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肉品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污染情况与耐药性分析——以泰安市为例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 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Empagliflozin核磁TEC)是一类产生一种或一种以上志贺毒素的具有强致病能力的食源性病原菌,现已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为调查点,对商超和农贸市场零售肉中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的污染情况进行调研,170份零售肉样品中9份样品检出STEC阳性,检出率为5.3%;其中商超和农贸市场的检出率分别为3.1%和6.7%,无显著性差异(P > 0.05)。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研究24株STimmunity supportEC分离菌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24株STEC中12株确定O血清型,分别为O26(10株)和O45(2株)。主要携带的毒力基因为stx1(62.5%,15/24)和hlyA(37.5%,9/24)基因,eaeA基因未检出。通过纸片扩散法对24株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分离株对麦迪霉素的耐药率最高91.7%,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为37.5%,对头孢西丁和多粘菌素敏感。综上所述,泰安市零售畜禽肉品中存在STEC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猪肉、牛肉引起食源性疾病此网站风险较大。本研究为相关部门加强市售肉品中STEC的监控提供一定的指导。

142例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PR-171分子式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APE患者临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42例和非老年组(<60岁)65例,老年组再分成老年男性组和老年女性组。比较分析老年组与非老年组、老年男性组与老年女性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老年组和非老年组APE最常见危险因素均为深静脉血栓,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心房颤动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P<0.05),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发生APE的风险是非老年组的3.281倍。老年组及非老年组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均为胸闷,老年组气促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获悉更多)。老年组D-二聚体阳性率、平均血小板体积值、肺动脉压力、肌钙蛋白I、B型脑钠肽值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女性组近期手术或制动史17例(23.6%),显著高于老年男性组(4.3%)(P=0.001)。结论:老年APE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心肺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需识别老年患者易患肺栓塞的高危因素,密切关注临床表现并联合多种检查,综合评估,以提高对老年APE患者诊断的准确性。

基于Wnt/β-catenin通路探讨拔毒生肌散对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愈合的促进作用

目的:探讨拔毒生肌散通过调控Wntselleckchem Dibutyryl-cAMP/β-连环蛋白(β-catenioral bioavailabilityn)通路对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随机将6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结合喂食高脂高糖饲料方法造糖尿病模型。28 d后,对比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大鼠的体重和血糖,然后造背部皮肤溃疡模型。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分为模型组、拔毒生肌散组、一效膏组、清创胶组。各组用药14 d。在第7、14 d,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量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肉芽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肉芽组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RAGE)、Wnt1、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3β(glycogen synthase exciter -3β, GSK-3β)蛋白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法检测肉芽组织RAGE、Wnt、β-catenin、GSK-3β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的体重下降(P<0.01),血糖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第7、14 d创面愈合率均较低(P<0.01);肉芽组织中炎症细胞较多,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和毛细血管数量较少;肉芽组织Wnt1、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较低(P<0.01),AGEs蛋白、RAGE、GSK-3β蛋白和mRNA含量较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拔毒生肌散组第7、14 d创面愈合率较高(P<0.01);肉芽组织AGEs蛋白、RAGE、GSK-3β蛋白和mRNA含量较低(P<0.05,P<0CL 318952 molecular weight.01),Wnt1、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较高(P<0.01)。结论:拔毒生肌散通过调节Wnt/β-catenin 通路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的愈合。AGEs的沉积导致Wnt/β-catenin 通路的抑制。

土壤中吡虫啉与镉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

新烟碱类杀虫剂因其新颖、高效的作用方式和杀虫活性,在全球杀虫剂市场占据重要位置。其中吡虫啉是首次被研发并拥有高销量的第一代新烟碱类农药,因其庞大的使用量,不可避免地会残留在环境中,会对非靶标生物带来负面影响。由于现代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累积也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其中,具有较大环境风险的重金属镉(Cd)在土壤中长期存在并难以被降解,会在土壤生物中富集并对其产生毒性效应。因此,吡虫啉作为土壤中具有高残留量的典型新烟碱类农药、Cd作为高生态风险的重金属,可能在土壤环境中共存,但目前对于它们复合污染对土壤生物的GDC-0068使用方法毒性及其作用机理的报道较少,因此研究它们的单一及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毒理学的标准试验生物—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土壤受试生物,测定了吡虫啉(0.1 mg/kg、0.5 mg/kg、1 mg/kg)与Cd(10 mg/kg)单一及复合污染28天,对人工土壤中赤子爱胜蚓个体水平、氧化胁迫和酶活性的生理生化水平、基因水平、肠道组织的影响以及污染物的定量与表征五个方面的内容。本研究运用病理组织切片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微生物16s r DNA测序、转录组学测序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傅立叶红外光谱法等探究了吡虫啉与Cd单一及复合污染在人工土壤中对蚯蚓的毒性效应及污染物的作用机理;采用生物标志物偏离指数、第二代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以及冗余分析,探究了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并评估了单一及复合污染的综合毒性风险。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赤子爱胜蚓个体水平上,暴露于吡虫啉与Cd单一及复合污染的整个染毒期间内,蚯蚓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暴露后期生长抑制作用更显著。染毒第28天的蚯蚓体表受损情况也更为严重,吡虫啉处理组的蚯蚓表皮的空泡相比第14天继续扩大,1 mg/kg吡虫啉与10 mg/kg Cd的复合污染处理组体表的环肌变薄,纵肌结构改变。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蚯蚓自身修复功能下降,受损伤加重。蚯蚓的繁殖抑制率和未孵化蚓茧数受吡虫啉的影响较大,蚓茧平均重量和平均产幼蚓数呈正相关关系。通过IBR指数发现,1 mg/kg的吡虫啉单一及其与Cd的复合污染生态风险相对最大。0.5 mg/kg吡虫啉与Cd的复合污染对蚯蚓的生长抑制率、繁殖抑制率均呈现拮抗作用,1 mg/kg吡虫啉与Cd的复合污染对生长和繁殖抑制率、平均蚓茧重量呈现协同作用。(2)吡虫啉与Cd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氧化胁迫方面,染毒期间大部分处理组蚯蚓的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ROS与MD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机体受到吡虫啉与Cd胁迫后,产生过量的ROS对自身造成氧化压力,导致细胞膜脂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质过氧化。蚯蚓酶活性方面,大部分处理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整个暴露周期内被抑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被激活,且存在时间-效应关系,复合污染使得GST活性的升高更为显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呈正相关关系。蚯蚓生理生化水平上的综合毒性风险随吡虫啉单一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增加。(3)吡虫啉与Cd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的基因毒性方面,在污染物胁迫后期,蚯蚓的各处理组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浓度不断升高并呈现时间-效应关系。8-OHd G浓度的整体变化与ROS含量的变化一致,大量的ROS会对机体造成DNA损伤。Cd单一及其与吡虫啉的复合胁迫均引起金属硫蛋白(MT)基因的显著上调。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随染毒时间的增加而上调。染毒第14天蚯蚓的产卵激素(ANN)基因与HSP70基因呈正相关关系,过量的ROS诱导了两种功能基因的异常表达;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CTP)基因的显著上调与蚯蚓体表组织的损伤有关。综合毒性风险随吡虫啉复合浓度的升高而增加,0.1 mg/kg、0.5 mg/kg吡虫啉分别与Cd复合均表现出拮抗作用,1 mg/kg吡虫啉与Cd复合表现出协同作用。(4)土壤中的吡虫啉和Cd会与蚯蚓肠道接触,损害其肠道组寻找更多织,且损伤程度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加重。第28天的Cd单一及其与吡虫啉复合胁迫下,肠道上皮细胞的绒毛脱落加剧,黄细胞囊组织撕裂及脱落加剧。吡虫啉和Cd对蚯蚓的体表和肠道组织造成损伤,进而影响蚯蚓的生长。蚯蚓肠道的纤维素酶活性随染毒时间显著下降,污染物的胁迫影响机体对食物的消化分解作用。吡虫啉和Cd单一胁迫下蚯蚓肠道内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增多,而复合作用下相比对照组略有减少。蚯蚓所生存的土壤中的微生物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肠道微生物,复合污染降低了肠道微生物的物种丰度,增加了土壤中的物种丰度。吡虫啉单一及其与Cd的复合作用下,蚯蚓肠道差异基因显著富集的通路均有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等相关通路,污染物诱导了蚯蚓肠道的氧化应激与解毒反应。(5)模拟土壤中吡虫啉与Cd复合作用时的浓度比例,对吡虫啉与Cd单一及复合作用进行定量分析。相比单一吡虫啉和单一Cd水溶液,吡虫啉与Cd的复合作用浓度比例为1﹕20时,吡虫啉与Cd的浓度均有显著下降。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复合作用下的吡虫啉C-H键的明显偏移,羟基官能团的相对强度增加,吡啶环和芳基氯特征吸收峰的消失,说明吡啶环及环上的Cl原子是羟基化及Cd复合的接触位点,Cd和羟基可能通过取代Cl原子的方式与吸附剂发生化学键合。蚯蚓个体水平和基因毒性水平上的IBR指数也体现了0.5 mg/kg吡虫啉与10 mg/kg Cd复合污染存在拮抗作用。该浓度比例的复合作用下吡虫啉和Cd的浓度均有所降低,复合作用后对蚯蚓生长、繁殖和基因表达的毒性效应也有所降低。本研究从蚯蚓的个体水平、氧化胁迫和酶活性、基因水平、肠道损伤以及污染物的定量与表征五个方面,评价了人工土壤中吡虫啉与Cd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及机理,以期为土壤环境生态风险评估、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人类健康做出贡献,为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尿液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联合基质金属蛋白酶-7预测IgA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前瞻性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队列,探讨尿液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urine liver-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u L-FABP)联合尿液基质金属蛋白酶-7(urin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u MMP-7)预测IgAN进展的效能。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病房或门诊诊治的IgAN患者。留取患者基线时的晨起尿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u L-FABP、u MMP-7水平,并采用尿肌酐值校正。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红蛋白、血白蛋白、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肌酐、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尿素氮、尿酸、胱抑素C、24小时尿蛋白、镜下血尿、肾脏病理牛津分型(MEST-C)结果。IgAN进展设置为:e GFR较基线下降>40%;终末期肾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ESKD);死亡。根据第75百分数尿液L-FABP水平分为低u L-FABP水平组(<662.83 pg/mg Cr)、高u L-FABP水平组(≥662.83 pg/mg Cr)。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u L-FABP、u MMP-7与IgAN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gAN进展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别分析u L-FABP、u MMP-7、u L-FABP+u MMP-7、u L-FABP+u MMP-7+临床风险指标预测IgAN进展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u L-FABP水平发生IgAN进展的风险比,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u L-FABP水平的IgAN患者肾脏生存率。结果:共纳入78例IgAN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其中,进展组患者7例(男性4例、女性3例),非进展组患者71例(男性36例、女性35例)。两组在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肌酐、e GFR、尿素氮、尿酸、胱抑素C、24小时尿蛋白、牛津分型(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N进展组患者的u L-FABP[984.24(716.7animal pathology9)pg/mg Cr vs 403.84(339.76)pg/mg C确认细节r]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5)。u L-FABP、u MMP-7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gAN患者u L-FABP水平与年龄、收缩压、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胱抑素C、24小时尿蛋白、牛津分型(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呈正相关(P<0.05),与e GFR呈负相关(P<0.001);u MMP-7水平与年龄、牛津分型(节段性硬化)、牛津分型(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呈正相关(P<0.05),与空腹血糖、e GFR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了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e GFR、24小时尿蛋白、牛津分型(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u L-FABP是预测IgAN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2,P<0.05,95%CI:1.000-1.00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与低u L-FABP水平组比较,高u L-FABP水平组IgAN患者发生进展的HR为7.628(P<0.05,95%CI:1.030-56.492)。u L-FABP、u MMP-7、u L-FABP+u MMP-7、u L-FABP+u MMP-7+临床指标风险模型预测IgAN患者进展的AUC分别为0.831(P<0.05,95%CI:0.656-1.000)、0.732(P<0.05,95%CI:0.544-0.921)、0.891(P<0.05,95%CI:0.819-0.963)、0.954(P<0.001,95%CI:0.893-1.000)。高u L-FABP水平组IgAN患者的平均肾脏生存时间(22.58±2.00月vs 27.43±0.41月)较低u L-FABP水平组患者减少(Log Rank P<0.05)。结论:(1)尿液L-FABP与年龄、收缩压、血肌酐、e GFR、尿素氮、尿酸、胱抑素C、24Laduviglusib生产商小时尿蛋白、牛津分型(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有相关性。(2)尿液L-FABP是IgAN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望作为预测IgAN进展的新生物标志物。(3)尿液L-FABP联合尿液MMP-7及临床指标构建的风险模型可提高预测IgAN进展的效能。

跨高原地区纳西族农村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评估

背景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引起全球死亡及致残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但目前尚缺乏针对跨高原地区纳西族农村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价的研究报道。目的 调NSC 125973采购查云南省丽江市跨高原地区35~75岁纳西族农村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暴露及聚集情况,评估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发病风险。方法 2020年8—9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跨高原地区8个村落中35~75岁纳西族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获悉更多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选用改良国人ICVD 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计算未来10年ICVD发病危险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381例跨高原地区纳西族农村人群,高海拔高原地区纳西族农村人群的收缩压、三酰甘油(TG)高于中等海拔高原地区(P<0.05),而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低于中等海拔高原地区(P<0.05)。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体质量异常的暴露率分别为48.8%、4.7%、24.7%、57.7%、29.1%;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P<0.01);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及体质量异常暴露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海拔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中等海拔地区,糖尿病暴露率低于中等海shelter medicine拔地区。有29.1%、33.6%、21.5%的纳西族农村人群分别有1种、2种、≥3种主要危险因素,不同性别、年龄段ICVD主要危险因素聚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10年ICVD发病绝对危险度高于女性(P<0.05);其中不同年龄段男性、女性ICVD 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跨高原地区35~75岁纳西族农村人群未来10年ICVD发病风险较高,未来心血管疾病防治重点应针对男性、高龄等人群进行。

抑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高血压肾病中肾脏纤维化和足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究靶向抑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GTR1)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高血压肾病中肾脏纤维化和足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健康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和药物组,每组10只小鼠,正常对照组不进行处理,生理盐水组进行单侧肾切除并用微渗泵灌注生理盐水,模型组进行单侧肾切除并用微渗透泵灌注血管紧张素Ⅱ,药物组在进行单侧肾切除并用微渗透泵灌注血管紧张素Ⅱ前30 min腹腔注射50 mg/kg氯沙坦,用动物血压仪检测造模前及造模后2周、4周各组小鼠血压,造模后4周,酶联免疫法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rinary protein,24 h UP)、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Masson染色检测肾组织纤维化,透射电镜观察PLX5622生产商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组织足细胞裂imaging genetics孔膜蛋白(nep此网站hrin)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肾组织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I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Ⅲ)、nephrin、膜蛋白(podocin)以及突触足蛋白(synaptopodin)表达。结果 模型组相较于正常对照组,造模后小鼠血压升高[造模2周:(148.92±12.56)mmHg比(109.18±9.43)mmHg;造模4周:(150.92±13.74)mmHg比(117.68±10.73)mmHg,(1 mmHg=0.133 kPa)],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24 h UP[(2.02±0.18)mg/24h比(3.88±0.34)mg/24h比(0.37±0.02)mg/24h]、Scr[(11.34±0.97)μmol/L比(13.92±1.16)μmol/L比(9.18±0.87)μmol/L]、BUN[(11.34±1.09)mmol/L比(14.55±1.30)mmol/L比(7.71±0.73)mmol/L]水平均升高,肾组织内肾小管出现萎缩、坏死,空泡变性,上皮细胞脱落,炎性细胞大量浸润,伴随明显的纤维化,足细胞足突增粗、融合,裂孔膜消失,nephrin荧光强度减弱,α-SMA、collagen-Ⅰ、collagen-Ⅲ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nephrin、podocin、synaptopodi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小鼠血压下降[造模2周:(125.08±10.79)mmHg比(148.92±12.56)mmHg;造模4周:(122.78±10.07)mmHg比(150.92±13.74)mmHg],24 h UP[(1.25±0.11)mg/24 h比(3.88±0.34)mg/24 h]、Scr[(10.33±0.84)μmol/L比(13.92±1.16)μmol/L]、BUN[(8.96±0.81)mmol/L比(14.55±1.30)mmol/L]水平均降低,肾小管萎缩、坏死以及空泡变性等现象减轻,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程度减轻,足细胞足突增粗、融合现象得到改善,同时,nephrin荧光强度增强,α-SMA、collagen-Ⅰ、collagen-Ⅲ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nephrin、podocin、synaptopodi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结论 抑制AGTR1可减轻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高血压肾病小鼠模型中肾脏纤维化,同时减轻足细胞损伤。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PC-3组织蛋白酶B合成与分泌对其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前列腺癌细胞PC-3侵袭的影响以及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在其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EGCG培养组织来源为人前列腺癌分离自骨转移灶的PC-3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形态学检查分析PC-3细胞在侵袭、迁移上的改变;实验分为对照组与EGCG干预组(12.5、25.0、50.0、100.0 mg/L),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EGCG对PC-3细胞Cathepsin B合成和分泌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EGCG对PC-3细胞CathepsinB分泌的影响。研究历时2年。组间数据分析采用One-way ANOVA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方法。结果抑制侵袭实验中,除12.5 mg/L EGCG干预组(341.67±25.17,t=2.230,P0.05)侵袭细胞数相比对照组(376.33±9.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5.0 mg/L EGCG干预组(241.00±3.60,t=23.070,P0.05)、50.0 mg/L EGCG干预组(170.67±13.31,t=21.780,P0.05)和100.0 mg/L EGCG干预组(72biomarkers and signalling pathway.66±6.80,t=45.020,P0.05)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PLX5622价格意义(F=241.050,P0.01);抑制PC-3迁移实验中,12.5 mg/L EGCG干预组侵袭细胞数(0.550±0.030,t=5.730,P0.05)、25.0 mg/L EGCG干预组(0.430±0.018,t=20.740,P0.05)、50.0 mg/L EGCG干预组(0.320±0.025,t=22.620,P0.05)和100.0 mg/L EGCG干预组(0.260±0.017,t=38.830,P0.05)相比对照组(0.650±0.004)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9.60,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除12.5 mg/L EGCG干预组(3.870±0.151,t=0.710,P0.05)CathepsinB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相比对照组(3.99±0.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5.0 mg/L EGCG干预组(3.29±0.12,t=4.370,P0.05)、50.0 mg/L EGCG干预组(2.88±0.10,t=7.140,P0.05)和100.0 mg/L EGCG干预组(2.060±0.085,t=12.660,P0.05)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080,P0.01)。ELISAE7080纯度实验显示,除12.5 mg/L EGCG干预组上清的Cathepsin B前酶光密度值比值(3.00±0.17,t=2.040,P0.05)和总组织蛋白酶B含量(50.23±1.75,t=2.650,P0.05)相比对照组(3.230±0.097)和(59.65±5.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5.0 mg/L EGCG干预组(2.320±0.095,t=11.610,P0.05)和(39.42±4.07,t=4.880,P0.05)、50.0 mg/L EGCG干预组(1.410±0.061,t=27.510,P0.05)和(25.34±2.80,t=9.090,P0.05)、100.0 mg/L EGCG干预组(0.86±0.10,t=29.470,P0.05)和(13.80±1.57,t=12.990,P0.05)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5.980,P0.01和F=78.950,P0.01)。结论 EGCG抑制前列腺癌细胞PC-3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athepsin B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相关。

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对NSCLC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究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对气虚血瘀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于南阳张仲景医院治疗的NSCLC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加用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3周为1个疗程selleck Navitoclax,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评估比较BLZ945组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凝血功能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E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血genetic syndrome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及血清CYERA21–1、CEA、CA125、NSE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均延长,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P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可降低气虚血瘀型NSCLC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提升整体临床治疗效果。

LKB1/AMPK通路在糖尿病肥胖大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肝激酶(LK)B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在糖尿病(DM)肥胖大购买MRTX849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选取15只为空白组,其余大鼠采用高脂高糖膳食辅以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构建DM肥胖大鼠模型。筛选模型成功大鼠30只分为模型组和AMPK激活剂组,每组15只。AMPK激活剂组腹腔注射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AICAR)100 mg/kg,空白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5 d。5 d后取材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记录大鼠体重和体长变化,计算Lee指数;超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测量大鼠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FPG),生化法检测血清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生化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水平;心肌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高倍光镜下观察心脏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印迹测定心肌组织中LKB1、AMPKα、p-AMPKα(Thr172)、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及p-ACC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局部肌纤维横纹消失,可见心肌细胞水肿,纤维增生明显,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体重、Lee指数、FPG、FINS、HbA1c、HOMA-IR、LVESD、LVEDD、CKMB、CK、TC、TG、MDA水平、心肌组织ACC蛋白显著升高,EF、FS、SOD、心肌组织p-LKB1/LKB1、p-AMPKα/AMPKα、p-ACC显著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AMPK激活剂组心肌细胞水肿减轻,心肌纤维排列较为整齐,心肌纤维增生情况明显好转;FPG、FINSvaginal microbiome、HbA1c、HOMA-IR、血清CKMB、CK、TG、TC、MDA水平、LVESD、L点击此处VEDD、心肌组织ACC蛋白明显下降,EF、FS、血清SOD水平、心肌组织p-LKB1/LKB1、p-AMPKα/AMPKα、p-ACC蛋白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DM肥胖症可出现心肌结构和功能损伤,这可能与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及LKB1/AMPK信号通路被抑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