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 RILI)是发生于胸部的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包括早期出现的放射性肺炎(radiation-induced pneumonitis, RIP)和晚期的放射性肺纤维化(radiation-induced pulmonary fibrosis, RIPF),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预后不佳。研究发现RILI的发生与多种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有关,本文通过检索近5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从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的角度将中药干预RILI的作用研究加以综述,细胞因子包括转换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1),TGF-β_(1))、白介素家族Bioactive borosilicate glass(interleukins, IL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selleckchem group box1, HMGB1)等,信号通路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分泌型糖蛋白/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Notch信号受体1(Notch1)/Notch信号配体1(Jagged1)信号通路、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factor-E2-related factor2, 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 ARE)信号通路等。细胞因子可能通过启动多种下游信号通路参与RILI各阶段的发病,如TGF-β_(1)/Smads信号通路、TGF-β_(1)/VEGF信号通路、TNF-α/核因子-κB(nucleDocetaxel核磁ar factor-κB, NF-κB)信号通路、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信号通路等。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尝试通过下调细胞因子表达、拮抗细胞因子作用或调控信号通路等途径延缓RILI进程。许多中药、中药单体及复方,被证明能抑制某些细胞因子释放和/或调控某些信号通路,降低RILI发生率及减轻其严重程度,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引起研究者重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细胞绝对计数改变与其ATD 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25日至6月5日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44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并按疾病分型(轻型、普通型、重型)、疫苗接种情况及合并基础疾病进行分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不同亚群[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CD16~+CD56~+自然杀伤(natural kill,NK)细胞以及CD19~+B淋巴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改变与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结果:与新冠肺炎轻型组比较,重型组患者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均显著下降(P<0.05),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58.0%比66.0%,P<0.05);与普通型组相比,重型组患者的CD3~+T、CD3~+CD4~+T、CD3~+CD8~+T、CD19~+B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P<0.05),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58.0%比68.6%,P<0.05)。与未接种新冠疫苗的患者相比,接种疫苗者的CD3~+T(1 061个/μL比858.2个/μL)、CD3~+CD4~+T(514.4个/μL比645.1个/μL)、CD19~+B(151.7个/μL比249.6个/μL)淋巴细胞绝对值上升(P<0.Etoposide分子量05),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上升(11.7%比15.4%,P<0.05)。与无基础疾病组相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CD3~+T(1 063个/μL比891.4个/μL)、CD3~+CD4~+T (637.7个/μL比540.3个/μL)、CD3~+CD8~+T (353.3个/μL比299.5个/μL)、CD1MLN4924试剂9~+B (253.7个/μL比154个/μL)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P<0.05),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14.1%比11.8%,P<0.05)。结论:新冠肺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与患者的症状轻重、疫苗接种史以及基础疾病史密切相关,重症、合并基础疾病和未接种疫苗者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及百分比下降,其下降可能提示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故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对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治、评估病情进展及预后可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5—2020年下城区30~69岁居民4种慢性病早死概率分析
目的 分析2005—2020年杭州市下城区30~69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早死概率以及变化趋势,为制定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Dolutegravir临床试验通过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5—2020年下城区30~69岁居民上述4种慢性病死亡资料,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采用2010年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标化;采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死亡率和早死概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5—2020年下城区30~69岁居民因4种慢性病死亡6 436例,粗死亡率为183.33/10万,标化死亡率为152.88/10万,均呈下降趋势,AAPC值分别为-1.099%和-2.926%(P<0.05)。早死概率由10.40%下降至6.78%,呈下降趋势,AAPC值为-2.827%(P<0.05)。恶性肿瘤、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值分别为-2.681%、-6.571%和-2.286%(P<0.05);慢性呼吸VX-661细胞培养系统疾病早死概率未见明显变化趋势,AAPC值为-4.263%(P>0.05)。男性4种慢性病的早死概率由2005年的13.55%下降至2020年的9.36%,AAPC值为-2.150%(P<0.05);女性4种慢性病的早死概率由2005年的7.18%下降至2020年的4.22%,AAPC值为-4.149%(P<0.05)。结论 2005—2influenza genetic heterogeneity020年下城区居民慢性病死亡率和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早死概率下降显著。
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迟发性血肿周围脑水肿
目的探讨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对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后迟发性血肿周围脑水肿(delayed perihematomal edema, dPH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sICH患者。在发病24 h内检测血清MMP-9水平、外周血细胞计数并计算NLR。dPHE定义为sICH发病后10~21 d绝对水肿体积较5~9 d时增加3 ml。比较dPHE组与非dPHE组人口统计学以及基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应用SV2A immunofluorescence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PHE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MMP-9和NLR对dPHE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95例sICH患者,年龄(61.88±10.60)岁,男性148例(75.9%);dPHE组53例(27.2%),非dPHE组142例(72.8%)。单变量分析显示,dPHE组年龄、基线血肿体积、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MMP-9、中性粒细胞计数、NLR以及不规则血肿比例均显著高于非dPHE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MMP-9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OR)4.29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041~6.590;P=0.007]和NLR较高(OR 2.530,95%CI 1.157~4.022;P=0.011)均为dPHE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MP-9预测dPHE的曲线下面积为0.819(95%CI 0.756~0.884;P0.001),最佳截断值为164.0 μg/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79%和66.90%;NLR预测dPHE的曲线下面积为0.788(95%CI 0.719~0.856;P0.001),最佳截断值为5.683,对应的GNE-14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36%Regorafenib溶解度和71.13%。结论基线MMP-9和NLR较高的sICH患者更易发生dPHE,入院后早期检测外周血MMP-9和NLR可预测dPHE。
芪黄降糖护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肾功能损伤的延缓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芪黄降糖护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肾功能损伤的延缓作用研究。方法:以2018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92例为Vorinostat MW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控制饮食、控制血糖、血压、调脂以及降蛋白尿等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厄贝沙坦片治疗,0.15 g /次,1 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芪黄降糖护肾方治疗。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口渴喜饮、四肢乏力、面色黄柏、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和胸痹胸痛),肾功能相关指标(肌酐、24h 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胱抑素C (The elf inhibition C ,CysC)和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疗效为89.13%,对照组治疗总疗效为Model-informed drug dosing71.74%,研究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口渴喜饮、四肢乏力、面色黄柏、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和胸痹胸痛等评分有所降低。在降低幅度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肌酐、24h 尿蛋白定量等评分有所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升高。在改善幅度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β2-MG、CysC较治疗前降低,在改善幅度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黄降糖护肾方具有扶正祛邪的功效,可降低阴两虚兼血瘀证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纤维化方面优势显著,和厄尔沙坦片联合应用,可提高DS-3201价格治疗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建瓴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的疗效及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目的:观察建瓴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的疗效及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将72例GSK1349572生产商难治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periprosthetic infection36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5 mg/次,1次/d,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片/次,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建瓴汤(生怀山药、生赭石、牛膝、炒杜仲、生龙骨、生牡蛎、生地黄、生杭芍、酸枣仁、柏子仁、丹参、夏枯草、天麻、菊花)加减,水煎,1 d 1剂,水煎400 mL,早晚温服。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1.67%(33/36);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7.78%(28/36)。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舒张压和收缩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购买Ceralasertib学意义(P>0.05)。结论:建瓴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难治性高血压,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缺氧诱导因子2α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性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研究入组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间在青海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就诊的258例乳腺癌患者和270名健康女性(对照组),研究对象检测4个HIF-2α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619696、rs13419896、rs2881504和rs4953354),分析HIF-2α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联。使用Kaplan-Meier分析分析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的1 376个乳腺癌样本的总体生存率。[结果]PEG300说明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乳腺肿瘤组织标本中的HIF-2α表达高于癌旁组织标本(P<0.05)。TCGA数据集分析显示,HIF-2α高表达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较低表达显著性降低(P<0.05)。具有CT基因型的HIF-2αrs13419896者患乳腺癌可能性是TT纯合子的2.20倍(AOR=2.20,95%CI:1.selleck激酶抑制剂70~2.85,P<0.05)。具有HIF-2αrs4953354多态性的C等位基因的女性比具有T等位基因的女性更容易患乳腺癌(AOR=1.29,95%CI:1.06~1.57,P<0.05)。在rs13419896 HIF-2α基因型中,具有CT基因型的患者较具有TT基因型者增加患Ⅲ~Ⅳ期疾病(OR=1.72;95%CI:1.11~2.67)。[结论] HIF-2α基因变异与乳腺癌易感性及其在携带Hmutualist-mediated effectsIF-2αrs13419896多态性女性的乳腺癌进展之间存在关联性。
术前液体治疗对成人烟雾病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波动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术前液体治疗对成人烟雾病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波动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颅内外血运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纳入患者的年龄为18~60岁,体质量为50~80 kg,术前头部CT灌注成像显示患侧有明确的低灌注表现,且均为上午第一台手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将纳入患者分配到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于前一晚24∶00后禁食水,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术日5∶00,在150 min内静脉补液1 000 ml(羟乙基淀粉5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分别于术前、麻醉诱导后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前记录两组患者的收缩压,以此评价对血压波动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侧别(左、右)、发病类型[脑出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心肌梗死、癫痫发作)]、术前铃木分期、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手术类型的差异,以及术后脑梗死、过度灌注、脑出血、头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New microbes and new infections情况。结果 共有569例烟雾病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不同类型的颅内外血运重建术,排除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病16例、烟雾综合征21例、患者拒绝入组54例,最终纳入478例进行研究,对照组与Adezmapimod临床试验观察组各239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侧别、发病类型、术前铃木分期、既往史、手术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平均收缩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PUN30119抑制剂5),麻醉诱导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之前观察组平均收缩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11) mmHg比(112±10) mmHg,t=2.932,P=0.003];观察组麻醉诱导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之前与术前收缩压的差值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 mmHg比(23±8) mmHg,t=2.895,P=0.003]。两组术后脑梗死、过度灌注、脑出血、头皮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液体治疗可能有助于减轻成人烟雾病患者麻醉诱导后的血压波动,且并未增加术后过度灌注和脑出血等不良事件。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凝胶中荧光颗粒原位电泳洗脱过量异硫氰酸荧光素用于图像分析
去除荧光标记后残余荧光染料可以提高荧光颗粒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和效率。该文发展了一种原位电泳洗脱(electrophoretic elution, EE)模型,用于在荧光标记后快速去除多余的荧光探针,实现荧光颗粒的灵敏检测。将牛血清蛋白(BSA)和磁珠(MBs)作为模式蛋白和微颗粒,混合孵育获得MBs-BSA,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对MBs-BSA标记,得到MBs-BSA_(FIScabiosa comosa Fisch ex Roem et SchultTC)复合物。将含有多余FITC的MBs-BSA_(FITC)溶液与低凝聚温度琼脂糖凝胶溶液按1∶5的体积比混合,并将混合物凝胶和纯琼脂糖凝胶分段填充到电泳通道中。电泳过程中,利用颗粒尺寸与凝胶孔径的差异来保留MBs-BSA_(FITC),同时将游离的FITCMLN8237研究购买洗脱。经过30 min的电泳洗脱,通道内多余的FITC清除率达到97.6%,同时目标颗粒荧光信号保留了27.8%。成像系统曝光时间为1.35 s时,电泳洗脱将颗粒与背景的荧光信号比(P/B ratio, PBr)从1.08增加到12.2。CCD相机的曝光时间增加到2.35 s,可以将PBr提高到15.5,可进一步实现对微弱荧光亮点的高灵敏检测。该模型有以下优点:(1)能对颗粒表面非特异性吸附的FITC实现有效洗脱,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2)能够将97%以上的游离FITC清除;(3) 30 min内能够使凝胶内的背景荧光大幅降selleck合成低,提高了PBr和检测灵敏度。因此,该方法具有在凝胶中进行基于磁珠/荧光颗粒点的免疫检测、在免疫电泳或凝胶电泳中对蛋白质/核酸条带进行荧光染色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在宫颈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 探讨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SCH727965采购PLR)、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rickettsial infections在宫颈癌的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270例宫颈癌ⅠA2~ⅡA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采用COX多因素分析相关指标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疾病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 肿瘤直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间质浸润深度及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PLR、NLR及LMR水平与宫颈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LR、NLR及LMR值偏高是宫颈癌患者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分期较晚、PLR、NLR及LMR值偏高是宫颈癌患者术后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PLR、NLR、LMR水平预测宫颈癌患者术后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49、0.608、0.687。结论 PLR、NLR、LMR可PF-03084014预测宫颈癌患者预后情况,对预后的评估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LMR、NLR、P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