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SOX10和GATA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18—2021年行SOX1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乳腺癌标本360例, 其中同时行SOX10和GATA3染色的乳腺癌标本268例, 分析SOX10和GATA3在原发性及转移性乳腺癌中的表达, 并比较二者与乳腺癌分子分型、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统计其在各分组间的分布差异。结果 SOX10和GATA3在BMS-354825乳腺癌中的总表达率分别为25.8%(93/360)、81.7%(219/268), 在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中的总表达率分别为83.3%(80/96)、42.7%(32/75)。SOX10在TNNeuropathological alterationsBC中高表达(P0.001), 而GATA3在luE-616452说明书minal A型、luminal B型及HER2过表达型中高表达(P0.001)。在TNBC中SOX10与GATA3的表达呈负相关, 二者联合应用在乳腺癌及TNBC中的表达率可分别高达97.8%(262/268)、94.7%(71/75)。此外, SOX10的表达与高组织学分级、高Ki-67阳性指数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与雄激素受体(AR)呈负相关, GATA3的表达与低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与AR呈正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OX10是TNBC的灵敏标志物, 而GATA3在非三阴型乳腺癌中高表达, 二者互补, 联合应用SOX10及GATA3可提高乳腺癌尤其是TNBC的检出率。此外, SOX10与肿瘤恶性特征相关, 提示SOX10可作为乳腺癌预后评估及潜在治疗靶点。
吸烟对肺癌患者下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吸烟对肺癌患者下呼吸道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176例肺癌患者,依据研究对象吸烟与否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每组各88人。两组患者均予以痰液采集培养,运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下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测定,并针HDAC抑制剂对两组结果予以比较。结果:吸烟组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medical optics and biotechnology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高于未吸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菌株检出率均低于未吸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炎克雷伯杆菌中,吸烟组头孢他啶与环丙沙星耐药性高于未吸烟组,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肠埃希菌中,吸烟组头孢唑林与庆大霉素耐药性高于未吸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吸烟组氨苄西林舒巴坦与红霉素耐药性高于未吸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AG-221纯度意义(P<0.05);在铜绿假单孢菌中,两组耐药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会改变肺癌患者下呼吸道的微生物菌群结构,使致病菌增加并增强其耐药性。
米氮平对合并抑郁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米氮平对合并抑郁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收治的92例合并抑郁的老年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抗抑郁治疗意愿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愿意立即接受抗抑郁治疗)和对照组(暂不接受抗抑郁治疗或4周后再考虑接受抗抑郁治疗),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肿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米氮平进行抗抑郁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NK细胞、B淋巴细胞)和炎症因子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l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HAMD-17评分和NL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17评分和NLR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免疫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此网站著性(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CD3~+、CD4~selleck产品+、CD4~+/CD8~+、NK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CD8~+、B淋巴细胞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米氮平可改antibiotic-bacteriophage combination善合并抑郁的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状态,并可以提高其免疫功能和降低其炎症标志物NLR水平,有利于老年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呼吸道微生物定植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治术后肺炎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呼吸道微生物定植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根治术后肺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4月—2021年4月146例NSCLC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NSCLC根治术nano-microbiota interaction,记录术后肺炎发生率和病原菌分布情VP-16小鼠况。患者均在术前经支气管镜取样检测呼吸道微生物定植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呼吸道微生物定植与NSCLC术后肺炎发生的关系。结果 146例术前存在呼吸道微生物定植56例(38.36%),术后发生肺炎38例(26.03%)。术后发生肺炎38例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28株(73.68%),革兰阳性菌10株(26.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术时间及术前呼吸道微生物定DS-3201 NMR植是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术前呼吸道微生物定植是NSCLC根治术后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肺炎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益肾清肝方逆转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益肾清肝方逆转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益肾清肝方的有效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GEO数据库检索获得乳腺癌ET耐药的原始基因表达谱数据(GSE67916)以获取乳腺BI 10773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相关靶基因,并与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相映射以得到共同靶点。通过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益肾清肝方逆转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PPI网络,并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关键靶点;通过Metascape平台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靶点-活性成分-通路相互作用网络;对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益肾清肝方活性成分122个,与疾病的交集靶点30个,主要涉及ESR1、TP53、STAT3、MAPK1、PGR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Foxo、P53、雌激素、P13K-Akt等信号通路可能是益肾清肝方逆转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关键信号通路,由靶点-活性成分-通路网络得出β-谷甾醇、木犀草素、山柰酚、槲皮素、苦参碱等是发挥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分子对接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对接活性良好。结论 益肾清肝方中β-谷甾醇、木犀草素、山柰酚、槲皮素、苦参碱等可能通过抑制耐药相关蛋白表达、降低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抑制耐药Rescue medication相关信MG132试剂号通路,发挥逆转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耐药的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
胃癌中EIF4A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中真核起始因子4A-3(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A-Ⅲ,EIF4A3)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通过Tumor Immune Estimation Resource(TIMER)数据库分析EIF4A3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水平。NCBI数据库分析EIF4A3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数据库分析EIF4A3在胃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UCLCAN数据库基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及肿瘤分级等亚组分析EIF4A3相对表达情况。KM plotter数据库分析EIF4A3对胃癌Ceralasertib配制患者总生存的影响。通过Starbase数据库分析EIF4A3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29例患者的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immunosuppressant drug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获悉更多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胃癌细胞株(HGC-27、MKN-45和AGS)和正常胃上皮细胞株(GES-1)中EIF4A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TIMER数据库结果显示,EIF4A3在包含胃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均高表达(均P<0.05)。NCBI数据库显示,EIF4A3在食管、胃和结肠等正常组织中低表达。GEPIA数据库显示,EIF4A3在胃癌组织中相对高表达。UCLCAN数据库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EIF4A3的转录水平在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和肿瘤分级亚组中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KM plotter数据库结果显示,EIF4A3的表达状态与患者总生存期相关(HR=0.74,95%CI:0.63~0.88,P<0.01)。Starbase数据库结果显示,EIF4A3与TNF-α/NF-κB信号通路中TNF和NF-κB亚单位1(NF-κB subunit 1,NFKB1)均呈正相关(r=0.152,P<0.01;r=0.100,P<0.01)。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RT-qPCR均显示,EIF4A3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株中均高表达(均P<0.01)。结论 EIF4A3在胃癌及胃癌细胞株中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分期和肿瘤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EIF4A3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其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TNF-α/NF-κB信号通路参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血清miRNAs作为潜在肝癌诊断标志物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7种miRNA,简称miRNA7(包括LXH254抑制剂miR-21,miR-26a,miR-27a,miR-122,miR-192,miR-223和miR-801)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其与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在早期肝癌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数据库ENCORI包含了50例肝正常组织和370例肝癌组织的相关数据信息,检索miRNA7在不同肝组织间表达水平的差异;随后收集我院诊治的70例非癌性患者作为肝良性组,75例肝癌患者作为肝恶性组,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miRNA7、AFP和CEA表达水平、阳性率,分析以上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肝癌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 ENCORI数据库显示,相比肝正常组织,肝癌组织中miR-21,miR-26a,miR-27a,miR-122,miR-192和miR-223均显著异常表达。在177例受试者中,相比于对照组和肝良性组,肝恶性组血清miRNA7的总相对定量值Logit、AFP和CEA表达水平及检测阳性率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肝恶性组和对照组的血清miRNA7、AFP和CEA联合检测的AUC值(0.97)明显高于三者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者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早期肝癌的诊断效mediator complex能。同时,肝恶性组和良性组间血清miRNA7、AFP和CEA联合检测的AUC值(0.92)selleckchem VX-765也均高于其单独检测,三者联合检测的AUC值与单独检测AFP、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miRNA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miRNA7是肝癌早期诊断的有效肿瘤标志物,与AFP、CEA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肝癌的临床诊断效能。
健脾化痰方治疗社区H型高血压痰浊内蕴证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健脾化痰方治疗社区H型高血压痰浊内蕴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本社区就诊的H型高血压痰浊内蕴证患者118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c-Met抑制剂各5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健脾化痰方进行治疗。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降压效果、中医证候评分和血清学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97%(P<0.05)。观察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27%(P<0.05)。观察组治疗后头痛、眩晕、胸闷、呕吐主要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Travel medicine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化痰方应用于社区H型高血压健脾化痰方患者的治疗中,有助于提高降压效果和中医证候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HcBlebbistatin细胞培养y水平,改善血脂水平。
不同浆膜类型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CONUT的评估分析
背景胃癌浆膜类型是指癌组织浸润到浆膜层引起的变化类型,术中观察到的浆膜类型直接影响胃癌患者预后.不同浆膜类型胃癌患者预后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是临床上对于其危险因素缺乏统一标准.同时,控制营养状态评分(control nutritional status, CONUT)作为胃癌预后的风险因素,但对不同浆膜类型患者预后的影响尚不可知.目的研究影响不同浆膜类型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控制营养状态评分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selleck抑制剂2015-01/2017-01在我院胃肠外科进行胃癌根治术的326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参照分型和观察浆膜形状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型和反应型(86例)、结节型(88例)、腱状型(67例)、多彩弥漫型(85例),随访至患者死亡或随访至2022-01,记录患者临床和病理指标,采用Cox模型预后生存分析探究影响不同浆膜类型胃癌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结果Cox模型预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型和反应型、结节型患者其生存因素为TNM分期、CONUT(P<0.05);腱状型生存因素为肿瘤分化和TNM分期(P<0.05);多彩弥漫型生存因素为肿瘤分化、TNM分期、淋巴结转移(P<0.05).正常型和反应型、结节型CONUT低分和高分患者5年生存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腱状型和多彩弥漫型CONUT低分和高分患者5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浆膜类型胃癌患者具有不同的生存影响因素,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不同影响因素Bafilomycin A1研究购买预测不同浆膜类型患者的预后;术前控制营养状态评分作为评估不同浆膜类型胃癌患者biomass pellets预后的指标之一,可提示该患者预后稍差.
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对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core needle biopsy白1样蛋白2(GLIPR1L2)对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克隆旋毛虫GLIPR1L2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蛋白(rGLIPR1L2),用Western blot分析rGLIPR1L2的反应原性。将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rGLIPR1L2共孵育,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rGLIPR1L2与大鼠PBMC的结合,分析rGLIPR1L2对细胞增殖、迁移、NO分泌、吞噬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大鼠腹腔注射rGLIPR1L2后,测定血清中IL-4、IL-9、IL-17、TGF-β、IFN-γ等细胞因子的变化。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对小鼠进行免疫后,ELISA检测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的变化,收集旋毛虫成虫和肌肉幼虫并计数,分析rGLIPR1L2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体外试验表明,rGLIPR1L2能够促进大鼠PBMC的增殖与迁移,增强细胞NO分泌和吞噬功能,一定浓度下可提高细胞凋亡比例。体内试验显示rGLIPR1L2能LGX818小鼠促进大鼠IL-4分泌,但对细胞因子IFN-γ、IL-9、IL-17和TGF-β的分泌无显著影响。rGLIPR1L2免疫小鼠Decitabine抑制剂可引起其体内特异性IgG抗体显著升高,且可显著降低受感染小鼠的肌肉幼虫数量。[结论]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