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除后早期胃癌的临床、内镜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诊治,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AM-2282 IC50除的Hp根除后早期胃癌病人50例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 50例病人共54处病灶,有临床症状42例(84.0%),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超过1年43例(86.0%)。胃黏膜中重度萎缩29例购买Blebbistatin(58.0%),既往有肠上皮化生40例(80.0%)。54处病灶位于胃体或胃窦42处(77.8%),病灶平均直径≤20 mm有44处(81.5%);巴黎分型0-Ⅱc 29处(53.7%),0-Ⅱa+Ⅱc 17处(31.5%),0-Ⅱa 7处(13.0%),0-Ⅱb 1处(1.8%)。典型内镜下表现为地图样发红43处(79.6%)。26例Probiotic product病人追踪到免疫组化结果,Ki67阳性表达率≤50%有17例(65.4%)。结论 Hp根除后早期胃癌的内镜特点表现为背景黏膜多有中重度萎缩、地图样发红、病灶直径≤20 mm、浅表凹陷型,据此可提高Hp根除后早期胃癌的诊断准确率。
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Puromycin体外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澳洋医院治疗的38例2型糖尿病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及60例2型糖尿病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组糖尿病病程> 10年、空腹血糖(FPG)异常、血糖控制差、幽门螺杆菌阳性、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VD]异常的占比均高于2型糖尿病非视网膜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etastatic biomarkers病程> 10年、幽门螺杆菌阳性、25(OH)VD <75 nmol·L~(-1)为2型糖尿病患者伴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与糖尿病病程、幽门螺杆菌感染、25(OH)VD低水平相关,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可控SAHA作用因素,必要时在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
血浆白细胞介素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损伤和增殖性狼疮性肾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3-MA 探讨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肾损伤和增殖性狼疮性肾炎(L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3例SLE患者,其中51例诊断为LN(50例经肾活检诊断,增殖性LN 12例,非增殖性LN 38例),另外招募了21名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受试者血浆IL-8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IL-8对SLE合并肾损伤和增殖性LN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血浆IL-8水平识别活动性LN的潜力。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血浆IL-8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63例SLE患Immunology & Inflammation抑制剂者根据是否有肾脏受累分为不伴LN组(12例)和伴LN组(51例)。伴LN组血浆IL-8水平高于不伴LN组和对照组[0.442(0.224,0.979)ng/L比0.247(0.017,0.380)、0.120(0.001,0.259)ng/L](均P<0.05)。血浆IL-8水平区分SLE伴LN与不伴LN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8(95%置信区间:0.568~0.847,P=0.026)。增殖性LN患者血浆IL-8水平明显高于非增殖性LN患者(P=0.049)。血浆IL-8水平识别增殖性LN的AUC为0.690(95%置信区间:0.528~0.85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IL-8水平能较好地预测活动性LN(P<0.05)。LN患者血浆IL-8水平与血尿素氮、血肌酐、抗双链DNA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评分EMB endomyocardial biopsy呈显著正相关,与白细胞计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清白蛋白、补体C3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 血浆IL-8可以识别肾脏受累的SLE患者,并反映疾病活动性和肾功能。血浆IL-8水平与肾损伤有一定相关性。此外,它可以用于区分增殖性LN患者与非增殖性LN患者。因此,血浆IL-8可能是LN的一个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非布司他对慢性肾脏病2-5期合并高尿酸血症非透析患者肾功能、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对慢性肾脏病2-5期合并高尿酸血症非透析患者肾功能、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研究方法:(1)本研究随访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肾内科门诊或病房就诊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接受非布司他治疗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2-5期合并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非透析患者共101例作为治疗组。治疗组患者降尿酸治疗(urate-lowering therapies,ULT)的标准参考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并通过我院信息系统收集既往未接受降尿酸治疗的CKD2-5期合并HUA非透析患者20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使用治疗慢性肾病脏的基础用药。分析患者接受非布司他治疗6个月以后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side effects of medical treatment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的改变,并观察非布司他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2)在101例治疗组患者中,根据患者治疗前e GFR将患者分为A组(CKD2-3a期)50例和B组(CKD3b-5期)51例,并根据非布司他治疗后第6个月时SUA的水平是否低于360μmol/L分为达标组65例和未达标组36例,分析A组和B组之间、达标组和未达标组之间非布司他治疗6个月以后SUA、e GFR的改变。(3)在101例治疗组患者中,共于我院检验科收集其中5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废弃血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to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指标,分析非布司他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改变及分析肾功能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达标组和未达标组患者在性别、年龄、SUA、e GFR及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性别、年龄、SUA及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布司他治疗6个月后SUA平均降低150.62umol/L,e GFR增加的中位水平为4.60ml·min~(-1)·(1.73m~2)~(-1),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e GFR增加的中位水平为9.31ml·min~(-1)·(1.73m~2)购买VP-16~(-1),B组e GFR增加的中位水平为2.59ml·min~(-1)·(1.73m~2)~(-1),A组患者治疗前后e GFR改善明显高于B组(P<0.05)。达标组患者e GFR增加的中位水平为5.62ml·min~(-1)·(1.73m~2)~(-1),未达标组患者e GFR平均增加4.53ml·min~(-1)·(1.73m~2)~(-1),达标组患者治疗前后e GFR改善高于未达标组患者(P<0.05)。(3)非布司他治疗6个月后hs-CRP中位水平由2.10mg/L降至1.26mg/L,MDA中位水平由8.47nmolC59体内/L降至2.12nmol/L,SOD水平由166.65U/ml增至199.49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达标组患者hs-CRP降低1.66mg/L,未达标组患者降低0.82mg/L,达标组患者hs-CRP降低更明显(P<0.05)。达标组患者MDA降低5.83nmol/L,未达标组降低1.61nmol/L,达标组患者MDA降低的更显著(P<0.05)。达标组患者SOD平均增加47.90U/ml,未达标组SOD平均增加33.42U/ml,达标组患者SOD改善的更显著(P<0.05)。(4)非布司他治疗前后e GFR值与hs-CRP和MDA存在负相关关系,与SOD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1)非布司他可有效降低CKD2-5期合并HUA非透析患者的SUA水平,改善肾功能,且非布司他安全性较好。(2)与CKD3b-5期患者相比,非布司他能更好的改善CKD2-3a期患者的肾功能,应尽早进行降尿酸治疗。SUA水平控制在<360umol/L以下更有助于延缓患者肾功能的进展及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应积极控制SUA至达标水平。(3)非布司他治疗后CKD2-5期合并HUA非透析患者的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明显下降,且治疗前后e GFR与炎症及氧化应激之间存在负相关。
机器学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一、目的近年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识别中的应用价值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仍缺乏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因此我们开展本次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探讨其识别的准确性与应用前景。二、内容及Q-VD-Oph体内实验剂量方法通MK-4827 IC50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等途径尽可能全面收集目前临床上进行的机器学习识别SLE及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的相关研究。通过去重、阅读摘要及全文等方式筛选完成后,采用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估量表(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QUADAS)-RIPA radio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2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提取纳入文献中机器学习的具体模型,汇总数据,以双变量混合效应模型评估SLE、NPSLE各自模型诊断的准确性,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ummary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同时绘制似然比森林图、验前及验后概率图,进行发表偏倚、异质性等分析。三、结果共有18篇原始研究纳入本篇meta分析,其中10篇与SLE诊断相关,8篇与NPSLE相关。在SLE相关的机器学习模型中,S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93-0.97),灵敏度为 0.90(95%CI:0.85-0.93),特异度为 0.89(95%CI:0.86-0.92),阳性似然比为 8.4(95%CI:6.2-11.4),阴性似然比为 0.12(95%CI:0.08-0.17),诊断比值比为 73(95%CI:40-134)。在NPSLE相关的模型识别中,S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9(95%CI:0.86-0.92),灵敏度为 0.83(95%CI:0.79-0.87),特异度为 0.83(95%CI:0.76-0.88),阳性似然比为 5.0(95%CI:3.4-7.3),阴性似然比为 0.20(95%CI:0.15-0.27),诊断比值比为25(95%CI:13-47)。四、结论模型汇总后展现出了较为理想的特异度及灵敏度,这些数据强有力的证明了机器学习在识别SLE和NPSLE中优异的性能。基于模型中指标收集的便捷性及涉及检查的微创性,机器学习有望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辅助临床医生进行决策,早期识别并治疗SLE、NPSLE,帮助患者更及时且长远的获益。
参桃软肝颗粒抑制肝癌的分子机制及调控RBPJ的探索
目的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四大常见癌症,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参桃软肝颗粒(STR)是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治疗肝癌的临床经验方,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阐明其抑制肝癌生长和转移的机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方法 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检测STR对HepG2细胞侵袭RP56976配制能力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STR对Huh7细胞株RBPJ蛋白的表达影响。观察STR对Huh7荷瘤小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RNA-seq鉴定STR处理的Huh7移植瘤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结果 STR可显著抑制HepG2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STR可通过蛋白泛素化降解的途径减少RBPJ蛋白的表达;STR给药后,肝癌模型小鼠移植瘤体积以及瘤体重量均下降,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在对照组和STR给药组组间共发现2 961个DEGs,其中上调和下调基因分别为1 884和1 077个。基因本体论(gselleckchem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Dermato oncology and genomes,KEGG)和疾病本体论(disease ontology,DO)通路富集分析分别展示了STR可能作用的信号通路。结论 Notch信号在肝癌中频繁发生异常表达及激活突变,转录因子RBPJ是Notch信号通路主要的下游靶基因,可以增强Notch信号通路中下游基因的表达。STR对肝细胞癌的抑制作用显著,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RBPJ的蛋白表达相关。
蟛蜞菊内酯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目的 研究蟛蜞菊内酯(WE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过氧化氢(H_2O_2)诱导HUVECs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给予200μmol·L~(-1)H_2O_2处理24 h。实验分组:正常对照组、二甲BMS-354825使用方法亚砜(DMSO)组、H_2O_2组、WEL组(20μmol·L~(-1))。通过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荧光显微镜观察各分组细胞p62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测定细胞中mTOR、p-mTOR、PI3K、p-PI3K、Immune ToleranceSOD1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H_2O_2组比较,WEL组HUVECs细胞存活率升高(P<0.01),细胞内ROS减少,SOD1表达PF-03084014试剂增强,自噬体膜上p62蛋白聚集增多;与H_2O_2损伤组相比,WEL能明显增加损伤后HUVECs的p-mTOR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 WEL可通过抑制H_2O_2诱导的HUVECs炎症损伤,从而抑制HUVECs自噬,这一作用与WEL促进PI3K、Akt、mTOR蛋白的磷酸化,抑制自噬,从而抵抗HUVECs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伴抗Ku或抗PM-Scl抗体阳性硬化性肌炎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目的 总结抗Ku或抗PM-Scl抗体阳性硬化性肌炎患者临床表现及骨骼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与结果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3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明确诊断的70例硬化性肌炎患者临床资料,中位发病年龄36.00(20.75,51.25)岁,77.14%(54/70)以肌无力首发,且以四肢近端肌无力为主[74.29%(52/70)],多呈轻至中度[77.14%(54/70)];52.86%(37/70)病程中伴疲劳感、皮肤受累等全身症状;血清肌酸激酶中位值为2775.00(995.50,4995.75)U/L,32.86%(23/70)抗Ku抗体阳性、65.71%(46/70)抗PM-Scl抗体确认细节阳性、1.43%(1/70)二者皆阳性,27.14%(19/70)同时合并其他肌炎抗体阳性。组织病理改变以炎症性[41.43%(29/70)]或坏死性[24.29%(17/70)]肌病样改变为主,呈肌纤维萎缩[91.43%(64/70)]、坏死[68.57%(48/70)]和再生[85.71%(60/70)]。抗Ku抗体阳性与抗PM-Scl抗体阳性患者症状与体征以及骨骼肌组织病理学特征比较,抗Ku抗体阳性患者女性(χ~2=4.381,P=0.036)和补体C5b9沉积E7080(χ~2=4.725,P=0.030)比例高于抗PM-Scl抗体阳性患者。结论 伴抗Ku或抗PM-Scl抗体阳性硬化性肌炎患者多于中青年期发病,表现为四肢近端轻至中度肌无力,骨骼肌炎症性或坏死性肌病样损害为特征性病理改变immune evasion;与抗PM-Scl抗体阳性患者相比,抗Ku抗体阳性硬化性肌炎患者以女性居多且骨骼肌补体沉积更为明显。
替普瑞酮改良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患者的效果及对胃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目的:探讨采用替普瑞酮改良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胃溃疡患者的效果及对胃功能与肠道菌群的影响,为Hp感染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南昌市第一医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Military medicine和观察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行传统四联疗法,观察组则行替普瑞酮改良四联疗法,两组治疗时长均为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胃功能、肠道菌群的变化,评估用药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Captisol浓度率(93.88%)显著高于对照组(79.59%)(P<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87.76%,高于对照组的65.31%(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黏膜严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蛋白酶原PD0325901分子式Ⅱ(PGⅡ)低于对照组,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比(PGR)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球菌、肠杆菌、葡萄球菌均低于对照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0%)与对照组(16.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普瑞酮改良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性胃溃疡患者有根除Hp、抗溃疡、改善胃黏液和胃功能、恢复肠内菌群的稳态的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风湿免疫病相关性的荟萃分析
目的: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风湿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及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风湿免疫病患者消化道的影响。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等,收集有关H.pylori感染与风湿免疫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及强直性脊柱炎)关系的病recent infection例对照研究,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风湿免疫病患者胃肠道的影响。使用荟萃分析Review Manager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具有95%置信区间(95%CI)的优势比(OR)来评估H.pylori感染与风湿免疫病之间的关系,使用I~2指数静态量和Cochran Q检验值来衡量数据的异质性,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研究进行分析,并对部分研究进行描述性评价,同时根据研究地区和发表时间分组,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H.pylori感染与风湿免疫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的研究中,共15项研究符合条件,包含4370例风湿免疫病患者,风湿免疫病患者H.pylori感染的总发生率为54.67%。Meta分析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与研究人群风湿免疫病的易感性有显著正相关性[OR=2.17,95%CI(1.52,3.10),P<0.0001]。其中,H.pylori感染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组[OR=1.11,95%CI(0.76,1.63),P=0.58>0.05]、强直性脊柱炎组[OR=2.59,95%CI(0.97,6.93),P=0.06>0.05]与对照人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H.pylori感染率在干燥综合征组[OR=1.97,95%CI(1.31,2.95),P=0.001<0.05]、类风湿关节炎组[OR=2.09,95%CI(1.06,4.15),P=0.03<0.05]均高于对照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pylori感染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对风湿免疫病患者消化道损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2,95%CI(0.47,3.71),P=0.60>0.05]。地区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洲地区亚组分析:H.pylori感染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组[OR=1.28,95%CI(0.60,2.75),P=0.52>0.05]、类风湿关节炎组[OR=1.72,95%CI(0.31,9.53),P=0.53>0.05]与对照人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干燥综合征组[OR=3.69,95%CI(2.03,6.70),P=0.0001<0.05]、风湿免疫病组[OR=3.63,95%CI(1.90,6.91),P<0.0001]均高于对照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欧洲地区亚组分析:H.pylori感染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组[OR=1.16,95%CI(0.79,1.72),P=0.45>0.05]、类风湿关节炎组[OR=1.14,95%CI(0.64,2.02),P=0.65>0.05]与对照人群差异均无FG-4592细胞培养统计学意义,而在干燥综合征组[OR=1.69,95%CI(1.25,2.27),P=0.0006<0.05]、风湿免疫病组[OR=1.65,95%CI(1.23,2.21),P=0.0008<0.05]均高于对照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发表时间亚组分析结果显示:1990-2004年组亚组分析:H.pylori感染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组[O R=0.79,95%CI(0.62,1.00),P=0.05]、类风湿关节炎组[OR=1.10,95%CZ-IETD-FMK试剂I(0.70,1.74),P=0.68>0.05]、干燥综合征组[OR=1.82,95%CI(0.98,3.38),P=0.06>0.05]及风湿免疫病组[OR=1.32,95%CI(0.89,1.96),P=0.17>0.05]与对照人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风湿免疫病患者胃肠损害在H.pylori阳性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5,95%CI(0.30,1.38),P=0.26>0.05];2005-2021年组亚组分析:H.pylori感染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组与对照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5,95%CI(0.93,2.61),P=0.10>0.05],而在类风湿关节炎组[OR=3.49,95%CI(1.29,9.44),P=0.01<0.05]、干燥综合征组[OR=2.19,95%CI(1.15,4.15),P=0.02<0.05]及风湿免疫病组[OR=3.38,95%CI(2.31,4.93),P<0.00001]均高于对照人群,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风湿免疫病患者胃肠损害在H.pylori阳性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7.62,95%CI(0.85,68.52),P=0.07>0.05]。结论:H.pylori感染与研究人群风湿免疫病的发生发展具有正相关性,其中,H.pylori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均具有正相关性,而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强直性脊柱炎均无显著相关性。地区亚组分析显示H.pylori感染与亚洲人群和欧洲人群的干燥综合征及风湿病均具有正相关性,而与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均无相关性。发表时间亚组分析显示2005-2021年组H.pylori感染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及风湿免疫病均具有正相关性,而1990-2004年组H.pylori感染与各组均无相关性;并且H.pylori感染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对风湿免疫病患者消化道损害无协同作用。由于受到研究的数量、质量以及异质性的局限,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颇,未来还需要纳入更多、质量更高的研究样本来综合评估两者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