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cute viral myocarditis,AVMC)目前缺乏具有高特异度及敏感度的血清检测方法,另外,AVMC的分子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些年,多项研究证明了外泌体及微RNA(micro RNA,miRNA)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鲜有研究报道外泌体miRNA在AVMC中的诊断价值及生物功能。目MLN4924浓度的:通过检测血浆外泌体miRNA在AVMC患者与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之间的差异性表达并进行功能分析,初步探讨外泌体miRNA在AVMC中的诊断价值及潜在的分子生物学功能。方法:1、收集9例于2021年7月-2023年3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AVMC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外周血标本,另外采集9例HC外周血标本,AVMC诊断标准参考我国1999年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沿用至今)。2、外周血离心分离血浆后,超速离心分离血浆外泌体,提取外泌体中miRNA。3、根据测序要求挑选临床症状典型的4例实验组及4例对照组,利用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血浆外泌体中miRNA在AVMC患者及HC的表达情况,应用R语言的limma包对外泌体miRNA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以P值<0.05,log_2(Fold Change)绝对值>2为截断值筛选具有差异性表达的miRNA,绘制火山图、热图。4、通过GO、KEGG功能分析预测外泌体中差异性表达的miRNA的潜在分子、生物功能及相关信号通路。利用Target Scan、miRTar Base、miRWalk、miRDB等基因数据库对外泌体中差异性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绘制miRNA-靶基因共表达网络。5、关键miRNA的验证,选取外泌体中表达上调及下调的miRNA各3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ML intermediate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对9例AVMC及HC的血浆外泌体miRNA表达量进行检测从而验证测序结果。结果:1、转录分析结果表明AVMC患者与HC相比较,血浆外泌体中具有28种差异性表达的miRNA,其中14种上调,14种下调。2、GO分析提示外泌体中差异性表达的miRNA可能与β-连环蛋白结合、DNA转录活动、RNAPS-341浓度聚合酶、泛素连接酶、组蛋白结合、细胞连接等分子、生物功能相关,KEGG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性表达的miRNA可能与PI3K-Akt、Fox O、P53、MAPK、Wnt等信号通路相关。3、根据多种基因数据库对miRNA的靶基因进行了预测,METTL7A、NRIP1、CACNB2、RAB5C、SUGT1、UTP18是多种miRNA的共同靶点。4、qRT-PCR验证结果示hsa-miR-548a-3p表达上调,而hsa-miR-500b-5p表达下调,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1、血浆外泌体hsa-miR-548a-3p、hsa-miR-500b-5p可能是诊断AVM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2、外泌体miRNA可能通过与靶基因结合从而影响基因表达,直接或间接影响到β-连环蛋白、DNA转录活动、泛素连接酶、表观遗传、PI3K-Akt、Fox O、P53、MAPK、Wnt等生功能及信号通路从而参与AVMC的发病机制。
芒柄花素调节Nrf2/HO-1信号通路对急性肺栓塞大鼠肺组织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究芒柄花素(FN)调节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对急性肺栓塞(APE)大鼠肺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APE模型组(APE组)、低分子肝素钙组(LMWH组)、低剂量FN组(L-FN组)、高剂量FN组(H-FN组)、Nrf2抑制剂Brusatol组(BR组)、高剂量FN+Brusatol组(H-FN+BR组),每组各12只。APE模型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构建。以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干预7BI 10773 d后,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OI)和血清B型脑钠肽(BNP)、肌钙蛋白Ⅰ(TnⅠ)、缺血修饰性白蛋白(IMA)水平;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试剂盒测定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肺组Alpelisib织Nrf2、HO-1、核因子κB(NF-κB)Amperometric biosensor、p-NF-κB蛋白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APE组大鼠肺组织结构紊乱,肺泡破裂融合,有渗液,间质区水肿且大量炎性细胞浸润,PaO_2、OI和肺组织SOD、Nrf2、HO-1水平降低,血清BNP、TnⅠ、IMA、IL-6、TNF-α水平和肺组织MDA、p-NF-κB/NF-κB水平升高(P<0.05);与APE组比较,LMWH组、L-FN组和H-FN组大鼠肺组织病变减轻,PaO_2、OI和肺组织SOD、Nrf2、HO-1水平升高但L-FN组在3组中最低(P<0.05),血清BNP、TnⅠ、IMA、IL-6、TNF-α水平和肺组织MDA、p-NF-κB/NF-κB降低但L-FN组在3组中最高(P<0.05),BR组与上述指标水平变化相反(P<0.05);与H-FN组比较,H-FN+BR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加重,炎性细胞增多,PaO_2、OI和肺组织SOD、Nrf2、HO-1水平降低,血清BNP、TnⅠ、IMA、IL-6、TNF-α水平和肺组织MDA、p-NF-κB/NF-κB升高(P<0.05)。结论:FN可能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减轻APE大鼠肺组织损伤。
WIF-1在COPD合并骨骼肌萎缩大鼠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炎症因子、Atrogin-1/MuRF-1蛋白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WIF-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骨骼肌萎缩大鼠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炎症因子、Atrogin-1/MuRF-1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3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OPD组(仅建立COPD成功的大鼠,n=11)、COPD合并骨骼肌萎缩组(COPD合并营养不良骨骼肌萎缩大鼠,n=9)和对照组(未建立动物模型的健康大鼠,n=10),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AZD1152-HQPA小鼠测3组大鼠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及骨骼肌腓肠肌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骨骼肌组织中WIF-1细胞阳性表达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骨Prosthetic knee infection骼肌组织中Atrogin-1、MuRF-1蛋白表达;Pearson法分析WIF-1与Atrogin-1、MuRF-1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OPD组大鼠IL-6、IL-8及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PD组相比,COPD合并骨骼肌萎缩组BI 10773体内大鼠IL-6、IL-8及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COPD组大鼠WIF-1细胞阳性表达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PD组相比,COPD合并骨骼肌萎缩组大鼠WIF-1细胞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COPD组大鼠Atrogin-1、MuRF-1蛋白水平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PD组相比,COPD合并骨骼肌萎缩组大鼠Atrogin-1、MuRF-1蛋白水平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IF-1与Atrogin-1呈正相关(r=0.760,P<0.001),WIF-1与MuRF-1无相关性(r=0.149,P=0.433)。结论 WIF-1基因在COPD合并骨骼肌萎缩大鼠中阳性表达显著升高,具有促炎症因子反应的作用,同时可影响肌肉萎缩相关蛋白而促进疾病进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血清学因子、临床风险因素和预防策略研究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潜伏在脊髓背根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经再激活后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沿神经支配区域分布的丘疹和水疱并伴随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HZ最常见的并发症或后遗症,它是最常见的感染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也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旦发生则往往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显著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而临床治疗PHN又较为困难,因此,除了继续深入研究PHN的发病机制以发掘更多更好的治疗措施外,积极加强对于PHN的预防,特别是防止HZ向PHN的转变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此本文进行了三个部分的研究。其一,基于PHN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炎症和疼痛相关因素,在PHN患者和非PHN患者中进行血清甲基-cpg结合蛋白2(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2,MECP2)、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interleukin,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目标因子水平的检测和比较,并分析其与PHN患者的疼痛状态、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关系,评价MECP2作为辅助诊断和预测PHN发生的生物学标志物的潜力。其二,通过建立小鼠PHN模型开展动物实验,分析PHN状态下微小RNA(mi R)-199-3p和MECP2的靶向关系及其与促炎因子(IL-6、IL-1β和TNF-α)和抑炎因子(IL-4)水平的关联性,进一步验证MECP2作为PHN的辅助诊断和预测因子的潜力。其三,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对不同治疗方案预防HZ并发PHN的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对HZ并发PHN(包括不同亚型PHN)可能相关的临床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为寻找和推广更加有效的降低PHN发生率的HZ治疗方案和预判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第一章血清MECP2、CRP、IL-6和TNF-α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探讨血清MECP2、CRP、IL-6和TNF-α在PHN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本研究募选PHN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发生PHN的HZ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PHN病程、合并疾病和受累神经等临床信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在接受诊治和随访时的疼痛状况。PHN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分别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对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血清MECP2、CRP、IL-6和TNF-α浓度。比较两组患者血清MECP2、CRP、IL-6和TNF-α水平;比较不同疼痛程度PHN患者血清MECP2、CRP、IL-6和TNF-α水平;分析PHN患者血清MECP2水平与其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MECP2在PHN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最终有319例PHN患者纳入观察组、319例未发生PHN的HZ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MECP2、CRP、IL-6和TNF-α水平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01)。PHN患者血清MECP2水平以重度疼痛患者最高,中度疼痛患者次之,轻度疼痛患者最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HN患者血清CRP、IL-6水平随疼痛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与轻度疼痛患者相比,重度和中度疼痛PHN患者血清TNF-α水平均较高(P<0.05),而重度和中度疼痛PHN患者间血清TNF-α水平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的PHN患者中MECP2高表达组的VAS评分、PSQI评分高于MECP2低表达组(P<0.001),MECP2高表达组的SF-36各项评分均低于MECP2低表达组(P<0.05),治疗后的以上各组各项评分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PHN患者血清CRP和IL-6与MECP2水平呈中等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5和0.471),而血清TNF-α与MECP2水平呈弱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54)。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ECP2水平作为PHN辅助诊断的敏感性为70.5%,特异性为65.5%。结论:相对于未发生PHN的HZ患者,PHN患者中血清MECP2和炎性因子(CRP、IL-6和TNF-α)水平上调;较高表达水平的MECP2与PHN患者较重的疼痛状态、较低的睡眠及生活质量和较高水平的炎性因子(selleckchem FUT-175CRP、IL-6和TNF-α)有关。MECP2有作为PHN辅助诊断和预测因子的一定潜力。第二章mi R-199-3p靶向MECP2抑制炎性反应以减轻小鼠PHN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PHN中mi R-199-3p和MECP2的靶向调控关系及其与炎性因子表达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树胶脂毒素(resiniferatoxin,RTX)注射法建立PHN小鼠模型。设计和构建腺病毒基因表达载体,包括转染mi R-199-3p模拟物(mi R-199-3p-mimics)和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物(NC-mimics),转染MECP2模拟物(pc D513B-MECP2)和阴性对照物(pc D513B-NC)。设计两部分分组实验:第一部分分为对照(Control)组、RTX组、RTX+mi R-199-3p mimics组和RTX+NC mimics组;第二部分分为RTX组、RTX+mi R-199-3p mimics组、RTX+NC mimics组、RTX+mi R-199-3p mimics+pc D513B-MECP2组和RTX+mi R-199-3p mimics+pc D513B-NC组。根据分组通过小鼠尾静脉向PHN模型小鼠注射相应的腺病毒基因表达载体。使用动物疼痛行为学测试评估小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使用ELISA测定血清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和IL-4)水平。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定量分析MECP2水平。使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检测MECP2和mi R-199-3p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TX+mi R-199-3p mimics组的MWT、IL-4、IL-6、IL-1β、TNF-α、MECP2和mi R-199-3p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RTX组和RTX+NC mimics组的M WT、IL-4和mi R-199-3p的表达显著减少,而IL-6、IL-1β、TNF-α和MECP2的表达显著增高;与RTX组相比,RTX+NC mimics组和RTX+mi R-199-3p mimics+pc D513B-MECP2组的MWT、IL-4、IL-6、IL-1β、TNF-α和MECP2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R TX+mi R-199-3p mimics组和RTX+mi R-199-3p mimics+pc D513B-NC组的MWT和I L-4的表达显著增高,而IL-6、IL-1β、TNF-α和MECP2的表达显著减少;与RTX组相比,RTX+NC mimics组mi R-199-3p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RTX+mi R-199-3p mimics组、RTX+mi R-199-3p mimics+pc D513B-NC和RTX+mi R-199-3p mimics+pc D513B-MECP2组的mi R-199-3p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RTX诱导的小鼠PHN中存在血清mi R-199-3p的减少和MECP2的增加,以及血清促炎因子(IL-6、IL-1β和TNF-α)水平的增加和抑炎因子(IL-4)水平的降低;mi R-199-3p和MECP2存在靶向关系,增加mi R-199-3p的表达可通过降低MECP2水平并抑制小鼠PHN的炎性反应、减轻其疼痛状态(机械痛敏)。第三章不同治疗方案对HZ并发PHN的预防作用及其相关临床风险因素研究目的: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对HZ并发PHN的预防作用,以及HZ并发PHN的相关临床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或随访的HZ患者资料,按照患者接受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方案Ⅰ组(联合抗病毒药、抗惊厥药、阿片类镇痛药和相关神经阻滞治疗,保护皮疹区的清洁与干燥)、方案Ⅱ组(以抗病毒药、抗惊厥药和营养神经药治疗为主,联合皮肤外用药物治疗)和方案Ⅲ组(以皮肤外用药物治疗为主,联合抗病毒药和营养神经药),采集整理HZ期间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和临床表现相关信息,调查随访各组患者发生PHN及PHN的分型情况。对各组PHN发生率和不同亚型PHN发生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Z并发PHN可能相关的临Q-VD-Oph床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有767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发生PHN的患者416例、未发生PHN的患者351例。方案Ⅰ组的PHN发生率(11.80%)明显低于方案Ⅱ组(71.00%)和方案Ⅲ组(78.50%)(P<0.001),而方案Ⅱ组和方案Ⅲ组的PHN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PHN中以激惹型和无激惹型居多、痹痛型和混合型较少。方案Ⅰ组:单因素分析中P<0.2的风险因素包括受累神经(三叉神经和颈丛神经),早期症状(前驱痛),疼痛性质(抽搐样或触电样痛、针刺样或刀割样痛、烧灼样痛),伴有肌力下降,痛敏(痛觉超敏或痛觉过敏)和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多因素分析提示痛敏是可能发生PHN的独立风险因素(OR:6.879,95%CI:2.229-21.232,P=0.001)。方案Ⅱ组:单因素分析中P<0.2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受累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早期症状(前驱痛),疼痛性质(酸痛或胀痛、针刺样或刀割样痛),痛敏和合并疾病(糖尿病、肝功能异常、艾滋病);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OR:2.046,95%CI:1.379-3.035,P<0.001)、疼痛性质(针刺样或刀割样痛)(OR:2.167,95%CI:1.212-3.873,P=0.009)和痛敏(OR:3.392,95%CI:1.654-6.956,P=0.001)是可能发生PHN的独立风险因素。方案Ⅲ组:单因素分析中P<0.2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受累神经(臂丛神经),早期症状(发热),疼痛性质(酸痛或胀痛、抽搐样或触电样痛、针刺样或刀割样痛),痛敏和合并疾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多因素分析提示痛敏(OR:5.779,95%CI:1.699-10.258,P=0.001)是可能发生PHN的独立风险因素。不同亚型PHN风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P<0.2者包括女性、受累神经(腰骶神经)、早期症状(前驱痛)、疼痛性质(抽搐样或触电样痛、针刺样或刀割样痛、烧灼样痛)、痛敏和合并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异常)和初治方案,多因素分析提示相对于无激惹型PHN,没有发生痹痛型Pbiomagnetic effectsHN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女性(B:0.775,OR:2.170,95%CI:1.298-3.630,P=0.003)和痛敏(B:1.784,OR:5.957,95%CI:2.122-16.722,P=0.001)是可能发生激惹型PHN的风险因素,合并肾功能异常(B:2.200,OR:9.027,95%CI:1.006-81.035,P=0.049)是可能发生混合型PHN的风险因素。结论:HZ并发PHN存在临床风险因素,具体则因采取治疗方案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其中痛敏(痛觉超敏或痛觉过敏)是可能发生PHN的独立风险因素,同时应重视高龄、特殊部位、有前驱痛和合并肌力下降的HZ患者并发为PHN的风险。不同亚型PHN发病的临床风险因素有差异,相对于无激惹型PHN,本组没有发生痹痛型PHN的显著影响因素,女性和痛敏(痛觉超敏或痛觉过敏)是可能发生激惹型PHN的风险因素,合并肾功能异常是可能发生混合型PHN的风险因素。针对急性期HZ患者,采用方案Ⅰ的策略(尽早联合规范的抗病毒药、抗惊厥药、阿片类镇痛药和相关神经阻滞治疗,对皮疹区则以保护清洁与干燥为主)有较好的预防PHN发生的作用。
膀胱癌组织中脂肪酸结合蛋白6、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探究膀胱癌(bladder canceTelaglenastatr)组织中脂肪酸结合蛋白6(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6,FABP6)、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regulatory subunit M1,RRM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1年12月大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并接受手术切除的40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的FABP6和RRM1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FABP6和RRM1蛋白与各项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膀胱癌组织中FABP6和RRM1高蛋白表达水平占比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FABP6和RRM1蛋白高表达和低表达膀胱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Crizotinib05)。FABP6和RRM1蛋白高表达和低表达eye tracking in medical research膀胱癌患者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BP6、RRM1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两者均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进程。
~(14)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14)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联合内镜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特征性表现及行根除HP治疗的效果。方法MG132生产商 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64例~(14)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且内镜下表现均提示有HP感染征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S32例。观察组给予四联疗法抗HP治疗后继续PPI治疗,Biometal chelation常规组仅给予PPI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后3~4个月、10~12个月时复查电子胃镜,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治疗前后内镜下所见溃疡愈合情况及~(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结果 治疗3~4个月行电子胃镜复查时,两组的治愈率均为100.00%(32/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12个月复查时,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常规组,复发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D-Lin-MC3-DMA价格.05)。治疗3~4个月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12个月复查,观察组~(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如内镜下表现高度提示存在HP感染,建议即使在~(14)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的条件下,也行正规抗HP治疗,可预防溃疡的复发,提高治愈率。
中药防治慢性前列腺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慢性前列腺炎被认为是50岁以下男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病率6.0%~32.9%。慢性前列腺炎可导致盆腔疼痛(局限于尿道或前列腺),泌尿系统疾病和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继而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慢性前列腺炎的Cellular immune response传统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α-受体阻滞剂以及抗炎药物等,并结合心理和物理治疗,然而这些方法都只侧重于缓解症状,不能完全治愈。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具有多靶点的特点以及较少副作用、较高患者接受度的优点,目AZD6738前针对中药防治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总结并归纳了近年来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verolimus(RAD001).html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从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方面对中药防治慢性前列腺炎进行阐述,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中药防治慢性前列腺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并为中药在临床上更好地防治该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维生素D2注射液联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目的 分析维生素D2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T2DM合biobased composite并DPN患者为研NVP-TNKS656说明书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研究组行硫辛酸联合维生素D2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维生素D(VD)、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低抗指数(HOMA–IR)]、神经传导速度及神经病变主觉症状(TSS)评分。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38/40)较对照组(75.00%,30/40)高(χ~2=6.274,P=0.012<0.05)。治疗前,两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PG、2 h PG、HbA1c、HOMA-I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V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腓总神经MCV、SCV,正中神经MCV、SC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TSS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TSS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T2DM合并DPN应用维生素D2联合硫辛酸治疗,可促进确认细节神经传导速度提高,减轻神经病变程度,有利于控制血糖。
生慧颗粒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目的 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信号通路探讨生慧颗粒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30只6月龄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生慧颗粒组(7.02 g/kg)、多奈哌齐组(0.65 mg/kg),每组10只;C57BL/6J小鼠10只,设为对照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海马CA1区Aβ_(1-42)和P-Tau_(416)的表达水平,Westoncology pharmaci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PI3K/Akt/mTOR通路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和Beclin 1、p62、LC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平台潜伏期、游泳总路程增加(P<0.01),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减少(P<0.0更多1);海马CA1区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疏松,细胞层次减少;Aβ_(1-42)和P-Tau_(416)蛋白表达增多(P<0.01);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p6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Beclin 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生慧颗粒组和多奈哌齐组小鼠平台潜伏期、游泳总路程均减少(P<0.01,P<0.05),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均增加(P<0.01,P<0.05);海马CA1区细胞数目确认细节均增多,结构相对完整;p-Tau_(416)、PI3K、p-PI3K、Akt、p-Akt、m TOR、p-mTOR、p62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P<0.05),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P<0.01);生慧颗粒组Aβ_(1-4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LC3Ⅱ/LC3Ⅰ比值上调(P<0.01)。结论 生慧颗粒能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细胞自噬,促进Aβ、磷酸化Tau蛋白清除,改善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锶、氮改性二氧化钛/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目的:由于光固化复合树脂颜色自然、操作简便,是充填修复的首选。然而,实际临床应用中常因聚合收缩效应使树脂周围形成缝隙,细菌易在此长期聚集形成生物膜,不断降解树脂复合体及周围牙体组织,造成树脂周围牙齿继发龋,影响充填的远期效果。因此,亟需新型功能化复合树脂以适应龋齿充填的高稳定性临床需求。目前,对树脂进行改性的主要方法是向树脂复合体中添加抗菌剂及再矿化制剂。通过抗菌剂去除致病菌,抑制细菌酸和酶的产生;通过矿物质的合成修补树脂周围因聚合收缩产生的缝隙。近年来,二氧化钛(TiO_2)作为一种光催化抗菌剂,因其优异的性能逐渐被应用于牙科材料领域。本实验制备锶、氮改性二氧化钛(Sr-N-TiO_2)/纳米羟基磷灰石(n-HA)新型复合树脂,并对其基础理化性质、抗菌效能、再矿化能力及体外细胞毒性进行评价,阐明抗菌机理,探究其用于口腔临床的应用潜力。方法:1.采用溶胶-水热法制备Sr-N-TiO_2。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测量样品的形貌。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能谱仪(EDS)观察晶格结构及元素分布。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用来分析元素价态和化学组成。通过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验证晶体结构。显微拉曼系统被用来获得拉曼光谱。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集吸收光谱,确定纳米粒子对各波长光的吸收强度。2.将Sr-N-TiO_2与n-HA组合作为增强填料,通过不同比例添加至树脂基质中制备新型复合树脂,分为对照组(0%组)和实验组(2.5%组、5%组和7.5%组)。首先对其基础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傅利叶红外吸收光谱分别测试光固化0 s、20 s、40 s、60 s的红外光谱,测量特征峰下峰面积,按公式计算转化率(DC);从模具一侧光照20 s,去除未固化部分,测量各组固化深度(CD);在试件表面滴5(?)L的去离子水,测定树脂表面水接触角(WCA)。3.以变异链球菌为对象,将试件与菌液共培养,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CFU)对试件表面黏附菌进行计数,并计算抗菌率(AR);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各组中活细胞数量,并计算各组树脂对细菌的相对清除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共培养试件表面细菌的数量及形态,评估各组树脂的杀菌作用;对共培养的树脂片进行活/死细菌染色实验,Belumosudil作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死细菌比例;并通过1,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DPBF)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实验探讨其抗菌机制。4.将试件于人工唾液中浸泡1天、3天、5天、7天、biomedical materials14天、28天,通过SEM观察树脂表面的矿化情况,于矿化处使用能谱仪(EDS)检测其元素含量并计算钙/磷比,评估其再矿化能力。5.制备树脂浸提液,使用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联合CCK8法进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于1天、2天、3天时测定细胞相对增殖率(RGR),评价细胞毒性等级。结果:1.成功合成Sr-N-TiO_2,证实晶型为锐钛矿型,改性后在可见光波长范围的吸收强度明显增加。2.新型复合树脂的双键转化率随增强填料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光固化时间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固化深度随增强填料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范围为4.36±0.18 mm至5.10±0.19 mm。水接触角结果显示:5%组的水接触角最大,与0%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3.抗菌实验显示合成的新型复合树脂具备抗菌性能,各组抗菌性能随增强填料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并证实其抗菌能力的来源为活性氧(ROS)成分。4.SEM结果可见树脂表面形成再矿化结节,并且随着时间及增强填料比例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EDS能谱显示矿化结节中钙、磷元素含量也逐渐增加,其Ca/P接PF-02341066近羟基磷灰石晶体的Ca/P。5.细胞安全性实验中,各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大于75%,毒性作用为0级或Ⅰ级,体外毒性等级评价为安全级别。结论:综合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锐钛矿相Sr-N-TiO_2成功合成;Sr-N-TiO_2/n-HA复合树脂的基础性能满足临床标准,具备强抗菌性能、再矿化能力以及高生物安全性,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口腔生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