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心莲内酯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分析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获得SPF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8只,随机选择36只大鼠经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建立实验性Wistar大鼠IRCell Counters模型,按照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空白对照模型组(HFD组)、穿心莲内酯高剂量组(High组)和穿心莲内酯低剂量组(Low组),选择12只大鼠接受普通饲料喂养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High组大鼠予以经腹腔注射穿心莲内酯200mg/(kg·d),Low组大鼠予以穿心莲内酯腹腔注射100mg/(kg·d),HFD组以及NC组仅GW4869价格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14日。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对空腹血糖值(FBG)水平进行监测,应用ELISA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红O染色制片检测肝脏的病理变化;应用联苯三酚自氧化法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对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进行监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内核糖体蛋白S6激酶(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S6K1)及p-胰岛素受体底物-1(p-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p-IRS-1)(Tyr632)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肝脏组织内S6K1及p-IRS-1(Tyr632)表达水平。应用SPSS23.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相比NC组比较,HFD组、High组、Low组大鼠FBG、FINS、HOMA-IR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HFD组相比,其余三组FBG、FINS、HOMA-IR水平较低(P<0.05);与穿心莲内酯Low组相比,High组FBG、FINS、HOMA-IR水平较低(P<0.05)。相比NC组,HFD组光密度平均值增加(P<0.05);相比HFD组,穿心莲内酯High组与Low组脂滴面积/肌纤维总面积、光密度平均值均下降(P<0.05);与穿心莲内酯Low组相比,High组脂滴面积/肌纤维总面积、光密度平均值较低(P<0.05)。与NC组相比,HFD组SOD活性与MDA含量增加(P<0.05);相比HFD组,穿心莲内酯High组与Low组SOD活性与MDA含量均下降(P<0.05);与穿心莲内酯Low组相比,High组SOD活性与MDA含量较低(P<0.05)。与NC组相比,HFD组FAT/CD36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CPT-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相比HFD组,穿心莲内酯High组与Low组FAT/CD36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CPT-1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与穿心莲内酯Low组相比,High组FAT/CD36蛋白相对表达量较低,CPT-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高(P<0.05)。与NC组相比,HFD组FAT/CD36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CPT-1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相比HFD组,穿心莲内酯High组与Low组FAT/CD36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CPT-1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与穿心莲内酯Low组相比,Hi寻找更多gh组FAT/CD36mRNA相对表达量较低,CPT-1mRNA相对表达量较高(P<0.05)。结论:穿心莲内酯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抵抗状态,显著改善IR大鼠的IR状态,其治疗机制与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与下调S6K1的表达及提升IRS-1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具有密切相关性。

尼可地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尼可地尔Mirdametinib分子式片治疗,试验组予以尼可地尔片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两组氧化应激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评估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寻找更多后,两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ox-LDL、LPO、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HS)、全血低切黏度(LS)、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的71.05%,差异有immunity effect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05%,高于对照组的18.42%,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片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可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纠正血液流变学异常,缓解心绞痛症状,且联合用药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危险因素和PBMC CD36/mTORC1信号通路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分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化抗原(CD)36/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1(mTORC1)信号通路水平变化。方法 2020年7月~2023年12月我院诊治的失代偿selleck抑制剂期肝硬化患者82例,其中并发SBP者43例。取腹水培养,进行细菌鉴定,采用PCR法检测PBMC CD36/mTORC1 mRNA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更多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SBP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本组43例SBP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8株(9.8%),其中科氏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各1株,大肠埃希菌2株,肺炎克雷伯菌2株和阴沟杆菌2株Infectious causes of cancer;SBP患者既往SBP发生史、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INR、MELD评分及PBMC CD36和mTORC1 mRNA水平分别为51.2%、(45.7±5.2)μmol/L、(21.7±3.1)g/L、(1.5±0.5)、(24.9±7.5)、(3.2±0.8)和(2.4±0.7),与肝硬化组【分别为18.0%、(12.3±1.4)μmol/L、(35.3±5.4)g/L、(1.2±0.3)、(12.8±3.7)、(1.4±0.5)和(1.1±0.4)】比,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BP发生史、血清总胆红素、ALB、MELD评分及PBMC CD36和mTORC1水平为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SBP患者PBMC CD36/mTORC1信号通路表达上调,其在SBP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丹参和甘草提取物抗菌、抗炎作用研究

目的 考查丹参和甘selleckchem Regorafenib草提取物样品体外抗菌、体内抗炎作用。方法 (1)采用肉汤连续二倍微孔稀释法测定丹参和甘草提取物样品对痤疮丙酸杆菌ATCC11827最小抑菌浓度(MIC);(2)selleckchem LGX818采用内耳廓皮内注射丙酸杆菌建立大鼠痤疮模型,测定丹参和甘草提Persian medicine取物样品对丙酸杆菌致炎大鼠耳廓肿胀度的影响;(3)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测定丹参和甘草提取物样品对二甲苯致炎小鼠耳廓肿胀度的影响。结果 (1)体外抗菌实验结果显示,丹参和甘草提取物体外对痤疮丙酸杆菌MIC值分别为16 mg/mL、12.5 mg/mL。(2)丙酸杆菌致炎大鼠痤疮模型实验结果显示,丹参和甘草提取物可明显降低丙酸杆菌致炎大鼠耳廓肿胀度(P<0.05)。(3)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结果显示,与溶媒组比较,丹参和甘草提取物连续涂药7 d,均可明显降低二甲苯致炎小鼠耳廓肿胀度(P<0.05)。结论 丹参和甘草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炎及抗痤疮感染作用,能被广泛用作化妆品原料药。

基于数据挖掘的肾病综合征动物模型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实验动物和实验方式对肾病综合征模型的影响,以期为肾病综合征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PubMed等数据库近10年来发表的关于肾病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在建立肾病综合征模型方面不同实验动物和实验方式的优缺点。结果 肾病综合征模型实验动物多选用SD大鼠(93次,67.39%)和Wistar大鼠(32次,23.点击此处19%),其次为BALB/c小鼠等,以雄性为主(89.60%);实验造模方式以尾静脉注射阿霉素为主(129次),生化检测指标以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胆固醇、尿素氮、甘油三酯为常用指标;阳性药以泼尼松为主(49次)。结论 雄性SD大鼠和Wistar大鼠是建立肾病综合征模型较理想的实验动物,在该模型中,通过尾静脉注射阿霉素这一简便有效的实验方式,可以复制出与人类微小病变型肾病相似的临床和病理特征genetic elements。生化检测指标和阳性药应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选择适Proton Pump抑制剂当的种类和剂量。为了完善肾病综合征动物模型,还需建立稳定可靠的表观评价标准,可以通过检测和观察双结合的方法,为模型改进提供依据。

加味四妙散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肥胖相关性肾病大鼠炎症因子及尿蛋白的影响分析

目的 观察加味四妙散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肥胖相关性肾病(ORG)大鼠炎症因子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进行ORG造模。饲养12周后,模型组喂食正常饲料,中药组给予加味四妙散治疗;西药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中西药组采用加味四妙R428价格散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治疗,共干预12周。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血清脂联素、瘦素、白细胞介素6(IL-6)、肿Chronic medical conditions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酐、尿素氮、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FIB)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白蛋白含量以及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 干预12周时,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大鼠体质量均低于模型组[(569±47)、(543±46)、(523±42)g比(598±39)g],且中西药组大鼠体质量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均P<0.05)。干预12周时,中西药组大鼠脂联素、瘦素、IL-6、TNF-α、三酰甘油、FIB水平均低于西药组(P<0.01或P<0.05)。各组大鼠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组大鼠血肌酐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药组大鼠24 h尿蛋白及24 h尿白蛋白水平均低于模型组[(15.5±3.1)、(9.5±2.4)、(6.3±1.2)mg比(45.1±3.5)mg;(8.4±2.3)、(5.6±1.7)、(2.5±0.6)μg比(12.6±1.4)μg],中西药组大鼠24 h尿蛋白及2KPT-330作用4 h尿白蛋白水平均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1或P<0.05)。模型组大鼠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与模型组大鼠比较,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大鼠肾小球体积明显缩小。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增生不明显,但系膜区增生,细胞核增大,系膜基质明显增厚;与模型组大鼠比较,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系膜区及系膜基质的增生明显减低。结论 加味四妙散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ORG大鼠的炎症因子、肾功能及肾小球系膜增生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对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接受血液透析(HD)治疗的80例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HD组和HFHD组,每组40例。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6个月后,使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清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水平。记录2组患者HD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透析前,2组患者的血清MDA、MPO及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6个月后,HFHD组患者的血清MDA、MPO水平显著低于HD组,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HD组(P<0.05);2组患者透析6个月后的血清MDA、MPO水平显著高于透析前,血清SOD水平显著低于透析前(P<0.05)。透析前,2组患者的血清CRP、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6个月后,HFHD组患者的血清寻找更多CRP、IL-6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HD组(P<0.05);2组患者透析6个月后的血清CRP、phosphatidic acid biosynthesisIL-6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透析前(P<0.05)。透析前,2组患者的Scr、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6个月后,HFHD组患者的Scr、BUN水平显著低于HD组(P<0.05);2组患者透析6个月后的Scr、BUN水平显著点击此处低于透析前(P<0.05)。透析治疗期间,HD组和HFHD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5.00%(10/40)、15.00%(6/40),2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0,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的HD,HFHD诱发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机体产生的氧化应激反应和微炎症状态更轻,可更有效地保护患者残余肾功能,且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首次疗效评估中肿瘤最长径之和变化对晚期肝内胆管癌化疗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接受一线化疗后首次疗效评估结果对生存GSK2118436抑制剂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2022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化疗方案治疗的107例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基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对比化疗前后最长径之和(sum of the largest tumor diameters, SLD)变化将疗效分为3组,将肿瘤SLD缩小至少超过30%为SLD(1)组;SLD增加至少超过20%纳入SLD(3)组;介于两者之间的AZD6738体外为SLD(2)组。Kaplan-Meier曲线分析3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明确疗效与生存时间的预后价值。结果 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表明SLD(1)组、SLD(2)组和SLD(3)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16.3、13.2、7.4个月(P<0.001),以及6、12和24个月OS率依次递减。SLD(1)组中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100%、72.2%和16.7%;SLD(2)组中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0.7%、53.7%和7.4%;SLD(3)组中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57.1%、20%和0%。为进一步分析SLD增大或缩小的程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我们在SLD(2)组中将SLD增大的患者纳入SLD(2+)组,将SLD减小的患者纳入到SLD(2-)组。SLD(2+)和SLD(3)组的中位OS分别为11.3个月和7.4个月,P=0.012。然而,SLD(2-)和SLD(1)组的中位OS分别为13.9个月和16.4个月,P=0.053。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Medical alert ID表明SLD缩小>30%(HR=0.564,95%CI:0.321■0.991,P=0.046)、SLD增加>20%(HR=3.012,95%CI:1.873■4.842,P<0.001)是晚期肝内胆管癌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晚期肝内胆管癌一线化疗患者,首次疗效结果对患者生存预后有重要的意义:肿瘤SLD增长越大,生存预后越差,但在肿瘤SLD缩小部分中,SLD(1)与SDL(2-)对患者的生存预后没有明显差异性。

体重管理对中青年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代谢改善及药物减量情况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究18-65岁的中青年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在为期3个月的体重管理之后,体重、血压、代谢指microbiome data标的改善情况及降压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种类的减少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22年5月至2022年8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符合肥胖相关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18-65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吸烟饮酒情况、膳食运动情况以及降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意参加本研究且拥有完整的临床代谢指标,如AST、ALT、FPG、UA、BUN等资料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体重管理,管理流程包括:健康教育、强化管理、个性化指导、心理咨询和定期随访。以体重下降是否≥5%,将研究对象分为减重有效组和减重无效组,分析干预前后和两组间在膳食运动、体格和代谢指标、降压药物使用情况的变化。最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体重管理对有效减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招募147位符合要求的中青年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问卷回收139份,回收率为94.5%。同意参加本项目且拥有完整临床检查基线指标的人数为120人,由于疫情封锁的原因,研究过程中有48人失访,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为72人。失访与未失访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WC、SBP、DBP、降压药物种类和总类别数之CL 318952分子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6±12.1)岁,男性占比为63.3%,基线BMI为[28.2(4.8)]kg/m~2,基线腰围为[96.9(12.8)]cm;吸烟、饮酒人数分别占比25.8%和46.7%,79.2%的患者营养有风险,53.3%的患者被评估为体力活动缺乏服用单类降压药的患者最多(45.8%)、服两类和三类降压药的患者分别占比37.5%、10.0%,CCB(钙通道阻滞剂)的使用频率最高(36.4%)。最终完成研究的72名患者,经过3个月干预后,代谢指标、膳食和运动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药物使用方面,联合用药数量和总类别数大体存在下降趋势(P>0.05)。以减重是否≥基线的5%分组,减重有效组(34.7%)的体重平均下降(9.0±2.6)%,减重无效组(65.3%)的体重平均下降(0.7±3.1)%;两组WC、SBP、DBP、SCr、TC值较基线下降,HDL-C均较基线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减重是否有效与打卡依从性(r=0.281)、基线体力活动(r=0.383)、文化程度(r=0.342)、收入情况(r=0.326)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3),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矫正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之后,打卡依从性好(OR=4.771,95%CI:1.168~19.491,P=0.030)的患者更容易减重成功PF-07321332。结论:本次调查中,中青年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以男性为主要群体,大部分的人存在膳食营养风险和体力不足的问题。降压药物使用方面,服用单类降压药的人最多,同时,CCB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降压药。在进行为期3个月的体重管理后,研究对象的体重、血压、代谢指标和降压药物的种类都有下降趋势,有效减重率为34.7%,同时,在膳食营养和体力评估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改善效果,打卡依从性好的患者更容易减重成功。在未来,应根据后续的大规模、长期研究数据,对更大范围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提出体重管理计划,以期更加科学的减重降压,提高生活质量。

青少年抑郁障碍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对自杀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本研究通过研究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等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进行检验,为该人群自杀风险的预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抑郁发作或复发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调查工具包括自编调查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自杀态度问卷(QSA)、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网络成瘾测验(IAT)。根据既往6个月自杀行为和QSA量表C59采购对自杀行为态度(QSA-F1)得分将受试者分为自杀组、非自杀组。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QSA-F1得分与各量表得分相关关系。使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网络成瘾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其效能。结果:总共纳入受试者100例,其中男性27人(27%),女性73人(73%),平均年龄(15.47±1.62)岁。根据分组标准分为自杀组39人(39%),非自杀组61人(61%)。两组在父亲学历,HAMD-17得分,QSA中对自杀者态度(QSAMedical genomics-F2)、对安乐死态度(QSA-F4)评分,EMBU中父过分干涉(F-III)、父拒绝与否认(F-V)、父过度保护(F-VI)、母惩罚与严厉(M-IV)、母偏爱被试(M-V)得分,IAT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QSA-F1得分与HAMD-17得分、QSA-F2得分、QSA-F4得分、F-III得分、F-V得分、BYL719作用F-VI得分、M-IV得分及IAT得分与QSA-F1得分存在相关性(P均<0.01)。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户籍(=-1.713,P=0.044)与父亲学历(=-2.773,P=0.007)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有负向影响关系,而独生子女(=2.449,P=0.008)、HAMD-17得分(=0.257,P=0.012)、IAT得分(=0.124,P=0.005)则有正向影响关系。绘制的ROC曲线显示,IAT得分与HAMD-17得分在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预测中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01)。IAT得分的AUC、最佳截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91,49.5,71.8%,73.8%;HAMD-17得分的AUC、最佳截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59,18.5,69.2%,77.0%。结论:(1)父亲学历,抑郁严重程度,对自杀者与安乐死的态度,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母亲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及网络成瘾程度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有关。(2)非城镇户籍、较低的父亲学历水平、独生子女、更重的抑郁程度与更重的网络成瘾程度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3)IAT量表得分与HAMD-17量表得分可以作为预测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出现自杀行为风险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