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PLX3397采购derived 2-like 2,Nrf2)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及慢性代谢性疾病中,维持细胞稳态方面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以氧化应激、炎症和线粒体功能失调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可通过增加Nrf2表达来恢复机体氧化还原状态,治疗或预防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除酒精以外,其他多种因素导致的以肝脏脂肪变性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肝脏疾病,其患病率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加。运动是防治NAFLD的有效手段,可通过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环境和运动疲劳等因素影响Nrf2信号通路。本文通过阐述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其调控抗氧化的相关机制以Structural systems biology及运动对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以NAFLD的发病机制为基础,探讨运动、Nrf2和NAFLD之间的关系,综述Nrf2在运动改善NAFLD中作用的研究现状。为今后从运动通过NrPS-341细胞培养f2改善NAFLD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转铁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纳米载药系统治疗白血病的基础研究
目的:探讨转铁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TfR mAb)纳米载药系统靶向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及其潜在的www.selleck.cn/products/Nolvadex抗肿瘤机制。方法:合成纳米载药粒TfR mAb-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聚L-赖氨酸(PLL)-聚乙二醇(PEG)-柔红霉素(DNR)。急性此网站髓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经药物干预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DNR的累积;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HL60细胞内DNR浓度及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测定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量。结果:单药DNR组和TfR mAb-PLGA-PLL-PEG-DNR组HL60细胞内可见DNR自发荧光累积,且TfR mAb-PLGA-PLL-PEG-DNR组细胞内DNR浓度高于单药DNR组(P<0.05);FCM检测结果显示,TfR mAb-PLGA-PLL-PEG-DNR组细胞凋亡率高Predictive medicine于单药DNR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TfR mAb-PLGA-PLL-PEG-DNR组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表达量明显高于单药DNR组(P<0.05)。结论:TfR mAb-PLGA-PLL-PEG纳米载药系统将化疗药物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HL60,可通过凋亡途径增加药物的抗肿瘤能力。
NKG2D CAR-NK92细胞构建及其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目的 构建并鉴定靶向自然杀伤细胞2组成员D配体(NKG2DL)的嵌合抗原受体NK92(CAearly antibioticsR-NK92)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5受体a与白细胞介素15的复合物(IL-15Ra-IL-KD025使用方法15)],并验证NKG2D CAR-NK92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通过筛选NKG2D的胞外段连接4-1BB、 CD3ζ、 IL-15Ra-IL-15序列构建CAR载体,包装慢病毒并转导NK92细胞,获得NKG2D CAR-NK92细胞;CCK-8法检测NKG2D CAR-NK92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检测其IL-15Ra的分泌,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其杀伤效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化性受体NK细胞受体p30(NKp30)、 NKp44、 NKp46的表达,凋亡细胞群的比例以及CD107α表达、胞内颗粒酶B(granzyme B)和穿孔素(perforin)的释放,以进一步验证NKG2D CAR-NK92细胞对肿瘤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通过NKG2D抗体抑制效应细胞、组胺抑制肿瘤细胞后,LDH法检测对细胞杀伤效率的影响;构建NCG(NOD-Prkdc~(em26Cd52)Il2rg~(em26Cd22)/Nju)小鼠多发性骨髓瘤异体移植模型,验证其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 慢病毒转导后,NK92细胞的NKG2D表达显著增加;与NK92细胞相比,NKG2D CAR-NK92细胞的增殖能力稍弱,早期凋亡细胞群少于其亲本NK92细胞;NKG2D CAR-NK9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细胞毒性更强,在其培养上清液中可检测到IL-15Ra的分泌;NKp44蛋白在NKG2D CAR-NK92细胞上的表达量显著增加,活化效应增强;抑制试验显示,CAR-NK92细胞对MHC-Ⅰ类链相关蛋白A(MICA)和MICB阳性的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更依赖于NKG2D CAR和NKG2DL的相互作用;NKG2D CAR-NK92细胞经肿瘤细胞刺激后,granzyme B和perforin表达增加,且NK细胞显著上调CD107α的表达;在高度免疫缺陷NCG小鼠多发性骨髓瘤异体移植模型中GSK1120212体内,经NKG2D CAR-NK92细胞治疗的小鼠肿瘤明显缩小,且体质量无明显下降。结论 成功构建一种靶向NKG2DL的CAR-NK92细胞(分泌IL-15Ra-IL-15),其对多发性骨髓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
表观代谢调控——中医药调控人体稳态研究的新方向
代谢稳态是机体重要的平衡体系,包括物质合成平衡、能量代谢平衡。表观代谢物为一种脱离经典功能的代谢物,由经典代谢物在酶错误或化学损伤情况下,发生简单的、可逆转的结构修饰而生成,这种修饰反应Humoral immune response参与多种疾病过程之中。因而,经典代谢物与表观代谢物之间的修饰/脱修饰反应可以看作是机体一种新的代谢稳态。调控表观代谢稳态可能是中医药治疗机制中的重要环节,而发展中医药表观代谢调控理论的困难主要在于方法学。表观代谢调控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仍是一个新课题,缺乏完善的研究体系,虽然有些质谱数据库涵盖了表观代谢产物,但这些信息多是基于结构预测,缺乏实验证实,目前也没有可获得的标准品进行结构确证。同时,表观代谢产物往往浓度极低,如何提高检测寻找更多方法的灵敏度也亟待解决。因此,构建系统的中医药表观代谢调控研究策略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完善表观代谢产物质谱数据库,以便能够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中找到中医药调控的表观代谢标记物。(2)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可以通过合成和结构修饰的方法得到目标表观代谢产物,构建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确认细节或者基于非靶向代谢物鉴定结果,建立拟靶向分析方法。(3)通过结合转录组学、蛋白组学或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中医药表观代谢调控的分子网络,定位关键调节酶,进而确定其作用靶点。
金银花对小鼠抗炎作用的观察
为了探索口服金银花水煎液和腹腔注射金银花水煎醇沉液对小鼠抗炎作用的区别,笔者展开了相关试验。采用小鼠耳廓化学致炎和棉球肉芽肿方法测定抗炎作用,取小鼠100只,随机均分成10组,1~5组为causal mediation analysis口服给药,分别为金银花水煎液大剂量组(20.00 g/kg)、中剂量组(10.00 g/kg)、小剂量组(5.00 g/kg)、生理盐水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00 mg/kg);6~10组为腹腔注射给药,分别为大剂量组(5 g/kg)、中剂量组(2.50 g/kg)、小剂量组(1.25 g/kg)、生理盐水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0.01 g/kg)。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最后1次给药30 min后,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致炎1 h后将小鼠处死,直接取下左右两耳相同部位并称重,计算小鼠耳廓的肿胀率和肿胀抑制率。取出小鼠两侧肷窝的棉球称重,记为组织增生总重,将湿棉球放置在60℃烘箱中,于24 h后取出并称重,在去除棉球重后记为肉芽肿重量。结果表明,口服金银花水煎液,耳廓肿胀试验:与生理盐水对寻找更多照组相比,大剂量组小鼠耳廓肿胀率极显著D-Lin-MC3-DMA浓度降低(P<0.01),中剂量组小鼠的耳廓肿胀率显著降低(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小剂量组的差异极显著(P<0.01)。肉芽肿试验: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组织增生总重和肉芽肿重量均降低(P<0.05)。耳廓肿胀试验: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小鼠的耳廓肿胀率显著降低(P<0.01),中剂量组小鼠耳廓肿胀率降低(P<0.05)。肉芽肿试验: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组织增生总重大剂量组的显著降低(P<0.01),中剂量组的差异显著(P<0.05)。肉芽肿重量的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差异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金银花制剂口服和腹腔注射对小鼠耳廓化学致炎和棉球肉芽肿试验均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且呈现量效关系,以大剂量组的效果最佳。
布鲁氏杆菌病患者血清白细胞衍生性指标的临床检测价值分析
目的 探究血清白细胞衍生性指标检测在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氏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疑似布氏病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血清学及血培养分离检测为金标准将患者分成布氏病组(42例)和非布氏病组(38例)。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并据公式计算出白细胞衍生性指标即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应用ROC分析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其对布氏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此网站治疗后随访6个月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布氏病组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34例)和预后不良组(8例),应用ROC曲线和AUC判断预测布氏病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布氏病组的PLR、NLIACS-010759核磁R水平均高于非布氏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Evidence-based medicine义(P <0.05);预后良好组的PLR、NLR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LR、NLR单独检测诊断和预测布氏病预后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而NLR的检测价值优于PLR;二者联合检测对布氏病的诊断和预后的敏感度、特异度高于单一指标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LR、NLR水平在布氏病患者中呈现高表达,其对诊断和预测布氏病预后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中以NLR诊断效能更佳,可以为宝丰地区布鲁氏杆菌流行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WNT4激活经典WNT信号通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癌症类型,其中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一位,女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二位。尽管对NSCLC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无法彻底治愈,患者的总体预后仍然很差。WNT4是WNT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通过激活或抑制经典WNT信号通路和非经典WNT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和组织再生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其表达或功能异常也参与癌症的发生和进展。然而,WNT4基因在NSCLC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文旨在研究WNT4基因在人类NSCLC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1.分析WNT4基因与NSCLC进展的相关性挖掘TCGA数据库,分析WNT4基因在NSCL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m RNA水平,确定NSCLC患者中WNT4基因m RNA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分期、发病年龄、复发、生存状态和总生存期等之间的相关性。2.检测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对NSCLC细胞表型的影响(1)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A549和H1299细胞中WNT4基因的过表达和敲低。(2)通过CCK8比色法、集落形成实验、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对NSCL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3)通过q RT-PCR检测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对NSCLC细胞中增殖和迁移相关基因m RNA水平的影响。(4)通过异种移植肿瘤检测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对裸鼠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3.检测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对NSCLC细胞耐药性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顺铂处理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的NSCLC细胞,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其活性,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促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4.检测WNT4基因是否通过激活经典WNT信号通路发挥致癌作用(1)通过单荧光素酶报告检测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对经典WNT信号通路的影响。(2)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对经典WNT信号通路组成分子和靶基因表达的影响。(3)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对经典WNT信号通路组成分子和靶基因的核质定位与表达水平的影响。5.检测经典WNT信号通路靶基因c-Myc对BCAT1的影响(1)通过TCGA数据库挖掘,分析NSCLC组织中c-Myc与WNT4或BCAT1等基因m RNA水平之间的相关性。(2)通过Western blot分析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对细胞中c-Myc和BCAT1蛋白水平的影响。(3)通过Western blot分析NSCL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WNT4和BCAT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Cell Culture果1.WNT4基因的m RNA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NSCLC组织的WNT4基因的m RNA水平比癌旁组织水平高;NSCLC患者WNT4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年龄大于60岁的NSCLC患者组织中WNT4基因的m RNA水平较高;易复发和未存活的NSCLC患者癌组织中WNT4基因的m RNA水平较高;WNT4基因m RNA水平较高的NSCLC患者总生存期较低。2.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增强或抑制NSCLC细胞在体内外的恶性表型(1)过表达或敲低A549和H1299细胞中的WNT4基因后,WNT4基因的m RNA和蛋白水平升高或降低。(2)过表达WNT4基因能够增强NSCLC细胞在体外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敲低则起相反作用。(3)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后,NSCLC细胞中CCNE1、CDK2、CDK6、Snail和RHOA等增殖和迁移相关基因的m RNA水平升高或降低。(4)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能够加快或抑制A549在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3.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降低或增强NSCLC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1)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提高或降低了顺铂处理后细胞的存活率。(2)过表达WNT4基因能够降低促凋亡相关基因CASP3、CYCS、P21和BAX等的m RNA水平以及Cleaved PARP和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水平;敲低WNT4基因则发挥相反的作用。4selleck PLX3397.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激活或抑制经典WNT通路的信号转导(1)过表达WNT4基因能激活ICRT3抑制的经典WNT信号通路;敲低WNT4基因则能抑制WNT3基因激活的经典WNT信号通路。(2)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能够上调或降低CTNNB1(编码β-catenin)以及经典WNT信号通路靶基因c-Myc和CCND1的m RNA水平,Active-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的蛋白水平。(3)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能够上调或降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Active-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的蛋白水平。5.WNT4/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通过c-Myc调控BCAT1的表达(1)NSCLC组织中c-Myc基因与WNT4或BCAT1基因的m RNA水平呈正相关。(2)过表达或敲低WNT4基因能够上调或下调c-Myc和BCAT1的蛋白水平。(3)NSCLC组织中WNT4和BCAT1的蛋白水平高于癌旁组织。结论1.WNT4基因在NSCLC组PLX4032织中高表达,并与癌症分期、发病年龄、复发和生存状态以及生存时间等临床病理参数相关。2.过表达WNT4基因能够显著增强NSCLC细胞在体外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以及体内的成瘤能力,而敲低WNT4基因则发挥相反作用。3.过表达WNT4基因通过抑制促凋亡基因的表达降低NSCLC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敲低WNT4基因则发挥相反的作用。4.WNT4基因的促癌作用归因于其表达水平升高所致的经典WNT信号通路激活和靶基因c-Myc和CCND1等表达水平的升高。5.WNT4/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可能通过c-Myc上调BCAT1的表达,WNT4/β-catenin/c-Myc/BCAT1轴激活可能是NSCLC发生的一种新机制。
基于p38 MAPK信号通路探究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探究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膝骨关节炎(KOA)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2月到2022年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1例气虚血瘀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被分为对照组(63例)及观察组(68例)。对照组均进行口服药物(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联合塞莱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4周后,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西大略和Etoposide分子式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血清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降钙素(C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血清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生物力学指标(股骨颈股角、胫骨关节间隙角)及血清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变化,以探究其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80.95%(51/63)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4.12%(64/68)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WOMAC评分、炎症因子(血清TNF-α与IL-6)水平、生物力学指标(股骨颈股角、胫骨关节间隙角)及血清p38 MAPK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WOMAC评分、炎症因子(TNF-α与IL-6)水平、生物力学指标(股骨颈股角、胫骨关节间点击此处隙角)及p38 MAPK含量降低更明显(P<0.Muscle biomarkers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BGP、OPG、CT、IGF-1及IGF-2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骨代谢指标(血清BGP、OPG、CT、IGF-1及IGF-2含量)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显著改善了气虚血瘀型KOA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恢复生物力学及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核磁共振氢谱法对3种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中残留溶剂乙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目的 建立测定达肝素钠、依诺肝素钠、那屈肝素钙3种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中残留溶剂乙醇含量的定量核磁共振氢谱法(quantitative proton nu此网站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qHNMR)。方法 采用Bruker AVANCE NEO 6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采集3种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的Infected fluid collections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以2,2,3,3-d_4-3-(三甲基硅基)丙酸钠盐(TSP-d_4)作为内标物,重水(D_2O)为溶剂,90°脉冲,采样次数(NS)为32次,测试温度25℃采样时间(AQ)为4.59 s,弛豫延迟时间(D1)为40 s,对3种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中的残留溶剂乙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样品的~1H-NMR谱在化学位移δ 1.18和δ 3.65分别出现甲基和亚甲基质子信号,结合耦合常数可以确定样品中含有残留溶剂乙醇。同时,乙醇和TSP-d_4定量峰信号在~1H-NMR谱上分离度良好,乙醇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方法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平均回收率(n=9)为101.55%,3种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中的乙醇含量为0.025%~0.493%,测定结果与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建立的qHNMR方法可以准确识别低相对分子购买Panobinostat质量肝素样品中是否含有乙醇,同时可以对其进行准确定量,相比于经典的气相色谱方法更加简便快速,并且不破坏样品,拓宽了残留溶剂的检测手段,可为不同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产品中残留溶剂乙醇测定提供参考。
铁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及机制分析
迄今为止,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对于全球人类健康的威胁地位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未曾撼动的,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依然在逐年攀升并且呈现逐步年轻化趋势。2019年全球超过18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根据我国国家心血管中心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超3.3亿,其中冠心病患者占据主体,防控形势严峻。目前,大约99%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仍然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冠心病Gefitinib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结果。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增生性、渐进发展性、炎性疾病,其特征通常是由于脂类成分、纤维性成分、炎性细胞和炎性分子在动脉壁上发生累积,并伴随着内皮损伤或者内皮功能的障碍而开始。其发生机制主要涉及脂质浸润学说、氧化应激学说、损伤反应学说、炎症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等。事实上,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触发因素而又贯穿始终。自最早“铁源性心脏病”假说于1981年首次提出,到后来人们对“铁超负荷血管病”的认识,再到目前2023年全球有关“代谢性高铁蛋白血症”共识的发出,都使得“铁和铁蛋白”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中地位突显,且以此为研究基础的“铁缺乏”(asiderosis)、“铁超载”(Iron overload)、“铁死亡”(Ferroptosis)都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认识。铁是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然而过量的铁会通过Fenton反应导致氧化应激。铁缺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普遍存在,而铁过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有关。这些发现表明了心血管疾病中的“铁悖论”。此外,我们知道铁在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累积,但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原因还是仅仅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下游结果,几十年来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铁具有催化活性,可参与活性氧、羟自由基的生成,诱导脂质过氧化,引发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巨噬细胞活化等,而所有这些过程都被认为铁是致动脉粥样硬化源。近40年来,人们对铁过载、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临床研究亦加强了”铁假说”,即铁对心血管系统有害,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观察到在血色素沉着症患者,终身受铁过量的影响,却没有显示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增加,这一结果又成为了反对“铁假说”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无论流行病学研究还是来自动物模型的数据,都显示了关于“铁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相互矛盾的证据。因此,需要进行更加优化、细化甚至也可能是一定重复性的研究工作,来逐步认识、反复验证才能有望解决分歧与争议并可能探究事物的本质。本课题一部分基于临床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冠脉阴性对照组、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临床诊断冠心病组上述三组患者血清铁蛋白SF的水平变化与组间差异,同时平行观察临床常见炎症因子(IL-1β、CRP)、常见相关生化指标(HDL-C、LDL-C、ox LDL、TBIL、SF/TBIL比值、Hcy)、反应冠脉狭窄程度及冠脉粥样硬化程度指标(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等的相应水平变化并比较其相关性,来探究SF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另一部分基于动物实验,主旨在于通过逆向干预铁蛋白表达来观察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以高脂膳食喂养Apo E基因敲除小鼠来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过对铁蛋白(FTH1)基因进行沉默与过表达处理,来对比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最小管腔直径、管腔面积及斑块大小的变化,监测其体内IL-1β、IL-10、TNF-α的水平变化和MMP8、MMP12、MMP13的水平差异,以及其对p-JNK/pc-Jun信号通路的影响,旨在揭示干预铁蛋白表达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总之,本研究分别从人体与动物的角度,通过正向观察与逆向干预铁蛋白水平,旨在进一步揭示铁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进而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与思路。第一部分铁蛋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与机制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分层分组观察和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和考证铁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铁蛋白在其中的作用,并揭示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胸闷、胸痛等相关症状来院就诊并符合入选条件的初诊患者共115例入组(男81例,女34例,平均年龄60.37±7.80岁)。经冠脉造影检查和血管内超声证实结果完全阴性者入正常对照组(即NC组30例),冠脉造影检查并经血管内超声证实血管狭窄程度<50%入冠脉粥样硬化组(即CAS组40例),经冠脉造影检查且经血管内超声证实血管狭窄程度≥50%入冠心病组(即CHD组45例)。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要求。即:冠脉造影证实心外膜下左主干、三大分支至少有一支或其主要分支直径狭窄范围≥50%。同理冠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三组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的入选条件与排除标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入选患者由专人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病史等一般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次日清晨卧位空腹8小时以上抽血,分别化验血清铁蛋白(SF)、白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总胆红素(TBIL)、同型半胱氨酸(Hcy)并计算SF/TBIL比值,将三组患者SF及其余各指标的水平变化与组间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对比SF与炎症因子(IL-1β、CRP)、生化指标(HDL-C、LDWhole Genome SequencingL-C、ox LDL、TBIL、SF/TBIL比值、Hcy)、反应冠脉狭窄程度和冠脉粥样硬化程度指标(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之间的相关性和彼此间交互相关性,同时分析各指标与是否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否CAS)、是否诊断冠心病(是否CHD)的相关性,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三组临床资料的基本特征比较本研究所纳入的三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BMI)、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基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三组在性别、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吸烟、饮酒的人员构成比方面分布均匀,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且三组患者于入组时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基本情况控制良好,具有临床可比性。患者在入院时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在正常范围。2三组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较与NC组比较,CAS组LDL-C有明显升高(P<0.05),而TG、TC、HDL-C的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TG、LDL-C均有明显升高,HDL-L有明显降低(P<0.01);与CAS组比较,CHD组LDL-C亦有明显升高而HDL-C有明显降低(P均<0.05)。3三组间SF、炎症因子、Gensini评分及斑块负荷的比较与NC组相比,SF、IL-1β、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在CAS组有所升高,SF、IL-1β、CRP、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在CHD组进一步升高,且其差异水平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唯有CRP在CAS组的升高程度不具有统计学差异(8.76±3.57 vs 10.77±3.47,P=0.06)。与CAS组相比,SF、IL-1β、CRP、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在CHD组的进一步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 SF、炎症因子IL-1β、CRP、Gensini评分及斑块负荷的相关性分析于CAS组:SF与炎症因子IL-1β、CRP均呈正相关(r=0.796,P<0.01&r=0.689,P<0.01),SF、IL-1β、CRP与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亦均呈正相关(P<0.01),但其中CRP与Gensini评分相关性不明显(r=0.192,P>0.05)需除外。于CHD组:SF与炎症因子IL-1β呈强正相关(r=0.889,P<0.01),SF与CRP呈正相关(r=0.342,P<0.05),SF、IL-1β与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亦呈正相关(P<0.05),但CRP与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无相关性(r=0.189,P=0.215&r=0.251,P=0.096)。无论CAS组还是CHD组,SF、IL-1β与斑块负荷的相关性似乎都要比其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无论CAS组还是CHD组,Gensini评分与斑块负荷均无明显相关性(r=0.264,P>0.05&r=0.215,P>0.05)。5三组生化指标SF、ox LDL、TBIL、SF/TBIL、Hcy的比较与NC组比较,SF、ox LDL、SF/TBIL、Hcy各指标水平在CAS组有所升高,TBIL有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ox LDL、SF/TBIL、Hcy在CHD组进一步升高,TBIL在CHD组进一步降低,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与CAS组比较,SF、ox LDL、SF/TBIL在CHD组进一步升高,TBIL在CHD组进一步降低,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Hcy在CHD组的升高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血清SF水平、ox LDL与HDL-C、TBIL、SF/TBIL、Hcy、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的相关性分析于CAS组,SF与ox LDL、SF/TBIL呈明显正相关(r=0.713,P<0.01&r=0.811,P<0.01),SF与LDL-C、Hcy呈正相关(r=0.526,P<0.01&r=0.679,P<0.01),SF与HDL-C、TIBL呈负相关(r=-0.667,P<0.01&r=-0.594,P<0.01)。ox LDL与LDL-C、SF/TBIL、Hcy呈正相关(r=0.543,P<0.01&r=0.653,P<0.01&r=0.562,P<0.01),ox LDL与HDL-C、TIBL呈负相关(r=-0.534,P<0.01&r=-0.464,P<0.01)。SF、ox LDL、LDL-C、Hcy、SF/TBIL与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均呈正相关(P<0.05),且其与斑块负荷的相关性比Gensini评分普遍更为显著。但HDL-C、TBIL与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均呈负相关(P<0.05),当然TBIL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不明显(r=-0.292,P=0.068)需除外。于CHD组,SF与SF/TBIL呈强正相关(r=0.861,P<0.01),SF与ox LDL、LDL-C、Hcy呈正相关(r=0.690,P<0.01&r=0.360,P<0.05&r=0.594,P<0.01),SF与HDL-C、TIBL呈负相关(r=-0.479,P<0.01&r=-0.674,P<0.01)。ox LDL与LDL-C、SF/TBIL、Hcy呈正相关(r=0.418,P<0.01&r=0.629,P<0.01&r=0.350,P<0.05),ox LDL与HDL-C无关(r=-0.231,P>0.05),ox LDL与TIBL呈负相关(r=-0.510,P<0.01)。SF、ox LDL、LDL-C、Hcy、SF/TBIL与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均呈正相关(P<0.05),且上述指标与斑块负荷的正相关性似乎普遍比其与Gensini评分的正相关性更为显著Ferroptosis抑制剂。但其中LDL-C与斑块负荷(r=-0.176,P>0.05)、Hcy与Gensini评分(r=0.224,P>0.05)的相关性不明显需排除在外。同时发现HDL-C、TBIL与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均呈负相关(P<0.05)。7各指标与是否CAS、是否CHD相关性分析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F、IL-1β、CRP、ox LDL、SF/TBIL、Hcy、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TBIL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TG、TC、LDL-C、HDL-C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不明显;SF、IL-1β、CRP、LDL-C、ox LDL、SF/TBIL、Gensini评分、斑块负荷与冠心病呈正相关,TBIL与冠心病呈负相关,TG、TC、HDL-C、Hcy与冠心病相关性不明显。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影响因素8.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将年龄、性别、SF、IL-1β、CRP、TC、TG、LDL-C、HDL-C、ox LDL、HCY、TBIL、SF/TBIL等作为入选指标,最终SF、IL-1β、ox LDL进入方程,结果表明:在矫正了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SF、IL-1β、ox LDL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8.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的影响因素,同样将年龄、性别、SF、IL-1β、CRP、TC、TG、LDL-C、HDL-C、ox LDL、HCY、TBIL、SF/TBIL等作为入选指标,最终未发现可以进入方程产生影响力的变量,考虑可能与CHD组的样本量偏小而纳入回归方程的指标变量过多有关,或是受到隐匿的残余混杂因素的影响。结论:1.铁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有关,其水平会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加剧而升高。2.铁蛋白可作为促炎因子协同IL-1β激化炎症反应,作为致氧化因子协同ox LDL促进氧化应激,一定程度上协同Hcy紊乱内皮功能,来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3.SF、IL-1β、ox LDL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4.SF/TBIL比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有限。5.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管腔自身狭窄程度的指标斑块负荷更优;而作为评定冠心病病情轻重的指标似乎Gensini评分更佳。第二部分沉默铁蛋白对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目的:高脂膳食喂养Apo E基因敲除(Apo E-/-)小鼠来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过对铁蛋白(ferritin heavy chain 1,FTH1)基因进行沉默与过表达处理,来对比观察反向干预铁蛋白水平如何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及相关炎症反应过程。方法:给与Apo E-/-小鼠喂养高脂膳食来建立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过检测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及主动脉内中膜厚度来明确模型建立是否成功;再根据对铁蛋白表达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模型小鼠分为对照组(空载体)、铁蛋白过表达组与铁蛋白沉默组,通过对铁蛋白(ferritin heavy chain 1,FTH1)基因进行沉默与过表达处理,来对比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的最小管腔直径、管腔面积及斑块大小的变化;并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来评价观察其对白细胞介素(ILs)、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系列(MMPs)以及p-JNK/pc-Jun信号通路的影响,来说明干预铁蛋白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影响相关炎症反应过程,并阐释其可能机制。结果:1.高脂饮食在Apo E-/-小鼠中产生促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谱和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正常饮食(ND)相比,高脂饮食喂养24周后导致Apo E-/-小鼠促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水平显著升高。TG、TC和LDL-C分别从0.88、10.06和8.06mmol/L上升到4.89、25.06和15.76 mmol/L(P<0.05),而HDL-C从2.06 mmol/L上升至2.09 mmol/L几乎没有变化(P>0.05)。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明显大于正常饮食喂养的小鼠。此外,血管管腔亦呈现出明显狭窄(P<0.05)。同时监测各组小鼠喂养过程中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中膜厚度于12周开始出现明显增厚(P<0.05),并说明模型建立成功。2.沉默铁蛋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PCR检测显示:注射沉默和过表达载体后5天,血清铁蛋白m RNA水平分别显著下调和上调,表明载体分别能有效降低和增加铁蛋白表达(P<0.01)。干预后20天,与空载体组小鼠相比,铁蛋白过表达载体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显著增加,而沉默载体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显著减少(P<0.01)。在铁蛋白过表达载体处理的小鼠中,最小管腔直径和管腔面积显著减小,而在铁蛋白沉默载体处理的小鼠中,最小管腔直径和管腔面积显著增加(P<0.05)。3.沉默铁蛋白改变IL-1β、IL-10和TNF-α水平注射沉默和过表达载体后20天,我们检测小鼠的IL-1β、IL-10和TNF-α水平。结果显示:与空载体处理的小鼠相比,铁蛋白过表达或沉默载体处理的小鼠的IL-1β和IL-10水平分别显著升高或降低(P<0.01)。另一方面,铁蛋白过表达载体处理的小鼠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铁蛋白沉默载体处理的小鼠TNF-α水平显著增加(P<0.01)。4.沉默铁蛋白改变MMP8、MMP12和MMP13的表达本研究还测定了MMP8、MMP12和MMP13的水平,结果显示:铁蛋白过表达载体处理后,MMP8、MMP12和MMP13水平显著升高,铁蛋白沉默载体处理后,MMP8、MMP12和MMP13水平显著降低(P<0.01)。5.沉默铁蛋白激活了p-JNK/pc-Jun信号通路我们评估了p-JNK/pc-Jun信号通路中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铁蛋白过表达导致了p-JNK表达的增加,而铁蛋白沉默则降低了该蛋白的表达(P<0.05)。另一方面,pc-Jun水平保持不变(P>0.05)。结论:1.沉默铁蛋白可以减轻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反之过表达铁蛋白则会加剧;2.铁蛋白可通过影响炎症因子水平、MMPs水平进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程度;3.铁蛋白可通过p-JNK/c-Jun信号通路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4.铁蛋白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控的新靶点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