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陕西省眉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17例COPD患者作为COPD组,根据COPD患者是否出现急性发作分为急性发作组(43例)和非急性发作组(74例)。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并计算RP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RPR对COPD急性发作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OPD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 急性发作组的RDW、RPR高于非急性发作组(P<0.05),PLT低于非急性发作组(P<0.05)。RPR预测COPD急性发作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0.847~0.947),截点值为0.13,特异度为83.58%,灵敏度为81.62%。急性发作组与非急性发作组的病程、吸烟、长期吸入药物、长期家庭氧疗情况,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f-A1临床试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3年(OR=2.519,95%CI:1.666~3.810)、吸烟(OR=2.380,95%CI:1.589~3.564)、RPR≥0.13(OR=3.025,95%CI:1.90PR-171 IC505~4.805)是COPD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RPR在COPD急性发作患者中增加,能够作为预测COPPublic Medical School HospitalD急性发作的生物学标志物,且RPR越高患者COPD急性发作的风险越高。
肝素修饰的无机纳米材料靶向递送青蒿素对疟疾治疗的研究
疟疾是世界三大传染病之一,广泛流行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它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已知有多种哺乳动物可以感染疟疾,包括猴子、老鼠、豚鼠、兔子等。青蒿素是一线的抗疟药物,被应用于疟疾的临床治疗。然而,随着青蒿素耐药虫株逐渐在东南亚地区流行,疟疾的防治正变得更加严峻。许多策略被用于解决疟原虫的耐药性,包括研制新疫苗和开发SB431542分子式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筛选靶向治疗疟疾的纳米药物正成为研究的热点。疟原虫在红细胞中消化血红蛋白,并产生疟色素。顺磁性的疟色素是磁纳米材料理想的作用靶点。肝素是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重要受体,以肝素作为靶向分子的纳米材料在疟原更多虫的靶向治疗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在本研究中,我们合成了粒径196 nm的中空介孔铁磁性纳米粒子(Hollow mesoporous ferrite nanoparticles,HMFNs)。通过与疟色素的相互吸引,HMFNs可靶向疟原虫裂殖体。HMFNs包裹肝素后(HMFPs@HEP),可靶向疟原虫裂殖子,造成疟原虫染虫率的降低。HMFPs@HEP通过装载青蒿素形成HMFNs@HEP@ART。体外抑虫试验表明,与游离的青蒿素相比较,HMFNs@HEP@ART具有更强的抗疟作用。这些结果为疟原虫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具有可发光性和载药率高的特点,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我们通过强酸氧化法合成了3.35 nm的石墨烯量子点。研究表明,石墨烯量子点可以进入染虫红细胞,抑制疟原虫的增殖。转录组显示,石墨烯量子点可诱导疟原虫的凋亡,并且破坏疟原虫入侵红细胞时配体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抑制疟原虫的生长。经过肝素的化学修饰,石墨烯量子点(GQDs@HEP)可靶向疟原虫裂殖子。GQDs@HEP通过装载青蒿素形成了GQDs@HEP@ART。体外抑虫试验表明,与游离的青蒿素相比较,GQDs@HEP@ART具有更强的抗疟作用。在鼠疟的治疗试验中,青蒿素具有比GQDs@HEP@ART更好的治疗效果。这提示我们对合成的纳米材料需要继续优化,以应对复杂的体内环境,最终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在疟疾治疗中具有应用潜力的靶向纳米材料,为今后疟疾的高效治疗Bioprinting technique提供了一种思路。
水热-酸-酶联用转化甘蔗渣制备低聚木糖的研究
当前半纤维素功能性低聚木糖(XOS)的生产主要依靠浓碱溶解提取与木聚糖酶水解工艺,工艺步骤复杂、污染大、水耗大,严重制约了其生产规模和综合经济效益。针对上述瓶颈,本研究以有机酸预处理疏解生物质原料结构为基础,探索了水热预处理以及有机酸预处理对生物质原料半纤维的解离效果,以及预处理对木聚糖酶生物降解制备低聚木糖的影响。最终选取温和、无毒、可食用的乙酸为催化剂预处理联合木聚糖酶法降解生物质原料半纤维IDN-6556使用方法素组分生产低聚木糖的新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热预处理可以促进甘蔗渣木聚糖组分水解以制备XOS,提高反应温度与时间可以提高低聚木糖得率,但易引起副产物(木糖和糠醛),因此,其最高得率仅为45.1%;此外,研究发现在190℃,40 min条件下可以实现原料65%木聚糖水解,结合内切酶水解可以突破XOS得率至54.5%,且木二糖和木三糖的占比超70%。(2)探索了不同类型的酸一步法水解制备XOS的效果。首先将强酸性阳离子树脂(NKC-9)作为可回收固体酸催化剂,应用于木聚糖酸水解制Staurosporine生产商备低聚木糖。在固体酸负载5%、131℃、42 min的条件下,产率最高可达47.7%,固体酸催化剂的可回收性证Febril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实了它是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低聚木糖生产策略;接着为了深入了解木聚糖的降解过程与低聚木糖收率之间的关系,采用不同p Ka值的硫酸、马来酸、乳酸和乙酸四种酸水解木聚糖,并从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水解过程,建立了不同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较弱的有机酸更适合生产低聚木糖,低聚木糖的生成速率较高,木糖的形成速率较低。四种酸对XOS生产的优先顺序为硫酸<马来酸<乳酸<乙酸。为木聚糖制备低聚木糖的酸性催化剂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方便、可靠的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选用效果最好的乙酸作为催化剂,直接水解甘蔗渣原料。通过对反应温度、水解时间和乙酸浓度进行优化,最终在170℃、50 min、5%乙酸的条件下,得到了乙酸水解甘蔗渣生产XOS的最高得率为53.1%。(3)水热预处理主要面临温度高作用时间长对设备要求的问题,酸法一步水解主要存在木糖占比高与主效成分(X2和X3)占比低的问题。因此,在水热与乙酸预处理甘蔗渣制备低聚木糖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乙酸辅助预水解与酶(内切木聚糖酶和阿魏酸酯酶)法水解耦合水解的新技术,实现富含X2、X3的低聚木糖的高效生产。在优化条件下,经170℃,40 min,5%乙酸预处理和后续的半纤维素酶水解后,XOS得率最高,为68.2%,X2和X3的比例较高(67.2%)。此外,针对低聚木糖废渣进行的酶水解研究,通过引入二次强化酸处理有效的提高了纤维糖化效率。基于上述,从1000 g甘蔗渣原料中可以生产出大约167 g XOS和300 g葡萄糖。
紫花牡荆素对脂多糖诱导的BEAS-2B细胞损伤和NF-κB-Keap1-Nrf2/ARE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紫花牡荆素(casticin, CAS)对脂多糖诱导的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损伤和NF-κB-Keap1-Nrf2/AREBAY 73-4506通路的影响。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CAS预处理BEAS-2B细胞1 h、2 h和4 h,用1 μg/mL的脂多糖处理BEAS-2B细胞,构建细胞损伤模型,ELISA检测细胞上清炎症因子含量,筛选紫花牡荆素最适作用浓度和时间;再将细胞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Casticin组、ML385组、Casticin+ML385组、地塞米松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ELISA检测细胞上清炎症因子的浓度,Western blot检测细胞NF-κB p65、p-NF-κB p65、KeaNaporafenibp1、Nrf2以及细胞核中的Nrf2蛋白水平。结果:紫花牡荆素最适作用条件为10 μmol/L,2 h;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细胞凋亡率,炎症因子含量,p-NF-κB p65和Kea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细胞和细胞核中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Casticin组和地塞米松组的细胞凋亡率和炎症因子含量显著降低(P<0.01),Casticin组p-NF-κB p65和Kea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细胞和细胞核中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ML385组相比,Casticin+ML385组的细胞凋亡率,GMO biosafety炎症因子含量,p-NF-κB p65和Kea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细胞和细胞核中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紫花牡荆素通过调节NF-κB-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细胞炎症。
经导管替奈普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中高危肺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经导管替奈普酶(TNK)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中高危肺栓塞(P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随机抽签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PEG300分子式本院收治的63例中高危PE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GSK1120212抑制剂3例、观察组30例),分别施以低分子肝素和经导管TNK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0d。对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动脉血气(PO_2、PCO_2、P(A-a)O_2)、生命体征(HR、RR)、NO、D-D水平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予以比较。结果:与对照组73.33%相比较Lab Automation,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RR、HR、P(A-a)O_2、NO、D-D水平下降,PO_2、PCO_2水平提高,且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RR、HR、P(A-a)O_2、NO、D-D水平较低,PO_2、PCO_2水平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右心室直径、肺动脉压、三尖瓣反流差压水平均较低(P<0.05);两组不良发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将经导管TNK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于中高危PE患者的治疗当中,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和心功能水平,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广东省易栓症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指因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病理状态,其主要临床结局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易栓症导致VTE可能表现为多种形式,如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MVT)等。除此之外,易栓症还可表现为年轻早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等动脉血栓事件。通常可将易栓症分成两大类: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其中遗传性易栓症为人体自身抗凝或凝血系统等的先天缺陷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床上,易栓症患者往往发病年龄此网站早,而且一旦发病,常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为了提高广东省临床医生对于易栓症及其继发疾病的诊治水平,指导和规范广东省地区各级医院对易栓症的诊治工作,从事血栓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多学科协作小组(MImidazole ketone erastin临床试验ultidisciplinary composite hepatic eventsteam,MDT),经过反复研讨,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本共识,主要针对遗传性易栓症以及特殊易栓人群的诊疗,为易栓症的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参考。本共识将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定期修订与更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PTX3、SDC-1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沧州市中心医院儿内科收治的ITP患儿95例寻找更多为研究组;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血清PTX3、SDC-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PTX3、SDC-1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TP患儿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TX3、SDC-1水平对ITP的诊断价值和预后预测价值。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研究组ITP患儿血小板计数(PLT)水neuromuscular medicine平显著下降,血清PTX3、SDC-1水平显著升高(t/P=76.639/<0.001、8.868/<0.001、8.483/<0.001)。与预后良好亚组比较,预后不良亚组ITP患儿血清PTX3、SDC-1水平显著升高(t/P=8.313/<0.001、7.851/<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TP患儿血清PTX3与SDC-1水平呈正相关(r/P=0.700/<0.001)。血清PTX3、SDC-1及二者联合诊断ITP的AUC分别为0.801、0.849、0.861,二者联合优于血清PTX3单独诊断(Z=2.708,P=0.007)。血清PTX3、SDC-1及二者联合预测ITP患儿预后的AUC分别为0.790、0.907、0.918,二者联合优于血清PTX3单独预测(Z=2.245,P=0.0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TX3、SDC-1水平高是ITP患儿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5.463(3.193~9.347)、13.486(10.473~17.366)]。结论 ITP患儿Liraglutide分子式血清PTX3、SDC-1水平升高,对ITP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氢杨梅素调节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理研究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一种严重影响中老男性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前列腺移行区域和外周区域的上皮细胞和纤维肌肉组织不规则增生而导致前列腺肥大。二氢杨梅素是一种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和抗癌活FUT-175供应商性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食药两用的植物藤茶中。本研究旨在评估二氢杨梅素对BPH的调节作用,并探索其潜在机制,为相关功能食品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两方面来探究二氢杨梅素调节BPH的作用机理研究。体内实验采用雄性ICR小鼠,将其去势后注射丙酸睾酮建立BPH动物模型,给与二氢杨梅素处理后,检测其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病理组织学分析、检测脏器中的蛋白表达,确定二氢杨梅素在体内是否有效。体外实验通过建立探索二氢杨梅素治immune sensing of nucleic acids疗BPH的机制的细胞系,在不影响正常前列腺增生细胞RWPE-1细胞的前提下,寻求抑制人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细胞的适宜浓度,并通过细胞毒性试验,细胞迁移实验,DAPI染色细胞核等实验,来观察二氢杨梅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最后通过ELISA、WB实验,从蛋白表达水平来探索二氢杨梅素在体外治疗BPH的机制。结果表明,在体外实验中,二氢杨梅素通过调节雄激素受体通路蛋白(SRD5A2、AR、PSA)、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生长因子(p-EGFR)的水平来抑制BPH-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体内实验中,用丙酸睾酮诱导双侧睾丸切除的小鼠作为BPH模型小鼠,二氢杨梅素可降低BPH小鼠的前列腺脏器系数、血清激素水平(T,5AR)和前列腺组织相关蛋Tofacitinib溶解度白(SRD5A2,Bcl-2,PCNA,VEGF-A,fibronectin)的表达水平。此外,二氢杨梅素明显改善了BPH模型小鼠前列腺的组织学形态。综上所述,二氢杨梅素通过调节雄激素信号通路及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水平来改善BPH。
BM-MSCs来源外泌体介导铁死亡减轻大鼠心肌细胞系H9c2缺氧/复氧损伤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来源外泌体对大鼠心肌细胞系H9c2缺氧/复氧(A/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构建H9c2细胞A/R损伤模型;采用电镜、Western blot鉴定BM-MSCs来源外泌体(BM-MSCs-exos);PHK26红色荧光标记外泌体并观察H9c2细胞内吞现象;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铁死亡相关检测试剂盒测定Fe~Serine Protease抑制剂(2IACS-10759体内实验剂量+)、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流式细胞测量术检测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结果 成功鉴定BM-MSCs-exo并观察到H9c2细胞内吞外泌体;与A/R组比较,A/R+BM-MSCs-exo组细胞活力与增殖能力得到明显改善(P<0.05);铁死亡标志蛋白GPX4、SLC7A11升高,转铁蛋白受体1(TFR1)表达降低(P<0.05); Fe~(2+)离子、MDA、ROS水平降低,GSH水平升高(P<0.05)。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处理ephrin biology后,发现BM-MSCs-exo对H9c2细胞A/R损伤的保护作用显著降低(P<0.05)。结论 BM-MSCs-exos可减轻A/R诱导的心肌细胞系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铁死亡介导的BM-MSCs-exos。
基于铜死亡和MYC相关基因乳腺癌的预后模型构建与分析
背景: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而铜死亡(Cuproptosis)是一种新发现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其机制是铜离子在细胞内通过与三羧酸(Tricarboxylic Acid,TCA)循环中的脂酰化成分直接结合,导致脂酰化蛋白质聚集和铁硫簇蛋白质丢失,从而引发蛋白质毒性应激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MYC是常见的致癌转录因子,与多种肿瘤密切相关,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MYC通路与铜死亡存在联系。然而联合铜死亡和MYC在乳腺癌中的预后作用仍然缺少研究。本研究通过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乳腺癌中与铜死亡和MYC相关的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和列线图,为乳腺癌预后预测和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乳腺癌表达数据,在乳腺癌样本和正常组织样本中使用DESeq2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寻找差异基因。使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 GSEA)对铜死亡及MYC进行评分。使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筛选出与铜死亡和MYC评分相关的基因,然后与差异基因取交集。对交集基因进行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Alpelisib溶解度O)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然后使用单因素cox回归、lasso回归、多因素cox回归构建预后模型,使用外部数据(GSE20685)进行验证,生存曲线(Kaplan-Meier,KM)、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估预后模型的有效性、准确性。将预后模型与临床病理因素联合绘制列线图以评估其临床价值。随后研究了预后模型与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肿瘤免疫功能障碍与排斥(Tumor Immune Dysfunction and Exclusion,TIDE)、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WGCNA找到了595个与铜死亡和MYC评分相关的基因,随后与差异基因取交集共获得214个交集基因,经过基因富集分析,这些交集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分裂、染色体分离、有丝分裂、细胞周期过程中。随后在TCGA训练组中进行了单因素cox回归,lasso回归、多因素cox回归,最后构建了基于4个基因(FABP6、GABRQ、NTRK2、SLC1A1)的乳腺癌预后模型,根据预后模型风险评分中值,将样本划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M生存曲线结果提示TCGA训练组中高风险组的总体生存率较差,在TCGA验证组和外部验证组(GSE20685)中也呈现出高风险组总体生存较差。ROC曲线表明,在TCGA训练组中1年、3年、5年、10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10、0.622、0.640和0.677,并且在TCGA验证组和GEO外部验证组中也呈现出类似的结果,这表明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本研究结合临床病理数据绘制的列线图,其1年、3年、5年、10年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36、0.754、0.746及0.696,说明模型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此外,研究表明高低风险组在免疫微环境、TIDE、TMB、抗癌化学药物治疗敏感性表现出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基于4个基因(FABP6、GABRQ、NTRK2、SLC1ATalazoparib体内实验剂量1)的乳腺癌预后模型,并构建了一个可以准确预测乳腺癌预后的列线图,揭示了高低风险组的免疫微环境和药物敏感性的差异。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预测和治疗,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