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妥昔单抗联合氯沙坦钾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氯沙坦钾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收治的10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53例)。对照组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500 mg溶于10%葡萄糖溶液500 mL中,起始给药速度为50 mg/h,1 h以后每半小时增加50 mg,1次/周。两组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疲惫消失时间、浮肿消失时间及恶心呕吐消失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素氮(BUN)、血肌酐(Scr)、24 Bioactive charh尿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FG)、白细selleckchem胞诱素-1(LKN-1)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85%(P<0.05)。治疗后,治疗组疲惫、浮肿、恶心呕吐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UN、Scr、24 h尿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BUN、Scr、24 h尿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ZD1839化学结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FG、LKN-1、IL-1β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氯沙坦钾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较好,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并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血清氧化应激指标、25-羟维生素D和NLR、LMR水平与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病理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氧化应激指标、25-羟维生素D[25(OH)D]和血液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脏病理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2年6月本院肾病内科收治的80例DN患者作为DNNN2211核磁组,6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25(OH)D及血液NLR、LMR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氧化应激指标、25(OH)D和NLR、LMR水平与肾脏病理损伤严重程度(肾小球分级、间质炎症评分和IFretinal pathologyTA评分评估)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N组患者血清SOD、25(OH)D水平和LMR水平均降低,而血清MDA水平和NLR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肾小球分级、间质炎症评分和IFTA评分的增加,DN患者血清SOD、25(OH)D和LMR水平逐渐降低,而NLR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N患者血清SOBafilomycin A1分子量D水平、25(OH)D、LMR水平与肾小球分级、间质炎症评分和IFTA评分均成负相关(P<0.05),而NLR水平与肾小球分级、间质炎症评分和IFTA评分均成正相关(P<0.05)。结论 DN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25(OH)D和NLR、LMR水平异常,且与肾脏病理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可能是评估DN患者肾脏病理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四磨汤调控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微炎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四磨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十二指肠微炎症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用多因素方法建立FHelicobacter hepaticusD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FD模型)、阳性对照组(灌胃给药0.305 mg·BI 10773配制kg~(-1)莫沙必利)和高、中、低剂量实验组(分别灌胃给药5.62、2.81、1.40 g·kg~(-1)四磨汤)。测定小肠推进率、胃排空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十二指肠组织NLRP3、GSDMD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高、中、低剂量实验组胃排空率分别为(58.34±5.72)%、(29.16±8.37)%、(48.77±6.10)%、(48.35±6.04)%、(48.20±3.49)%和(39.24±4.20)%;小肠推进率分别为(82.01±7.55)%、(41.95±9.53)%、(64.61±10.18)%、(75.04±9.76)%、(60.58±7.13)%和(45.89±7.40)%;血清IL-1β水平分别为(12.86±0.88)、(43.73±4.60)、(18.84±0.86)、(24.61±1.5点击此处7)、(19.14±0.77)和(29.04±0.72) pg·mL~(-1);IL-18水平分别为(95.00±3.74)、(170.60±8.78)、(108.50±3.05)、(118.90±3.45)、(99.90±8.70)和(141.00±3.71) pg·mL~(-1);NLRP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2±0.02、0.84±0.05、0.42±0.03、0.48±0.02、0.61±0.04和0.62±0.05;GSDMD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4±0.05、0.93±0.06、0.35±0.03、0.52±0.02、0.53±0.06和0.55±0.05。模型组上述指标与正常组比较,高剂量实验组、阳性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四磨汤能够有效改善FD大鼠一般状况及十二指肠微炎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十二指肠NLRP3/Caspase-l/GSDMD信号通路有关。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erfluoroalkyl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是一系列人造化合物的总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产品中。既往已有研究报道了PFAS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也有研究指出PFAS可能会通过潜在的机制影响高血压的发生,但PFAS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议。本研究希望通过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的数据来探讨PFAS对高血压的影响。方法:通过2013年到2018年期间的NHANES数据库,本研究挑选了6种有效数据(数值结果高于检测下限)占比大于70%的化合物,包括全氟癸酸(Perfluorodecanoic acid,PFDe A)、全氟己烷磺酸(Perfluorohexane sulfonic acid,PFHx S)、全氟壬酸(Perfluorononanoic acid,PFNA)、正全氟辛酸(n-Perfluorooctanoic acid,n-PFOA)、正全氟辛烷磺酸(n-Perfluorooctane sulfonic acid、n-PFOS)、全氟甲基庚烷磺酸异构体(Perfluoromethylheptane sulfonic acid isomers,Sm-PFOS)。将2013年到2018年期间测量了6种目标血清PFAS和3次血压水平的45Crizotinib研究购买61名NHANES成年参与者购买STM2457纳入研究,收集参与者的基础信息及实验室生化检验结果。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FAS与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亚组分析和交互性检验分析探讨是否存在效应修饰因子。将PFAS分别以连续变量和四分位数变量的形式带入回归方程中,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在各种情况下的一致性,还进行了3种敏感性分析,包括纳入未成年参与者、仅纳入未服用降压药的参与者、使用130/80mm Hg的标准定义高血压。此外,还应用了平滑曲线拟合与线性回归分析以探讨PFAS与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本研究应用R语言和易侕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充分调整了混杂因素mediating role之后,PFDe A暴露与高血压患病之间呈正相关(OR=1.2,95%CI:1.0-1.4,P=0.010)。其他类型的PFAS并未表现出与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分别是PFHx S(OR=1.0,95%CI:0.9-1.0,P=0.538)、PFNA(OR=1.0,95%CI:0.9-1.1,P=0.635)、n-PFOA(OR=1.0,95%CI:1.0-1.0,P=0.862)、n-PFOS(OR=1.0,95%CI:1.0-1.0,P=0.001)、Sm-PFOS(OR=1.0,95%CI:1.0-1.0,P=0.051)。(2)按种族分层的亚组分析显示,PFDe A对高血压的影响在不同种族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对比西班牙裔人群中的结果(OR=0.8,95%CI:0.4-1.4,P=0.394),在非西班牙裔人群中显示出了更显著的相关性(OR=1.4,95%CI:1.2-1.7,P<0.001),交互性检验分析的P值为0.0103。而且不论PFDe A以连续变量的形式表示,还是以四分位数的形式表示,在充分调整混杂因素后,都有着相似的结果。(3)多个敏感性分析均显示了相似的结果,对于非西班牙裔人群,PFDe A与高血压在各种情况下都有着显著相关性:纳入了未成年参与者(OR=1.4,95%CI:1.2-1.8,P<0.001)、仅纳入未服用降压药的参与者(OR=1.6,95%CI:1.2-2.0,P<0.001)、使用新的高血压标准(OR=1.4,95%CI:1.1-1.7,P=0.001)。对于西班牙裔,在各种情况下都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关系,并且在不同种族中的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当PFDe A以四分位数的形式表示时,也有着相似的结果。(4)通过平滑曲线拟合发现,对于未服用降压药的非西班牙裔成年人,PFDe A的血清浓度与血压水平之间存在着正向的线性关系,并且线性回归的结果提示,不论是收缩压(β=0.7,95%CI:0.2–1.1,P=0.006)还是舒张压(β=0.8,95%CI:0.4–1.2,P<0.001),这种正向的线性关系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非西班牙裔人群中,PFDe A暴露与高血压的患病相关。而且,对于未服用降压药的非西班牙裔成年人,血清PFDe A的浓度与血压水平之间呈正相关。

广州市2017年首例输入性莱姆病病例调查分析

目的 对广州市2017年一起疑似输入性莱姆病病例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与核实,为当地莱姆病的调查处置和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结合该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该疑似病例2017年5月12日至5月25日有疫源地暴露史和蜱叮咬史,其身体出现5.0cm×8.0cm的游走性红斑,持续低烧十余天,C反应蛋白升高(24.49mg/L),莱姆病双份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抗体阳性。结论 调查核实该病例为广州市2017年首例输入性莱姆病病例。莱姆病尚未列入我国疾病监测,缺乏有效防控措施NSC125066生产商,建议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其重视程度及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目前在无疫苗可用的情况下,广州市疾控部门应协同政府相更多关部门,加强莱姆病的宣传工作,做好蜱的监测与防治,对蜱叮咬做好预防措施,完善疑似患者的诊治流程,尽量避免漏诊和误Acetaminophen-induced hepatotoxicity诊。被蜱虫叮咬出现疑似病例时,广州市各级疾控部门应尽快对其开展病原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地灭蜱等一系列工作,避免疫情扩散。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焦虑影响因素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并着重探讨分析复发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风湿免疫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确诊63例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复发次数、合并疾病、激素用药水平等,并对患者进行焦虑量表评分,对患者进行焦虑程度评估,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多因素Logistic分析SLE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与Pearson相关系数探究患者复发与焦虑之间的相关性,为疾病的预后管理提供临床依据。结果 临床数据对比分析,首发SLE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BMN 673抑制剂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评分,疾病复发与SLE焦虑相关,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首发SLEDAI评分(OR=immunocorrecting therapy1.42,P<0.01)、疾病复发(OR=17.18,P<0.01)和未达标治疗(OR=24.65,P=0.02)是SLE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复发次数与焦虑等级之间存在线性关系(χ~2=55.65,P<0.01),Pearson相关结果显示复发次数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r=0.36,P=0.004)。结论 首发SLEDAI评分较高、疾病复发、未达标治疗的SLE患者更容LY-188011配制易焦虑;焦虑程度与复发次数存在正相关。

紫草素抗FLT3-ITD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FMS样酪氨酸激酶3(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FLT3)受体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发生率最高,约占全部初诊患者的30%。FLT3为III型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在髓系及淋巴系细胞的早期发育阶段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FLT3受体基因突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发生于近膜区的内部串联重复突变(FLT3 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FLT3-ITD),约占初诊AML患者25%;另一种是发生于酪氨酸激酶区的点突变(FLT3 tyrosine kinase domain mutations,FLT3-TKD),在初诊AML患者中发生率约为5%~10%。FLT3-TKD突变对AML的预后无明显影响,而FLT3-ITD突变为AML的不良预后分子标志之一。与无突变患者相比,FLT3-ITD突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高、诱导化疗缓解率低、无复发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均显著降低。如果仅采用化疗巩固,FLT3-ITD突变AML患者3年存活率小于3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否能够克服FLT3-ITD突变的不PF-6463922良预后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上市的FLT3受体抑制剂在此类AML的治疗中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疗效改善有限,且耐药是影响抑制剂临床应用的瓶颈所在。因此,开发FLT3-ITD突变AML新的治疗药物具有迫切的临床需求。FLT3-ITD突变导致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的持续激活,进而可活化一系列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如MEK/ERK与PI3K/AKT等,后者可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NF-κB的活化与入核后可显著上调微小RNA155(micro RNA-155,mi R-155)的表达,后者可抑制多种髓系分化转录因子的表达,包括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α,CEBPα)、PU序列结合转录因子(PU.1)与含SH2肌醇5磷酸酶1(SH2-containing inositol 5-phosphatase 1,SHIP-1),从而导Panobinostat抑制剂致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并伴分化受阻。采用特异性抑制剂阻断NF-κB的活化与入核可显著抑制FLT3-ITD突变AML细胞的体内外增殖,并可下调mi R-155表达,上调CEBPα、PU.1与SHIP-1的表达。因此,阻断NF-κB/mi R-155通路是FLT3-ITD突变AML的潜在治疗靶点。中药单体药物紫草素(shikonin,SHK)具有抗肿瘤、抗炎症、抗过敏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有文献报道SHK不仅对多种受体与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而且抑制NF-κB信号通路是SHK发挥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尽管有多项研究报道了SHK的抗白血病效应,但其对何种类型白血病细胞更为敏感目前并不清楚。白血病包括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前者包括AM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后者包括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blastic leukemia,CL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使CML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CLL早期无需治疗,具有治疗指征的患者经化疗或intracameral antibiotics免疫化疗等治疗后预后较好。ALL多见于儿童,治疗效果相对较好。AML是成人最常见白血病,目前治疗疗效仍不理想,特别是高危组AML患者。本研究旨在通过不同类型AML细胞筛选以确定SHK对FLT3-ITD突变AML细胞的敏感性及其潜在分子机制,进而为开发抗FLT3-ITD突变AML单体中药提供理论依据与前期数据。方法采用不同类型人源AML细胞系,给予SHK处理,经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确定不同SHK对不同类型AML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诱导凋亡率。采用FLT3-ITD突变细胞系MV4-11细胞与MOLM-13细胞,给予SHK处理,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FLT3、p-FLT3、AKT、p-AKT、ERK、p-ERK、CEBPα、SHIP-1、PU.1的表达水平,q PCR检测mi R-155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分化情况,免疫荧光检测NF-κB p65亚基的激活及入核情况。转录组学探索SHK对FLT3-ITD突变AML细胞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结果1.不同类型AML细胞经SHK作用24~72 h后,结果显示FLT3-ITD突变AML细胞的IC50明显低于无FLT3-ITD突变患者。SHK处理不同类型AML细胞48小时后,FLT3-ITD突变AML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无突变细胞。采用MV4-11细胞构建白血病动物模型,结果显示SHK可明显抑制FLT3-ITD突变AML细胞的体内增殖。2.FLT3-ITD突变AML细胞MV4-11经SHK处理24 h后,FLT3受体蛋白活化明显受抑,下游信号分子AKT与ERK的活化均明显受抑;分子对接显示SHK可直接作用于FLT3受体蛋白的特殊分子口袋中,SHK通过与FLT3受体第574位的丝氨酸、第592位的缬氨酸和第658位的丙氨酸形成氢键来共价结合。3.SHK可阻断NF-κB p65亚基的入核,下调mi R-155表达,上调髓系分化相关转录因子CEBPα、SHIP-1与PU.1的表达;低剂量SHK处理MV4-11细胞后,白血病细胞会出现向单核细胞分化趋势。4.转录组学研究结果显示SHK处理MV4-11细胞后,出现21个差异表达基因,16个表达下调,5个表达上调;KEGG富集分析显示SHK主要调控的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通路、细胞外基质与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细胞黏附通路、ERK通路;蛋白互作分析SHK可下调多种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蛋白。结论SHK对FLT3-ITD突变AML细胞具有选择性增殖抑制与促凋亡作用,SHK可明显抑制FLT3-ITD突变AML细胞的体内增殖。SHK可明显抑制FLT3受体酪氨酸活性及其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其机制可能为SHK与FLT3受体蛋白存在相互作用。SHK可抑制NF-κB激活与入核,下调mi R-155表达,上调髓系相关转录因子表达,进而促进FLT3-ITD突变AML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转录组检测结果提示尚有其他机制有待验证与探索。

玫瑰痤疮临床特征分析及复方甘草酸苷联合A型肉毒毒素疗效观察

目的:1.调查分析120例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本病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线索,并指导临床更好地预防玫瑰痤疮的发生及发展。2.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玫瑰痤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证据。方法:1.对2021年09selleck BIBW2992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20例玫瑰痤疮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疾病的诱发或加重因素、既往诊治经过、合并疾病、焦虑及抑郁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2.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对照组予A型肉毒毒素治疗。两组均治疗两次,每次间隔15天。在第12周随访治疗效果,与治疗前进行疗效对比分析,指标为患者主观DLCell BiologyQI、主观症状评分,医师客观玫瑰痤疮临床主要症状评分以及VISIA红值。结果:1.一般情况:(1)120例玫瑰痤疮患者好发于20-50岁(76.66%),以女性(85.00%)为主。(2)面部清洁以使用洗面奶(71.67%)为主,65.83%的患者每日洁面次数大于或等于两次。(3)24.17%的患者无使用保湿护肤品护肤习惯。(4)17.50%的患者日常生活中无防晒措施。2.临床表现:(1)皮损分型以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60.00%)、丘疹脓疱型(20.83%)为主;皮损形态以阵发性潮红(68.33%)、红斑(73.33%)最常见;分布部位以两颊(79.17%)及鼻部(75.00%)为主;自觉症状以干燥、紧绷(5C59纯度8.33%)、灼热(56.67%)为主。(2)病程多小于3年(65.00%)。(3)Fitzpatrick皮肤分型主要为III型(45.00%)、IV型(40.00%)。(4)毛囊蠕形螨检查阳性患者占41.67%。3.其它因素:(1)疾病的诱发或加重因素依次为日晒(70.00%)、熬夜(60.83%)、辛辣刺激饮食(56.67%)。(2)既往诊治中外用抗生素(39.17%)、糖皮质激素(28.33%)最为常见。(3)合并消化系统疾病(5.83%)最多。(4)伴发焦虑(41.67%)、抑郁(43.33%)状态多见。4.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1)经2次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潮红、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主观症状及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VISIA红值均较前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组间对比,实验组潮红、红斑、主观症状及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VISIA红值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疼痛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满意度评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均未出现肿胀、皮下瘀斑、感染、瘢痕形成等不良反应。结论:1.本研究的120例玫瑰痤疮病例皮肤护理方式不正确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因,日晒、辛辣刺激饮食、熬夜是重要影响因素,严格控制上述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玫瑰痤疮可与其他系统性疾病合并发生,焦虑抑郁伴发率也极高,诊治时应关注。外用抗生素及激素药膏在既往诊治中较为常见,应加强医护对于本病的认识。2.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可明显改善玫瑰痤疮患者潮红、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缓解主观症状。且对于潮红、红斑及主观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用肉毒毒素治疗,无不良反应。

木贼宣痹汤联合卡托普利片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孤立性血尿型)上焦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目的:初步观察木贼宣痹汤联合卡Antibody-mediated immunity托普利片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孤立性血尿型)上焦湿热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四川省中医院就诊的紫癜性肾炎(孤立性血尿型)上焦湿热证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卡托普利片联合木贼宣痹汤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卡托普利片治疗,连续观察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记录患儿尿红细胞计数、尿隐血程度、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及有无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统计安全性指标,用SPSS25.0分析数据。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临床控制的患儿1次。结果:(1)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的尿红细胞计数、尿隐血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尿隐血程度、尿红细胞计数改善在治疗4周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疗效评价:(1)两组治疗都能改善上焦湿热证中医证候;(2)治疗4周,观察组小便短赤、咽肿疼痛、咽痒清嗓、口干、喉核红肿、头重如裹、胸闷不舒、出汗及证候总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观察组小便短赤、咽肿疼痛、咽痒清嗓、口干、喉核红肿、头重如裹、胸闷不舒、肢体困重、出汗、便干及证候总积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有效率:治疗4周、治疗8周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4)疾病疗效对比:疾病有效率治疗4周两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8周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8周复查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两组方案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孤立性血尿型)上焦湿热证均有效,但观察组在降低尿隐BMN 673血程度、尿红细胞计数指标和改善上焦湿热证候中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在正常范围内。用木贼宣痹汤联合卡点击此处托普利片治疗紫癜性肾炎(孤立性血尿型)上焦湿热证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可以进一步推广。

褪黑素通过调控Nrf2通路对甲醛暴露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褪黑素(MT)通过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对甲醛(FA)吸入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及其selleck产品机制。方法 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FA组、FA+MT 5 mg/kg组、FA+MT 10 mg/kg组和FA+MT 20 mg/kg组,每组10只。除Control组外,其他各组连续21 d每天吸入3 mg/m~3 FA以构建染毒模型,然后用不同MT剂量治疗14 d, MT治疗期间继续染毒。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称重测肺水含量和肺系数,吸光光度法测肺组织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肺泡灌洗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的浓度,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核因子-κB(NF-κB)和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肺组织Nrf2、HO-1及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FA组大鼠出现明显肺损伤;肺组织GSH、SOD水平下降,8-OHdG水平升高(P<0.05);肺泡灌洗液TNF-α、IL-6和IL-1β水平升高(P<0.05);肺组织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NF-κ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bio-based inks.05);肺组织获悉更多Nrf2、HO-1的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Keap1的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FA组相比,MT组大鼠肺损伤有好转;肺组织GSH、SOD水平升高(P<0.05),8-OHdG水平下降(P<0.05);肺泡灌洗液TNF-α、IL-6和IL-1β水平下降(P<0.05);肺组织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NF-κ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肺组织Nrf2、HO-1的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Keap1的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且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MT可以通过调控Nrf2/Keap1/HO-1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缓解FA暴露诱导的急性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