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运动对帕金森病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具有潜在的改善作用,但目前尚无综述对这一领域进行综合回顾和深入分析。目的:综合回顾并深入分析帕金森病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及运动对其潜在的改善作用,旨在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文检索词:“线粒体,线粒体功能,线粒体病,线粒体异常,帕金森病,帕金森,运动,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治疗,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损伤,线粒体缺陷,运动训练”;英文检索词:“Mitochondria,Parkinson’s disease,Parkinson disease,Physical exercise,Exercise,Physical activity,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Mitochondrial damage,Mitochondrial impairment,Athletic training,ExercRAD001分子量ise training,Rselleck Dorsomorphinehabilitation”。最终纳入文献Mind-body medicine89篇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帕金森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包括帕金森病患者体内线粒体生物发生受阻、自噬减少、细胞凋亡增加、Ca~(2+)浓度异常升高和氧化应激增加等现象。(2)运动对帕金森病相关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有着正面的改善作用,通过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自噬和调节线粒体形态,改变线粒体呼吸链的可塑性,减少氧化应激,从而有助于改善帕金森病相关的发展和进展。(3)然而,目前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运动对其的改善作用之间的详细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未来可开展临床研究验证动物模型结果,深入了解运动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益处及机制。
基于电子病历的冠心病心绞痛中药用药规律及其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目的:本研究拟以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电子病历为数据源,利用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因子分子和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分析电子病历中症状、中药以及症状与中药之间的关联与规律,形成核心方药组成,其结果可能对创新药物研发具有一定的启发;同时,利用随机森林、逻辑回归、BP神经网络构建中药预测模型,提取冠心病心绞痛中药使用规则,以期为进一步构建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辅助诊疗系统提供参考依据,辅助临床医生诊疗过程,进而提高临床诊疗效率与准确度,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以下方法:1.本研究依据心绞痛相关ICD 10编码从电子病历系统中提取原始数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病例与处方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清理和规范化,形成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库;2.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纳入病例的基本情况和临床特征;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复杂网络,分析纳入病例症状情况及其相关关系;3.分别针对纳入的全部处方数据和住院后首次处方数据,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和分析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核心药物和常用配伍规律;利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网络分析挖掘症状与中药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利用描述性统计进行处方剂量分析和四气五味归经分析;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核心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可能机制;5.利用随机森林、逻辑回归和BP神经网络构建中医四诊信息结合遣方优化用药的预测模型,比较各模型的性能,选择性能最佳的模型预测结果。结果:本研究共导出2011~2020年该医院的1322条住院记录和50058条医嘱记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并进行数据清理后,最后纳入1117条住院记录(涉及1034病例)和42933条医嘱记录(涉及4047首处方,其中1268首为住院后首次处方)。1.纳入研究病例一般情况和临床表现纳入病例中,住院时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54岁至84岁之间。平均住院天数是6.76天,最长住院时间和最短住院时间相差45天。平均病程selleck NMR为48.22个月。61.06%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等心绞痛危险因素疾病。84.51%的患者证候为气虚痰结证,其他证型有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等,这些证型符合心绞痛“阳微阴弦”基本病机。纳入病例心绞痛缓解方式主要为休息/自行缓解,其中有约20%患者表示心绞痛症状不能缓解。32%病例表示无明显因素诱发心绞痛,30%的病例表示活动后诱发。2.中药用药规律分析全部4047首处方涉及307味药物,出现频次和频率较高的10味中药分别是甘草、茯苓、半夏、白术、党参、枳壳、丹参、陈皮、三七、竹茹。入院后首次处方1268首中涉及中药262味,出现频率较高的10味中药与全部处方数据相同。基于全部处方和住院首方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涉及的核心药物以补气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化痰为主。常用药对为:茯苓+甘草、茯苓+半夏、白术+茯苓等;常用三味药配伍为:茯苓+甘草+半夏、党参+甘草+茯苓等;常见的四味药配伍有:党参+半夏+甘草+茯苓、白术+半夏+茯苓+甘草、枳壳+茯苓+甘草+半夏等。纳入中药组方时健脾益气药常配伍活血化瘀药,比如茯苓配伍三七;补气药常配伍利水渗湿药,比如白术配伍茯苓,党参配伍茯苓;健脾益气药配伍化痰药,如茯苓配伍半夏;理气药配伍化痰药,如瓜蒌配伍薤白。通过分析高提升度的关联规则发现,所涉及药对基本上为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关键药物。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提取的因子和聚成的类方多为治疗心绞痛经典名方或经典名方关键药物,比如六君子汤、血府逐瘀汤、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桂枝汤。从纳入的处方中发现,温胆汤中常用枳壳换枳实、橘红替陈皮,再依据症状加减党参、五指毛桃、白术、三七、丹参、桃仁等。3.症状-中药关联分析通过症状与中药关联规则以及复杂网络图分析发现,相关联的主要中药是甘草、茯苓、半夏、白术、党参、丹参、陈皮、黄芪、枳壳、五指毛桃和竹茹,主要症状是胸闷、神疲懒言、胸痛、舌淡或淡白、苔腻、脉弦、脉滑、脉细或细数、舌紫暗或暗红或伴淤点、瘀斑、口干。临床在治疗以气虚、气滞、血瘀和痰饮为主要证素的心绞痛时,可根据中药配伍规则,协同使用以上药物。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核心方治疗心绞痛的机制研究选取温胆汤及其优化方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温胆汤及其优化方分别包含145biological targets和133种生物活性成分,分别涉及297和284个可能的靶点,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柚皮素、黄芩素、山奈酚、川陈皮素、β-谷甾醇等,它们通过调节STAT3、JUN、AKT1、SRC、IL6和TNF等靶点,作用于AGE-RAG、PI3K-AKT、IL-17、TNF等多条信号通路,从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本研究预测的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5.四诊信息结合遣方优化用药的预测模型及效能基于本研究数据,利用随机森林、逻辑回归和BP神经网络方法分别构建的四诊信息结合遣方优化用药的预测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具有相对较好的性能。仅以症状作为输入参数时,模型预测性能不如以症状为主变量辅以中药为协变量模CHIR-99021半抑制浓度型的性能高。通过自变量重要性评分及其逻辑回归系数发现,是否使用某味中药不仅与临床症状有关,也受已开具中药影响。依据自变量重要性评分及其逻辑回归系数,进一步提取了13个冠心病常见症状出现时推荐使用中药以及39味中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的常用配伍用药。此外,也基于随机森林模型,抽取出了各类中药的使用规则。结论:纳入研究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痰结。涉及处方中的核心药物包括甘草、半夏、茯苓、白术、党参等20味以补气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化痰为主的中药。中药组方时健脾益气药常配伍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常配伍利水渗湿药,健脾益气药配伍化痰药,理气药配伍化痰药。数据挖掘发现的因子和聚类方多为治疗心绞痛经典名方的关键药物,比如六君子汤、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此外,发现五指毛桃这一岭南地区道地药材使用较多。五指毛桃益气补虚功同黄芪,且补而不燥,兼能祛痰平喘,化湿行气,舒筋活络,更适合岭南多热多湿的气候特点。纳入研究的处方较多使用经典化痰名方“温胆汤”,并多用橘红代陈皮、用枳壳代枳实,体现了“心脾相关”、“痰淤相关”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思想和岭南中医药特色。本研究进一步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索温胆汤及其优化方的活性成分、靶点和通路,发现温胆汤及其优化方通过调节STAT3、JUN、AKT1、SRC、IL6和TNF等多个炎症、血管生成相关靶点如,作用于AGE-RAG、PI3K-AKT、IL-17、TNF等多条信号通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活性、调节血管生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调节心肌氧供平衡来缓解心绞痛的症状、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可见,尽管温胆汤优化方的配方与温胆汤的中药组成有差异,但它与温胆汤在治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基本相同,这间接证明了温胆汤优化方中药配方的合理性。基于本研究数据构建的四诊信息结合遣方用药辅助决策的几个模型中,以随机森林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基于随机森林抽取的中药使用规则,既考虑了症状,也考虑遣方用药时已开具中药的影响,同时通过“变量重要性评分”来考量“自变量”对中药使用的影响大小,通过阳性或阴性条件来考量“自变量”对中药使用的影响方向(推荐使用或不推荐使用)。提取的复杂、多维度用药规则,可内嵌于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以实现随症药味加减功能。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电子病历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挖掘出的症状与中药、中药与中药之间的复杂、多维的规则,源于临床也可用于临床,可为岭南地区临床医生治疗心绞痛提供用药规律借鉴;还可将这一用药规则内嵌于辅助诊疗系统,在开方拟药时辅助随症加减用药,有助提升临床医生临床效能,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中山大学第一医院疑难病例讨论
70岁,老年男性,因”全身反复离心性环状红斑、溃疡、色素沉着伴疼痛3年”,伴口Proteases抑制剂腔溃疡、结膜炎、趾甲脱落。系统受累情况:目前存在扳机手,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受累。专科检查:皮疹形态主要为早期的”红色针尖大小斑丘疹”,中期的”离心性红斑”,以及晚期的”黑痂性溃疡伴边缘隆起”,而发病部位则由四肢向心性蔓延。整体特点:累及全身,初发的皮损开始为一个红色丘疹,呈离心性扩大,边缘形成为圩堤状糜烂面,周围红晕,边缘Serum laboratory value biomarker可见紫红斑,伴有领圈状痂皮,中央可见黑褐色坏死性痂皮覆着,伴疼痛。皮肤病理结果提示;角化亢进伴角化不全,角质层内见多量嗜中心粒细胞渗出,可见灶性基底细胞空泡化伴裂隙形成,小血管增生。直接免疫荧光提示:IgG(-)、IgM(-)、IgA(±)、C3(-)。风湿、血管炎及肿瘤指标的辅助筛查均未见异常。临床考虑:1.坏疽性脓皮病?2.自身免疫性的水疱病?3.离心性环状红斑?临床治疗:主要以激素、沙利度胺、阿达木单抗、环磷酰胺治疗,但反复,并selleckchem逐渐进展。
肝内胆管癌分型的再思考
由于解剖学因素、中英文等语言因素以及胆管结构明显的异质性,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的命名及分型一直未完全统一,曾有多个名CH-223191体内词术语,如“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胆管细胞型肝癌”等。目前多数人建议使用“肝内胆管癌”一词,并根据组织形态将其分为大胆管型肿瘤和小胆管型肿瘤。这两种肿瘤在病因、病理形态、生长浸润方式、分子特征、免疫表型等方面的特征均不同。此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建议将大胆管型肿瘤和肝外胆管Etoposide作用癌共同归属为胆管癌,小胆管型肿瘤和肝细胞癌共同归属为肝癌。作者倡议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将原发性肝癌分型并命名为: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发生于肝内小胆管的肿瘤)和混合型肝癌;将胆管癌分为:近端胆管癌(发生于肝内大胆管的肿瘤Angiogenic biomarkers)、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
艾灸对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SIRT1/FOXO3a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艾灸对ApoE~mTOR抑制剂(-/-)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血脂代谢、胸主动脉病理形态及胸主动脉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nfluenza infectionIRT1)/叉头框转录因子O3a(FOXO3a)通路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AS的潜在机制。方法:10只C57BL/6J小鼠予普通饲料喂养设为对照组,30只ApoE~(-/-)小鼠饲喂高脂饲料复制AS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和艾灸组,每组10只。于造模第一天对各组小鼠进行干预,艾灸组小鼠于“膻中”“神阙”双侧“内关”“血海”穴处行温和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连续5次,干预12周。辛伐他汀组予辛伐他汀灌胃(2.5 mg·kg~(-1)·d~(-1)),每日1次,每周连续5次,干预12周。研究干预期间观察记录小鼠的体质量及一般情况;干预结束后,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胸主动脉病理形态结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ox-LDL含量及SOD活性;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分别检测胸主动脉SIRT1和FOXO3a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8周、第12周的体质量,血清TC、TG、LDL-C、ox-LDL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HDL-C含量、SOD活性、胸主动脉SIRT1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P<0.01);HE染色显示胸主动脉血管内壁增厚,内皮细胞变性、肿胀和脱落。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及艾灸组小鼠第8周、第12周的体质量,血清TC、TG、LDL-C、ox-LDL含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SOD活性,胸主动脉SIRT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辛伐他汀组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Erastin配制两组胸主动脉结构较为完整,管腔较为规则,中膜内弹性膜排列较为整齐,内膜可见少量的内皮细胞变性和肿胀。与辛伐他汀组比较,艾灸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胸主动脉病理结构变化大致相同。结论:艾灸可以降低AS模型小鼠的体质量,调节血脂水平,并修复血管内膜,减轻内皮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SIRT1/FOXO3a信号通路改善氧化损伤相关,但艾灸如何介导SIRT1影响FOXO3a的表达及功能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结直肠腺瘤性息肉风险诺莫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目的 预测H.pylori感染患者合并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风险概率,并构建预测RNAi Technology模型和进一步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诊断H.pylori感染并完善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587例作为建模组,另收集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诊断H.pylori感染并完善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Pidnarulex体内233例作为验证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诺莫图预测H.pylori感染合并结直肠腺瘤风险的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估数据拟合度,决策曲线分析图评估使用该模型的获益情况。结果 年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CagA、VacA、萎缩性胃炎和吸烟史是H.pylori感染合并结直肠腺瘤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因子,在建模组中AUC为0.866(95%CI:0.835~0.897),验证组AUC为0.831(95%CI:0.771~0.89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平均绝对误差小,拟合度良好。决策风险曲线提示概率阈值广,有实用价值。结论 由年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CagA、VacA、萎缩性胃炎和吸烟史建立的预测模型selleck抑制剂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贝前列素钠片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贝前列素钠片联合前列地尔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46例)在常规治疗(包括降糖、降压、抗血小板聚集等措施)基础上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前列地尔联合贝前列素钠片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肾功能、炎症因子和血脂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更高;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Rapamycin浓度率、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超敏-C反应蛋白及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贝前列mediation model素钠片联合前列地尔能促使糖尿病肾病患者Nirogacestat溶解度肾功能明显改善,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血脂水平,用药安全可靠。
201例药物性皮炎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种类、临床表现、中医证型及用药,探索致敏药物种类与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中西医内外治法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认真详细的记录自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并诊断为药物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等)、具体致敏药物、皮疹发生部位、过敏史、药物性皮炎皮损表现及体征、实验室检查、中医辨证治疗、西医治疗等资料,从而分析药物性皮炎的临床相关因素及中西医联合诊治的治疗方法。结果:1.一般信息:女性患者人数为131位,男性患者人数为70位,男女性别比约为1:1.87,患者平均年龄为50.42岁。2.致敏药物:致敏药物主要集中在抗菌药(116例),中药、中成药(54例),解热镇痛抗炎、抗痛风药(34例),消化系统用药(17例)。3.化验检查:SJS的ALT异LGX818核磁常值比例最高为37.50%。LDH和HBDH的异常比例较高,其中荨麻疹型药疹的LDH和HBDH的异常比例最高为48.48%和39.39%。钙离子在多形性红斑药疹中的发生率为23.08%、在紫癜性药疹中的发生率为14.29%以及重症多形性红斑药疹(SJS)中的发生率为12.50%。C反应蛋白异常的排名为SJS(75.00%)大于荨麻疹型药疹(66.67%)大于紫癜型药疹(57.14%)大于多形红斑型药疹(53.85%)大于发疹型药疹(38.64%)。Ig A总异常率为61.6%,Ig G总异常率为63.6%,Ig M总异常率为53.2%。SJS的ALT异常值比例最高,为37.50%。SJS的Ca~(2+)异常值比例为12.50%。4.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中使用中药外用药(51.74%)的百分比大于中药针剂(21.39%)大于中药汤剂(13.93%)大于中成药(12.94%)。中医理疗可以分为耳穴压豆、耳尖放血和穴位贴敷,其中耳Aurora Kinase抑制剂尖放血(79/201,39.30%)的使用率大于耳穴压豆(56/201,27.86%)的使用率大于穴位贴敷(17/201,8.46%)的使用率。5.西医治疗: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药物性皮炎,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最低的药物性皮炎类型为紫癜型药疹(85.7%),最高的药物性皮炎类型为湿疹样型药疹、重型多形红斑型药疹(100%)。抗组胺药物可以分为其中未应用抗组胺药物的病例数为3例(3/201,1.5%),只服用一种抗组胺药的病例数为44例(44/201,21.9%),服用2种抗组胺药物的病例数为148例(148/201,73.6%),服用3种抗组胺药物的病例数为8例(8/201,4.0%),服用4种抗组胺药物的病例数为1例(1/201,0.5%)。患者应用的抗组胺药物中,依巴斯汀用药比例(50.75%)最高,其次为马来酸氯苯那敏(42.79%),第三位为盐酸左西替利嗪(31.84%)。结论:1.在本研究中药物性皮炎患者里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多好发于中老年,平均年龄为50.42岁。2.患者的致敏药物主要集中抗菌药(57.71%,包transformed high-grade lymphoma括头孢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等),中药、中成药(26.87%),解热镇痛抗炎、抗痛风药(16.92%),消化系统用药(8.46%)中。目前暂未找到药物分类与药物性皮炎分型之间的具体联系。药物种类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并无明显联系。3.药物性皮炎常带来心肌酶谱(LDH、HBDH)、C反应蛋白、免疫功能的异常,其中重型药疹常常可伴见肝功能和钙离子的异常。4.中医治疗药物性皮炎多用外治法及中医理疗以辅助治疗,口服及静脉注射药物较少;西医治疗多是糖皮质激素联合多种脱敏药,同时运用维生素C、钙剂、免疫调节剂共同治疗。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Hp根除治疗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效果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86例Hp阳性Bioactive peptideFD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Hp根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临床症状积分和Hp转阴率,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肠动力指标水平,胃肠激素指标[促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转阴率Staurosporine molecular weigh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NVP-TNKS656细胞培养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排空时间短于对照组,胃窦收缩幅度大于对照组,胃窦收缩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TL水平高于对照组,SS、GA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Hp根除治疗Hp阳性FD患者,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Hp转阴率和临床疗效,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激素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Hp根除治疗。
铋剂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目的 观察铋剂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收治的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联组(n=40)与五联组(n=40)。四联组予以铋剂四联疗法治疗,五联组予以铋剂四联疗法联合活益康牌益生菌胶囊,2组均用药14 d。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胃蛋白酶原亚群(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8、C反应蛋白)、肠道菌群(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胃肠激素指标[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疾病复发率。结果 五联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四联组(97.50%vs. 77.50%,χ~2=7.314,P=0.007)。治疗14 d后,2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及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低于治疗前,且五联组低于四联组(P<0.05或P<0.01);2组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8、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且五联组低于四联组(P<0.01);2组肠道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多于治疗前,且五联组多于四联组(P<0.01);2组血清GAS水平低于治疗前,血清SSGPCR & G Protein抑制剂水平高于治疗前,且五联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四联组(P<0.01)。五联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四联组(5.00%vs. 22.50%,χ~2=5.165,P=0.023)。五联组随访6个月疾病复发率低于四联组(2.50%vs. 22.50%,χ~2=7Y-27632.314,P=0.007)。结论 铋剂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确切,可抑制胃酸分泌以及促进溃疡修复,减轻肠道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胃肠功能,降低疾病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