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不同级别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血小板微粒的变化,并探讨其在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中的变化。方法 收集 2018 年 3 月至 2020 年 9 月期间于汕头市中心医院就诊收住院的的高血压患者 232 例,年龄在 30-75 岁。以动态血压结果为分组标准,分为白大衣高血压组(24 例)、1 级高血压组(101 例)、Symbiont interaction2 级高血压组(45 例)、3级高血压组(62 例);另分为杓型组 87 例,非杓型组 121 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各组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PMP,CD41~+)数目(个/μL),同时采集临床资料及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高危血液学指标,并行 24h 动态血压检测,收集动态血压参数。分析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血循环中血小板微粒水平的变化及在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中的变化。结果 在白大衣高血压组、1 级高血压、2 级高血压组两两Erdafitinib生产商比较中,仅 2 级高血压组 PMP 水平与 1 级高血压PI3K/Akt/mTOR抑制剂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余各组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D41~+血小板微粒水平在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存在负相关(r=-0.661,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微粒与诊室收缩压、体重指数及夜间血压下降率存在相关性,其中以夜间血压下降率的相关系数(β=-0.646,P<0.01)最高。结论 血浆 CD41~+血小板微粒水平在高血压患者高于白大衣高血压患者,特别在 3 级高血压水平升高明显。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高血压患者中血浆 CD41~+血小板微粒水平高于杓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