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氧化应激(mitochondrial oxidative stress,Mito-OS)是一种线粒体内活性氧产生与抗氧化系统失衡状态,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诱发氧化应激会造成线粒体损MK-4827伤,被认为是促发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氧化应激细胞或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主要基于细胞形态、动物表型或特征代谢产物产生情况等指标,无法实时监测动failing bioprosthesis态变化。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靶向线粒体的氧化应激荧光蛋白监测系统,命名为Mito-OS-Timer,可实时监测线粒体氧化应激动态变化。主要基于荧光蛋白DsRed1-E5红绿荧光转变速率与氧浓度变化呈正相关机理,将DsRed1-E5基因与定位线粒体内膜的ATP合酶亚基(ATP5PB片段)进行基因融合,构建了pselleck C59Mito-OS-Timer重组质粒以及HEK293T稳定表达细胞株,0-300μmol/L H_2O_2和0-5μmol/L鱼藤酮分别诱导处理后,结果显示细胞模型线粒体内红绿荧光转变速率与线粒体氧化应激程度呈现明显正相关。另外,利用Mito-OS-Timer检测pLVX-shFLCN沉默folliculin(FLCN)基因诱导氧化应激程度增强。此系统为研究线粒体氧化应激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视化方法。
甲胎蛋白联合谷氨酰转移酶对晚期乙肝相关性肝癌男性患者应用仑伐替尼治疗后进展的预测价值
背景甲胎蛋白已是公认的肝癌的肿瘤标记物,在肝癌早筛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通过单独监测AFP水平对肝癌预后评估作用仍十分有限。近年来,谷氨酰转移酶被发现在肝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应用价值。然而,二者联合预测肝癌进展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联合谷氨酰转移酶对晚期乙肝相关性肝癌男性患者应用仑伐替尼治疗后进展的预测评估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5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男性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仑伐替尼为一线抗肿瘤药物,以RECIST1.1为标准,每4~8周进行疗效评价并Pidnarulex分子式监测AFP及GGT水平。治疗至6个月时,将肿瘤进展患者纳入进展组(n=22),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及疾病稳定的患者纳入非进展组(n=63)。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FP、GGT及两者联合对仑伐替尼治疗后肿瘤进展的预测作用。结果 两组年龄、既往主要病史、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及P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前AFP及GGT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AFP差值预测治疗后进展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71(95%CI:0.647~0.896)、84.10%、68.20%;GGT差值预测治疗后进展的曲线下面Q-VD-Oph IC50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63(95%CI:0.629~0.898)、98.40%、54.50%;AFP差值联合GGT差值预测治疗后进展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9(95%CI:0.744~0.954)、93.70%、72.70%,二者联合后预测效能优于AFP(P=0.023)。AFP差值的最佳截断点为52 ng/mL,GGT差值的最佳截断点为21.5 U/L。结论 AFP联immunoglobulin A合GGT对晚期乙肝相关性肝癌进展具有一定的预测评估作用。
穿心莲内酯对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体外实验,研究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ND)对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根据AND的结构预测其神经胶质瘤相关靶点。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枢纽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NVP-TNKS656体内实验剂量O) 分子功能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以确定与其相关的信号通路,再进行分子对接,研究AND与上述靶点的结合活性,最后进Types of immunosuppression行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通过神经胶质瘤样本和正常样本的比较,分析枢纽基因的表达差异并获得其Kaplan-Meier生存曲线。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在上述基础上,在人源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观察AND对其生长的影响及形态变化,并检测AND在蛋白质水平对PI3K/AKT通路的影响。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获得AND的40个神经胶质瘤相关靶点,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10个枢纽基因,AND与其有较强的结合活性。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枢纽基因参与神经元凋亡过程的调控、活性氧代谢等生物过程,且与PI3K/AKT等信号通路有关。GSEA富集分析提示PI3K/AKT-mTOR等信号通路在神经胶质瘤干细胞中显著上调。枢纽基因中HSP90AA1、HSP90AB1、RHOA、CDK2、MET在神经胶质瘤样本与正常样本间存在显著差异,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表达的枢纽基因BCL2L1、CDK2、SOD2、MET有较高的生存率。体外研究发现,AND时间、浓度依赖性地抑制U251细胞的生长。在AND的作用下,U251细胞出现变圆、皱缩,并显著降低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p-PI3K、p-AKT、p-PI3K/ PI3K、p-AKT/ AKT蛋白的表达。结论:AND可抑制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究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鹰潭市人民医院妇产科2018年7月-202GDC-0973作用1年7月收治的妊购买SCH727965娠期高血压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疾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38例和联合组38例。常规组给予单一的硝苯地平进行治疗,联合组给予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水平、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联合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Hcy、胱抑素C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均低于常规组,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剖宫产、胎盘早剥、新生儿窒息、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给予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调节患者血清Hcy和胱抑素C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在口腔鳞癌术中癌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近红外荧光(NIF)成像技术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术中实时监测切缘癌残留的可行性。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integrated bio-behavioral surveillance行手术治疗的35例OSCC患者, 术前(12±1) h经肘静脉静脉注Barasertib生产商射ICG(0.75 mg/kg), 术中对术野和手术切除标本切缘进行NIF成像, 并对OSCC组织和口腔正常黏膜进行荧光强度测定, 对异常荧光信号处取材并进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NIF成像肿瘤边界分级与病理肿瘤边界分级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35例患者的肿瘤病灶均获得清晰的ICG NIF成像, 阳性率为100%。OSCC组织的荧光强度为(412.73±146.56)au, 高于口腔正常黏膜组织[(279.38±82.56)au, P0.01]。4例患者术野瘤床和手术切除标本对应的切缘处检测到异常荧光信号, 其中2例经病理证实为癌细胞残留, 另2例为炎性细胞浸润。OSCC术中应用ICG NIF成像技术的切缘阳性检出率为5.7%(SCH772984纯度2/35)。35例OSCC患者中, 手术切除标本NIF成像显示的肿瘤边界1级20例, 2级11例, 3级4例, 与病理肿瘤边界呈正相关(r=0.809, P0.001)。结论 ICG NIF成像技术可有效检测切缘是否存在癌细胞残留, 对降低因术中癌残留导致的OSCC术后局部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太原市中心医院汾东院区收治的直肠癌患者96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且不保留左结肠动脉, 观察组采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全直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肠系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恢复情况、并发症、随访2年复发率与转移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但观察组术后肠道开放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3%, 4/48)低于对照组(29.17%, 14/48), P0.05, 但随访复发率与转移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Entinostat论相较于不保留左结肠动脉,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Caspase抑制剂期间保留左结肠动脉, 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并发症较少。
斑蝥素对肝癌荷瘤鼠PD-1/PD-L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阿拉嘎-斑布有效提取物斑蝥素(Cantharidin,CTD)对H22肝癌荷瘤鼠的抑瘤作用和对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programmeddeathreceptor1,PD-1)及其配体PEG3001(programmeddeath-ligand1,PD-L1)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株培养移植法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阳性对照组和CTD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CTD各剂量组每日分别按1 mg/kg、0.5 mg/kg、0.25mg/kg剂量腹腔注射给药,5-Fu组按25 mg/kg每2天注射给药,模型组每日注射生理盐水;给药周期15天;期间每间隔2天称量各组荷瘤鼠体重,记录体重变化;测量各组荷瘤鼠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取材后称取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肿瘤组织经HE染色后观察形态学变化;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荷瘤鼠脾脏组织PD-1selleck合成和肿瘤组织PD-L1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WesternBlot检测荷瘤鼠脾脏中PD-1和肿瘤组织PD-L1、HIF-1α、PI3K/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CTD高剂量组能够抑制肝癌小鼠肿瘤的生长,抑瘤率为38.96%,与5-Fu组相当;CTD中、低组抑制效果不显著;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肿瘤细胞数量多,排列不规则,细胞核呈多形性且蓝染较深;5-Fu组和CTD高剂量组肿瘤细胞的密度有所减小,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和凋亡,空泡数量增多;CTD高剂量组和5-Fu组均能降低脾脏组织PD-1和肿瘤组织中PD-L1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P<0.05),且能下调肿瘤组织中PI3K/AKT、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斑蝥素通过下调HIF-1α表达降低肝癌荷瘤鼠中PD-1/PD-L1水平,进而影响PI3K/Translational ResearchAKT的表达,从而抑制荷瘤鼠肿瘤的生长。
芦荟大黄素对肝癌HepG2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芦荟大黄素(AE)对肝癌HepG2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AE对HepG2细胞的IC50值,作为后续实验的药物浓度。将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AE组、γ射线组及联合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培养液处理,AE组给予IC50浓度的AE处理,γ射线组给予8 Gyγ射线处理,联合组给予IC50浓度的AE联合8 Gyγ射线处理,每组细胞均培养www.selleck.cn/products/Puromycin-2HCl48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微核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克隆形成实验观察AE对HepG2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westernSoluble immune checkpoint receptors blotting检测p53及γ-H2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E对HepG2细胞的IC50值为60μmol·L-1,以此作为后续实验的药物浓度。与对照组比较,AE组、γ射线组及联合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微核率、凋亡率及p53、γ-H2AX蛋白表达水平均Adavosertib体外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升高趋势最为明显(P<0.05);与γ射线组比较,联合组D0、Dq及SF显著降低,SER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和γ射线均对HepG2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且AE对HepG2细胞具有放射增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