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首先利用富集培养、稀释涂布和琼脂平板扩散实验从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乳酸菌,采用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其次,通过排酸实验、过氧化氢排LGX818除实验、蛋白酶水解实验明确该乳酸菌所产的主要抑菌物质。最后,通过醇沉水提、Sephadex LH-20层析获得细菌素粗提物,并将其应用于大黄鱼整鱼保鲜。每3 d取样进行感官评价、pH测定、菌落总数测定、总挥发性盐基氮测定和质构分析,评价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所筛选获得的菌株为植物乳杆菌,命名为MMB-11。植物乳杆菌MMB-11所产细菌素对蛋白酶敏感,具有良好的酸耐受性和热稳定性。将该细菌素应用于大黄鱼保鲜发现,在保藏12 d时,MMB-11细菌素处理组、对照组和Nisin处理组菌落总数分别为3.50×10~4、1.10×10~5和4.50×10~4 CFU/g,挥发性盐基氮分别为20.91±0.66、31.37±0.21和21.44±0.45 mg/100 g。因此,相较于Nisin处理组和对照组,MMB-11细菌素粗提液对大黄鱼具有更好的保鲜效果。本研究更多可为大黄鱼安全无害的生物保鲜剂的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评估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医院收治的71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于术后3个月Medicare and Medicaid评估患者视力恢复情况,并收集患者基线资料,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Enasidenib使用方法除术后患者视力恢复情况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3个月,71例患者中有18例最佳矫正视力<0.3(视力恢复不佳组),53例最佳矫正视力≥0.3(视力恢复正常组)。两组性别、疾病类型、角膜散光度、角膜屈光度、是否合并高血压、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恢复不佳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分级为3~4级、后巩膜葡萄肿占比均高于视力恢复正常组,眼轴长度长于视力恢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眼轴长度长、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分级为3~4级、后巩膜葡萄肿是导致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视力恢复不佳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年龄≥60岁、眼轴E7080核磁长度长、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分级为3~4级、后巩膜葡萄肿是导致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视力恢复不佳的危险因素,故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患者,临床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视力恢复不佳。
自我超越思维下干预策略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我超越架构下干预策略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心理负担、应对方式及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45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3例)及对照组(7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自我超越思维架构下干预策略,于干预前及干预结束后1周采用自我超越量表(ST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Herth希Nucleic Acid Purification望量表、自我管理效能量表、癌因性疲乏量表对患者自我超越水平、心理负担、应对方式、希望水平、自我效能、癌因性疲乏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TS评分显Liproxstatin-1 MW著高于对照组,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278,-3.345、-3.393,P<0.05);干预后观察组积极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t=2.037,P<0.05),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t=-2.917,P<0.05);干预后观察组Herth希望量表中现实及未来积极态度、积极行动、与他人亲密关系三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5.581、2.239、3.447,P<0.05),自我selleck化学效能量表中正性态度、自我减压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963、5.372,P<0.05);干预后观察组认知疲乏、情感疲乏及总疲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005、-4.584、-2.623,P<0.05)。结论自我超越思维架构下的干预策略可改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心理负担,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提高自身希望水平及自我效能,减轻癌因性疲乏。
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水平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虞城县人民医院就诊或住院的7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就诊时接受检眼镜检查,评估患者网膜病变情况,根据检查结果为DR组与非DR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血清FGF19水平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空腹静脉血糖(FBG)、血清胰岛素(FIBlebbistatin核磁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PR)]。分析老年2型DR患者FGF19selleck PS-341水平变化及意义。结果 7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30例(42.86%)发生DR。DR组血清FINS、HbA1c、CPR水平高于非DR组,血清FGF19水平低于非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PR水平较高、FGF19水平较低是老年2型DR病变的影响因素(P<0.05);绘制iCCA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FGF19水平预测老年2型DR发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4,当FGF19取7.995 mg·L~(-1)时,可获得最佳预测价值。结论 血清FGF19水平可作为早期预测老年2型DR发生的重要因子。
淫羊藿素与焦脱镁叶绿酸-a自组装纳米药物通过诱导细胞自噬促进肿瘤光动力疗效的研究
自噬 (autophagy) 经常发生在细胞遭受氧化应激 (oxidative stress) 后, 通过吞噬受损结构并降解成营养物质, 从而降低氧化损伤, 促进癌细胞存活并降低光动力治疗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的治疗效果。然而过度激活自噬能促进细胞发生凋亡, 本研究使用光敏剂焦脱镁叶绿酸-a (pyropheophorbide-a, Ppa) 产生大量的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ROS) 达到杀伤癌细胞的效果, 同时通过联用自噬诱导剂淫羊藿素 (icaritin, Ica) 过度激活自噬, 使其对Barasertib IC50癌细胞的保护转变为促进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进而达到提高PDT的效果。本研究利用Ica与Ppa间的相互作用力, 成功构建了具有稳定性好、载药量高等特点的自组装纳米药物IP。其中, 该纳米药物合成方法简单, 通过药物自身作为载体, 将Icdilation pathologica与Ppa的载药量 (loading capacity, LA) 分别提升至83.53%和16.45%, 且不引入纳米载体潜在的生物安全性隐患。与游离Ppa相比, 自组装纳米药物IP在细胞摄取和ROS产生等方面展现出优越性能。此外, 自组装纳米药物IP能通过激活肿瘤细胞发生selleck合成自噬, 进而逆转PDT诱发的保护性自噬并促进细胞凋亡和抗肿瘤协同, 显著提高PDT的抗肿瘤活性。
碳酸氢钠林格液在脊柱椎体肿瘤切除术中液体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碳酸氢钠林格液对脊柱椎体肿瘤切除术中患者酸碱及电解质的影响,评价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104例因椎体肿瘤行椎体全切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乳酸钠林格液组(LR组)和碳酸氢钠林格液组(CR组),每组52例,LR组和CR组分别给予乳酸钠林格液和碳酸氢钠林格液进行液体治疗,不交叉输入其他晶体液Medical Symptom Validity Test (MSVT)。分别于麻醉诱导时(T1)、椎体肿瘤切除后(T2)、手术结束后(T3)三个时间点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术中患者的出血量、输血量以及麻黄碱的使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pH值、乳酸、电解质及晶体液用量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T1时刻动脉血Na~(+)、K~(+)、更多Ca~(2+)、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HCO_(3)~(-)等实验室指标以及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等生命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R组中,与T1时刻相比较,T2、T3时刻乳酸浓度升高(P<0.05),Hb、HCT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T2、T3时刻CR组血乳酸Adezmapimod生产商水平显著低于LR组(P<0.05),pH值、碱剩余值、HCO_(3)~(-)均显著高于LR组(P<0.05)。结论 在脊柱椎体肿瘤手术中,输注碳酸氢钠林格液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动脉血的乳酸水平,并有助于促进机体酸碱平衡,维护内环境血流动力学平衡。
肝细胞癌脂质代谢重编程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被认为是最具侵袭性的肿瘤之一,常发生于慢性肝病和肝硬化。尽管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所进步,但由于其进展不明显,直到晚期才有明显症状,在诊断时已失去根治性肝切除术或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等局限性治疗的机会,预后较差。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对能量的需求更大,通过进行代谢重编程的方式以维持其生长增殖以及转移,因此代谢重编程是肿瘤发生的标志之一。糖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是几种常见的细胞代谢方式,由于肝脏是脂质代谢的主要器官,因此HCC的发生发展过程多伴有异常的脂质代谢。获悉更多在HCC脂质代谢重编程中涉及多种酶、蛋白、基因、信号通路及代谢产物,它们的异常表达GW4869使用方法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脂质合成和脂滴累积,进一步影响HC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自噬、凋亡及血管生成等过程。近年来,中药在肿瘤治疗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中药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控脂质代谢相关酶、蛋白以Integrated Immunology及信号通路,抑制HCC中脂质的从头合成、减少脂质累积水平,进而抑制HCC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总结了HCC中脂质代谢相关调节因子的作用机制及中药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重编程抑制HCC的相关研究,并展望脂质代谢作为中药治疗HCC新靶点的应用前景,以期为HC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予以氨氯地平治疗, B组予以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心脏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绞痛发作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SDP)]水平。结果 B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A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B组SBP(122.48±9.68)mm Hg(1 mm Hg=0.133 kPa)、SDP(81.50±5.62)mm Hg均显著低获悉更多于A组的(131.71±9.51)、(93.17±5.79)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I、LVEF均大于A组, LVESD、LVEDD均小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心绞痛发作频率(0.58±0.21)次/d少于A组的(2.04±0.35)次/d,心绞痛持续时间(4.28±0.47)min短于A组的(6.44±0.78)min,差异selleck NMR具有统计学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可帮助患者稳定血压水平并改善心功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基于靶向转录组、专家经验和人工智能开发 守正创新中药的路径探索——以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新药研发为例
传统药物研发通常针对单一靶点,对多环节失调的复杂性疾病不能提供最优解决方案。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药物筛选方法逐渐兴起,通过大规模检测药物对多基因AMG510使用方法和多通路的调控作用,有望突破传统药物研发的瓶颈,开发针对复杂性疾病的新药。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在治疗复杂性疾病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以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新药研发为例,结合高通量靶向转录组筛选(HT3S)和中医药的专家共识,探索一条全新的守正创新新药研发路径。在总结慢性心力衰竭病理机制和中医认识Immune adjuvants的基础上,以温阳补气、活血化瘀、化痰利水的中医治法为指导,通过靶向转录组检测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计算能逆转慢性心力PI3K/Akt/mTOR抑制剂衰竭患者失调信号通路的组方,并结合中医专家经验加减化裁,选定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复方黑黄赤珠饮,其能逆转90%以上心力衰竭失调的相关信号通路,体现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思想,以期为中药新药研发开辟新路径。
间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与中心性肥胖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交互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间质金属蛋白酶-9(MMP- 9)-1562C/T(rs3918242)以及MMP- 2-1306C/T(rs24386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Antiviral medicationFLD)遗传易感性以及与中心性肥胖交互作用。方法对545例NAFLD患者和636例正常对照,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rs24386以及rs3918242基因型、非条件logistic分析各基因型与脂肪肝发病易感性关系, 利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和广义多因子降维(GMDR)法分析rs3918242、rs243865与中心性肥胖的交互作用。结果 MMP-9 rs3918242位点T基因携带者(TT/CT)与非T基因携带者(CC)的NAFLD罹患风险明显增加(OR=1.67, 95%CI:1.32~2.12, P=0.001;调整OR =1.65, 95%CI:1.31~2.01, P=0.008);而MMP-2 rs243865位点T基因携带者(TT/CT)与非TKPT-330基因携带者(CC)的NAFLD罹患风险明显降低(OR=0.68, 95%CI:0.53~0.86, P=0.selleckchem Taurine001;调整OR =0.66, 95%CI:0.49~0.90, P=0.007)。广义多因子降维法分析结果显示, rs3918242与中心性肥胖在NAFLD发病中存在交互作用(P=0.001)。利用非条件logistic校正年龄、性别、腰围、BMI、LDL-C、HDL-C、FPG、胰岛素抵抗指数后, 分析显示, 携带rs3918242 TT/CT基因型中心性肥胖个体罹患NAFLD的风险高于携带CC基因非吸烟个体(OR=4.50, 95%CI:2.78 ~7.17, P=0.007)。结论 MMP-9基因的rs3918242以及MMP-2基因的rs243865与NAFLD患病罹患风险紧密相关, rs3918242与中心性肥胖在NAFLD发病中具有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