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流动人口高血压病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高血压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究流动人口高血压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占被调查人数的4.02%。流动人口高血压病患病率与年龄INCB018424使用方法、流动时长、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的距离以及周工作时间正相关Genetic map;男性相比女性高血压病患病率更高。另外,不同职业和行业的人群高血压病患病风险也不同,商贩的高血压病患病风险是经商人员的1.773倍,从事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的人群高血压病患病风险是从事批发零售行业人群的4.252SAG细胞培养倍,从事电器机械及制造行业的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是从事批发零售行业人群的2.349倍。受教育程度、是否跨省流动对是否患高血压病没有影响。结论 流动人口高血压病患病率与年龄、流动时长、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的距离以及周工作时间正相关;男性相比女性患高血压病风险更高;另外,需长期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工作环境噪音大的人群,更容易患高血压病。
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对于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影响研究
背景全球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截止到2019年全球高血压患者已达12.8亿,心房颤动患者约5970万例。高血压病极大增加了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将高于60%。同时心房颤动增加了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病及痴呆的发病风险。对于庞大的高血压人群,如果罹患心房颤动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目前研究尚少,且其风险是否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目前尚不明确。目的 研究分析高血压人群中罹患心房颤动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中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12-31,终点事件为患者新发心肌梗死。最终42 833例患者纳入研究,参照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n=270)和非心房颤动组(n=42 563)In Situ Hybridization。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心肌梗死事件的累积发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Empagliflozin体内实验剂量较两组患者累积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对新发心肌梗死的影响。结果 心房颤动组年龄高于非心房颤动组,舒张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于非心房颤动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心肌梗死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按年龄进行分层,≤60岁患者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心肌梗死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患者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心肌梗死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罹患心点击此处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2.89,95%CI(1.74,4.82),P<0.01],≤60岁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4.72,95%CI(2.11,10.56),P<0.01]。结论 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年龄≤60岁高血压人群,积极控制血压、治疗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重要防治措施。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在H型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0月—2021年6月因H型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于本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购买MK-2206患者,共12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10 mg/次,1次/d,口服;观察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10 mg/次,1次/d,口服,两组均治疗12周。治疗12周后比较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血GDC-0973溶解度小板聚集率(PAgT)、血栓素B2(TXB2)等血小板指标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观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收缩末期内径(LVEcomposite hepatic events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Hs-CRP、Hcy和TGF-β1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降低,且观察组血清Hs-CRP、Hcy和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小板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中PAgT和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数值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56/60),高于对照组的76.67%(46/6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型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而言,应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血小板功能活化,预防心室重构,提高临床疗效。
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补充益生菌对营养素摄入量、胃饥饿素及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目的 探究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补充益生菌对营养素摄入量、胃饥饿素及脂联素浓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PF-02341066体外022年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治疗的60例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补充益生菌,疗程为12周。分析两组患者营养素摄入量,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胃饥饿素及脂联素浓度变化、肾脏功能变化、微炎症指标变化,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观察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immunity to protozo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饥饿素(GhrelinPUN30119体内)、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4 h尿蛋白定量、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100.00%,显著低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补充益生菌可有效提高营养素的摄入量和脂联素浓度,降低胃饥饿素浓度,改善患者的肾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PCR结合熔解曲线在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熔解曲线(简称selleckchem BI 10773溶解曲线法)在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CR熔解曲线法检测100例高血压患者5个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2D6(CYP2D6)rs1065852、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2C9(CYP2C9)rs1057910、β1肾上腺素受体(ADRB1)rs180125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GTR1)rs518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prophylactic antibiotics)rs1799752],并与DNA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对PCR熔解曲线法的准确性、重复性、抗干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PCR熔解曲线法与测序法对100例高血压患者的检测结果均一致,符合率为100%;检测5个基因位点Tm值的极值(R)均<0.5℃。血红蛋白(Hb)≤2 g/L、胆红素(Bil)≤342μmol/L、三酰甘油(TG)≤selleck NMR37 mmol/L对PCR熔解曲线法均无影响,Tm值的变异系数(CV)均≤5%。100例高血压患者中,AGTR1(c.1166A>C)及CYP2C9*3(c.1075A>C)纯合突变型各1例,CYP2D6*10基因型频率为39.5%,CYP2C9*3基因型频率为5.5%,ADRB1基因突变型C等位基因频率为62.0%,AGTR1基因突变型C等位基因频率为5.0%,ACE缺失型D等位基的频率为35.0%。结论 PCR熔解曲线法操作简便,对设备要求低,可作为检测降压药物相关基因突变的常规方法。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甘草附子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甘草附子汤(Gancao Fuzi decoction, 甘草附子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甘草附子汤的活性成分和靶点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和药物数据库(DrugBank)中获取。网络药理学方法涉及“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的构建和靶点预测。使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JNJ-42756493 NMR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确定甘草附子汤和类风湿关节炎集群网络的重要信号通路。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 vina)对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进行计算机模拟对接,预测主要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度。动物实验验证甘草附子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小鼠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筛选出山柰酚、柚皮素、甘草查耳酮A、异鼠李素、β-谷甾醇等82个有效成分,对应于甘草附子汤的151个目标。此外,1 979个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密切相关,其中有88个与甘草附子汤的靶点重叠,被认为与治疗相关。功能富集分析表明,甘草附子汤通过调节多种途径发挥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药理作用,包括细胞凋亡和自噬,软骨分化、炎症和免疫调节等。动物实验方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关节肿胀明显,关节炎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1)以及踝关节中p-ERKFood Genetically Modified1、ERK1和COX-2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甘草附子汤4.8 g/kg组能显著抑制关节肿胀,明显降低关节炎指数评分(P<0.05或P<0.01),能明显改善踝关节病理变化,踝关节中p-ERK1、ERK1和COX-GSK2118436体外2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甘草附子汤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和多途径协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血清miR-144、CEA、CA724及CA125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44(miR-144)、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724(CA724)、糖量抗原125(CA125)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将收治的108例胃部病变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miR-144、CEA、CA724及CA125水平,后经胃镜或手术病理活检证实其中59例为良性病变(44例为慢性非Lateral flow biosensor萎缩性胃炎、15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49例为早期胃癌(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比较良性病变者与早期胃癌患者血清miR-144、CEA、CA724及CA125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以上指标单独SAHA价格及联合检测在诊断早期胃癌中的价值。结果 恶性组患者血清miR-144水平低于良性组,血清CEA、CA724以及CA125水平高于良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中,肿瘤不同位置患者血清miR-144、CEA、CA724、CA12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分化型患者血清miR-144水平低于分化型患者,血清VE-822配制CEA、CA724及CA125水平高于分化型患者,黏膜下层浸润患者miR-144水平低于黏膜内浸润者,血清CEA、CA724及CA125水平高于黏膜内浸润者,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miR-144水平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血清CEA、CA724及CA125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清miR-144、CEA、CA724、CA125在诊断早期胃癌中的效能相似,但四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各指标单独应用时的效能,联合预测因子在诊断早期胃癌中的AUC=0.894,95%CI为(0.837~0.951),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7%与84.1%。结论 各指标单独应用时,血清miR-144在诊断早期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最高,而联合血清miR-144、CEA、CA724、CA125能有效提高各指标单独应用时的效能。
华蟾素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目的 探讨华蟾素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CCK-8实验分析不同剂量华蟾素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将A431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100 nmol/L华蟾素)、中等剂量组(500 nmol/L华蟾素)、高剂量组(1000 nmol/L华蟾素)diazepine biosynthesis,通过流式细胞术(AnnexinⅤ-FITC)实验比较各组细胞凋亡比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实验比较各组细胞PCNA、Bax、Bcl-GSI-IX配制2、Akt、p-Akt、ERK、p-ERK表达水平。结果 CCK-8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实验表明华蟾素作用48 h后明显抑制了A43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且该趋势与药物剂量有关,随着华蟾素的药物剂量增加,细胞活力逐渐降低,细胞凋亡比例逐渐升高(P<0.05)。蛋白质印迹法实验表明华蟾素作用48 h后未明显改变Akt、ERK的总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抑制了A431细胞PCNA、Bcl-2、p-Akt、p-ERK的表达水平,升高了Bax表达水平,且该趋势与药物剂量有关,随着华蟾素的药物剂量增加,A431细胞PCNA、Bcl-2、p-Akt、p-ERK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Bax表达水平逐渐升高。结论 华蟾素能显著抑制人皮肤鳞癌细胞A431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可能与抑制Akt和ERK蛋白磷酸化水平PF-03084014说明书有关。
中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心血管指标联合预测模型构建及诊断价值
目的:构建中老年endovascular infection人群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心血管指标联合预测模型,并判断预测模型的诊断价值,以更好地辨识认知功能障碍的心血管指标风险,为预防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心血管指标干预新靶点。方法:选择Nirogacestat研究购买中国健康与退休前瞻性队列研究(CHARLS)数据中2015年的调研数据9 391名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将病人分为有认知功能障碍组和无认知功能障碍组,对两组病人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认知功能障碍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并构建模型;模型对预后的判断价值采用GraphPad Prism 9.3.0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不同心血管风险指标预测模型对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点及预测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共有19个变量进入预测模型,BYL719将其中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是否饮酒、睡眠、15岁之前的身体状况、有无高血压病史、有无血脂异常病史、平均SBP、平均舒张压(SDP)、体质指数(BMI)、腰围、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总胆固醇(TC)和胱抑素C(Cys-C)17个变量构建整合式预测模型(模型1);将平均SBP与模型1联合使用(模型2)并与模型1比较,显示AUC分别为0.678,0.671,P<0.001;将Cys-C与模型1联合使用(模型3)并与模型1比较,显示AUC分别为0.680,0.671,P<0.001;将平均SBP及Cys-C与模型1联合使用(模型4)并与模型1比较,显示AUC分别为0.686,0.671,P<0.001。结论:整合式预测模型对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一定预测价值,SBP及对Cys-C分别对整合式预测模型预测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具有一定改善价值,SBP联合Cys-C对整合式预测模型预测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的改善价值更高。
医院内外转换追踪式血糖管理对出院后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自管能力的影响
目的 评价医院内外转换追踪式血糖管理模式对出院后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自管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1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住院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意愿分为A组(28例)和B组(32例)。Canagliflozin半抑制浓度出院时对2组患者血糖水平进行基线调查,A组出院后采用常规血Immune ataxias糖管理,B组出院后采用医院内外转换追踪式血糖管理,6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评分]有无差异。结果 A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血糖较出院时有所反弹[空腹血糖(FBG)分别为(8.54±2.32)、(7.14±1.12)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分别为(10.05±2.10)、(8.33±1.6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血糖水平较出院时变化不明显[FBG分别为(7.44±1.37)、(7.69±1.48)mmol/L,2 h PG分别为(8.64±1.39)、(8.40±1.5Z-IETD-FMK使用方法4)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FBG、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除SDSCA评分的饮食管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SDSCA评分的运动管理、遵医行为、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内外转换追踪式血糖管理可有效延续住院时的控糖效果,且在控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较常规随访方式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