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中EIF4A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中真核起始因子4A-3(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A-Ⅲ,EIF4A3)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通过Tumor Immune Estimation Resource(TIMER)数据库分析EIF4A3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水平。NCBI数据库分析EIF4A3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数据库分析EIF4A3在胃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UCLCAN数据库基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及肿瘤分级等亚组分析EIF4A3相对表达情况。KM plotter数据库分析EIF4A3对胃癌Ceralasertib配制患者总生存的影响。通过Starbase数据库分析EIF4A3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29例患者的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immunosuppressant drug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获悉更多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胃癌细胞株(HGC-27、MKN-45和AGS)和正常胃上皮细胞株(GES-1)中EIF4A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TIMER数据库结果显示,EIF4A3在包含胃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均高表达(均P<0.05)。NCBI数据库显示,EIF4A3在食管、胃和结肠等正常组织中低表达。GEPIA数据库显示,EIF4A3在胃癌组织中相对高表达。UCLCAN数据库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EIF4A3的转录水平在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和肿瘤分级亚组中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KM plotter数据库结果显示,EIF4A3的表达状态与患者总生存期相关(HR=0.74,95%CI:0.63~0.88,P<0.01)。Starbase数据库结果显示,EIF4A3与TNF-α/NF-κB信号通路中TNF和NF-κB亚单位1(NF-κB subunit 1,NFKB1)均呈正相关(r=0.152,P<0.01;r=0.100,P<0.01)。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RT-qPCR均显示,EIF4A3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株中均高表达(均P<0.01)。结论 EIF4A3在胃癌及胃癌细胞株中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分期和肿瘤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EIF4A3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其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TNF-α/NF-κB信号通路参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血清miRNAs作为潜在肝癌诊断标志物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7种miRNA,简称miRNA7(包括LXH254抑制剂miR-21,miR-26a,miR-27a,miR-122,miR-192,miR-223和miR-801)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其与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在早期肝癌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数据库ENCORI包含了50例肝正常组织和370例肝癌组织的相关数据信息,检索miRNA7在不同肝组织间表达水平的差异;随后收集我院诊治的70例非癌性患者作为肝良性组,75例肝癌患者作为肝恶性组,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miRNA7、AFP和CEA表达水平、阳性率,分析以上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肝癌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 ENCORI数据库显示,相比肝正常组织,肝癌组织中miR-21,miR-26a,miR-27a,miR-122,miR-192和miR-223均显著异常表达。在177例受试者中,相比于对照组和肝良性组,肝恶性组血清miRNA7的总相对定量值Logit、AFP和CEA表达水平及检测阳性率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肝恶性组和对照组的血清miRNA7、AFP和CEA联合检测的AUC值(0.97)明显高于三者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者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早期肝癌的诊断效mediator complex能。同时,肝恶性组和良性组间血清miRNA7、AFP和CEA联合检测的AUC值(0.92)selleckchem VX-765也均高于其单独检测,三者联合检测的AUC值与单独检测AFP、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miRNA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miRNA7是肝癌早期诊断的有效肿瘤标志物,与AFP、CEA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肝癌的临床诊断效能。

健脾化痰方治疗社区H型高血压痰浊内蕴证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健脾化痰方治疗社区H型高血压痰浊内蕴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本社区就诊的H型高血压痰浊内蕴证患者118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c-Met抑制剂各5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健脾化痰方进行治疗。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降压效果、中医证候评分和血清学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97%(P<0.05)。观察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27%(P<0.05)。观察组治疗后头痛、眩晕、胸闷、呕吐主要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Travel medicine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化痰方应用于社区H型高血压健脾化痰方患者的治疗中,有助于提高降压效果和中医证候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HcBlebbistatin细胞培养y水平,改善血脂水平。

不同浆膜类型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CONUT的评估分析

背景胃癌浆膜类型是指癌组织浸润到浆膜层引起的变化类型,术中观察到的浆膜类型直接影响胃癌患者预后.不同浆膜类型胃癌患者预后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是临床上对于其危险因素缺乏统一标准.同时,控制营养状态评分(control nutritional status, CONUT)作为胃癌预后的风险因素,但对不同浆膜类型患者预后的影响尚不可知.目的研究影响不同浆膜类型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控制营养状态评分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selleck抑制剂2015-01/2017-01在我院胃肠外科进行胃癌根治术的326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参照分型和观察浆膜形状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型和反应型(86例)、结节型(88例)、腱状型(67例)、多彩弥漫型(85例),随访至患者死亡或随访至2022-01,记录患者临床和病理指标,采用Cox模型预后生存分析探究影响不同浆膜类型胃癌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结果Cox模型预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型和反应型、结节型患者其生存因素为TNM分期、CONUT(P<0.05);腱状型生存因素为肿瘤分化和TNM分期(P<0.05);多彩弥漫型生存因素为肿瘤分化、TNM分期、淋巴结转移(P<0.05).正常型和反应型、结节型CONUT低分和高分患者5年生存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腱状型和多彩弥漫型CONUT低分和高分患者5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浆膜类型胃癌患者具有不同的生存影响因素,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不同影响因素Bafilomycin A1研究购买预测不同浆膜类型患者的预后;术前控制营养状态评分作为评估不同浆膜类型胃癌患者biomass pellets预后的指标之一,可提示该患者预后稍差.

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对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core needle biopsy白1样蛋白2(GLIPR1L2)对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克隆旋毛虫GLIPR1L2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蛋白(rGLIPR1L2),用Western blot分析rGLIPR1L2的反应原性。将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rGLIPR1L2共孵育,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rGLIPR1L2与大鼠PBMC的结合,分析rGLIPR1L2对细胞增殖、迁移、NO分泌、吞噬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大鼠腹腔注射rGLIPR1L2后,测定血清中IL-4、IL-9、IL-17、TGF-β、IFN-γ等细胞因子的变化。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对小鼠进行免疫后,ELISA检测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的变化,收集旋毛虫成虫和肌肉幼虫并计数,分析rGLIPR1L2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体外试验表明,rGLIPR1L2能够促进大鼠PBMC的增殖与迁移,增强细胞NO分泌和吞噬功能,一定浓度下可提高细胞凋亡比例。体内试验显示rGLIPR1L2能LGX818小鼠促进大鼠IL-4分泌,但对细胞因子IFN-γ、IL-9、IL-17和TGF-β的分泌无显著影响。rGLIPR1L2免疫小鼠Decitabine抑制剂可引起其体内特异性IgG抗体显著升高,且可显著降低受感染小鼠的肌肉幼虫数量。[结论]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免疫功能。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青年与青少年群体的情绪与睡眠状态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稳定后复工复学阶段

目的 了解新冠疫情平缓期复学、复工的青年与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方法 通过网络问卷,采用自制基本情况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1 621例被试进行调研,采用Nvivo12.0软件、SPSS 23.0软件分别对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被试自述情绪体验无聊、担心、Talazoparib抑制剂紧张等。睡眠质量指数在性别、居住状态、关注疫情新闻时间、与父母沟通时间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大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指数(4.67±3.12)低于全国常模(5.8±GW-5720162.4)(P<0.001),被调研者焦虑评分(42.87±9.94)高于全国常模(29.78±10.07)(P<0.001),被调研者抑郁评分(47.64±11.34)高于全国常模(33.46±8.55)(P<0.001)。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显示睡眠质量指数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呈显Pacific Biosciences著正相关,且可有效预测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结论 复工复学阶段,青年与青少年群体的情绪状态依然受到明显影响,但是呈现出积极特征,存在多种积极情绪体验。相比于一般时期,青年与青少年体现出更高的抑郁情绪与焦虑情绪,但大学生睡眠质量好于一般时期。

Mito-OS-Timer:一种靶向监测线粒体氧化应激的荧光秒表

线粒体氧化应激(mitochondrial oxidative stress,Mito-OS)是一种线粒体内活性氧产生与抗氧化系统失衡状态,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诱发氧化应激会造成线粒体损MK-4827伤,被认为是促发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氧化应激细胞或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主要基于细胞形态、动物表型或特征代谢产物产生情况等指标,无法实时监测动failing bioprosthesis态变化。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靶向线粒体的氧化应激荧光蛋白监测系统,命名为Mito-OS-Timer,可实时监测线粒体氧化应激动态变化。主要基于荧光蛋白DsRed1-E5红绿荧光转变速率与氧浓度变化呈正相关机理,将DsRed1-E5基因与定位线粒体内膜的ATP合酶亚基(ATP5PB片段)进行基因融合,构建了pselleck C59Mito-OS-Timer重组质粒以及HEK293T稳定表达细胞株,0-300μmol/L H_2O_2和0-5μmol/L鱼藤酮分别诱导处理后,结果显示细胞模型线粒体内红绿荧光转变速率与线粒体氧化应激程度呈现明显正相关。另外,利用Mito-OS-Timer检测pLVX-shFLCN沉默folliculin(FLCN)基因诱导氧化应激程度增强。此系统为研究线粒体氧化应激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视化方法。

甲胎蛋白联合谷氨酰转移酶对晚期乙肝相关性肝癌男性患者应用仑伐替尼治疗后进展的预测价值

背景甲胎蛋白已是公认的肝癌的肿瘤标记物,在肝癌早筛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通过单独监测AFP水平对肝癌预后评估作用仍十分有限。近年来,谷氨酰转移酶被发现在肝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应用价值。然而,二者联合预测肝癌进展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联合谷氨酰转移酶对晚期乙肝相关性肝癌男性患者应用仑伐替尼治疗后进展的预测评估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5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男性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仑伐替尼为一线抗肿瘤药物,以RECIST1.1为标准,每4~8周进行疗效评价并Pidnarulex分子式监测AFP及GGT水平。治疗至6个月时,将肿瘤进展患者纳入进展组(n=22),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及疾病稳定的患者纳入非进展组(n=63)。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FP、GGT及两者联合对仑伐替尼治疗后肿瘤进展的预测作用。结果 两组年龄、既往主要病史、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及P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前AFP及GGT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AFP差值预测治疗后进展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71(95%CI:0.647~0.896)、84.10%、68.20%;GGT差值预测治疗后进展的曲线下面Q-VD-Oph IC50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63(95%CI:0.629~0.898)、98.40%、54.50%;AFP差值联合GGT差值预测治疗后进展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9(95%CI:0.744~0.954)、93.70%、72.70%,二者联合后预测效能优于AFP(P=0.023)。AFP差值的最佳截断点为52 ng/mL,GGT差值的最佳截断点为21.5 U/L。结论 AFP联immunoglobulin A合GGT对晚期乙肝相关性肝癌进展具有一定的预测评估作用。

穿心莲内酯对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体外实验,研究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ND)对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根据AND的结构预测其神经胶质瘤相关靶点。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枢纽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NVP-TNKS656体内实验剂量O) 分子功能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以确定与其相关的信号通路,再进行分子对接,研究AND与上述靶点的结合活性,最后进Types of immunosuppression行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通过神经胶质瘤样本和正常样本的比较,分析枢纽基因的表达差异并获得其Kaplan-Meier生存曲线。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在上述基础上,在人源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观察AND对其生长的影响及形态变化,并检测AND在蛋白质水平对PI3K/AKT通路的影响。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获得AND的40个神经胶质瘤相关靶点,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10个枢纽基因,AND与其有较强的结合活性。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枢纽基因参与神经元凋亡过程的调控、活性氧代谢等生物过程,且与PI3K/AKT等信号通路有关。GSEA富集分析提示PI3K/AKT-mTOR等信号通路在神经胶质瘤干细胞中显著上调。枢纽基因中HSP90AA1、HSP90AB1、RHOA、CDK2、MET在神经胶质瘤样本与正常样本间存在显著差异,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表达的枢纽基因BCL2L1、CDK2、SOD2、MET有较高的生存率。体外研究发现,AND时间、浓度依赖性地抑制U251细胞的生长。在AND的作用下,U251细胞出现变圆、皱缩,并显著降低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p-PI3K、p-AKT、p-PI3K/ PI3K、p-AKT/ AKT蛋白的表达。结论:AND可抑制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究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鹰潭市人民医院妇产科2018年7月-202GDC-0973作用1年7月收治的妊购买SCH727965娠期高血压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疾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38例和联合组38例。常规组给予单一的硝苯地平进行治疗,联合组给予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水平、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联合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Hcy、胱抑素C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均低于常规组,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剖宫产、胎盘早剥、新生儿窒息、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给予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调节患者血清Hcy和胱抑素C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