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COOK球囊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促宫颈成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44例阴道试产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COOK球囊组64例(入院时宫颈Bishop评分<6分)、人工破膜组73例(入院时宫颈Bishop评分≥6分)、自然临产组107例(入院时确认细节自然临产和胎膜早破),分别给予COOK球囊法促宫颈成熟后人工破膜引产、直接人工破膜术引产、催产素引产及自然临产。观察COOK球囊组产妇促宫颈成熟的效果。比较3组产妇的引产成功率、阴道分娩成功率、分娩方式、母婴并发症、住院情况,以及阴道分娩成功产妇的产程时间。结果 (1)COOK球囊组产妇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为96.88%(62/64)。(2)COOK球囊组与自然临产组的产妇引产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产妇未临产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破膜组未临产剖宫产率高于自然临产组(P<0.05);3组产妇临产剖宫产率、产钳助产、自然分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3组阴道分娩成功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总产程时selleck激酶抑制剂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3组产妇分娩时平均动脉压(MAP)EMR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以及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入住ICU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然临产组产后2 h MAP高于人工破膜组,COOK球囊组住院费高于其他两组,住院时间长于自然临产组(均P<0.05);3组产妇均无其他严重母婴并发症发生。结论 COOK球囊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促宫颈成熟有效、安全。
apoB/apoA1比值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相关指标apoB/apoA1比值与血压变异性(BPV)之间的相关性,旨在阐明血脂对BPV的影响。方法 入选心内科住院的符合纳排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53例,年龄(56.8±10.4)岁,男性41例(26.8%)。入院后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肝肾功、血脂、血糖等实验室相关指标。依据apoB/apoA1比值中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低apoB/apoTelaglenastat价格A1组(apoB/apoA1<0.72)和高apoB/apoA1组(apoB/apoA1≥0.72)。两组分别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动态血压标准差作为BPV的指标。两组间进行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和动态血压指标的比较。Spearman相关性及多元线性回归评估apoB/apoA1比值与BPV的关系。结果 与低apoB/apoA1组相比,高apoB/apoA1组24 h舒张压(24hDBP)、白天收缩压(dSBP)、白天舒张压(d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较大[24hDBP:(81.0±8.5)vs(84.0±9.4)mmHg,P=0.049;dSBP:(133.0±12.5)vs(138.1±14.3)mmHg,P=0.031;neonatal infectiondDBP:(81.6±9.0)vs(85.8±10.0)mmHg,P=0.018;24hSSD:(Galunisertib13.6±2.9)vs(15.0±3.7)mmHg,P=0.045;24hDSD:(9.4±2.3)vs(10.8±2.3)mmHg,P<0.001;dDSD:(9.1±2.7)vs(10.0±2.3)mmHg,P=0.013;nDSD:(8.6±2.8)vs(10.1±3.2)mmHg,P=0.002],而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比例较少(93.4%vs 74.0%,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apoB/apoA1比值与24hDSD(r=0.310,P<0.001)、dDSD(r=0.177,P=0.028)、nDSD(r=0.220,P=0.006)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poB/apoA1与24hDSD、dDSD、nDSD升高密切相关(P<0.05)。结论 apoB/apoA1比值与原发性高血压BPV增加有关,高血压患者应同时做好血脂管理。
两种不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对艾滋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含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和不含INSTIs的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初始方案在治疗(HIV/AIDS)患者1年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274例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immune-epithelial interactions据治疗方案中是否含有INSTIs分为含INSTIs组(45例)和不含INSTIs组(22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的CD4+T细胞和HIV-RNA水平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1年时,含INSTIs组和不含INSTIs组的CD4+T细胞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9(168, 533)个/μL vs 344(213.5,520.5)个/μL,P=0.736];两组Laduviglusib试剂的CD4+T细胞计数较www.selleck.cn/products/smoothened-agonist-sag-hcl基线显著升高(均P<0.05),且含INSTIs组的CD4+T细胞计数增幅显著高于不含INSTIs组[162(115, 234.5)个/μL vs 116(55,201.5)个/μL,P=0.017];含INSTIs组84.4%的HIV/AIDS患者CD4+T细胞计数较基线增加30%或者增长100个/μL,显著高于不含INSTIs组(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在治疗1年时达到HIV-RNA<50拷贝/mL、<1 000拷贝/mL和≥200拷贝/mL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年时,两组的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的异常发生率较基线显著降低(均P<0.05);含INSTIs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异常发生率分别由基线的26.7%和28.9%降至4.4%和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含INSTIs组的总胆固醇水平的异常发生率由基线的7.0%升至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治疗1年时,含INSTI的HAART初始方案在快速升高CD4+T细胞方面有一定优势,且安全性良好。病情需要尽早恢复免疫功能的HIV/AIDS患者,初治方案可优先考虑含INSTIs的HAART方案。
基于知信行模式护理干预在社区高血压慢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基于知信行模式护理干预在社区高血压慢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建档并参与慢性疾病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高血压常规社区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知信行模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2个月后的血压控制情况、心理状况、参与慢病管理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压控制达标率为10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33.33%(10/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参与慢病管理依从性的优良率为10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0/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自我管确认细节理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基于知信行模式护理干预能够提高VX-445 NMR社区高血压慢病患者参与慢病管理的依从性和自medical student我管理行为,改善心理状态,提高血压控制效果,值得临床推荐。
血栓弹力图对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
目的 总结血栓弹力图(TEG)检查在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及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Serum-free media术前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服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TEG检查结果,根据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高低,分为抑制组及非抑制组。比较抑制组和非抑制组入院的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影像血肿扩大征(HE征)、血肿扩大或术后再出血、手术例数、手术时间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具备TEG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7例,其中服用阿司匹林32例,服用氯吡格雷25例,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0例。TEG检查结果显Pexidartinib核磁示,AA抑制组39例,未抑制组28例。其中,抑制组HE征13例,未抑制组HE征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1);抑制组手术35例selleck NMR,未抑制组手术19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6)。抑制组术后血肿扩大或术后再出血5例,非抑制组未出现血肿扩大或术后再出血,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7)。抑制组手术时长平均(3.3±0.43)h;未抑制组平均(3.9±0.40)h,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非抑制组患者入院GCS评分及3个月后随访ADL评分量表均优于抑制组。结论 对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TEG检查AA抑制率与血肿扩大、手术时间正相关,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结果负相关,可以作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判断因素。
川芎嗪对顺铂耳毒性大鼠耳蜗组织Nrf2/NQO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川芎嗪(即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对顺铂耳毒性大鼠的作用机制,以及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含量变化、耳蜗组织中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Musculo-a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markersponeurotic Fibrosarcoma,Maf)、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还原型辅酶/醌氧化还原酶(NQO1)蛋白表达对其的影响Crizotinib溶解度。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顺铂(4mg·kg~(-1))诱导顺铂耳毒性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组)、空白+TMP组(B+TMP组,30 mg·kg~(-1))、模型对照组(M组)、模型+TMP组(M+TMP组,30 mg·kg~(-1))。通过比较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听力阈值的变化、基底膜铺片技术观察内耳毛细胞纤毛形态变化(硝酸银染色),评估TMP对顺铂耳毒性大鼠耳蜗毛细胞结构的影响。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中GSH-Px含量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法检测各组大鼠耳蜗组织中Maf、HO-1和NQO1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抗氧化酶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5),耳蜗组织中Maf、NQO1和HO-1基因表达均呈上升趋势;与M组比较,M+TMP组能够显著提高药物性耳聋大鼠血清中抗氧化酶GSH-Px(P<0.05)活性,增加耳蜗组织中Maf,NQO1和HO-1的蛋白的相对表达(P<0.05)。结论:TMP对药物性耳聋大鼠病理损伤具有恢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血清中GSH-Px含量变化和Nrf2/NQO1信D-Lin-MC3-DMA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可利霉素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可利霉素(Carrimycin)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胰腺癌细胞MIA PaCa-2、BxPC-3、Panc-1和PATU 8988以0(对照组)、2、4、8和16μmol/L的可利霉素处理24、48和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性;E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可利霉素对胰腺癌细胞DNA复制能力的影响;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可利霉素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可利霉素对胰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愈合实验分析可利霉素对胰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检测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和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等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实验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可利霉素可显著抑制MIA PaCa-2、BxPC-3、Panc-1和PATU 8988细胞的增殖活性,且呈药物浓度与时间依赖性(P值均<0.01);4、8、16μmol/L可利霉素可显著降低PC细胞MIA PaCa-2(t值分别为2.378、4.984、18.970,P值均<0.05)及BxPC-3(t值分别4.879、6.089、9.521,P值均<0.01)的DNA复制能力;4、8、16μmol/L可利霉素处理PC细胞14 d后,MIA PaCa-2(t值分别为5.889、11.240、15.840,P值均<0.001)和BxPC-3(t值分别为6.717、15.800、18.850,P值均<0.0selleck RAD00101)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4、8、16μmol/L可利霉素处理后MIA PaCa-2细胞G1期比例(t值分别为9.071、12.280、19.360,P值均<0.000 1)及BxPC-3细胞G1期比例(t值分别为3.061、4.962、8.868,P值均<0.05)均增加,MIA PaCa-2细胞S期比例(t值分别为2.316、4.165、5.562,P值均<0.05)及BxPC-3细胞S期比例(t值分别为2.424、3.264、5.744,P值均<0.05)均降低。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证实,与对照组比较,周期相关蛋白P21在MIA PaCa-2(t值分别为5.437、6.453、8.799,P值均<0.001)和BxPC-3细胞(t值分别为2Bucladesine5.130、44.750、52.960,P值均<0.000 1)中的表达水平随可利霉素用药浓度增加而逐渐上调。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0和4、8、16μmol/L可利霉素处理12、24和48 h PC细胞MIA PaCa-2(P值均<0.05)及BxPC-3(P值均<0.05)的横向迁移能力明显减弱。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4、8、16μmol/L可利霉素处理后MIA PaCa-2(t值分别为2.388、4.899、5.819,P值均<0.05)及BxPC-3细胞(t值分别为2.533、5.836、6.774,P值均<0.05)中上皮标志物E-caUrinary tract infectiondherin的表达明显上调,4、8、16μmol/L可利霉素处理后MIA PaCa-2(t值分别为12.440、14.830、16.800,P值均<0.000 1)及BxPC-3细胞(t值分别为5.039、5.893、7.725,P值均<0.01)中间质标志物Snail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4、8、16μmol/L可利霉素处理后MIA PaCa-2(t值分别为3.105、7.752、11.200,P值均<0.05)及BxPC-3细胞(t值分别为2.555、4.883、9.153,P值均<0.05)中间质标志物Vimentin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下调。结论 可利霉素可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进程,从而发挥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
机器人辅助下复杂肺段切除术与简单肺段切除术治疗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围术期结果对比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下复杂肺段切除术与简单肺段切除术治疗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围术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15年1月—2021年8月采用机器人辅助下胸腔镜手术(robotic-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完成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285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5例、女180例,年龄23~83岁biomarker discovery。将285例患者按肿瘤位置及切除方式分为复杂肺段组(170例)和简单肺段组(1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基线特征以及围术期差异,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中转开胸率、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持续性漏气发生率、术后30d死亡等围术期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SB2035805)。两组围术期结果相似,均无术后30 d死亡。RATS复杂肺段组有1例中转开胸。复杂肺段组与简单肺段组在手术时间[(97.36±38.16)min vs.(94.65±31.67)min,P=0.515]、胸管留置时间[(3.69±1.85)d vs.(3.60±1.90)d,P=0.679]、术后住院时间[(4.07±1.85)d vs.(4.05±1.97)d,P=0.957]、淋巴结清扫个数selleckchem[(5.15±3.53)枚vs.(5.13±2.93)枚,P=0.952]、术中出血量≤100 mL(98.24%vs. 99.13%,P=0.650)、术后持续性漏气发生率(6.47%vs. 5.22%,P=0.661)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TS复杂肺段切除术与简单肺段切除术治疗ⅠA期NSCLC安全有效,两种解剖性切除术的围术期结果基本相当。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脑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Compound C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并发脑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HICH患者96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脑水肿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导致脑水肿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96例HICH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有30例(31.25%)出现脑水肿;发生组高血压病程≥10年、发病至手术时间≥6 h、血肿量≥30 mL、实施传统手术、手术时间≥3 h、术中有活动性出血、血管损伤、血肿清除率低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糖尿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程≥10年、发病至手术时间≥6 h、血肿量≥Bioresearch Monitoring Program (BIMO)30 mL、实施传统手术、手术时间≥3 h、术中有活动性出血和血管损伤、血肿清除率低是HICH患者术后并发脑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HICH患者术后易并发脑水肿,高血压病程≥10年、发病至手术时间≥6 h、血肿量≥30 mL、实施传统手术、手术时间≥3 h、术中有活动性出血和血管损伤、血肿清除率低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s-275.html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汉黄芩素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汉黄芩素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hospital medicine,DR)的特征靶点和分子通路,并通过细胞实验对关键靶点进行初步验证,阐述汉黄芩素治疗DR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stemsPharmacologyDatabaseandAnalysisPlatform,TCMSP)筛选出汉黄芩素的作用靶点,利用比较毒理学数据库(ComparativeToxicogenomicsDatabase,CTD)、人类基因功能和网络分析数据库(HumanGeneFunctionAndNetworkAnalysisDatabase,GenCLiP)、DisGeNET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出DR的作用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3.6.1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Network,PPI),利用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DatabaseforAnnotationVisualizationandIntegratedDiscovery,DAVID)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汉黄芩素干预高浓度D-葡萄糖诱导ARPE-19细胞病变模型实验初步验证相关通路中的核心靶点,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CountingKit-8,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实时荧Nirmatrelvir核磁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qPCR)法分析靶点基因的表达量。结果 筛选出汉黄芩素的潜在靶点204个,与DR相关的靶点313个,汉黄芩素靶点与DR靶点交集后获得30个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显示,汉黄芩素主要涉及渗透胁迫响应、膜筏和胰岛素受体底物结合等生物过程。KEGG靶点分析显示,糖尿病并发症的晚期糖基获悉更多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GlycationEnd-AdvancedGlycationEndReceptor,AGE-RAGE)、内分泌抵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等信号通路基因富集较多。最后,通过体外ARPE-19细胞实验成功验证糖尿病并发症的AGE-RAGE信号通路中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AKT1)、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lymphoma2,BCL2)和胱天蛋白酶3(Caspase-3,CASP3)是重要靶点,提示汉黄芩素对DR有显著改善作用。结论 利用网络药理学揭示了汉黄芩素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形式治疗DR疾病,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成功验证了AGE-RAGE信号通路中的核心靶点,为进一步阐释汉黄芩素治疗DR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