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对李莹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的治疗方法、用药规律分析,总结其治法方药。方法:通过门诊跟师,记录2021.12-fetal immunity2022.12在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门诊就诊的慢性肾炎病例,使用Excel及SPSS Modeler18.0,对病例进行数据挖掘研究,总结治疗CGN的治疗经验。结果:1.共收集病例203例,共计645诊次,处方623首。纳入患者男女比例为1.049:1,51-60岁患者居多。共含177味中药。2.证候以脾肾气虚证(21.0%)、湿热证(20.1%)为主。3.应用频次100次以上的药物共24味。4.四气以温(34.0%)、寒(30.4%)、平(27.0%)为主。五味以甘(42.8%)、苦(25.6%)居多。归经涉及肝经(20.5%)、肾经(18.9%)、脾经(13.4%)。5.关联规则:最低支持度15%,最小PUN30119分子量置信度80%时,获得药物组合42个;“支持度个数100,置信度0.9”得核心药物组合“白术-山药-大蓟-小蓟-杜仲炭-棕榈炭-生地黄-白茅根-泽泻-杜仲-茯苓-黄芪-牡丹皮”。6.聚类分析:核心组合:小蓟-大蓟-生地黄-鸡内金、白茅根-土茯苓、杜仲炭-棕榈炭、白术-山药-车前子、泽泻-牡丹皮-茯苓、山茱萸-五味子、枸杞-菟丝子、杜仲-续断、熟地黄-牛膝。结论:1.李莹教授认为,慢性肾炎病机为脾肾亏虚,外受风、湿等邪,内见瘀血。治疗应“补益脾肾为本,辅以健肺气兼清热祛湿、消MK-1775瘀、利尿消肿”。2.其核心组方:白术、山药、大蓟、小蓟、杜仲炭、棕榈炭、生地黄、白茅根、泽泻、杜仲、茯苓、黄芪、牡丹皮。3.常用药对:小蓟-大蓟-生地黄-鸡内金、白茅根-土茯苓、杜仲炭-棕榈炭、白术-山药-车前子、泽泻-牡丹皮-茯苓、山茱萸-五味子、枸杞-菟丝子、杜仲-续断、熟地黄-牛膝。
饲喂青贮黄梁木代替青贮玉米川中黑山羊肝转录组的表达分析
旨在分析饲喂青贮黄梁木替代50%青贮玉米的川中黑山羊肝转录组测序中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及其靶基因,挖掘饲喂青贮黄梁木影响川中黑山羊肝代谢的关键基因,从而探究青贮黄粱木的饲喂效果。试验共选取6只雄性健康川中黑山羊[5月龄,平均体重(21.07±4.05) kg]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为青贮黄梁木替代50%青贮玉米组,对照组为青贮玉米组。试验期间采用全混合日粮(TMR)进行饲喂。于试验期的最后1 d对山羊进行屠宰并取其肝,提取肝组织的RNA,构建文库后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Torin 1核磁,以P<0.05为阈值筛选出差异mRNA和lncRNA,进行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并构建靶向关系网络。再从差异表达lncRNA和mRNA中各随机选Empagliflozin临床试验择3个基因,采用RT-qPCR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差异表达的mRNA有1 696个,其中943个上调,753个下调;差异表达lncRNA共有33个,其中22个上调,11个下调。结合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与差异表达mRNA的交集基因的富集分析发现,NDUFA10、NDUFB11、NDUFS5参与肝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如多糖代谢过程、葡聚糖分解代谢过程、纤维素分解代谢等。结合lncRNA靶基因预测发现,GSTA3、GSTA4基因参与Urban airborne biodiversity肝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如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及细胞色素P450对异源物质的代谢等代谢通路。本研究发现,在饲喂青贮黄梁木川中黑山羊的肝组织中,NDUFA10、NDUFB11、NDUFS5以及GSTA3、GSTA4等可能从营养物质代谢和毒素代谢等方面影响肝功能。
瑞巴派特与埃索美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
目的 探讨瑞巴派特与埃索美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唐河县公费医疗医院收治的110例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巴派特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Hp清除率和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orsomorphin-2hcl.html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Hp清除率为87.27%antibiotic-related adverse events,高于对照组的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0332991治疗后观察组前列腺素E2、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2.73%)与对照组(9.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巴派特与埃索美拉唑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效果较好,可提高Hp根除率,可能与调节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王茂泓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研究
研究背景: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多发病,属中医“消渴”“尿浊”“肾non-medical products消”“脾瘅”“水肿”“关格”“溺毒”等范畴。而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发展而来,糖尿病即中医“消渴”,一般认为消渴主要病位在肺、胃、肾,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而在临床中发现:一者,糖尿病或糖尿病肾病患者阴虚燥热少见,从阴虚燥热论治疗效果不佳;二者,糖尿病从现代医学论,其病变脏腑为胰腺,即中医所说的“脾”,而《中医内科学》消渴的病位竟然不涉及“脾”。导师继承首届全国名中医张小萍教授的脾胃气化学说学术思想,从脾胃气化论治糖尿病肾病疗效独特。《黄帝内经》也将糖尿病称为“脾瘅”,因此,有必要挖掘经典,从脾胃气化角度重新认识糖尿病肾病。目的:1.探讨从脾胃气化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来源。2.探讨脾胃气化与糖尿病肾病虚、湿、瘀、毒病机的关系。3.总结导师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方法:1.通过对《黄帝内经》、李东垣《脾胃论》、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元御《四圣心源》等经典著作中有关“气化”、脾胃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胰腺与中医“脾”的关系,以及太阴与少阴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进行整理分析,探讨从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来源;其次分析糖尿病肾病虚、湿、瘀、毒病机与脾胃气化的关系,从而得出从脾胃气化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可行性及优势所在。2.通过阅读导师所继承的首届全国名中医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与临证经验》,阅读导师及同门师兄师姐有关论文著作,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及病案,总结导师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治则、治法,以及基于脾胃气化学说运用六经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的证治分型、常用方剂以及临证经验。3.收集导师从脾胃气化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病例,根据西医诊断依据,将糖尿病肾病分为I~V期,因临床I~GSK2118436化学结构II期缺乏典型症状及辅助检查,故将病例按III期、IV期、V期分类,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导师论治的证型及方药规律。研究结果:1.糖尿病乃胰腺病变,故治疗应调脾为先;糖尿病肾病由糖尿病发展而来,是由脾及肾;通过燥湿、纳化、升降、出入四大方面与糖尿病肾病“虚”“湿”“瘀”“毒”四大病机关系分析,糖尿病肾病“虚、湿、瘀、毒”病机皆与脾胃气化相关,因此调理脾胃是糖尿病肾病防与治的关键。2.导师从脾胃气化论治糖尿病肾病,强调“病在脾胰,调脾为先、重视脾胃,从脾治肾、糖尿病肾病之防变重在调脾胃、脾胃气化,调节血糖。”提出了“调节气机,斡旋升降、纳化并举,通补兼施、燥湿相宜,阴阳并调、重视出入,善用六经”的治疗原则,同时基于脾胃气化学说及其发挥,运用六经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提出相应的证治分型、选方、辨证要点及临证经验。3.通过对已收集的导师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导师临证论治糖尿病肾病,早期阶段(III期)主要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轻度异常,证型分布主以少阳与厥阴为主,共占63.5%,选方以小柴胡汤、四逆散以及乌梅丸为主,此阶段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党参、黄芪、桂枝、柴胡;中期阶段(IV期)以水肿、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异常为主要表现,主要以湿浊、水饮内盛,与少阳、太阴、少阴密切相关,其中少阴热化兼有水饮占26.9%,阳虚水泛占21.2%,水湿壅盛与脾虚湿滞均占17.3%;少阳湿浊占11.5%,选方以猪苓汤最常用,真武汤次之,此阶段药物使用频率较高为黑顺片、茯苓、泽泻、丹参。晚期阶段(V期)以体内有毒代谢产物升高,出现全身症状,证治分型上湿瘀交阻证占40%、寒凝血虚证占22.9%,浊邪犯胃证占17.1%,而升降反作占11.4LGK-974研究购买%,说明此阶段患者多处于湿瘀交阻,毒邪内蕴阶段,应标本同治,祛邪扶正为主,选方上常合方治疗,其中温胆汤、桂枝茯苓丸各占53.3%、50.5%,当归四逆汤占41%,均是导师高频使用方剂;此阶段使用土茯苓及法半夏的频率非常高,各占97.1%、99%,细辛和枳实次之。4.导师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常用药对为黄芪-知母、柴胡-枳壳、桂枝-茯苓、乌贼骨-茜草、葛根-鸡屎藤、补骨脂-玉米须、鳖甲-龟板等。结论:1.糖尿病乃胰腺病变,故治疗应调脾为先;糖尿病肾病由糖尿病发展而来,是由脾及肾。其病位均涉及到“脾”,是对《中医内科学》“消渴”病位及病机的补充。2.糖尿病肾病“虚、湿、瘀、毒”病机皆与脾胃气化相关,基于脾胃气化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有独特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3.导师基于脾胃气化学说运用六经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是对脾胃气化学说的进一步拓展应用,拓宽了糖尿病肾病的临证思路。4.导师临床论治糖尿病肾病,早期以和解与扶正为主;中期以祛邪为主;晚期以祛邪扶正为主。
肾移植术后非HLA抗体特征与移植肾病理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受者非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特征及其与移植肾病理状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22年444例肾脏移植术后受者非HLA抗体检测资料,根据移植肾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排斥反应组(47例)、非排斥反应组(61例)、肾功能稳定组(336例)。应Hereditary thrombophilia用Graph Pad Prism 9.0统计软件,分析肾脏移获悉更多植术后非HLA抗体的特征,非HLA抗体与HLA抗体的相关性,非HLA抗体与移植肾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 444例受者Panobinostat临床试验中,非HLA抗体阳性为69.8%(310例),与HLA抗体呈正相关关系(r=0.606,P <0.001),术后HLA抗体阳性受者非HLA抗体中位MFI值及和阈值的中位倍数高于HLA抗体阴性患者。排斥反应组,非排斥反应组及肾功能稳定组之间常见非HLA抗体存在差异。非HLA抗体与慢性肾小球病变(r=0.186,P=0.033),间质纤维化(r=0.265,P=0.002)呈正相关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发现,非HLA抗体预测移植肾动脉炎(AUC=0.771)和慢性肾小球病变(AUC=0.741)诊断价值较高,但是预测排斥反应的能力不强(AUC=0.605)。结论 肾移植术后非HLA抗体阳性率较高。排斥反应、非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功能稳定受者常见非HLA抗体不同。非HLA抗体与移植肾慢性病变关系密切,并且对移植肾动脉炎和移植肾慢性病变的预测价值高于对排斥反应的预测价值。
主动靶向肾脏作用纳米颗粒在非肿瘤性肾脏疾病中的研发现状
背景:目前治疗肾脏疾病的药物种类较少,部分Raf抑制剂系统使用药物存在全身不良反应较大、在体内循环被迅速降解等问题。目前具有主动靶向作用的纳米颗粒相关研究成为药物递送领域的热点,与纳米颗粒主动靶向相关的病理基础探索也在不断深入。目的:归纳总结目前常见肾脏疾病中已有研究的主动靶向策略。方法:第一作者及第二作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Pub Med数据medical support库,以“Nanoparticles,active targeting,target,kidney,kidney disease”为英文检索词,以“纳米颗粒,纳米粒子,靶向,主动靶向,肾脏疾病,肾脏”为中文检索词,检索2023-07-02前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了筛选、归纳、总结,最后纳入6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具有主动靶向作用的纳米粒子在多种常见肾脏疾病中已有研究。主动靶向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配体受体结合,通过在纳米粒子上修饰配体将其特异性导向肾脏内细胞上的受体,实现主动靶向。在不同肾脏病理条件下,肾脏特定部位的病理变化可能成为主动靶向实现的关键突破点。虽然具有肾靶向作用的纳米颗粒在非肿瘤性肾脏疾病中已有初步研究,但所有研究均处于动物体内实验阶段,距离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工作还点击此处要走很远的道路。
通塞颗粒对AECOPD大鼠气道上皮屏障及EGFR/ERK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通塞颗粒(TSG)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大鼠上皮屏障功能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model)组、TSG组和莫西沙星(MXF)+沙丁胺醇(STL)组。第1~8周建立COPD大鼠模型,第9周第3天,经鼻滴入肺炎克雷伯杆菌建立AECOPD大鼠模型。第9周的第1购买Y-27632~2天和4~7天,control组和model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TSG组和MXF+STL组分别给予TSG和MXF+STL灌胃,灌胃结束后处死大鼠。检测大鼠呼气峰流速(PEF)的变化;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肺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闭锁小带蛋白1(ZO-1)、上皮钙黏素(E-Cad)和闭合蛋白(OCC)蛋白表达。采用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刺激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给selleck抑制剂予TSG不同活性部位干预,检测ZO-1、E-cad、OC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EGFR(p-EGF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磷酸化ERK(p-ERK)蛋白水平。结果:TSG可显著降低AECOPD大鼠支气管壁厚度、肺泡平均线性截距,以及肺组织IL-1β、IL-6、TNF-α、MMP2和MMP9表达水平,增加平均肺泡数和PEF,上调ZO-1、E-Cad和OCC蛋白表达(P<0.01)。TSG可以显著抑制CSE诱导的BEAS-2B细胞中ZO-1、E-Cad和OCC的表达(P<0.01)。网络药理分析获得TSG2所含化合物对应328个靶点以及AECOPD相关的3 864个基因;整合分析显示TSGphosphatidic acid biosynthesis2缓解AECOPD可能与ERBB2、ERK、EGFR、IL和WNT等信号通路有关。实验结果显示,TSG2可以显著抑制CSE诱导的BEAS-2B细胞中p-EGFR和p-ERK水平的升高(P<0.05或P<0.01)。结论:TSG可以保护气道上皮屏障功能,缓解AECOPD,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GFR/ERK信号通路有关。
基于掌跖脓疱病“脾虚湿热,瘀阻脉络”病机假说的组方规律
目的phage biocontrol: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分析中医药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并提出“脾虚湿热,瘀阻脉络”病机假说。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Erastin分子式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3个中文数据库,收集使用内服中药治疗掌跖脓疱病的文献,然后录入该软件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共检索纳入了87篇文献,从中筛选出内服方剂76首,涉及中药177种。其中累计出现频数最高的前5味中药分别是地黄、土茯苓、甘草、薏苡仁、牡丹皮;药物的四气以寒性、平性、温性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胃、肝、肺、脾、心经为主;主要药类以清热类、利水渗湿类、补虚类、活血化瘀类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44组,关联药组13组;最后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提取出5组聚类组合selleck E7080。结论:掌跖脓疱病是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脾虚湿热,瘀阻脉络”为其基本病机,并且总结出治疗该病的组方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思路和数据支撑。
降压药物的使用影响了短期收缩压变异性与血管内机械取栓并成功再通的急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目前,血管内机械取栓(EVT)被认为是治疗大血管闭塞性(LVO)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在血管内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血压值应控制在什么范围目前仍存在分歧,血压变异性(BPV)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本PD-0332991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降压药物的使用是否影响了收缩压变异性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在EVT后成功再通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因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并接受EVT治疗且成功再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术中或术后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使用降压药=136名,未使用降压药=78名)进行亚组分析。3个月时的预后良好被定义为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分为0-2分。我们收集了人口学特征、既往相关病史、本次卒中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相关信息等临床数据。每小时的收缩压(SBP)是在EVT后的前24小时记录的,同时记录了其他血压参数,包括SBP最大值和SBP最小值。我们用8种方法计算了所有患者和不同组别在EVT后24小时的收缩压的BVX-661P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BPV对预后的影响,构建了两种预测模型(模型1:调整了糖尿病、入院NIHSS、m TICI、发病到再灌注时间、降压药的使用、脑出血;模型2:调整了糖尿病、入院NIHSS、m TICI、发病到再灌注时间、脑出血),并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降压药物的使用是否影响收缩压变异性对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本研究选取320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严格的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14例。在我们分析的214名患者中,依据预后缺血性卒中3个月m RS评分分成了两组,92名(43.0%)预后良好,其中43名(46.7%)使用了降压药;122名(57.0%)预后不良,其中93名(76.2%)使用了降压药,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预后良好的较预后不良的患者的拥有较低的BPV。在整体人群两种模型Logistic分析中,Δ1、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连续变异性(SV)、平均实际变异性(ARV)、平均连续绝对变化百分比(ACACP)、中位数连续绝对百分比变化(MCAPC)均与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后的预后不良显著相关,经过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ROC)曲线得出,模型1的曲线下面积较模型2中的曲线下面积稍大(ΔAUC,0.031-0.040,P<0.05),模型1预测能力更好(AUC,0.774-0.783,P<0.05)。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当以应用降压药作为分组依据研究收缩压变异性与预后关系时,我们发现未使用降压药的组收缩压变异性除中位连续绝对百分比变化外,均与不良预后相关(优势比,1.078-1.427,P<0.05),在对入院NIHSS、脑出血进行调整的多变量模型中,7种方法计算的收缩压变异性仍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优势比为1.0MRI-directed biopsy83-1.421)。在调整基线ASPECTS、m TICI、入院NIHSS、发病到再灌注时间的模型中,收缩压变异性的不良预后的优势比从1.096到1.450不等(均P<0.05),然而这种相关性在使用降压药组中并不显著(P>0.05)。结论:急性大血管闭塞并在EVT后实现成功再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降压药物的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收缩压变异性对预后不良的预测。
Cu、Fe纳米颗粒与农业上两种常见真菌和细菌的耦合作用研究
2021年全世界有7.02-8.28亿人面临着饥饿,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也影响着全球粮食安全发展轨迹。农药、化肥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粮食产量的同时过度使用直接造成了土壤生态破坏,病菌大量繁殖和农药残留。我们亟需一种新技术应对粮食不足、农药化肥减量化、生态恢复等问题,纳米技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已有大量研究证明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植物生长、修复土壤及环境污染等达到增产,但仅限于实验室基础研究阶段。近6年来,我们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MPNP宏量制备金属纳米粉体技术制备的金属纳米粉体材料,在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及国外十多个国家针对80余种作物进行了示范推广,增产可达24-42%。充分验证了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及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纳米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影响微生物,为了探讨除了增产作用之外Cu、Fe纳LEE011浓度米颗粒对有害菌、有益菌的耦合作用,本论文选择植物有害菌三线镰刀菌、有益菌枯草芽孢杆菌评估纳米铜、纳米铁对其抑菌抗菌效果,并评估纳米铁在大田实际使用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Cu、Fe纳米颗粒进行结构、形貌及成分表征,可知Cu、Fe纳米颗粒呈球形、粒度均匀、分散性好、具备核壳结构且粒径在20-80 nm之间,适合做纳米抗菌剂。(2)研究不同浓度Cu、Fe纳米颗粒液体抗菌剂对植物有害菌三线镰刀菌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纳米铜液体抗菌剂对其MIC介于10~(-6)-5×10~(-6) g/m L之间、MBC介于5×10~(-5)-10~(-4) g/m L之间;纳米铁液体抗菌剂对其MIC介于10~(-5)-5×10~(-5) g/m L之间、MBC介于5×10~(-4)-10~(-3) g/m L之间,适合于农业生产。(3)研究不同浓度Cu、Fe纳米颗粒液体抗菌剂对植物有益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纳米铜液体抗菌剂对其MIC介于10~(-7)-2×10~(-7) g/m L之间、MBC介于5×10~(-7)-6×10~(-7) g/m L之间;而纳米铁液体抗菌剂对有Recurrent otitis media益菌不敏感,更适宜PS-341溶解度于农业推广。(4)采用铁纳米微肥进行不同时期番茄叶面喷施试验,研究其对病虫害抑制能力,第三穗果、第五穗果采收期统计结果发现植株发病率、植株病死率较对照均低于3.6-6.4%之间。且苗期进行铁纳米微肥叶面喷施较对照产量增幅达14.97%,座果期进行叶面喷施较对照增产7.61%,可见苗期叶喷效果好于座果期,为大面积推广铁纳米微肥在番茄上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5)在特种高辣辣椒上进行了农药减量化试验,农药减量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使用铁纳米微肥,叶斑病、根腐病、白粉病发病率及虫果率四种指标均略好于农药标准使用量下防治效果,说明纳米铁在大田作物上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能够促进农药减量化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