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 100 例 NSCLC 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培美曲塞+顺铂治疗。比BMS-354825化学结构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计算 CD4~+/CD8~+)水平、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呼气流量峰值(PEF)]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 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72.00%(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CEA、SCC-Ag 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 CEA、SCC-Ag 水平均低于Erastin体内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CD3~+、CD4~+水平和 CD4~+/CD8~+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但观察组患者 CD3~+、CD4~+水平和 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FVC、FEV_1、PEF 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FVC、FEV_1、PEF 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8.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 26.00%(P﹤0.05)。结论 鸦胆子油乳注射Dynamic medical graph液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治疗 NSCLC 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肿瘤标志物水平和肺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加味八珍汤对宫颈癌术后化疗患者(气血两虚型)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加味八珍汤治疗对宫颈癌术后化疗患者(气血两虚型)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112例宫颈癌(气血两虚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化疗,观察组联合加味八珍汤治疗,治疗3个化疗周期后比较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白介素-10(IL-10)、D-二聚体(D-D)、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CD4~+、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51、0.50、0.39、0.42、0.54、0.65、0.55,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A125、IL-10、infection timeD-D均低于对照组,IgG、IgA高于对照组(t分别=-14.29、-16.29、-9.1Enasidenib研究购买6、9.16、8.15,P均<0.05),CD4~+、CD4~+/CD8~+高于对照组(t分别=7.06、10.16,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肝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贫血、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09、8.39、5.01、6.30、5.20,P均<www.selleck.cn/products/gsk1120212-jtp-740570.05)。结论 宫颈癌术后化疗患者(气血两虚型)联合加味八珍汤口服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力,降低化疗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血清中CYFRA21-1及sB7-H3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抗原( CYFRA21-1)、可溶性 B7-H3(sB7-H3)水平变化,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1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68例肝脏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YFRA21-1、sB7-H3水平。观察对比两组sB7-H3与CYFRA21-1水平与阳性率,以及CYFRA21-1与sB7-H3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果。结果:研究组sB7-H3与CYFRA21-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B7-H3与CYFRA21-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III期且存在远处转移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B7-H3与CYFRA21-1水平均高于TNM分期I~II期且无远处转移原发性肝癌患者(P<0.05)。研究组sB7-H3与CYFRA21-1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sB7-H3的AUC为0.692(95%CI:0.611~0.791),最佳截断值为96.11n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651(95%CI:0.423~0.783)、0.762(95%CI:0.531~0.864),准确度为0.639(95%CI:0.411~0.844);CYFRA21-1的AUC为0.701(95%CI:0.624~0.798),最佳截断值为18.56n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660(95%CI:0.501~0.810)、0.771(95%CI:0.524~0.862),准确度为0.672(95%CI:0.507~0.802);CYProgramed cell-death protein 1 (PD-1)FRA21-1联合sB7-H3的AUC为0.756(95%CI:0.692~0.82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72(95%CI:0.596~0.871)、0.850(95%CI:0.659~0.917),准确度为0.MRTX849供应商781(95%CI:0.554~0.853)。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B7-H3、CYFRA21-1升高,对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的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辅助诊断价值,联合AFP检测可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阳性诊断率。
靶向肝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基础和临床的治疗手段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composite genetic effectstiselleck NMRc cell carcinoma, HCC)最常见于以慢性非溶解性炎症为特征的肝脏疾病患者。炎性反应的主要来源是先天免疫细胞,即存在于肿瘤微环境(tumormicroenvironment,TME)中的肿瘤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它通常由血液中单核细胞极化至肿瘤组织,然后在肿瘤微环境的作用下诱导产生。通过抑制有效的抗癌免疫、刺激血管生成和组织重塑来促Tamoxifen纯度进肿瘤生长,并诱导肿瘤组织形成一种无抑制机制的环境,随着TAMs与肿瘤之间的关系逐渐明确,使得TAMs成为抗肿瘤转移治疗的重要靶点。在HCC发生和发展过程中TAM亚型呈现异质性,而且其起源和动态表型已经被研究得较充分,因此可以通过阻断骨髓源性单核细胞的募集来减少TAMs的数量,从而从功能上重新编辑TAMs,使之获得新的抗肿瘤功能。本文将对TAMs靶向治疗HCC的基础研究进展和迄今为止的临床试验等做一综述。
中药华蟾素对TACE术治疗肝细胞肝癌后肝内复发和血清VEGF/TSGF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华蟾素对TACE术治疗肝细胞肝癌后肝内复发和血清VEGF/TSGF表达的影响。方ger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法: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中药华蟾素治疗,对比两组的近期疗效、肿瘤标志物、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转移、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46.67%、临床控制率为82.22%,明显高于对照确认细节组的22.22%、66.67%(P<0.05);观察组治疗后AFP、CA199、VEGF、TSGF水平明显低于对Caspase抑制剂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胁痛、乏力、纳差、目涩、喜太息、失眠等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恶心呕吐、肝区疼痛、腹胀、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ALT/AST异常升高、DBIL/IBIL异常升高、BUN/Cr异常升高、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转移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PFS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华蟾素对TACE术治疗肝细胞肝癌疗效有明显提升作用,能增强对肿瘤标志物、血清VEGF/TSGF的抑制效果,降低转移及复发率,提高1年生存率,减轻中医证候,减少不良反应。
芦荟大黄素通过EGF/EGFR/HER2信号通路对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作用
目的 探讨芦荟大黄素对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影响以及对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MCF-7/TAM耐药细胞株,不同浓度芦荟大黄素处理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单独使用EGF或EGF和芦荟大黄素联合处理MCF-7/TAM细胞,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以及EGF、p-EGFR、EGFR和HER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建立MCF-7/TAM耐药细胞株,且细胞存活率随芦荟大黄素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与对照组比较,EGF组细胞凋亡率以及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量降低,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p-EGFR和Avian 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HER2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芦荟大黄素组细胞存活率、Ki6selleck合成7、Bcl-2、p-EGFR和HER2蛋ABT-199采购白表达量降低,细胞凋亡率和Bax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与芦荟大黄素组比较,芦荟大黄素+EGF组细胞存活率、Ki67、Bcl-2、p-EGFR和HER2蛋白表达量升高,细胞凋亡率和Bax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 芦荟大黄素可降低乳腺癌内分泌耐药,其可能是通过调节EGF/EGFR/HER2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不可逆电穿孔对结肠癌细胞疗效和作用机制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不可逆电穿孔(IRE)在体内外模型中对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及有效性。方法对不同分化程度的结肠癌细胞株HCT116、SW480、SW620、LoVo进行电击处理, 通过二乙酸荧光素(FDA)-碘化丙锭(PI)双色荧光染色实验检测细胞活性, 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INCB28060亡,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标志蛋白表达;构建HCT116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 通过裸鼠体重、肿瘤生长曲线、瘤重对比观察体内抗结肠癌效果。采用非配对t检验。结果 FDA-PI荧光实验显示, 随着场强增大, SW480、HCT116均表现为细胞总量、活细胞数减少, 死细胞数增多。流式双染实验显示, 随着场强增大, 凋亡细胞比例逐渐增多, 多数为早期凋亡。Western blot结果为电击后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降解产物(cleaved-PARP)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 7, 8, 9裂解物(cleaved-Caspase 3, 7, 8, 9)蛋白水平升高。IREDorsomorphin使用方法组与Control组裸鼠体重分别为(27.81±0.81)、(27.64±0.83) g(t=0.583, P0.05);IRE组与Control组肿瘤体积分别为(212.00±98.85)、(4 381.75±910.20) mm3(t=7.713, P0.001);IRE组与Control组第15天瘤重分别为(79.93immunostimulant OK-432±15.41)、(1 500.97±848.51) mg(t=2.900, P0.05)。结论 IRE能有效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
一类两阶段肿瘤-免疫模型的确定性与随机分析
基于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生化特点,将肿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竞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未成熟的无杀伤力的淋巴Decitabine纯度细胞以及成熟的能有效杀死肿瘤细胞的淋巴细胞,分别从确定性与随机性两个角度讨论了该两阶段肿瘤-免疫模型的发展演变规律.通过稳定性和相图分析,发现无肿瘤平衡点可以实现渐近稳定,此时肿瘤能够彻底被清除.但有肿瘤平衡点不稳定,此时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此起彼伏,持续保持竞争状态.考虑细胞生长的内微环境后MC3研究购买,重点研究了在稳态平衡点附近高斯白噪声对细胞密度均值与二阶矩的影响.研究发现,微环境噪声在第一个稳态点附近改变了肿瘤细胞被清除的状态,说明此处微环境有利于肿瘤的生存和生长.二阶矩system biology曲线则说明肿瘤细胞在微环境的影响下密度波动最大.比较而言,肿瘤细胞密度在第二个稳态点附近持续波动很大,但受微环境噪声影响较小,未成熟的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都非线性地敏感依赖于免疫系统的杀死率参数.
食管鳞癌组织中LOXL2和COL1A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研究赖氨biofuel cell酰氧化酶样蛋白 2(LOXL2)和 I型胶原蛋白 ɑ1链(COL1A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探索两者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以 2019 年 9 月—12 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 45 例食管鳞癌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 3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 LOXL2和 COL1A1在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外泌体试剂盒提取血浆外泌体,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血浆外泌体 LOXL2 的表达。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食管鳞癌组织中LOXL2 mRNA和COL1A1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XL2 高表达selleckchem与肿瘤分化程度(χ~2=8.879,P<0.05)、淋巴结转移(χ~2=4.549,P<0.05)、TAkt抑制剂NM 分期(χ~2=7.123,P<0.05)具有相关性;COL1A1 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2=4.874,P<0.05)、TNM 分期(χ~2=8.186,P<0.05)有关。食管鳞癌组织中 LOXL2 和 COL1A1 表达呈正相关(r =0.728 9,P<0.05)。与健康体检者比较,食管鳞癌患者的血浆外泌体 LOXL2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5,P<0.05)。结论 LOXL2 和 COL1A1 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区域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两者异常高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赖氨酸乙酰转移酶5与肿瘤
赖氨酸乙酰转移酶5(KAT5)作为MYST家族中的一员,可通过乙酰化不同底物,参与转录、DNA修复、分化和信号转导等细胞过程。KAT5的作用不可被其他MYST家族成员替代,并且KAT5的敲除可直接导致细胞凋亡,说明KAT5可能位于细胞中生理信号通路的上游,发挥着极其重要且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RP56976溶解度KAT5表达量的变化极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过去的研究发现,KAT5在乳腺癌、黑色素瘤、肺癌中表达降低,在这些肿瘤中被认为是抑癌因子。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KAT5在乳腺癌、肝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和肺癌等肿瘤中既可高表达又可低表达。在KAT5高表达前提下,KAT5可作为促癌因子发挥CB-839临床试验促癌作用,而在KAT5低表达的前提下,KAT5又可作为抑癌因子发挥抑癌作用,并随着KAT5进一步表达下降,抑癌作用减弱,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此外,KAT5还被发现在骨肉瘤、甲状腺癌、胶质母细胞瘤porcine microbiota和结直肠癌等肿瘤中异常表达,且KAT5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凋亡、药物和放疗抵抗性密切相关。因此,KAT5是具有潜力的肿瘤治疗靶点之一。本文根据近些年KAT5在肿瘤中的表达量和在相应表达量下参与的抑癌或促癌信号通路进行综述,希望为肿瘤的治疗与预后监测提供新的启示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