至单一骨骼, 其余均发生在2处及2处以上骨转移。与不伴骨转移的168例婴儿相比, 伴骨转移的患儿预后明显不佳, 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7.6%比82.7%(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 伴骨髓转移、脑膜及颅内转移、MYCN基因扩增、高危组患儿预后不良(均P0.05)。32例患儿中2例诊断后回当地治疗。共30例患儿进行疗效评估和预后分析, 29例患儿行手术治疗, 其中6例化疗前行手术治疗, 23例化疗后行手术治疗;1例仅行化疗。平均化疗6.2(4~13)个疗程。1例放疗, 1例行放射性碘标记的间苯胍(MIBG)治疗, 1例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共18例(62.1%)无事件生存;12例(40.0%)患儿发生事件, 事件发生时间7个月(1.5~32.0个月), 其中存活7例, 死亡5例(16.7%)。预计3年无事件生存率和OS率分别为57.1%和82.7%。结论婴儿NB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和骨髓, 骨转移部位以颅骨最常见。伴骨转移的婴儿NB较不伴骨转移者, 预后不佳, 且同时伴骨髓转移的婴儿较伴单纯骨转移的婴儿预后更差。

认知靶向融合穿刺病理联合mpMRI参数预测前列腺癌长期生化复发研究

目的 确定生化复发相关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前特征,寻找前列腺癌远期生化复发风险预测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8年于复SB431542说明书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210例患者临床资料,63例患者出现术后生化复发,作为生化复发组,其余147例未出现生化复发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7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磁共振结果及病理学特征。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化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构建模型,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该模型在术前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生化复发的诊断效能。结果 生化复发组MRI病灶长径(16±8mm vs 12±5mm)、MRI下包膜外侵犯率(42.9%vs 20.4%)、MRI下精囊侵犯率(23.8%vs 5.4%)、PI-RADS评分、活检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 ISUP)分级分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筛选出MRI病灶长径、MRI下精囊侵犯、ISUP分级分组为前列腺癌患者生化复购买GSK126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融合穿刺的术前特征包括磁共振最大病灶长径>23mm、术前靶向穿刺ISUP分级分组≥3分和磁共振精囊侵犯,建立风险预测分层模型,精准预测了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AUC=0.692,P<0.001),对于传统的D’Amico风险评分在同一队列中检验有更大的曲线下面积。结论 生化复发与术前MRI病灶长径、包膜外侵犯、精囊侵犯、PI-RADS评分和ISUP分级分组有关,认知靶向融合穿刺病理联合mpMRI参数能够用于评估前列腺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化复发风险medical specialist,为前列腺癌治疗提供参考。

肿瘤坏死因子α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塑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肿GSI-IX体内实验剂量点击此处坏死因子α(TNF-α)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大鼠肺血管重塑的关系。方法 2020年1-6月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Wister大鼠104只,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EPH组(52只)、假手术组(52只)。CTEPH组经左颈外静脉注入栓子, 制备CTEPH模型, 假手术组注入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栓塞7 d、1个月时检测相关指标。结果栓塞7 d、1个月, 假手术组血浆TNF-α[(45.62±1.65)ng/L、(46.24±2.82)ng/L]均低于CTEPH组的(47.15±1.58)ng/L、(48.85±2.96)ng/L(t=3.48、3.31, 均P 0.05);栓塞后7 d、1个月, 假手术组肺动脉平均压(mPAP)均低于CTEPH组(t=1.89、3.11, 均P 0.05);栓塞后7 d、1个月, 假手术组肺动脉TNF-α mRNA均低于CTEPH组(t=3.06、3.36, 均P 0.05);栓塞后7 d、1个月, 假手术组肺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均低于CTEPH组(t=1.73、4.17, 均P 0.05);血浆TNF-α与肺动脉TNF-α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82, P 0.05);血浆TNF-α、肺动脉TNF-α mRNA与mPAP均呈正相关(r=0.62、0.73, 均P 0.05), 与WA/TA均呈正相关(r=0.61、0.63, bioinspired microfibrils均P 0.05)。结论 TNF-α可能经促进肺动脉压提升、血管重塑参与CTEPH发病。

凝血功能指标结合肿瘤标志物在肺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与肺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些指标在肺癌临床分期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患者148例作为肺癌组。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者7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肺癌组的纤维蛋白原(FIB)、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明显升高,凝血酶时间(TT)明显降低(P<0.05)。肺癌组临床分期Ⅳ期与Ⅰ期比较,血小板计数(PLT)、CYFRA21-1、CEA、NSE、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FIB升高,PT百分比(PT%)和TT降低明显(P<0.05)。FIB与CYFRA21-1、NSE和CEA均呈正相关(r=0.32、0.17、0.20,P<0.05),PT%和TT都与CYFRA21-1呈负相关(r=—0.29、—0.21,P<0.05),PT、PT-INR和PLT都与CYFRA21-1呈正相关(r=0.30、0.31、0.18,P<0.05),PLT与NSE呈正相关(r=0.21,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LX4032浓度,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面积最大(AUC=0.90)。结论凝血功能指标结合肿瘤标志物可为病情的BLZ945纯度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利Kidney safety biomarkers的证据。

FSIP1促进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并导致患者不良预后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纤维鞘相互作用蛋白1(FSIP1)表达对乳腺Pidnarulex作用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从而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8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404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组织样本和病例资料,对收集的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FSIP1在乳腺癌和癌maternal medicine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取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MDA-MB-435、SK-BR-3、T-47D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MECs)MCF-10A进行细胞培养,采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SK-BR-3中的FSIP1基因,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乳腺癌细胞系中FSIP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FSIP1基因敲除结果进行检测,通过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评估FSIP1蛋白敲除对乳腺癌细胞迁IACS-010759 MW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相比,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MDA-MB-435、SK-BR-3、T-47D中FSIP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癌旁乳腺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FSIP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FSIP1表达水平较高的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期显著缩短(P<0.001),且FSIP1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P=0.006)及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P=0.0067)表达相关;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敲除FSIP1基因后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SK-BR-3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1)。结论 FSIP1在乳腺癌细胞中高表达能够增强其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黄芪四君子汤治疗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疗效及机制:基于94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网络药理学

目的 探讨黄芪四君子汤治疗乳腺癌化疗后致脾胃气虚型癌因性疲乏(CR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94例脾胃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47例和中药+化疗组47例。化疗组常规行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或表柔比星+环磷酰胺(AC/EC)方案化疗及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性干预,中药+化疗组是在化疗组基础GSK J4 IC50上加用黄芪四君子汤口服治疗,21 d为1个疗程,观察服药1个疗程后疲乏情况(Piper疲乏修订量)。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NCBI基因以及OMIM数据库检索得到黄芪四君子汤的活性成分和靶点蛋白以及CRF、乳腺癌相关疾病靶点,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并对靶标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3-Methyladenine核磁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软件预测主要药物化合物与CRF关键靶点的结合度。结果 中药+化疗组对CRF患者的躯体疲乏、情感疲乏、认知疲乏3个维度评分及疲乏总评分情况明显好于化疗组(P<0.001);本研究共筛得黄芪四君汤250个靶标、癌因疲乏相关基因2653个、乳腺癌相关基因15 329个,方药与疾病交集靶标161个,构建PPI网络,拓扑分析筛得最可能的关键靶点66个,GO及KEGG富集分析预测出与疾病相关的多条作用通路;分子对接研究提示黄芪四君子汤的核心成分均与AKT1、CASP3、IL6、JUN、VEGFA关键靶点有较好的亲和力,且AKT1可能是黄芪四君子汤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最重要核心靶点。结论 黄芪四君子汤可明显改善乳腺癌癌因性疲乏,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通过medical crowdfundingAKT1调控PI3K-Akt等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发挥抗CRF的药理效应。

APRI与5-HT水平对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发生的预测价值和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及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APRI)与外周血5-羟色胺(5-HT)水平对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05例行Liproxstatin-1体外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衰竭分为A组(肝功能衰竭,n=21)与B组(未出现肝功能衰竭,n=84),分析影响肝功能衰竭的相关因素,评估APRI、5-HT预测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105例受试者中,经肝切除术治疗后出现肝功能衰竭共21例(20.00%),其中依据肝功能衰竭分级:A级14(66.67%)、B级5(23.81%)、C级2例(MK-48279.52%)。21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经随访6个月,出现1例死亡(4.76%)。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与B组在性别、体质量、高血压、糖尿病、术前ALT、术前AST、肿瘤数目、肝门阻断时间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肿瘤直径、术前PT、术前白蛋白、术前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失血量、肝切除范围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10 cm、术前PT、术前白蛋白、术前Child-Pugh分级为C/B级、手术时间、失血量>1 000 mL、大范围肝切除为影响肝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A组术前APRI、5-HT高于low- and medium-energy ion scatteringB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PRI、5-HT预测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AUC分别为(0.996、0.853,P<0.05);敏感度分别为100.00%、81.00%,特异度分别为95.20%、84.50%。结论 年龄、肿瘤直径、术前PT、术前白蛋白、术前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失血量、肝切除范围是影响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可通过术前行APRI、5-HT检测,为预测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提供参考。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苦丁茶治疗结肠癌的分子机制

应用网络药理non-antibiotic treatment学技术探讨苦丁茶的主要活性成分并预测其治疗结肠癌的分子作用机制。通过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检索并下载苦丁茶药物信息及作用靶点,筛选出苦丁茶中的有效药物成分,使用Genecards下载结肠癌中关键疾病基因靶点。通过R语音分析苦丁茶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与结肠癌相关基因的联系。筛选出6个药物有效成分:丁子香萜(MaiEnasidenib分子量rin),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儿茶素((+)-catechin),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atechin gallate),山奈酚(kaempferol)。苦丁茶有效抗结肠癌成分主要作用的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HIF-1selleckchem signaling pathway)、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 cell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等,涉及的生物学功能包括细胞核受体活性(nuclear receptor activity)、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ligand-activ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activity)和过氧化物酶活性(peroxidase activity)等。最终,本研究发现苦丁茶具有防治结肠癌的潜在药效。

鱼腥草水提物萃取组分抗氧化、抗糖尿病活性和化学组成分析

鱼腥草是药食两用的植物资源,且营养价值高,为阐明鱼腥草水提物不同萃取组分的抗氧化、抗糖尿病活性及主要化学组成,该研究比较了鱼腥PUN30119临床试验草水提物及其萃取组分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总糖含量和总蛋白含量,抗氧化能力、α-葡糖苷酶抑制能力和抗糖基化能力,并用质谱技术测定高活性的化学成分。结果表Bayesian biostatistics明,鱼腥草水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组分(ethyl acetate fraction,EAF)含有最高的总酚含量(440.3 mg GAE/g)、总黄酮含量(103.57 mg QUE/g)和总蛋白含量(2.45 mg BSA/g),但总糖含量(11.32 mg Glu/g)最低。EAF同时具有最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IC_(50)值分别为71.67、50.00和232.63 μg/mL,其α-葡糖苷酶抑制能力是阿卡波糖的3.15倍,鱼腥草水提物的正丁醇萃取组分(n-butanoselleck Baf-A1l fraction,nBuF)次之。EAF也具有最强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形成抑制能力,当质量浓度为4.0 mg/mL时,其抑制率超过70%,其次为nBuF。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多酚是鱼腥草中的主要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在EAF和nBuF中共鉴定出40个化合物,酚酸、槲皮素糖苷和山柰酚糖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因此,鱼腥草在抗氧化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具有进一步研究其体内抗氧化及抗糖尿病作用的价值。

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在评估肺癌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在评估肺癌病理类型和E1 Activating抑制剂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106例肺癌患者。根据病理类型分为非小细胞癌86例(鳞癌39例、腺癌47例)、小细胞癌20例。根据肿瘤分化程度分为低分化40例、中高分化66例。所有患者进行能谱CT成像,比较定量参数,采用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结果 腺癌组的平扫能谱曲线斜率、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均大于鳞癌组(P<0.05),且鳞癌组大于小细胞癌组(P <0.05)。低分化肺癌组的平扫能谱曲线斜率、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s抑制剂均小于Viscoelastic biomarker中高分化肺癌组(P <0.05)。平扫能谱曲线斜率、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鉴别诊断小细胞癌与非小细胞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6.74%、86.05%、67.44%,特异度分别为90.00%、75.00%、95.00%;鉴别诊断低分化与中高分化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63.64%、84.85%、75.76%,特异度分别为65.00%、42.50%、72.50%。结论 能谱CT成像定量参数对鉴别诊断肺癌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