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ctDNA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筛查研究

目的 探究外周血循环肿瘤DNA(ctDNA)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筛查研究价值。方法 对行根治性手术的9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1 d、术后1个月的外周血癌胚抗原(CEA)水平及外周血ctDNA基因检测结果,收集患者手术中肿瘤组织标本免疫组化结果及基因的检测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外周血ctNDA与CEA对于检查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肿瘤组织S-P免疫组化检测MLH1/MSH2/MSH6/PMS2蛋白结果与肿瘤组织基因测序同样的基因位点结果一致,两者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为100%;外周血ctDNA基因检测的结果与肿瘤组织基因检测结果相同,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KPT-330 IC50100%,准确率为89.7%;术前,结肠癌患者每2 mCholestasis intrahepaticL外周血ctDNA含量为(17.95±8.40)ng,直肠癌患者每2 mL外周血ctDNA含量为(11.73±5.39)ng, 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外周血ctDNA诊断结直肠癌患者的灵敏度为76.3%、准确率为76.3%;前CEA检测灵敏度与准确率均显著低于术前外周血ctDNA诊断(P<0.05);术后外周血ctDNA预测结直肠癌复发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8.4%、准确率为80.4%;术后检测外周血CEA预测结直肠癌复发的灵敏度为33.3%、特异度为73.9%、准确率为76.3%。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采用ctDNA基因检测与肿瘤组织活检的结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果一致,两种方式在临床可以依据患者个人情况灵活使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ctDNA含量高于直肠癌患者,更容易在ctDNA中检测到基因突变的发生;外周血ctDNA诊断结直肠癌灵敏度较高,能够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治与预后辅助诊断中。

SBAR沟通模式联合有氧运动对乳腺癌患者心理调适、癌因性疲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联合有氧运动对乳腺癌患者心理调适、癌因性疲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SBAR沟通模式联合有氧运动,比较两组心理调适[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癌因性疲乏、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后,对照组的PTGI评分和CD-RISC评分均低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癌因性疲乏评分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PSQI评分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生活质量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乳腺癌INCB28060化学结构患者采取SBAR沟通模式联合有氧运动护理效果显著,pathology of thalamus nuclei能改善CL13900小鼠患者生活质量、心理调适、癌因性疲乏及睡眠质量,应推广应用。

通关藤苷H抗结肠癌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通关藤苷H(TSH)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对高尔基磷蛋白3(GOLPH3)的调控作用。方法 实验1:分为低、中低、中、高剂量组Bio-based biodegradable plastics和对照1组,分别给予0.1,1.0ROCK抑制剂,10.0和100.0μg·mL~(-1) TSH及等量0.9%NaCl干预,处理24,48和72 h;实验2:分为(1)对照2组,0.9%NaCl;(2)TSH组,TSH;(3)空载组,p-CMV-control+0.9%NaClPidnarulex抑制剂;(4)GOLPH3组,p-CMV-2-GOLPH3+0.9%NaCl;(5)实验1组,p-CMV-control+TSH;(6)实验2组,p-CMV-2-GOLPH3+TSH;本部分实验的TSH质量浓度均为25μg·mL~(-1),干预24 h,检测细胞增殖活力、GOLPH3及转录活化因子3(ATF3)的表达水平、迁移能力和凋亡情况。结果 TSH呈浓度依赖性抑制LoVo细胞增殖。TSH组和对照2组的ATF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08±0.02和1.00±0.15。空载组、TSH组、GOLPH3组、实验1组、实验2组和对照2组的GOLPH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27,0.08±0.06,3.82±0.52,0.17±0.12,3.58±0.55和1.00±0.12,迁移细胞数分别为(301±26),(47±12),(372±55),(39±14),(284±31)和(293±64)个,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1±0.65)%,(31.77±3.47)%,(0.34±0.35)%,(30.06±4.86)%,(2.27±1.19)%和(0.51±0.54)%。TSH组的GOLPH3、ATF3表达水平、细胞迁移数和细胞凋亡率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GOLPH3组的GOLPH3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空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组中GOLPH3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实验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的细胞迁移数、细胞凋亡率与空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2组的细胞迁移数、细胞凋亡率与实验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TSH可通过调控GOLPH3的表达,抑制人结肠癌LoVo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迁移,并诱导凋亡。

鸦胆子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研究鸦胆子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取鸦胆子有效成分及其相关抗肿瘤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得鸦胆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潜在靶点;借助String在线平台对鸦胆子抗肿瘤靶点进行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采用噻唑蓝(MTT)实验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检测P53MK-1775、P21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V-FITC/PI双染法测细胞凋亡。结果:获得鸦胆子有效成分15个;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潜在靶点14个;鸦胆子油乳抑制A549、PC-9细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P<0.05);A545、PC-9细胞中P53和P21蛋Tofacitinib细胞培养白表达量升高(P<0.05),细胞周期主要阻滞在G0/G1期(P<0.05);鸦胆子油乳、顺铂处理PC-9细胞,两者联用比单独处理细胞凋亡增加(P<0.05)。结论:鸦胆子能够通过P53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活性,并且对化疗药物顺铂具有增敏作用。

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61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乙肝肝硬化无原发性肝癌患者61例作为未发生组,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收集两组性别、年龄、有无原发性肝癌遗传史、有无糖尿病、有无酒精性脂肪肝等信息,分析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影响因素。结果 有无原发性肝癌遗传史、有无糖尿病selleck Torin 1、有无酒精性脂肪肝、烟草依赖程度、酒精依赖程度、HBV-DNA载量和有无抗病毒治疗是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性肝癌遗传史、糖尿病、酒精性脂肪肝、烟草重度依赖、酒精重度依赖、HBV-yellow-feathered broilerDNA载量>10~4是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是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依据上述因素积极实施抗Erastin病毒治疗等干预措施,以降低原发性肝癌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吲哚菁绿反染法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联合吲哚菁绿(ICG)反染法在VATS肺段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125例行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肺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32.0%)、女85例(68.0%),平均年龄(54.8±11.1)岁。结果 纳入患者均在3D-CTBA和ICG反染法联合应用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过程与术前模拟基本一致。在段间平面显示效果方面,114例患者被评为4级(段间线全部清晰显示),11例患者评为3级(段间线基本全部清晰显示),无患者出现段间线显示不清,不能完成段间平面标记的寻找更多情况,且ICG注入未见不良反应。平均手术时间(126.8±41.9)min,首次发出荧光时间平均为(22.7±4.9)s,从开始标记到标记结束的平均时间为(65.6±20.3)s,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4.6±47.3)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6(5.0,6.0)d,胸腔引流管平均放置时间为3.2(3.0,3.0)d。病理结果显示微浸润性腺癌50例(38.5%),其次Vorinostat IC50为浸润性腺癌48例(36.9%),转移性肿瘤3例(2.3%)。结论 3D-CTBA联合ICG反染法行VATS肺段切除术是一种安全且可行postprandial tissue biopsies的方法,具有帮助制定详细的术前规划,精准定位肺小结节,减少患者单肺通气时间,手术过程不存在遮挡视野,段间平面显示迅速、清晰等优势。

血清PCT SAA CRP ALB对胰腺癌术后胰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在胰腺癌术后胰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行胰腺癌手术的8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胰瘘分为胰瘘组(21例,A组)和非胰瘘组(62例,BCrude oil biodegradation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液中的PCT、SAA、CRP、ALB水平,于手术前1d及手术后第2、4、7天抽血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PCT、SAA、CRP、ALB水平在手术前1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术后第2AM-2282体外天、第4天、第7天胰瘘组的PCT、SAA、CRP水平明显高于非胰瘘组;胰瘘组的ALB水平明显低于非胰瘘组,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胰腺癌术后合并胰瘘时,血清PCT、SAA、CRP明显升高,ALB明selleckchem Talazoparib显降低,说明血清PCT、SAA、CRP、ALB对胰腺癌术后胰瘘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MS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5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诊断及临床病理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5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诊断及临床病理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94例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总结不同检查方式对肺癌诊断的准确率以及相关影像学表现,并比较不同人群相关指标水平。结果肺癌患者CA153、CA125、NSE、.CEA和CYFRA21-1水平均Pexidartinib IC50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MSCT检查联合CA153、CA125、NSE、CEA和CYFRA21-1检测对肺癌的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MSCT及5种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查者(P<005)。结论CA153、CA125、NSE、CEA和CYFRA21-1水平在肺癌患者中显著上升,而MSCT增强扫描检查可清晰显出病灶大小、形态及位置,二者联合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更高human microbiome,更值得临床推Baf-A1 IC50广使用。

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06-01至2019-09-30东莞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早期肺癌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38例)、B组(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36例)、C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38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引流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及住院天数,术前、术后24 h和术后72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和炎症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预后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C组患者引流量大于A组,引流时间、住院时间长于A组(P<0.05);C组患者引流量大于B组,引流时间、住院时间长于B组(P<0.05)。手术方法与时间在VA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手术方法、时间在VA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photodynamic immunotherapy5)。B组、C组患者术后24、72 h VAS评分高于A组(P<0.05);C组患者术后24、72 h VAS评分高于B组(P<0.05)。A组、B组、C组患者术后24、72 h VAS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术前,术后72 h VA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后24 h(P<0.05)。手术方法与时间在FVC、FEV_1、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手术方法、时间在FVC、FEV_1、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上主效应显著(P<0.05)。B组、C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FVC、FEV_1低于A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A组(P<0.05);C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FVC、FEV_1低于B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B组(P<0.05)。A组、B组、C组患Caspase抑制剂者术后3 d FVC、FEV_1分别低于本组术前PD0325901供应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高于本组术前(P<0.05);A组、B组、C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FVC、FEV_1分别高于本组术前、术后3 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低于本组术前、术后3 d(P<0.05);A组、B组、C组患者术后3个月FVC、FEV_1分别高于本组术后1个月,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低于本组术后1个月(P<0.05)。三组术后1年均无患者死亡,亦无患者出现复发转移。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胸腔镜手术方法中,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最好,其次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最后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其均可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肺功能的恢复,减轻炎症反应,且安全性好。

术前CT图像评估人体成分在预测胰腺癌术后并发症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CT图像评估人体成分在预测胰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胰腺外科行胰腺癌根治术的79例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行胰十GSK1120212核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47例,行顺行性模块化根治性胰脾切除术(radicalantegrademodularpancreatosplenectomBemcentinib molecular weighty,RAMPS)32例。观察指标:基线指标、术式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CT测量的第3腰椎层面骨骼肌及内脏脂肪的含量。结果79例病人术前肌肉减少症发生率为45.5%,内脏型肥胖发生率为29.1%。所有病人均顺利手术治疗,术后胰瘘、腹腔内感染、Clavien-DindoIII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9%、10.1%、6.3%。按照手术方式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伴肌肉减少症者骨骼肌指数(skeletonmusclearea, SMI)、腹腔内脂肪面积(visceralfatarea, VFA)、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 BMI)较低,但未显示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有统计学关联。术anatomical pathology前伴内脏肥胖者SMI、VFA、BMI相对较无内脏肥胖者高,但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术前CT图像可较准确判断病人人体成分组成,可作为术前营养状况评估的参考指标,术前伴肌肉减少症及内脏肥胖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