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K3CA基因突变数字PCR参考测量方法研究

PIK3CA突变检测是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的重要预测因子。以PIK3CA为目的基因,选择E542K、E545K、H1047R三个热点突变,建立对其准确定量检测的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dPCR)方法。优化退火温度、引物探针浓度等条件,点击此处对方法特异性、线性范围、重复性等方面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建立的ddPCR检测方法精密度好,在突变丰度(0.05~82.75)%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值介于(0.392~14.031)%,准确性高,与重量法的相关系数达到99.91%、99.98%、99.94%;在突变丰度0.2%以上,方法的重复性可达5%以内;在突变丰度0.2%以下,重复性保持在15%以下。在20μL反应体系中3个热点突变的空白限分别为0.03%、 0.04%、0.04%,检测下限和定量下限均为0.05%。因此,所建立的PIK3CGel Imaging SystemsA基因E542K、E54Erastin5K及H1047R位点突变的ddPCR参考测量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在癌症诊断、个体化用药指导和预后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

坦索罗辛与阿夫唑嗪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生活质量和性功能的影响

目的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常见的老年男性生殖器官疾病。临床早期治疗干预对良性前列腺增生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比较坦索罗辛与阿夫唑嗪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疗效差异,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永康市中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分别接受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坦索罗辛组)和盐酸阿夫唑嗪缓释片(阿夫唑嗪组)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前列Biopurification system腺症状评分(IPSS)、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最大尿流量(MFR)、膀胱残尿量(Ru)、前列腺体积(PV)、生活质量(SF-36量表)和治疗有效率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肝功能[丙氨酸转移酶更多(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总胆红素]、肾功能[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前列腺肿瘤标志物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和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对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06例(坦索罗辛组55例,阿夫唑嗪组51例)。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IPSS、Ru和PV显著降低(P <0.05),生活质量显著上升(P <0.05)。与阿夫唑嗪组相比,治疗后坦索罗辛组患者(治疗后selleckchem Tamoxifen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IPSS、Ru和PV显著降低(P <0.05),而IIEF、MFR和生活质量显著增高(P <0.05)。坦索罗辛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阿夫唑嗪组(92.73%vs.78.43%,P=0.03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和前列腺标志物均无显著变化(P>0.05),且均处于正常范围。结论 坦索罗辛和阿夫唑嗪均可有效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状,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此外,较阿夫唑嗪而言,坦索罗辛对良性前列腺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其中32只采用注射抗血小板血清构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模型,造模成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功后,随机分为模型、滋阴凉血方(0.2 ml/10 g)、泼尼松(0.2 ml/10 g)和滋阴凉血方+泼尼松(0.2www.selleck.cn/products/Decitabine ml/10 g)共4组,每组8只,剩余8只小鼠设为空白组。分别按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与空白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2周。采集血样和脾脏组织,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外周血小板数;HE染色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IL)-17及外周血血小板生成素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脾脏组织IL-33、s ST2、ST2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数。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小板数、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Treg细胞均明显降低(P<0.05),IL-17水平、Th17细胞及IL-33、s ST2、ST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Erdafitinib半抑制浓度滋阴凉血方+泼尼松组血小板数、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Treg细胞均明显上升(P<0.05),IL-17水平、Th17细胞及IL-33、s ST2、ST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滋阴凉血方+泼尼松可有效地调节Th17/Treg平衡,进而有效改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T2/IL-33信号通路有关。

黄蓝状菌菌株TF-04促进小麦生长及防治真菌病害研究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其生长的各个阶段都会受到病原菌的破坏,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毒素污染,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Fulvestrant分子量安全。目前小麦病害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防治,但随着3R问题的日益凸显,化学防治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在人们视野中。近些年来,生物防治因其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新的生物防治微生物不断地被发掘。前期,实验室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促进水稻生长和抗病的黄蓝状菌菌株TF-04。为了明确该菌株是否对小麦具有类似的促生抗病作用。本研究以小麦和菌株TF-04为研究材料,对其在小麦根部的定植、生长及促生和抗病能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初步解析了其作用机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菌株TF-04的发酵:通过麦麸、稻壳、菜籽粉等材料作为培养基质进行筛选试验,发现使用含水量为65%的质量比为1:1的麦麸和稻壳为培养基质,在温度为28℃时,菌株TF-04产孢量最多,低温干燥发酵产物后干物质中孢子数量可达到1.8×10~9个/g,适合用于大规模生产应用。菌株TF-04促进小麦生长:田间试验表明,小麦种子经过菌株TF-04固体发酵产物拌种处理(种子与菌剂质量比为37.5:1)后,成熟期小麦植株株高、旗叶的叶长、叶宽、N、P、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根系活力和千粒重均有显著的提高,其中旗叶中叶绿素含量提高约20%,光合速率提升约17%,N含量提高约20%,P含量提高约30%,根系活力提高约50%,小麦千粒重增加约8%。表明TF-04可以促进小麦生长。菌株TF-04增强小麦抗病能selleckchem CP-690550力:菌株TF-04固体发酵产物对小麦(种子与菌剂质量比为37.5:1)进行拌种处理后,田间小麦叶锈病的危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病情指数下降约45%。通过组织分离法从田间发病植株中分离获得3株可侵染小麦茎基部的病原菌,通过分子鉴定分别是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微结节霉菌(Microdochium majus)。发现菌株TF-04处理能降低由禾谷镰孢菌以及M.majus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病情指数防效分别约为49.5%和31.0%。同时菌株TF-04对齐整小核菌的菌核有强寄生能力。菌株TF-04具有多种促生抗病机制:利用绿色荧光基因标记观察到TF-04菌株可以定植于小麦根表面和茎基部;菌株TF-04具有较强的磷增溶作用,可将初始浓度为1.74 mg/L的磷酸三钙增溶至104.63 mg/L;具有较强的分泌复合型铁载体的能力,铁载体的相对含量可以达到88.8%,且有较强的病原菌抑制能力;在诱导培养基中,菌株TF-04能产生吲哚乙酸以及β-1,3-葡聚糖酶。这些都是菌株TF-04能够促进小麦生长并提Genetic research高小麦抗性的因素。综上所述菌株TF-04能够促进小麦生长并提高小麦综合抗病能力,本研究为小麦真菌病害防控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应用潜力的有益微生物资源。

基于TLR4/TNF-α/MMP-9信号通路研究马钱子水提物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疼痛的作用机制

基于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信号通路探索马钱子水提物(aqueous extract of Strychni Semen,SA)改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疼痛的作用机制。首先通过TCMSP和TCMID等数据库以及相关文献查找马钱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借助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查找马钱子化学成分的主要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购买PLX4032OMIM和TTD等数据库获取RA和疼痛的主要靶点;Venny 2.1.0平台获取三者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随后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建立Ⅱ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type II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up-down法和丙酮法检测大鼠机械痛敏及冷痛敏反应,评价SA对CIA大鼠的镇痛作用;Biotinidase defect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评价CIA大鼠关节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关键靶点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PCR)检测关键靶点mRNA的表达水平。网络预测结果表明,马钱子可能通过作用于TLR4/TNF-α/MMP-9信号通路发挥镇痛作用。进一步分子对接结果显示,SA主要活性成分马钱子碱与TLR4、TNF-α、MMP-9蛋白受体均有较强结合能力。实验验证结果显示,SA对CIA大鼠的机械刺激痛敏及丙酮刺激冷痛敏反应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P<0.05,P<0.01),且可显著降低CIA大鼠关节组织病理学评分(P<0.01);此外,SA可显著降低TNF-α、TLR4、MMP-9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P<0.01)。综上,SA对CIA大鼠机械刺激痛敏、丙酮刺激DS-3201溶解度冷痛敏反应及关节组织病理改变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TNF-α/MMP-9信号通路过度活化有关。

基于Web of Science铁死亡文献科学计量学分析

目的:从科学计量学角度分析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近十年铁死亡相关研究的热点内容和发展趋势,为后续深入探索该领域提供参考。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进行检索,检索术语为“Ferroptosis”,索引日期为“2012-01-01”至“2021-12-31”,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到铁死亡相关文献2 254篇点击此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为中国,机构NSC 127716半抑制浓度发文量最多的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构时间共现网络显示中国机构虽发文量较多但研究起步较晚;铁死亡研究方向主要分布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共lipopeptide biosurfactant现关键词最多的聚类为铁死亡相关疾病的治疗与预后;被引爆发关键词显示细胞凋亡、氧化应激为前5年研究热点,疾病、p53为近5年研究热点;铁死亡相关疾病研究量前三位分别为乳腺癌、肺癌、肝癌。结论:铁死亡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话题,中国在铁死亡相关研究领域处于相当积极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重点由研究机制的基础实验逐渐转向铁死亡相关疾病治疗与预后的临床研究。

安罗替尼抑制H1299肺癌细胞增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非常高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编制的癌症负担数据提示,2020年全球肺癌的新发和死亡例数分别位居所有类型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和第一位;而在我国,2022年肺癌的发病和死亡例数均位居第一。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类型,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近年来,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为不同基因类型(如EGFR、ALK和BRAF等)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希望,但目前尚无针对性治疗TP53突变型NSCLC的分子靶向药物。安罗替尼(anlotinib)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口服的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既能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而发挥阻碍肿瘤新血管生成的作用,也可以通过作用于干细胞因子受体(KIT)、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靶点而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安罗替尼在多个针对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中均展现出较好的疗效,目前已获批用于治疗晚期NSCLCMRTX849 MW、软组织肉瘤、小细胞肺癌(SCLC)和甲状腺髓样癌等多种类型肿瘤。近年来,有学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安罗替尼能够为既往治疗失败的TP53突变型NSCLC患者带来较为不错的生存获益。但目前安罗替尼治疗TP53突变型NSCLC的机制尚不明确,这便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研究安罗替尼对H1299肺癌细胞(TP53突变型)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安罗替尼处理前后H1299肺癌细胞蛋白表达谱的差异,以探寻安罗替尼抑制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CCK-8实验检测安罗替尼对A549(TP53野生型)、H1299(TP53突变型)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2)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为基础的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和筛选安罗替尼处理前后H1299肺癌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3)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将差异表达蛋白提交生物信息学网站(DAVID、PANTHER、STRING)进行分析,旨在发现安罗替尼可能通过p53相关信号通路抑制H1299肺癌细胞增殖。selleckchem LBH589(4)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安罗替尼处理后的A549、H1299肺癌细胞的差异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差异蛋白ELAVL1和HDAC2验证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结果,以p53信号通路相关差异蛋白CDK1和MAP2K3验证MAP2K3-p53-CDK1信号通路假说的可能性。结果:(1)安罗替尼在1~64μM浓度范围内以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A549、H1299肺癌细胞的增殖。相较于A549肺癌细胞,安罗替尼在8~64μM浓度范围内对H1299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强。(2)在H1299肺癌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共鉴定出3200个可信蛋白。根据差异表达倍数和显著性差异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共筛选出126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上调的差异表达蛋genetic lung disease白37个,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89个。(3)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p53信号通路相关的主要差异蛋白为CDK1和MAP2K3。CDK1能够与细胞周期蛋白B(Cyclin B)形成Cyclin B/CDK1复合物,在调控细胞周期的起始、进展和终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AP2K3可以特异性激活p38,p38影响其下游转录因子p53的表达,进而调控细胞凋亡。(4)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安罗替尼能够上调HDAC2的表达、下调ELAVL1的表达,与H1299肺癌细胞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结果一致。相较于A549肺癌细胞,安罗替尼对H1299肺癌细胞p53信号通路相关差异蛋白CDK1和MAP2K3的下调作用更为显著。结论:相较于A549(TP53野生型)肺癌细胞,安罗替尼对H1299(TP53突变型)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强。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表明,介导安罗替尼发挥上述作用的与p53信号通路相关的重要靶蛋白是CDK1和MAP2K3。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也证实,安罗替尼能够显著下调CDK1(p53通路下游蛋白)和MAP2K3(p53通路上游蛋白)的表达。我们通过本研究结果推测,安罗替尼抑制MAP2K3-p53-CDK1信号通路可能是其治疗TP53突变型NSCLC的重要机制。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去磷酸化联合蓝白斑筛选检测KRAS基因第12位稀有突变

目的 研究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去磷酸化联合蓝白斑筛选检测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稀有突变的可行性。方法 将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去磷酸化联合蓝白斑筛选检测方法作为实验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联合蓝白斑筛选检测方法作为对照组。CHIR-99021半抑制浓度对照组将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突变型herd immunity(MUT)/野生型(WT)(MUT/WT 12)质粒按0∶1、1∶300、1∶1 000、1∶3 000KPT-330 NMR的比例混合,限制性内切酶酶切PCR产物,酶切后产物进行蓝白斑筛选。实验组将MUT/WT 12质粒按0∶1、1∶3 000、1∶10 000、1∶30 000的比例混合,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酶切产物去磷酸化后再蓝白斑筛选。比较两组蓝白斑克隆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实验组MUT/WT 12为1∶30 000的阳性克隆,一代测序阳性克隆验证插入片段的序列。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去磷酸化联合蓝白斑筛选验证26例肺癌病例游离DNA的KRAS基因第12位稀有突变。结果 对照组1∶3 000的培养皿上白色克隆17个,蓝色克隆2 329个,白色/蓝色克隆为1/137;而实验组1∶30 000的培养皿上白色克隆23个,蓝色克隆394个,白色/蓝色克隆为1/17,1∶30 000实验组白色/蓝色克隆比例明显高于1∶30 00对照组。实验组1∶30 000培养血上5个阳性克隆酶切鉴定出3个阳性,其插入片段为KRAS第12位突变片段。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去磷酸化联合蓝白斑筛选26例肺癌病例可检测出2例为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突变。结论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去磷酸化联合蓝白斑筛选可检测出1∶30 000 KRAS基因稀有突变。

青海茄参不同组织营养品质分析

【目的】为研究野生青海茄参不同组织及不同生长期的营养品质及最佳采收时期。【方法】以野生青海茄参为试验材料,利用分光光度计、酶标仪、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其3个组织(叶片、果实、根) 中的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总酚、类黄酮等12个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青海茄参不同组织营养品质含量差异较大,蔗糖是青海茄参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其中鲜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老叶总酚含量最高,且与其他组织差异显著(P < 0.05)。果Ⅳ淀粉、点击此处还原糖、类黄酮含量Lapatinib体外最高。果Ⅰ到果Ⅳ生长指标先增大后减小,果Ⅲ最佳且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含量最高;可溶性糖与蔗糖、还原糖、淀粉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与还原糖、淀粉呈显著正相systems medicine关,与游离氨基酸呈极显著正相关;总酚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呈负相关;类黄酮与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呈负相关。野生青海茄参的适宜采收期为果实成熟度Ⅲ。【结论】研究结果为野生青海茄参的栽植及利用提供了参考。

原发胸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胸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2014-02—2018-12诊断的原发胸膜MALT淋巴瘤6例,分析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组织形态学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相关指标表达情况,并行Ig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结果 6例原发胸膜MALT淋巴瘤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为58~78岁;均因呼吸系统症状而就诊;5例为单侧胸腔积液,1例为双侧胸腔积液;胸腔combined remediation镜下见胸膜增厚或结节形成;组织学形态为小至中等大小的淋巴样Erastin化学结构细胞弥漫片状分布,间皮细胞及纤维组织未见增生或轻度增生;免疫染色结果与其他常见部位MALT淋巴瘤基本一致;6例中有5例Ig基因克隆性重排,1例阴性。6例中有1例获得随访,患者确诊40个月后死亡,余5例失访。结论 胸膜是MALT淋巴瘤的罕见部位,诊断困难,综合GSK1120212纯度临床病史、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必要时补充基因检测,可做出正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