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由于光固化复合树脂颜色自然、操作简便,是充填修复的首选。然而,实际临床应用中常因聚合收缩效应使树脂周围形成缝隙,细菌易在此长期聚集形成生物膜,不断降解树脂复合体及周围牙体组织,造成树脂周围牙齿继发龋,影响充填的远期效果。因此,亟需新型功能化复合树脂以适应龋齿充填的高稳定性临床需求。目前,对树脂进行改性的主要方法是向树脂复合体中添加抗菌剂及再矿化制剂。通过抗菌剂去除致病菌,抑制细菌酸和酶的产生;通过矿物质的合成修补树脂周围因聚合收缩产生的缝隙。近年来,二氧化钛(TiO_2)作为一种光催化抗菌剂,因其优异的性能逐渐被应用于牙科材料领域。本实验制备锶、氮改性二氧化钛(Sr-N-TiO_2)/纳米羟基磷灰石(n-HA)新型复合树脂,并对其基础理化性质、抗菌效能、再矿化能力及体外细胞毒性进行评价,阐明抗菌机理,探究其用于口腔临床的应用潜力。方法:1.采用溶胶-水热法制备Sr-N-TiO_2。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测量样品的形貌。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能谱仪(EDS)观察晶格结构及元素分布。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用来分析元素价态和化学组成。通过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验证晶体结构。显微拉曼系统被用来获得拉曼光谱。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集吸收光谱,确定纳米粒子对各波长光的吸收强度。2.将Sr-N-TiO_2与n-HA组合作为增强填料,通过不同比例添加至树脂基质中制备新型复合树脂,分为对照组(0%组)和实验组(2.5%组、5%组和7.5%组)。首先对其基础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傅利叶红外吸收光谱分别测试光固化0 s、20 s、40 s、60 s的红外光谱,测量特征峰下峰面积,按公式计算转化率(DC);从模具一侧光照20 s,去除未固化部分,测量各组固化深度(CD);在试件表面滴5(?)L的去离子水,测定树脂表面水接触角(WCA)。3.以变异链球菌为对象,将试件与菌液共培养,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CFU)对试件表面黏附菌进行计数,并计算抗菌率(AR);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各组中活细胞数量,并计算各组树脂对细菌的相对清除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共培养试件表面细菌的数量及形态,评估各组树脂的杀菌作用;对共培养的树脂片进行活/死细菌染色实验,Belumosudil作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死细菌比例;并通过1,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DPBF)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实验探讨其抗菌机制。4.将试件于人工唾液中浸泡1天、3天、5天、7天、biomedical materials14天、28天,通过SEM观察树脂表面的矿化情况,于矿化处使用能谱仪(EDS)检测其元素含量并计算钙/磷比,评估其再矿化能力。5.制备树脂浸提液,使用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联合CCK8法进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于1天、2天、3天时测定细胞相对增殖率(RGR),评价细胞毒性等级。结果:1.成功合成Sr-N-TiO_2,证实晶型为锐钛矿型,改性后在可见光波长范围的吸收强度明显增加。2.新型复合树脂的双键转化率随增强填料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光固化时间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固化深度随增强填料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范围为4.36±0.18 mm至5.10±0.19 mm。水接触角结果显示:5%组的水接触角最大,与0%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3.抗菌实验显示合成的新型复合树脂具备抗菌性能,各组抗菌性能随增强填料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并证实其抗菌能力的来源为活性氧(ROS)成分。4.SEM结果可见树脂表面形成再矿化结节,并且随着时间及增强填料比例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EDS能谱显示矿化结节中钙、磷元素含量也逐渐增加,其Ca/P接PF-02341066近羟基磷灰石晶体的Ca/P。5.细胞安全性实验中,各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大于75%,毒性作用为0级或Ⅰ级,体外毒性等级评价为安全级别。结论:综合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锐钛矿相Sr-N-TiO_2成功合成;Sr-N-TiO_2/n-HA复合树脂的基础性能满足临床标准,具备强抗菌性能、再矿化能力以及高生物安全性,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口腔生物材料。
基于“肾络病”探究强肾合剂对IgAN小鼠肾间质TCs数量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目的:实验观察IgAN小鼠相较正常小鼠肾间质内TCs数量及形态结构变化;初步探讨以“补肾荣络、消瘀通络”为组方原理的强肾合剂对IgAN小鼠的疗效评价以及对肾间质中TCs的保护修复作用。材料与方法:1.观察IgAN小鼠肾间质内TCs变化情况6周龄清洁级别BALB/c小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空白组(共12只),模型组(共12只),以BSA+LPS+CCL_4的方式建立IgAN小鼠模型,造模持续8周并于第9周留取尿液、血液和肾脏标本。CBB法检测各组小鼠尿蛋白浓度;HE染色法在光镜观察各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变化;IF法观察各组小鼠系膜区IgA沉积情况以及各组小鼠肾间质TCs数量的变化;TEM法对比观察各组IgAN小鼠肾间质TCs与TPs超微结构的变化。2.探究强肾合剂对IgAN小鼠肾间质TCs保护修复作用6周龄清洁级别BALB/c小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对照组,每组12只。造模8周后空白组及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中药组予以强肾合剂灌胃;对照组予以替米沙坦水溶液灌胃。灌胃8周并于第9周留取尿液、血液和肾脏标本,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变化;ELISA法用以检测各组小鼠ACR、SCr及BUN;IF法检测各组小鼠肾间质TCs数量;TEM法观察各组小鼠肾间质TCs超微结构改变;WB检测用药前后各组小鼠肾脏CD34、CD117、Col4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IgAN小鼠造模结果:造模结束后,免疫荧光实验下可见模型组小鼠系膜区出现IgA沉积,尿蛋白定量结果显示模型组尿蛋白水平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HE染色后电镜观察下可见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以及系膜基质增多,综上结果提示造模成功。2.HE染色实验结果:HE染色可见模型组小鼠相较空白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管扩张及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可见肾小管萎缩或肾小球节段硬化。而药物干预后中药组及对照组相较于模型组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减少,间质病变减轻,无明显的炎性改变,中药组与对照组间对比观察无显著性差异。3.IF实验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肾间质CD34/CD117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的TCs数量明显减少(P<0.01);经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及对照组小鼠肾间质TCs数量增加(P<0.01),其中中药组相较于对照组TCs数量增加更为显著(P<0.05)。4.TEM实验结果:各组小鼠肾间质TCs具有较小的胞体及较大的胞核,细胞核周围的细胞质较少,细胞质内含有较为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TPs呈现念珠状结构,与邻近的组织沟通连接,周围可见细胞外囊泡。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肾间质TCs及TPs数量及细胞层数减少,TCs胞内囊泡变多,胞质内细胞器变少。经药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物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及对照组小鼠肾间质TCs及TPs细胞层数、胞外囊泡、细胞器数量增加,胞内囊泡数量减少,中药组与对照组间观察对比无显著性差异。5.ELQ-VD-Oph IC50ISA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CR、SCr、BUN水平明显增高(P<0.01)。经过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比,中药组及对照组ACR、SCr、BUN水平明显下降(P<0.01),其中中药组相较于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6.WB实验结果: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肾间质CD117、CD34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Col4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药物干预下相较于模型组,中药组、对照组小鼠肾间质CD117、CD34表达水平增加(P<0.01),其中中药组增加更为明显(P<0.05);Col4表达水平降低且与CD117、CD34互为负相关,其中中药组下降更为显著selleck BMS-907351(P<0.05)。结论:1.IgAN小鼠肾间质存在TCs数量减少及形态结构损伤。2.强肾合剂可以改善IgAN小鼠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增加IgAN小鼠肾间质TCs数量,修复IgAN小鼠肾间质TCs形态结构损伤。
肾脏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肾Anti-MUC1 immunotherapy脏间质纤维化是许多肾脏疾病不断进展的共同路径。不管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或是各种因素所引起的无法完全恢复的急性肾损伤,其进展过selleck NMR程多数是在经过肾脏间质纤维化后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肾脏间质纤维化的动物模型是探索肾脏间质纤维化发生机制和新诊断治疗方法的主要研究工具。不同的动物模型各有特色,研究者可依据个人经验及实验目的建立不同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科学研究,为肾脏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新方法、新思路。本文着重综合阐述目前常见的几种肾脏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包括单侧输尿管梗阻、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大部切除、微栓塞诱导形成的手术模型,环孢素A、阿霉素、马兜铃酸、氯化汞、庆大霉素、马兜铃酸、顺铂、腺嘌呤诱导形成的化学模型,转基因杂交、肾损伤因子-1诱导形成的转基因修饰模型,双侧缺血-再灌注损伤术联合庆大霉素、单侧肾切除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单侧缺血-再灌注损伤术Z-IETD-FMK联合pLVX-shTNC质粒诱导形成的复合模型,以供相关研究人员了解和借鉴。
颌骨囊肿刮治术与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肿的应用对比分析
目的:对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对颌骨囊肿患者的影响进行探究,希望可以为颌骨囊肿治疗研究提供一点帮助。方法:selleck化学研究时段为2019年11月—2022年11月,研究对象为院内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共计62例,随机编号后利用计算机随机抽取方式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颌骨囊肿刮治术与开窗减压术开展治疗工作,对两组相此网站关数据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囊腔体积缩小程度更大、骨disordered media质增生厚度更大、骨密度更大,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视觉模拟疼痛程度评分更低,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方案满意度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颌骨囊肿刮治术相比,开窗减压术更有利于颌骨囊肿患者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骨质修复状况,减少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减轻患者生理痛苦,将患者满意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无毛蛋白在乳腺癌变和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无毛蛋白(hairless protein,Hr)在乳腺癌变和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5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石蜡包埋乳腺癌旁正常组织81例(距癌组织>5 cm)、普通型导管增生79例、不典型导管增生26例、导管原位癌64例、浸润性导管癌138例。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数据库检测Hr在乳腺癌旁正常组织、普通型导管增生、不典型导管增生、导管原位癌、浸润性乳腺癌中表达,分析HSmoothened Agonist生产商r表达与病人临床病理参数间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浸润性导管癌中H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评分[(4.14±3.78)分]显著低于乳腺癌旁正常组织[(6.28±4.43)分]、普通型导管增生[(6.85±4.20)分]、不典型导管增生[(6.12±3.84)分]、导管原位癌[(5.41±3.86)分],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晚分期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biologic medicine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状态(P<0.05)显著相关,Hr蛋白在骨转移乳腺癌中高表达(P=0.001)且与骨转移显著正相关(P=0.005)。Hr高表达的乳腺癌病人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Hr在乳腺癌变和早期浸润阶段发挥抑癌基因功能,在肿瘤恶性进展和转移尤其骨转移过程中起促进作用,与病人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血浆置换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预后分析
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病因主要有胆石症、饮酒、高甘油三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HTG)。HTG导致的胰腺炎比其他病因引起的AP更为严重,一旦发展为重症其死亡率极高。HTG诱发AP的确切病理生理学尚不清楚。目前大多数学者最认可的机制是胰脂肪酶将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此网站G)水解成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FFA对胰腺上皮细胞和腺细胞产生毒性效应,从而发展为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a Acute Pancreatitis,HLAP)。治疗HLAP最重要的手段是降低血脂水平,一般治疗措施降脂作用缓慢,其中高脂MK-4827试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a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HLSAP)患者病情发展快,常伴有器官衰竭,病死率极高。既往研究已表明血浆置换可以快速降低TG,但是血浆置换成本高,费用昂贵,且血浆置换用于治疗HLSAP的相关研究病例较少,多数为回顾性案例报道,缺少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目前血浆置换用于治疗HLSAP预后的影响尚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了解血浆置换对HLSAP预后的影响,以期对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20年8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绵阳市中心医院的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a Acute Pancreatitis,HLA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截至2023年1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同意参加研究的患者共有5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标准保守治疗(饮食控制、镇痛、液体复苏、降脂药物、肝素、胰岛素),实验组在常规标准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死亡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58例HLAP患者,其中24例为实验组,34例为对照组。实验组中: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9例,非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例,对照组中重症患者有14例,非重症患者有2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SIRS发生率、APACHE II评分、血AMY、血LPS、血糖、immuno-modulatory agentsTG、血清中钙离子、WBC、PCT、乳酸、LDL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2.HLAP患者常规治疗和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于患者的死亡率、住院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联合血浆置换组临床住院费用明显更高,同时还会增加ICU住院天数。3.在非重症HLAP患者中,采取联合血浆置换组住院费用及ICU入住天数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在死亡率、临床并发症、住院总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4.采取不同治疗方案的HLSAP患者,常规治疗和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于患者的死亡率、住院总时间、ICU入住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联合血浆置换组临床住院费用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通过比较实验组第一次血浆置换后与对照组常规标准保守治疗后1天血脂水平,可以得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以明显降低血浆中TG水平,但实验组在降血脂方面更有优势(治疗前后TG下降率:实验组80.49%±12.4%,对照组71.13%±16.27%,P<0.05)。结论:无论是HLSAP还是非重症HLAP,联合血浆置换都不能明显改善临床预后,而且还会增加临床费用,还会引起非重症HLAP患者ICU入住时间延长。常规标准保守治疗和联合血浆置换均可以降低HLAP患者TG水平,但联合血浆置换在降脂速率方面更有优势。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P1蛋白诱导的广谱抗病蛋白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在我国南方广为种植。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是甘蔗花叶病的主要病原之一,SCSMV编码的P1蛋白在病毒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参与病毒和植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基于马铃薯病毒X(potato virus X,PVX)的表达系统,使用新开发的4D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了 P1SCSMV异源表达中的差异累积蛋白(DAPs)。采用qRT-RCR和Western blot分析评估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度。接着通过基于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介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对4个候选基因进行了功能研究,包括2个高度上调的基因(NbEAS和NbECA)和2个显著下调的基因(NbASP和NbXTH1)。发现沉默NbXTH1基因本氏烟植株表现出叶片皱缩卷曲的症状,表明了沉默NbXTH1基因对本氏烟产生了影获悉更多响。并且进一步测定发现在转基因P1 SCSMV本氏烟和侵染SCSMV的甘蔗中NbXTH1表达水平均受到P1SCSMV的抑制。为明确P1SCSMV在本氏烟体内如何抑制NbXTH1的相对表达量,验证了直接作用于NbTransjugular liver biopsyXTH1上游的转录因子NbBES1是否与P1SCSMV存在互作关系。结果发现在体内和体外,P1SCSMV均直接与转录因子NbBES1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抑制了 NbBES1与NbXTH1启动子区E-box元件的结合,并干扰了植物中NbXTH1的正常转录。XTH基因具有时空表达特异性,参与植物细胞壁重塑、植物生长发育、响应逆境胁迫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瞬时表达NbXTH1基因,TRV沉默NbXTH1基因以及转基因超表达NbXTH1本氏烟处理进行接种病毒和真菌来鉴定其广谱抗病的能力,结果显示NbXTH1蛋白的存在提高了本氏烟对植物病毒和真菌的抗性,即NbXTH1蛋白具有一定的广谱抗病能力。XTH能够催化木葡聚糖分子的水解与合成以及参与木聚糖的降解。木葡聚糖和木聚糖是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为了进一步探究NbXTH1基因的抗病机理,本研究检测了在转基因P1SCSMV本氏烟和SCSMV侵染甘蔗细胞壁中木葡聚糖和木聚糖的含量,发现木葡聚糖含量降低,木聚糖含量增加。通过透射电镜发现转基因NbXTH1本氏烟植株的细胞壁宽度比非转基因植株的细胞壁厚。喷施NbXTH1selleck激酶抑制剂底物小分子木葡聚糖溶液也证实木葡聚糖影响了植株的抗病能力。综上结果表明NbXTH1通过调控木葡聚糖和木聚糖在细胞壁中的含量分布,从而使细胞壁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在抵抗植物病毒和真菌的入侵中发挥作用。本研究基于SCSMV编码的P1蛋白是一个致病因子,通过4D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鉴定出了差异表达蛋白NbXTH1,同时发现了 P1SCSMV直接与转录因子NbBES1发生相互作用抑制了 NbBES1与NbXTH1启动子区E-box元件的结合,干扰了 NbXTH1的正常转录。验证了 NbXTH1通过调控细胞壁中木葡聚糖和木聚糖含量控制细胞壁结构,从而发挥广谱抗病能力。为NbXTH1参与生物胁迫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小分子木葡聚糖和广谱抗病基因XTH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延长氨甲环酸使用时间有助于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手术后会出现大量的隐性失血,减少隐性失血可以降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目的:评估延长氨甲环酸的使用时间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PF-03084014细胞培养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经急诊收治入院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62例,均在牵引床上闭合牵引复位后置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根据氨甲环酸的使用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38例在切开皮肤前15-30 min给予氨甲环酸1 Tissue biomagnificationg静脉滴注,3 h后追加1 g;试验组2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第1天再追加氨甲环酸1 g静脉滴注每12 h一次。术前、术后当天、术后第1,3,5天均复查血常规,统计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理论总失血量采用Gross方程计算,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显性出血量相差较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试验组围术期血红蛋白下降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试验组术后第3天的血红蛋白值、术后第1,3天的红细胞压积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4)两组术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呈下降趋势SAHA IC50,第3天的血红蛋白值为最低值,术后第1天的血小板值为最低值,然后开始回升;(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6)结果表明,术后延迟氨甲环酸的使用时间,可能有助于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并不会增加并发症风险。
蓝星睡莲花瓣类黄酮分析及花色形成关键基因鉴定
为明确蓝星睡莲(Nymphaea colorata)蓝色、白色两种花色花瓣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类黄酮物质含量、成分及其代谢途径中的关键基因,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PLC-Triple TOF-MS/MS)技术,分析了蓝星睡莲5个发育时期花瓣的花青苷和黄酮醇苷含量和成分.结果表明,蓝、白花瓣中类黄酮含量差异明显,白花花瓣花青苷和黄酮醇苷含量均保持在较低水平,尤其是在S4,S5时期与蓝花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可能是造成蓝白花色差异的物质成因.在蓝星睡莲花瓣中,两种花色花瓣类黄酮成分相同,共鉴定出3种花青苷selleck NMR和11种黄酮醇苷.花青苷为飞燕草素-3-O-β-半乳糖苷、飞燕草素-3-O-(2″-O-没食子酰-6″-O-乙酰-β-半乳糖苷)和飞燕草素-3′-O-(2″-O-没食子酰-6″-O-乙酰-β-半乳糖苷);黄酮醇苷主要有槲皮素3-O-半乳糖苷、杨梅素3-O-α-BelnacasanL-(3″-O-丙二酰)-Immunomodulatory action鼠李糖苷、杨梅素3-O-α-L-鼠李糖甘、杨梅素3-O-α-L-(3″-O-乙酰)-鼠李糖苷、槲皮素3-O-α-L-(3″-O-丙二酰)-鼠李糖苷等.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进一步分析了类黄酮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在两种花色花瓣中的转录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蓝花花瓣5个发育时期,类黄酮3′5′-羟化酶基因(F3′5′H)、黄酮醇合成酶基因(FLS)、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DFR)的转录表达变化与花青苷积累趋势一致,推测其可能是蓝色花瓣花青苷积累的关键结构基因;F3′5′H和糖基转移酶基因(GT)在蓝花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白花,推测其是造成蓝白花色差异的重要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蓝星睡莲花色形成分子机理提供了新的证据,为睡莲蓝色花分子育种提供了参考.
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炎症靶向作用研究
盐酸小檗碱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但口服吸收差,注射给药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脂质体等纳米递送系统可靶向递送药物,若选择合适的靶向配体与盐酸小Metabolism抑制剂檗碱脂质体偶联,可以实现靶向递送,达到减少毒性,提高抗炎效果的作用。由于炎症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会高表达P-选择素,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对P-选择素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将盐酸小檗碱包进脂质体中,再用低分子量岩藻多糖修饰脂质体,使脂质体能特异性的与能表达P-选择素的活化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可以实现盐酸小檗碱的炎症靶向递送。本研究鉴于P-选择素与岩藻多糖的特异性结合,拟制备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并对其被摄取量、摄取方式、全身分布以及抗炎作用展开研究,评价盐酸小檗碱炎症靶向递送作用。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制备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制备主要包括: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盐酸小檗碱脂质体包封率方法的建立、盐酸小檗碱脂质体处方优化、脂质体的表征。结果显示:(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盐酸小檗碱含量在浓度范围为0.25-50μg/m L时,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曲线方程为Y=33.34X–7.939,R~2=0.9994,并且稳定性符合标准;(2)采用葡聚糖凝胶柱法分离盐酸小檗碱脂质体与未包封的盐酸小檗碱,两者出峰间隔为3 min,且回收率符合标准,此方法适合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分离,进而可以计算包封率;(3)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最佳处方与工艺:磷脂浓度10 mg/m L、磷脂胆固醇比1:1、磷脂药物比35:1、水化p H=6.0。制备过程:将膜材按照比例溶解在10 m L氯仿中,40℃旋转蒸发彻底除去溶剂,随后加入10 m L p H=6.0的PBS溶液,水化30 min,将洗下的膜材在冰水浴的条件下,用探头超声条件为400 W超声2 s,间隔2BMS-907351半抑制浓度 s,超声10 min,得到的脂质体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用脂质体挤出器将脂质体反复挤出通过100 nm的聚碳酸酯膜,然后使用Na OH调节脂质体外水相p H到7,加入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室温反应过夜,最终得到黄色半透明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4)最优处方制备的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粒径为104.13±1.18 nm,Zeta电位为-12.2±0.46 m V,包封率为79.73±1.06%,载药量为0.45±0.01%,符合纳米制剂要求。2.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体外靶向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用LPS激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评价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细胞毒性、被摄取量、被摄取方式以及抗炎效果。结果显示:(1)≤80μg/m L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对活化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2)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被活化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摄取量是未修饰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1.5倍;(3)活化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摄取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方式主要通过小窝蛋白和Medium Frequency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且需要能量;(4)以盐酸小檗碱计,10μg/m L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能显著(P<0.01)抑制活化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IL-1β和IL-6。以上结果表明,以盐酸小檗碱计,低于80μg/m L的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对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10μg/m L的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具有良好的抗炎能力,效果优于同浓度的游离盐酸小檗碱或未被修饰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能与P-选择素结合,然后被活化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主动摄取,具有炎症靶向潜力。3.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体内炎症靶向作用研究研究了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在大鼠足肿胀模型中,在炎症部位与各个脏器中分布、体内抗炎效果以及组织病理变化影响。结果显示:(1)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在肿胀的右足中的浓度高于未修饰的盐酸小檗碱的浓度,也高于其在无炎症的左足中的浓度,而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与未修饰的脂质体在各脏器中分布无显著差别;(2)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能显著缓解(P<0.01)大鼠足肿胀模型中血浆中白细胞计数及单核细胞计数升高,IL-1β与IL-6显著升高,足趾重量增加等趋势;(3)3 mg/kg的游离盐酸小檗碱或盐酸小檗碱脂质体尾静脉注射给药7 d后,大鼠心脏出现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肝脏出现局部坏死,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而注射相同浓度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大鼠各脏器无明显病变。以上结果表明,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对大鼠足肿胀炎症模型与未修饰的脂质体或游离盐酸小檗碱相比,能提高抗炎效果,具有靶向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了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获得了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其包封率为79.73±1.06%,载药量为0.45±0.01%,符合纳米制剂要求。在体外,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能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上P-选择素特异性结合并被内吞,提高了摄取量、逃避溶酶体降解;在体内,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偶联的盐酸小檗碱脂质体通过靶向炎症部位血管内皮细胞提高炎症部位药物浓度,降低非炎症部位脏器浓度,最终提高盐酸小檗碱抗炎效果,发挥炎症靶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