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卒中是引起躯体功能障碍和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利用间歇θ爆发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技术探讨小脑作为卒中患者康复治疗靶点,是否可以通过小脑-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网络同时调控平衡功能改善负性情绪。【方法】本课题分为四个部分研究。第一部分:临床数据的分析。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连续入组的方法于2019年8月至2021年2月在中国云南省10个不同的康复部门进行。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从中国云南省10家医院收集了1,765例卒中患者,最后纳入了1,058例。评估其重要功能包括躯体感觉测量、Brunnstrom恢复阶段评估、徒手肌力测定、Barthel指数、简易平衡评估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测量模型。通过路径分析来评估平衡障碍和认知能力在躯体感觉障碍、躯体活动能力和情感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第二部分:构建卒中后抑郁大鼠作为动物模型对假说进行验证。我们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和慢性不可预知的轻度刺激建立卒中后抑郁的大鼠模型。糖水偏好,强迫游泳及旷场试验用于检测抑郁行为。平衡木试验检测平衡功能。采用组织病理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和分析海马的结构和形态。采用高尔基染色观察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PC)的形态变化并利用Sholl方法对其定量分析。应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免Tofacitinib临床试验疫荧光检测更多可能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神经通路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相关因子。第三部分:临床静息态脑电的分析。15名卒中患者和15名健康参与者被纳入研究。脑卒中患者和健康参与者均在基线时采集静息状态脑电图并进行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入组后,脑卒中患者需接受iTBS刺激小脑,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2周。15天后,再次记录卒中患者静息状态脑电图和神经心理量表,用以评估iTBS对情绪相关频率振荡及脑功能网络的影响。第四部分:临床任务态脑电的分析。13名卒中患者被纳入研究。脑卒中患者均需在基线时完成人口学调查,神经功能评定,表情Stroop任务和神经心理量表。入组后,脑卒中患者需接受iTBS刺激小脑,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2周。在15天后,卒中患者需分别再次完成神经功能,表情Stroop任务和神经心理量表评定。我们将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事件相关电位及行为学的提取并分析。【结果】第一部分:通过比较两种模型,最终模型对数据的整体拟合性较好[χ~2=243.5,χ~2/df=5.181,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of-fit index,GFI)=0.977,比较拟合指数(comparative five index,CFI)=0.944,塔克-路易斯指数(Tucker-Lewis index,TLI)=0.922,标准化均方根残差(standardized root mean square residual,SRMR)=0.063,近似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0.063,阿凯克信息标准(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303.51,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304.26],但由于样本量大,卡方检验不显著。在路径分析中,躯体感觉障碍对平衡障碍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p<0.05,β=-0.061),而躯体活动能力对平衡障碍起到显著的正面影响(p<0.001,β=0.893)。经中介分析得出,平衡障碍主要介导了躯体活动能力和情感症状之间的关系(R~2=0.996life-course immunization (LCI)),而躯体活动能力和情感症状之间的关系受认知能力的轻度调节作用(R~2=0.108)。第二部分:与大脑中动脉闭塞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海马神经元排列紊乱,稀疏,可见神经元坏死,以及海马区BDNF的m RNA表达量减少,PC的树突棘分支数量、密度、连接点均下降。经iTBS干预小脑后,其促进海马神经元重排,海马区BDNF的m RNA的表达量增加,PC树突棘分支数量、密度及连接点增加,改善了PSD大鼠的平衡功能,并减轻了抑郁样行为。iTBS降低血清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的浓度,上调海马神经元的糖皮质激素受体,通过增加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c AMP反应连接蛋白(Cyclic-AMP Response Binding Protein,CREB)表达量上调BNDF m RNA在海马区的表达量。第三部分:经iTBS刺激小脑后卒中患者的HAMA及Montgomery-Asber抑郁量表(MADRS)评分显著降低(p=0.007,p=0.027)。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明显降低(p=0.002),Berg平衡量表评分显著升高(p=0.00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经iTBS刺激小脑后大脑的δ和θ频带的功率谱增强,有统计学意义。iTBS后β1频带功率谱与HAMA、HAMD-17和Montgomery-Asber抑郁量表(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scale,MARDS)呈正相关。脑功能连通性分析显示,iTBS干预后,各频段脑功能连通性较治疗前明显增强。第四部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衡功能,认知功能,焦虑评分在T0,T1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干预前相比,iTBS干预后N170在枕区的激活波幅更大(p<0.05)。治疗后,高兴不一致与高兴一致的条件下,枕区N170的平均幅值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频分析提示在悲伤一致条件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在100~600ms之间的前额区,额区θ,α和β1频带功率增强。在行为学方面,基线的平均反应时和平均正确率与MMSE,Mo CA,工作记忆和波士顿命名评分呈正相关。治疗前/基线高兴反应时Stroop效应评分与MMES,Mo CA评分呈正相关。【结论】平衡障碍介导了躯体活动能力和情感症状之间的关系。iTBS刺激小脑能够调控平衡功能改善负性情绪。这为iTBS刺激小脑用于卒中康复治疗进行神经调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银杏二萜内酯调控PI3K/Akt/Nrf2通路改善糖尿病脑病大鼠认知功能的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银杏二萜内酯(GDL)对糖尿病脑病(DE)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核因子E2相关因子2(PI3K/Akt/Nrf2)通路探索其机制。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饮食4周后腹腔注射35 mg/kg链脲佐菌素的方法构建DE大鼠模型,设模型组、GDL(2.3 mg/kg)组、LY294002(PI3K抑制剂,3 RP56976浓度mg/kg)组、GDL联合LY294002(2.3 mg/kg GDL加3 mg/kg LY294002)组,每组12只;另设对照组。1次/d腹腔注射给药连续14 d后,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检测空腹血糖(FBG)和胰岛素(INS)水平,HE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性改变,检测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Akt、p-Akt、Nrf2、p-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NF-κB pGDC-0973化学结构65、p-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GDL组逃逸潜伏期缩短(P <0.05)、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 <0.05),FBG和INS水平降低(均P <0.05),海马神经元病理性改变明显改善,SOD、GSH-Px活性升高(均P <0.05),MDA、IL-1β、IL-6、TNF-α含量降低(均P <0.05),p-Akt、p-Nrf2、HO-1表达量及p-Akt/Akt、p-Nrf2/Nrf2比值升高(均P <0.05),p-NF-κB p65表达量及p-NF-κB p65/NF-κB p65比值降低(均P <0.05)。LY294002明显逆转GDL对DE大鼠各检测指标的调控作用。结论 GDL能够抑制DE大鼠海马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改善RNA epigenetics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PI3K/Akt/Nrf2通路活化有关。
原位土壤镉铜铅复合污染对天锡杜拉蚓(Drawida gisti)的毒性效应
为探究河北省保定周边地区重金属(Cd、Cu与Pb)污染土壤对蚯蚓的毒性效应,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分别在清洁土(S0)和2种原位重金属[Cd-Cu(S1)和Cd-Cu-Pb(S2)]污染土壤下,研究野生蚓—天锡杜拉EZH1/2抑制剂蚓(Drawida gisti)暴露7、14和28 d后生物量变化、重金属富集及其生化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随暴露时间增加,S1与S2污染土壤下天锡杜拉蚓的生物量均显著下降(P <0.05);2)S1与S2处理下蚯蚓重金属富集系数(BAF)均表现为Cd> Pb> Cu,且S1处理下BAF均大于S2下结果,这与污染土中重金属有效性有关;3)采用IBRv2指数分析蚯蚓体内生化指标(TP、GPx、GSH、MDA和AChE)的变化趋势。前期暴露7 d时S1与S2处理下蚯蚓体内各项生化指标响应剧烈,表现为机体氧化胁迫、脂质损伤、神经抑制和蛋白消耗,GSH与GPx参与解毒过程等现象;14 d时蚯蚓体内各项指标Tailor-made biopolymer趋于平缓(MDA降低,AChE与GPx活性抑制);28 d时S1与S2处理下蚯蚓响应呈相似趋势(GPx与AChE激活)。根据IBRc-Met抑制剂v2综合指数,S1与S2处理下天锡杜拉蚓IBRv2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14 d时机体应激反应显著;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Cd-Cu复合污染土壤对天锡杜拉蚓在生化水平上的毒性效应表现更强。研究结果可为土壤重金属Cd、Cu和Pb复合污染对蚯蚓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高良姜素对利血平诱导的抑郁模型小鼠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良姜素对利血平诱导小鼠抑郁模型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利血平诱导的急性抑郁小鼠模型,取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高良姜素不同剂量组和3-甲基腺嘌呤组,10只LBH589试剂/组。强迫游泳、悬尾、糖水偏好及旷场实验评价其抗抑郁作用;Elisa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5-羟色胺(5-HT)水平;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标志物Beclin-1、P62和LC3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悬停、浮停时间显著延长,水平活动和站立次数显著减少,糖水偏好度降低;脑组织中SOD、GSH-Px和sandwich type immunosensor5-HT和P62水平明显下降,而MDA、Beclin-1和LC3B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selleckchem Compound C01)。与模型组相比较,高良姜素各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小鼠悬停、浮停时间,提高小鼠自主活动能力,逆转5-HT的减少,增加SOD和GSH-Px水平、减少MDA水平及调控自噬因子Beclin-1、P62和LC3B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高良姜素可能通过调控Beclin-1、P62和LC3B的表达改善抑郁症模型小鼠氧化应激,提高小鼠自主活动能力,增加5-HT水平,从而显著改善小鼠的抑郁症状。
霉酚酸酯对狼疮性肾炎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霉酚酸酯(MMF)抑制狼疮性肾炎(LN)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及炎性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LN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LN组,0.01μmol/L MMF组,0.1μmol/L MMF组,1.0μmol/L MMF组,转染miR-NC+LN组,转染miR-455-3p+LN组,转染anti-miR-NC+0.1μmol/L MMF组,转染anti-miR-45composite biomaterials5-3p+0.1μmol/L MMF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iR-455-3p的相对表达水平;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法(ELIS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凋亡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活化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N组miR-455-3p相对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以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细胞增殖,TNF-α、IL-1β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LN组比较,0.01μmol/L MMF组、0.1μmol/L MMF组以及1.0μmol/L MMF组细胞增殖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miR-455-selleck AG-2213p、细胞凋亡率以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miR-455-3p+LN组与miR-NC+LN比较,细胞增殖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miR-455-3p表达,凋亡率以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anti-miR-NC+0.1μmol/L MMF组比较,anti-miR-455-3p+0.1μmol/L MMF组miR-455-3p表达,凋亡率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增殖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MMF能够抑制LN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和炎性反应、促进凋亡、改善LN,这一作用与miR-455selleck化学-3p的表达调控有关。
MTM1基因突变致中央核肌病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1例儿童中央核肌病临床及基因突变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至4月反复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1例诊断为中央核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抽取先证者外周血提取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了MTM1基因的1个错义突变。随后抽取患者父母的外周血对发现的突变进行验证,并进行突变致病性分析。结果 患儿,男性,生后因“窒息复苏后33min”收入我科,查体上嘴唇呈倒“V”字形,下颌偏小,可见三凹征及漏斗胸,手指脚趾细长,肌张力低下,原始反射未引出。患儿因呼吸困难上机时间长,寻找更多出院后家庭氧疗,因吞咽困难需管饲喂养,反复于我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终因窒息抢救无效死亡。全外selleck Liproxstatin-1显子测序发现患儿MTM1基因存在错义突变c.142G>C(exon4)p.E48Q,结合患儿临床特点,确诊为X连锁隐性遗传中央核肌病(XLMTM)。家系验证变异遗传自母亲,母亲为健康表型。文献复习发现目前国Two-stage bioprocess内报道的MTM1突变致XLMTM病例较少,国外报道该类肌病表型非常严重,常在新生儿期发病并在婴儿期死亡。结论 通过临床资料及基因分析确诊了1例自新生儿期发病的中央核肌病,基因分析证实了MTM1基因c.142G>C (p.E48Q)为该患儿的致病突变,该突变在国内外鲜有报道,拓展了MTM1基因的突变谱。结合文献复习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早期明确诊断并为家属提供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避免同样疾病的再次发生。
外切体复合物基因3在肝癌中的预后价值及其免疫相关性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和实时定量PCR(qRT-PCR)实验分析外切体复合物基因3(EXOSC3)在肝癌中的差异表达、预后价值、潜在机制及其免疫相关性。方法:运用TCGA数据库和ICGC数据库分析EXOSC3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和预后价值,并用qRT-PCR验证EXOSC3在肝癌中的表达。在TCGA数据库中分析EXOSC3在肝癌中的共表达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TIMER数据库和Emricasan供应商CIBERSORT算法分析EXOSC3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评估其对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的疗效。结果:EXOSC3在肝癌中高表达并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共表达基因富集分析显示EXblood lipid biomarkersOSC3可能通过细胞周期、p53等信号通路调控肝癌的发展进程。同时,EXOSC3与6种免疫细胞浸润显著相关,并可能影响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结论:EXOSC3可作为一种影响肝癌的预后标志物,其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p53等信号通路及获悉更多免疫细胞免疫应答过程控制肝癌的发展进程。
三种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公式与老年女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究三种不同肾KD025小球滤过率与老年女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探究三种不同肾小球滤过率是否具有老年女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诊断的预测价值。材料和方法:选取85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作为MCI组,8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每位参与者实验室血液检查结果、认知功能评分结果及一般资料。肾小球滤过率(GFR)计算分别采用MDRD改良公式(GFR_(MDRD))、CKD-EPIScr公式(GFR_(CKD-EPIcr))和湘雅方程(GFR_(湘雅))进行计算。分析两组的各项指标基线水平的差异,使用相关性分析评估分析三种GFR与MMSE评分及Mo CA评分的相关性,利用线性回归计算MMSE、Mo CA与GFR_(MDRD)、GFR_(CKD-EPIcr)、GFR_(湘雅)的相关系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MC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用ROC曲线分析三种GFR对MCI的诊断效能,并用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结果:(1)MCI组的GFR_(MDRD)、GFR_(CKD-EPIcr)、GFR_(湘雅)均显著低于HC组(p<0.001),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HC组(p<0.001)。(2)在Spearman分析中,GFR_(MDRD)、GFR_(CKD-EPIcr)、GFR_(湘雅)与MMSE评分呈中度正向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516、0.470、0.500(p<0.001),Mo CA评分与GFR_(MDRD)、GFR_(CKD-EPIcr)、GFR_(湘雅)呈中度正向相关,系数分别为0.685、0.616、0.666(p<0.001)。(3)线性回归分析后可以得出GFR_(MDRD)、GFR_(CKD-EPIcr)、GFR_(湘雅)对MMSE和Mo CA评分有着正向影响(p<0.001)。(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Lapatinib临床试验GFR_(MDRD)、GFR_Cognitive remediation(CKD-EPIcr)、GFR_(湘雅)可为老年女性MCI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01)。(5)ROC曲线分析发现,GFR_(MDRD)、GFR_(CKD-EPIcr)、GFR_(湘雅)预测老年女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UC分别为0.703、0.667、0.668。结论:肾小球滤过率GFR_(MDRD)、GFR_(CKD-EPIcr)、GFR_(湘雅)与认知功能评分有正向关系,并且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是老年女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肾小球滤过率GFR_(MDRD)、GFR_(CKD-EPIcr)、GFR_(湘雅)作为老年女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标准具有参考意义。
IFIT1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胆管癌进展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的三十四肽重复蛋白1(IFIT1)对胆管癌进展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人正常胆管上皮细胞系HIBEpiC和6种不同分化程度胆管癌细胞系中IFIT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人胆管癌和癌旁组织中IFIT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价值。采用CCK-8、平板集落和Transwell实验检测IFIT1下调对胆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选用胆管癌细胞系HuCCT1构建IFIT1稳定敲减的细胞株,分别采用裸鼠皮下移植瘤及肺转移瘤模型,观察IFIT1对胆管癌生长及转移的影响。通过公共数据库基因富集分析富集于IFIT1PF-6463922小鼠的相关PD-0332991溶解度信号通路,并进行验证。结果:相对于正常胆管上皮细胞和低侵袭性的胆管癌细胞系,高侵袭性的胆管癌细胞系中IFIT1呈高表达;人胆管癌组织中IFIT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且与肿瘤恶性特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肿瘤TNM分期)呈正相关,肿瘤组织中IFIT1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相对较短(P<0.01)。IFIT1下调显著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在皮下移植瘤模型中,敲减IFIT1后皮下移植瘤immune escape生长速度减慢,体积缩小,重量减轻(P<0.01);在尾静脉肺转移瘤模型中,敲减IFIT1可显著减少裸鼠肺表面转移瘤结节数目(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的Wnt/β-catenin通路在IFIT1高表达组富集。胆管癌细胞中敲减IFIT1可抑制Wnt/β-catenin通路,且EMT标志物vimentin和Snail表达减少。结论:IFIT1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增强胆管癌细胞EMT,从而促进肿瘤进展。
痛风冲剂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观察痛风冲剂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安全性进行Enasidenib价格评价,为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骨伤科门诊就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Tibetan medicine法分selleck产品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采用以下3个疗程治疗,治疗方案如下:对照组,第1疗程:塞来西布胶囊0.2g bid,7天;第2疗程:塞来西布胶囊0.2g bid,非布司他片40mg qd,7天;第3疗程:非布司他片40mg qd,14天。试验组,第1疗程:痛风冲剂1包bid,7天;第2疗程:痛风冲剂1包bid,非布司他片40mg qd,7天;第3疗程:非布司他片40mg qd,14天。记录治疗前,治疗1、2、4周后VAS评分、血尿酸(UA)、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期间疼痛缓解时间、痛风复发例数、安全性指标,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通过统计分析,评估痛风冲剂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1.VAS评分:两组VAS评分在治疗1周、2周、4周后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两组VAS评分在治疗1周、2周、4周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缓解时间:经治疗后,两组疼痛缓解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痛风复发次数:治疗期间对照组总复发率为34.38%,而试验组总复发率为9.38%。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4.实验室指标:两组UA、ESR、CRP随着时间的进展均有下降,在治疗4周后试验组降低UA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2、4周后试验组降低ESR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RP在各观察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试验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6.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7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4周分别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期间患者生命征平稳,试验组未出现胃肠道反应、皮疹、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痛风冲剂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能够缓解关节疼痛,降低CRP,且在减少痛风复发,降低UA及ESR,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使用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