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淫羊藿素对人肝内胆管癌HuCCT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淫羊藿素对HuCCT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平板克隆法检测淫羊藿素对HuCCT1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淫羊藿素对HuCCT1细胞周期的影响;分光光度法检测淫羊藿素对Hu CCT1细胞葡萄糖摄取量、乳酸生成量、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生成量以及己糖激酶(hexokinase,HK)和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淫羊藿素对HuCCT1细胞中增殖相关蛋白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通路及糖酵解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淫羊藿素对瞬时转染Akt基因质粒的HuCCMRTX849T1细胞中Akt/mTOR及糖酵解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淫羊藿素显著抑制HuCCT1细胞的活力,并呈时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ocetaxel(Taxotere).html间和剂量相关性;淫羊藿素呈剂量相关性地抑制HuCCT1细胞的集落形成(P<0.001);淫羊藿素可以将HuCCT1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并显著bioresponsive nanomedicine降低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淫羊藿素可以显著降低HuCCT1细胞葡萄糖摄取量、乳酸生成量及ATP生成量(P<0.05、0.01、0.001);淫羊藿素显著抑制糖酵解相关酶(HK、PK)的活性以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0.001);淫羊藿素显著降低磷酸化Akt(phosphorylated Akt,p-Akt)、磷酸化m TOR(phosphorylated mTOR,p-mTOR)、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phosphorylated ribosomal protein S6,p-RPS6)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淫羊藿素显著降低Akt基因过表达的HuCCT1细胞中p-Akt、p-mTOR、p-RPS6、HK1、HK2、PKM1、PKM2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0.001)。结论 淫羊藿素能够抑制HuCCT1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的糖酵解途径有关。
Ⅳ型胶原蛋白基因α1对胃癌细胞增殖、转移及凋亡的调控作用与机制
目的 探讨Ⅳ型胶原蛋白基因α1(COL4A1)对胃癌细胞增殖、转移及凋亡的影响以及其潜在的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胃癌组织和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及胃癌细胞(SGC-7901、MKN-28、BGC-803、MGC-823LGX818浓度、MKN-45和AGS)中COL4A1基因的表达。根据6种胃癌细胞中COL4A1基因的表达情况,AGS和SGC-7901细胞被用于后续的细胞功能验证实验。将AGS、SGC-7901细胞接种于6孔板,并于融合度达到90%后,将2种细胞分为对照组、阴性对照(NC)小干扰RNA(Immune check point and T cell survivalsiRNA)组、siCOL4A1-1组、siCOL4A1-2组和siCOL4A1-2+740 Y-P组。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不进行任何处理;NC siRNA组细胞转染NC siRNA,siCOL4A1-1组细胞转染siCOL4A1-1,siCOL4A1-2组细胞转染siCOL4A1-2,siCOL4A1-2+740 Y-P组细胞转染siCOL4A1-2,然后使用50 mg·L~(-1)的740 Y-P处理90 min。采用RT-qPCR检测5组细胞中COL4A1基因的表达情况,根据检测结果选择siCOL4A1-2组细胞进行后续实验。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对照组、NC siRNA组、siCOL4A1-2组和siCOL4A1-2+740 Y-P组AGS和SGC-7901细胞培养1、2、3、4 d时的增殖能力,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实验检测4组AGS、SGC-7901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4组AGS、SGC-790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4组AGS、SGC-7901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siCOL4A1-2组AGS细胞的增殖能力在培养3 d和4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和NC siRNA组(P<0.05),SGC-7901细胞的增殖能力在培养1、2、3、4 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NC siRNA组(P<0.05);siCOL4A1-2+740 Y-P组AGS细胞的增殖能力在培养3 d和4 d时显著高于siCOL4A1-2组(P<0.05),SGC-7901细胞的增殖能力在培养1、2、3、4 d时均显著高于siCOL4A1-2组(P<0.05);其余各组细胞增殖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iCOL4A1-2组AGS、SGC-7901细胞的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NC siRNA组(P<0.05);siCOL4A1-2+740 Y-P组AGS、SGC-7901细胞的凋亡率均显著低于siCOL4A1-2组(P<0.05);其余各组2种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iCOL4A1-2组AGS、SGC-7901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低确认细节于对照组和NC siRNA组(P<0.05);siCOL4A1-2+740 Y-P组AGS、SGC-7901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显著高于siCOL4A1-2组(P<0.05);其余各组2种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NC siRNA组AGS、SGC-7901细胞中p-PI3K/PI3K、p-Akt/Ak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COL4A1-2组AGS、SGC-7901细胞中p-PI3K/PI3K、p-Akt/Ak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和NC siRNA组(P<0.01);siCOL4A1-2+740 Y-P组AGS、SGC-7901细胞中p-PI3K/PI3K、p-Akt/Akt值显著高于siCOL4A1-2组(P<0.01)。结论 沉默COL4A1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的激活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
2019年广州市番禺区恶性肿瘤发病与预后
目的 分析2019年广州市番禺区恶性肿瘤发病、死亡与生存情况。方法 收集广州市番禺区2019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数据,分别计算发病和死亡粗率、标化率、截缩率、发病和死亡顺位指标;通过主动随访和被动随访的方式了解2010-2013年番禺区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计算观察生存率。结果 广州市番禺区2019年恶性肿瘤粗发病率289.69/10万,中标率234.67/10万,世标率226.36/10万,截缩率Clinical forensic medicine397.9Berzosertib说明书1/10万,累积发病率(0~<75岁)为25.22%。粗死亡率134.46/10万,中标率101.06/10万,世标率101.57/10万,截缩率136.55/10万,累积死亡率(0~<75岁)为11.55%。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依次为肺癌、甲状腺癌、结肠直肠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淋巴瘤、前列腺癌、子宫体癌和胃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9.32%;死亡前10位恶性肿瘤依次是肺癌、肝癌、结肠直肠癌、鼻咽癌、食管癌、非霍奇金淋巴瘤、LY294002配制乳腺癌、胰腺癌、白血病、前列腺癌,占全部因恶性肿瘤死亡的80.81%。番禺区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为45.68%,男、女性分别为34.30%、60.16%,女性生存率远高于男性生存率。结论 番禺区肿瘤防治工作的重点仍是肺癌、甲状腺癌、肝癌、结肠直肠癌、鼻咽癌、女性乳腺癌,提示今后番禺区应加大对以上癌症的早期筛查力度。同时,应重视男性群体肿瘤防治工作,以提高番禺区整体防控效果。
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 观察哌柏西利联合insects infection model内分泌治疗对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的57例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RECIST 1.1)评价患者疗效,参照美国国立BIBW2992说明书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标准5.0版(CTCAE 5.0)进行药物治疗安全性评估。结果 57例患者中25例取得部分缓解,26例取得疾病稳定,6例发生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确认细节为43.9%,疾病控制率为89.5%。主要的3~4级不良反应为血液系统不良反应,66.7%的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35.1%的患者发生WBC降低,其中1例患者发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贫血、口腔黏膜炎、脱发。14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调整了哌柏西利的用药剂量,2例患者停止了哌柏西利的使用。结论 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对HR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可通过适当调整剂量得到控制。
长春瑞滨联合阿霉素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探索长春瑞滨(vinorelbine, NVB)联合阿霉素(adriamycin, PLD)后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体外抗癌效AMG510抑制剂果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 CCK-8实验检测NVB和PLD单独及Toxicant-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联用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selleckchem BIBW2992 ROS)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蛋白表达。结果 CCK-8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长春瑞滨处理组、阿霉素处理组及联合处理组的抑制率分别为27.6%、31.2%及65.4%, 联合处理组与NVB组和PL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vs 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 各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3.54%、16.95%、15.01%及32.24%, 联合处理组与NVB组和PLD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 vs 0.005)。各组活性氧水平为1、1.03、1.06及1.57, 联合处理组与NVB组和PLD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 vs 0.007);Western blot结果表明NVB与PLD联用后p-ERK和p-STAT3的表达量降低, 抑制ERK/STAT3信号通路。结论 NVB与PLD联用能高效低毒的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协同发挥抗癌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细胞中ROS水平, 进而抑制ERK/STAT3通路的激活有关。
塞拉菌素通过促进自噬体积累抑制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 研究塞拉菌素(Selamectin,Sela)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GSK126自噬的影响及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non-medical products唑盐比色法(MTT)检测Sela对SW480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克隆形成方法检测Sela对SW480细胞的长期增殖能力抑制作用;Sela与不同死亡抑制剂联合处理、Sela与自噬抑制剂联合处理作用于SW480细胞,MTT法检测Sela对SW480细胞活力的影响;pEGFP-LC3质粒及pmCherry-EGFP-LC3串联质粒转染SW480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检测Sela诱导下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形成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自噬相关蛋白LC3、p62以及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ela处理后SW480细胞活力明显下降,且成浓度依赖性,IC50为18.3 μmol/L;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Sela处理对SW480细胞增殖具有长效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Sela作用浓度的升高,SW480细胞内的LC3-II和p62含量均逐渐上升,自噬体不断累积及自噬溶酶体形成减少;自噬抑制剂Wortmanin与Sela联合处理,减少了LC3-II的转换,明显恢复了Sela对SW48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而HCQ则增加了SW480细胞内LC3-II的累积,明显加剧了Sela对SW480细胞的生长抑制。Sela作用后,SW480细胞中p-Akt,p-mTOR以及下游p-p70S6k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下MDV3100化学结构调。结论 Sela具有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的作用,其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诱发SW480细胞内自噬体的积累有关。
综合干预方案对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营养及情绪的影响
目的 分析综合干预方案对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营养及情绪的影响,探讨改善患者围治疗期间营养PCI-32765化学结构不良状态、纠正不良情绪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行新辅助化疗后转治疗科室行手术治疗的45例胃癌患者,依据干预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23例及对照组22例,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系统SBE-β-CD体内实验剂量化心理、营养、疼痛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入evidence informed practice院时、新辅助化疗后及术后1周时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变化;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周时抑郁、焦虑情绪变化。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间外周血TP、Alb、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后及术后1周时外周血TP、Alb、Hb水平均低于入院时(P<0.05)。研究组新辅助化疗后及术后1周时外周血TP、Alb、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时抑郁、焦虑情绪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干预方案可有效改善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状态及治疗期间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膈下逐瘀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晚期结肠癌脾虚血瘀证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晚期结肠癌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Nirmatrelvir。方法 80例晚期结肠癌脾虚血瘀证患者ocular pathology,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贝伐珠单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癌胚抗原(CEA)水平及免疫功能。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2.5%,高于对照组的5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EA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CEA(14.13±2.94)ng/ml低于对照组的(15.77±2.84)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CD4~+/CD8~+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 CD8~+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CD4~+ZD1839说明书、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 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6.44±1.28)分低于对照组的(7.23±1.4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膈下逐瘀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晚期结肠癌脾虚血瘀证效果良好,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指标明显好转,免疫功能有所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深入研究。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genetic differentiation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Dorsomorphin半抑制浓度2)引发的传染病.此种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对全球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特点,在疾病生物标志物发现、分子机制研究和治疗靶点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被广泛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中.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病毒感染过程,其次总结了目前常用的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重点综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COVID-19生物标志物发现、分子机制研究和药物治疗靶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展望了蛋白质组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能够有助于推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COVID-BMS-354825使用方法19精准诊断和治疗中的发展.
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及其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传统的治疗方式通常是以药物为基础进行的全身系统性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指出,由于寡转移患者的转移灶及转移器官数量有限,且具有器官特异性,尚不具备全身性播散倾向的相关特性,因而决定了其Telaglenastat局部治疗的临床意义。因此,通过加强对肿瘤原发病灶的局部治疗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的相关研究逐渐凸显其重要性。本综述主要对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放射治疗的基本理论、临床研究及应用进行总结。以“非小细胞肺癌”“寡Image-guided biopsy转移”“放射治疗”为关键词,检索2016-07-01-2021-08-01中国知网全文数据总库及PubMed检索平台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患者;主要采用放射治疗;研究中报道了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情况。排除标准:非小细胞肺癌多发性转移的相关研究。最终纳入Baricitinib分析文献42篇。结果表明,近年来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医疗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寡转移患者进行了局部病灶放射治疗,其治疗结果安全有效。提示,放射治疗在改善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患者的局部控制率与整体生存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